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9 09:0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了解《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创作背景、作者、内容和艺术价值。
2.学会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3.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殊意义与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自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解说明顺序。
2.品读课文,掌握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方法和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题目内涵,增强热爱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图片,同时播放歌曲《清明上河图》营造氛围激趣引入。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音乐和观看视频将学生引入到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来,以便下面环节的展开。)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
作者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选自《 》 。
张择端,字 ,又字 。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汴( )梁 田畴( ) 绢( )本
春寒料qiào( ) 题bá ( ) qiújìng( )
3.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 )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 )
2 )(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 )
3 )雄健有力。 ( )
4 )指远距离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 )
(设计意图:掌握学生双基情况,帮助学生积累相关语文基础知识。)
三、导学导练
(一)初读感知,理清顺序
请同学们浏览全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理清层次结构(说明顺序)。
圈点要求:
①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②认为用的好的词语用方框。
③关键词语(每段中心句或写的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④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课文是怎样围绕“繁华”来说明清明上河图的?
学生反复阅读理解后,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经老师点拨。
明确(1):
1.先介绍城市经济的繁荣,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2.再介绍张择端绘画技艺的繁华并引出画作的背景,呼应题目——梦回繁华。
3.最后详写了清明上河图反映内容和创作技法的繁荣。具体介绍说明《清明上河图》的概况、内容、艺术特色和地位。
明确(2): 第4段
1.“画面 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
2.“画面 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3. “画面 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1及教学重点1。)
(二)精读细品,感受繁华
1.精读课文3-5段,细品《清明上河图》,找出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找出相应的例句。
1)举例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
2)列数字:纵25.5,横525。
3)引用: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
4)摹状貌: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
5)打比方: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2.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注重遣词造句,大量运用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与画作的传统艺术特色相呼应,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的文艺性特点。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写出了春天乍暖还寒时候优美的田园风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写出了当时汴京的繁华热闹场景;“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 则准确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图》画作的特点。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2及教学重点2。)
(三)研读赏析,揣摩感情
自主理解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课题“梦回繁华”有哪些深意?
文题“繁华”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1段:“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繁荣局面。”
第2段:“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第3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了重要的形象资料。”
2.文题“梦回”隐藏了什么心情?
第2段:“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
资料助读:
在桥上还上演了一场闹剧,坐轿的文官与骑马的武官互不相容轿夫与马弁各仗其势,争吵不休,给拱桥增添了更多险情。
在城门外,望火楼无人守望,城门无人把守,整个汴京城是一个不设防的国都。而那些禁军却安卧在递铺门口或忙碌于运送军酒。
画家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意识揭示出当时隐藏着的一些社会矛盾,折射出对宋都城防缺失、消防殆尽、军心涣散、文武相争等弊病的担忧,而这个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劲敌正在厉兵秣马,伺机攻克这座不设防的都城,北宋灭亡,已在旦夕之间。
——《故宫藏画的故事》
第2段:“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小结明确:
1)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代文明的灿烂,希望能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3及教学难点。)
四、课堂小结
这幅描绘北宋市井生活的风俗画长卷,是研究北宋社会历史的一个窗口,围绕这一国宝级画作,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作者身世,创作意图,版本真伪,图上内容等,还存有许多争议许多疑团,这幅画的背后,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课后线上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线下阅读《东京梦华录》,还可以通过线上博物馆、线下展览深入走进这幅名画,走进更多我国传统文化艺术。
(设计意图:小结课堂,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指引学生通过线上线下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
五、拓展训练
学校新设置的艺术墙上,绘上了《清明上河图》的中段。如果要请你为同学们介绍一下这幅图,你打算怎样介绍?结合你对这幅图的了解和课文中提供的信息,可以说一段完整的介绍词,也可以说介绍思路。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写作实践。)
六、课后作业
1.课后拓展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东京梦华录》,深入走进这幅名画,了解北宋王朝的社会历史、市井风情。
2.请选择一件绘画或工艺作品,运用所学的说明文写作方法,写一段文艺性说明文字,介绍作品。
(提示:可查阅资料,从画家生平、创作过程、画作内容、后世评价等方面介绍,对画作的欣赏,可请教美术老师。)
(设计意图:拓展课堂学习空间,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