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学习目标
1.通过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建立稳态与平衡观(生命观念)
2.通过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科学思维)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原因
(1)外因:外界①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2)内因:体内②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的进行。
2.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比较自来水、磷酸盐缓冲液、生物材料(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引起pH的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环境
细胞代谢
(2)方法步骤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
生物材料类似于⑥___________________,加入少量酸或碱不会发生pH的⑦__________________。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⑧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还有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pH
酸或碱的滴数
缓冲液
大幅度变动
缓冲对
HCO3 /H2CO3
pH计或pH试纸
3.实例——体温变化
(1)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2)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 _________
(3)尽管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
4.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 ________________,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状态。
调节作用
相对稳定
年龄、性别
1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意义
1.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基础
(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 ________________。
(2)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________________ 。
基础
泌尿系统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意义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探究历程
3.内环境稳态失调: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 _______________的。
4.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内环境稳态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定限度
细胞代谢
各种物质和条件
5.稳态概念的发展
(1)在分子水平上,存在基因表达的稳态、 ________________的稳态、酶活性的稳态等。
(2)在细胞水平上,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稳态等。
(3)在器官水平上,存在心脏活动的稳态(血压、心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稳态。
(4)在群体水平上,种群数量的变化存在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存在稳态。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激素分泌
特别提醒 内环境稳态≠绝对的稳定: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理化性质在允许的范围内波动,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在内因和外因的干扰下会发生内环境稳态的失调,如发烧、脱水、高血糖等。
1.进行该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
(2)冲洗烧杯一定要充分,否则将影响实验结果。
(3)生物材料至少选两种进行实验。
(4)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定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或实、虚线标明。
归纳总结
2.血浆pH维持稳态的调节机理
(1)原理:内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弱酸和弱酸强碱盐组成的缓冲对,如等,其作用是结合内环境中过多的酸或碱,以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
(2)调节过程(以缓冲对为例)
①当酸性物质(如乳酸)增加时:
②当碱性物质(如)增加时:
过多的可由肾脏排出,从而延缓了体内的碱性变化。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基础
(1)图解
(2)直接参与的器官与系统
消化系统 消化道消化道毛细血管
呼吸系统 肺泡肺毛细血管
泌尿系统 血管肾脏形成尿液
循环系统 由上述内容可看出血液是所有生命活动的中转站,它的成分能充分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5.内环境稳态失调归纳
(1)理化性质失调: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pH的偏高或偏低均会影响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紊乱;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③体温失调——温度偏高或偏低会影响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紊乱。
(2)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失衡:①失水过多,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②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③代谢废物含量升高,可导致尿毒症;④缺乏,如缺铁性贫血,可导致乳酸中毒;⑤血浆中过低,可出现抽搐现象;⑥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
(2) 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
×
(3) 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
( )
√
(4) 内环境稳态只需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 )
×
自我检测
(5) 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就不会得病。( )
×
(6)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紊乱,代谢速率一定会下降。
( )
×
2. 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
①酸碱平衡 ②渗透压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平衡 ⑤平衡
A. ③④⑤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⑤
D
[解析] 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中的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①酸碱平衡,②渗透压平衡,③血糖平衡,④体温平衡,⑤平衡均属于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平衡。
3. [2021辽宁葫芦岛高二质量检测] 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错误的理解是( )
A. 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
B. 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
C. 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D. 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
A
[解析] 该变化范围是机体存在的波动范围,属于正常现象,不属于误差,A错误;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不是恒定不变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正确;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D正确。
4. 分别向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下列能正确表示血浆pH变化与滴加滴数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D
[解析] 由于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因此滴加少量酸或碱时,pH基本不变。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滴加过量碱时,pH会升高,滴加过量酸时,pH会降低,D正确。
5.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稳态概念图,据图回答:
(2) 正常人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HCO3 , HPO42
(3) 一个人长时间发高烧,会引起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温过高使体内酶的活性下降
(4) 内环境渗透压稳态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5) 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
(1) 图中①②分别代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织液
内环境(或细胞外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