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写作 学习景物描写》配套资源 课件(共41张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写作 学习景物描写》配套资源 课件(共41张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8 21:44:20

文档简介

学习描写景物
学习目标:
1.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习从多个方面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综合使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尝试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使景物鲜活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阅读这两段文字:
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大家觉得哪段文字更好?
很显然,第二段文字更好。因为第二段文字不仅仅点出了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更加入了生动形象的描写,写出了桂林的山如何“奇”“秀”“险”,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四季景象美不胜收。东升的旭日,斑驳的树影,陡峭的山峰,潺潺的小溪……你能将眼中所见美景具体、生动、完整地描绘出来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描写景物。
二、教学过程
最近你认真观察过什么?你有多久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了?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每天忙忙碌碌的我们,有时可以放慢脚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看看身边的风景,发现身边的美好。
老舍说:“把任何景物都能恰当地、简要地、准确地写成一景,使人读到马上能似身临其境,就不太容易了。”其实只要找对方法,并没有那么难。任何成功的描写,首先必须以详尽深入的观察做前提。我们如何观察呢?
细致观察,抓住特征
(一)选好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角度
同学们还记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诗吗?这说明虽然是同一个事物,但由于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观察得到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看起来选好观察点是非常重要的。
1.《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在写四时之景时,是如何从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高峰入云”,是仰视所得。“清流见底”,是俯视所得。“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是平视所得。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了景物的俯仰生姿之美、色彩斑斓之美。
看起来观察景物,我们可以定点观察,也就是在固定的观察点上观察。在一个固定的观察点上,我们要学会变换观察角度,或远观、或近看、或仰视、或俯瞰,就像一个摄影师,把镜头一会儿推远,一会儿拉近,一会儿俯拍,一会儿仰拍,这样观察景物就会更加全面。
2.除了在固定的观察点上观察,我们还可以变换观察点,采用游览的顺序,即所谓的“移步换景”“选点描绘”。
大家还记得《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吗?叶圣陶老先生是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的游览顺序记叙的。
(二)开启各种感官,全面感知景物
1.同样写“春”,以下诗句有什么不同?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上有黄鹂深树鸣
踏花归去马蹄香 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的是视觉,“上有黄鹂深树鸣”用的是听觉,“踏花归来马蹄香”用的是嗅觉,“吹面不寒杨柳风”用的是触觉。我们只要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那些留在我们大脑中的经久难忘的景物形象除了来自视觉,还有来自其他感官的。视觉仅仅是一种观察通道,人们观察与感受外物的感觉器官,还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我们要充分调动五官,从形状、颜色、质地、声响、味道等多方面观察景物。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句话选自《紫藤萝瀑布》,这句对花的描写调动了哪些感官?
这里从色彩写到气味,又赋予气味以色彩,将视觉和嗅觉互通,传神地描绘出紫藤萝花的美丽和繁盛。
3.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段文字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调动了哪些感官?
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是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上写。整个段落让我们读起来感觉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三)分析比较异同,抓住景物特征
1.很多同学都有写日记来记录成长生活的习惯。我们在观察景物的时候也要养成写好观察记录的习惯。记录时,要做到准确、全面、精细。可以做成表格,在表格中加入自己需要的栏目。也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这样可以更形象。边记录,还要边思考。
时间 地点 天气
看到的
听到的
闻到的
触摸到的
想到的的
感受到的
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要准确抓住此景物与彼景物的不同之处。莫泊桑说:“为了描写烧得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树,我们就需要站在这堆火或这棵树的前面,一直到我们觉得它们不再跟别的火焰和别的树木一样为止。”
2.即使是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白昼、夜晚、早晨、黄昏,都会为景物涂上不同的色彩;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景物又会展现不同的风姿;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又会给景物带来各种变化。所以除了比较景物之间的不同,我们还要注意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变化。
《三峡》一文,作者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致。夏季动人心魄,春冬沉静优美,秋天肃杀凄清,让读者感受到三峡多样的美。
《答谢中书书》一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描绘了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清代画家郑板桥为了揣摩竹子的特点,了解竹子的变化,特地种了许多竹子,在不同的季节对它们做深入细微的观察。他画的竹子极富有变化,正是因为他留心观察。
写作和绘画是相通的。鲁迅先生就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我们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越准确、越具体。
(三)名篇引领,探究技巧
高尔基说:“作家的作品要能够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胸。”那么,如何将观察过的景物描写得具体、鲜明、生动,使人读了陶醉其中,获得美的享受呢?
