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8 14:5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总说、分说的结构,把握文章描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
2.体味文章语言的多样性,揣摩用词的准确性。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学习写作简单的说明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
1.体味文章语言的多样性,揣摩用词的准确性。
2.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学习写作简单的说明文。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教师为学生提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影像资料,进行情境导入;也可借用“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等描写苏州园林的诗句进行引入,让学生对古典园林艺术有较为直观的认识;也可以通过作品的写作缘由进行导入。
  2.学习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或小组内互相交流学习自己不会的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普遍不会或者错误较多的字词进行点拨。教师可以出示幻灯片,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一些重要的生字词。
  (1)读准下列字音。
  倘(tǎng)若 轩榭(xuānxiè) 对称(chèn) 似(shì)的
  重峦(luán)叠嶂(zhàng) 池沼(zhǎo) 砌(qì) 模(mú)样
  相间(jiàn) 蔓(màn)延 蔷薇(qiángwēi) 琢(zhuó)磨
  镂(lòu)空 斟酌(zhēnzhuó)
  (2)结合文意理解下面的词语。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鉴赏:鉴定和欣赏。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同“别出心裁”,有“与众不同”的意思。
  丘壑:比喻深远的意境。
  珠光宝气:闪耀着珍宝的光色。多形容妇女服饰华贵富丽,这里指各种鲜花色彩的华美。
  上品:上等品种。
  庸俗:平庸鄙俗。
  别具匠心:另一种巧妙的心思,这里指的是门框的图案美是设计者们精心打造的。
  闲适:清闲安适。
  (3)给下面的字组词。
  竿—竹竿 刊—刊物 嶂—重峦叠嶂 障—障碍
  嶙—嶙峋 粼—波光粼粼 殉—殉职 镂—雕镂 楼—楼房
  3.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整体感知苏州园林总体特征。师生明确各段的关键语句,圈画出能够表明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语句。引导学生从各段的关键语句中去筛选信息,用一句话来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设问:如果选用一个短语概括苏州园林的特征,你会选什么?
  明确:“完美的图画”。
  (2)把握第2段与其后文段的关系。首先指导学生明确文章第2段关键语句与后面段落文字的关系,即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这是下文说明的顺序和总纲。然后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根据这个顺序与总纲,圈画后文各段关键句(有些是中心句)。(第3段,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第4段,苏州园林里有假山与池沼。第5段,花木栽种与修剪着眼在画意。第6段,廊子与花墙安排有层次。第7段,角落也具有图画美。第8段,门窗具有工艺美。第9段,用漆极少用彩绘。)在此基础上,或者借用文中词语,或自己概括,试着解释第3—9段文字从多个方面所说明的苏州园林的特征。根据学生阅读速度差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圈画,然后组织学生分享交流。
第二课时
  1.细读文段内容,整体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
  教师首先给学生讲解清楚,本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是从园林设计师所追求的审美效果的角度,来谈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因此,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出一个表格,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然后指导学生以上一课文段中圈画的关键句为引领,细读第3—9段的内容,试着补全下面的表格。(楷体字内容为参考示例)
  其中,第4段文字说明假山池沼的配合,使游览者觉得眼前是一幅自然的画,这个特征学生概括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段意:第一句“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明确了这段文字的总分结构。其后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说明假山堆叠追求的是带给人们“自然之趣”的审美感受。第二层次说明池沼设计也是追求“自然之趣”。并且,从“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这句话中,推断出池沼与假山也是讲究配合的,这种配合的效果,必然也使人获得“自然之美”的审美感受。引导学生历经这个分析过程,就可以概括出本段文字的说明内容:假山的堆叠,与池沼的设计,都在追求自然之美;两者的配合,能让游览者觉得眼前是一幅自然的图画。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作进一步分析。无论是“美术画”“自然的画”“立体的画”,还是“雅致的画”,它们追求什么效果以获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州园林“完美的图画”的内涵。因此,“自然之趣”是苏州园林的本质特征,又分别体现在苏州园林的每个园林要素之中。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运用表格内容,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研讨交流:文章第2段和后面第3—6段的关系是怎样的?第3—6段与第7—9段是否可以对调?通过分析文段间的结构关系,以及调换段落次序的比较阅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结构关系,理解文章第2—9段的说明顺序:由总到分,由主到次,从整体概说到局部分说;有总有分,层次分明。
  3.借鉴本文说明顺序,列习作提纲。
  借助课后“积累拓展”四的“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座公园或建筑”,指导学生借鉴本文的说明顺序,列出写作提纲。
第三课时
  1.评价说明方法的作用效果。
  设问:作者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进行说明的?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石拱桥》中说明方法的学习,在阅读本课的过程中,圈点勾画出文中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进行交流。
  明确:本文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摹状貌等,既要指出说明方法,还需要阐明其作用。
  教师可以精选几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进行条理清晰的解释说明,示例如下: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列数字)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作比较)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举例子)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摹状貌)
  2.体会课文语言的表达特点。
  本篇课文为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一方面用词准确,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特点;另一方面,还综合运用了说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1)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三,朗读课文,揣摩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学生鉴赏时,可以给出示范,如“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一句中的“标本”一词用得准确精妙。“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带有“最一般”“最具普遍性”的意思。作者在这里用一个词就写出了“苏州园林甲江南”的风光,可见苏州园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地位,更体现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喜爱。
  这里向学生明确,本文语言的第一个特点:用词准确,精准反映说明对象的特点。这样的词还有“技术”与“艺术”的辨析,“美术画”与“图案画”的区别等。同时,引导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第二个特点:使用限定词语,有分寸,留有余地,如“绝大部分”“大多”“极少”等。
  (2)结合课文第5段,引导学生简要体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好处。首先要求学生给本段语句标上序号(①—⑥句),然后明确这段文字中说明的句子是①③④句,描写的句子是②⑤⑥句,议论的句子是④句的后半部分。最后结合句意简要分析,从而明确这里描写的句子,更具体更清晰地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征,起到辅助说明作用;议论的句子,深化了读者对苏州园林特征的理解。概而言之,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助于生动透彻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加深读者的印象。
  3.迁移运用,拓展深化。
  (1)根据上一节课所列提纲,进一步借鉴本文的说明方法与语言表达特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说明文,介绍自己游览的一座公园或建筑。具体要求为:①总体特征明确。②能采用由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③能采用两种说明方法。④以说明为主,用词力求准确,可以有一两处描写。
  (2)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苏州园林的纪录片(如《园林》第六集《不朽的林泉》,《苏园六纪》,《中国的世界遗产·苏州园林》等),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增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