1.有序展开,讲层次
描写景物要讲究顺序,观察的顺序往往就是写作的顺序。
(1)同学们还记得《火烧云》一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火烧云的吗?
文章是按“出现前——出现时——变化中——消失”的时间顺序描写火烧云的。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鲁迅在整体描写百草园时,分别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静物和动物的?
其中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是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是由高到低的顺序,这都属于空间顺序。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是怎样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作者从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由上到下的顺序写出了小雪过后的小山,这也属于空间顺序。
以上两段景物描写都是采用空间顺序,都是选取固定的观察点,按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描写各个位置上的景物。
还有另一种空间顺序,是变换观察点,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描写看到的景物。
我们小学学习过的《颐和园》一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颐和园的?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以上自然段的开头一句非常清晰地写出了不同的景点。这篇文章是按照作者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的。
(3)逻辑顺序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段文字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采用了逻辑顺序。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概括整体状况,再用“单是……”凸显“泥墙根一带”景物的特点,这样无限的趣味便淋漓尽出了。
(4)采用时间顺序,优势在于能描绘出景物的变化。采用空间顺序,优势在于犹如绘画中的长卷,层次清晰。人们往往会把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起来运用。这样写来,景物丰富多彩而又层次井然。采用逻辑顺序,优势在于能面对较复杂的写作对象,充分彰显作者的写作意图。
2.全面具体,有方法
(1)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绝句》,它们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一共描写了四种景物,其中“黄鹂”“白鹭”是两个动态景物,—个在鸣叫,一个在直上云天。“翠柳”“青天”是两个静态景物。在作者的笔下,动物和静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灵动、唯美的意境。
描写景物,如果只是写出景物静止不动时的颜色、形状等,景物就成了单纯的“静物”,没有了生气。要想让景物有神韵,就要让“静物”“动”起来。当然,光“动”也不行,还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2)赋予静态事物以动态之美
这段文字选自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动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
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流动”“欢笑”“生长”“泛”“迸溅”“挑逗”这些动词,使静态的花跃动起来,充分体现了阳光下的紫藤萝繁密茂盛、生机盎然。
(3)采用虚实相生的方法
《春》中对春花的描写是这样的:“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话哪些是所见?哪些是所想?
“花里带着甜味儿”是写眼前的“花”,是在此时此地所见之景,是实写。“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在写将来的“果”,是由眼前所见实景生发联想、想象而得的彼时之景,是虚写。整个句子虚笔与实笔兼用,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形神兼备,把我们带到了鲜果满园的丰收季节。
一般说来,运用实笔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展开虚笔,需要我们使用联想和想象等技巧来传达虚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4)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所谓“点”,指的是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性描写。
柳宗元的《江雪》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在“点”的基础上写“面”,以“点”显“面”,以“面”衬“点”,可以多方面烘托、展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之更加鲜明突出。
3.生动形象,有妙招
以下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第一句: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将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突出了春雨既细且密、闪闪发亮的特点。
第二句:作者把果树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感和动作。用人们熟知的“火”“霞”“雪”来比喻盛开的花朵,让读者感受到了花儿的鲜艳和勃勃生机。
在景物描写时,我们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修辞,就能够使景物在我们的文字中重现。
4.主观感受,融感情
(1)“一枝一叶总关情”,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有感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无力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我们在描写景物时,要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景物中,使景物鲜活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雨的四季》一文,春雨驱走冬天,改变世界的姿容;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又沉静,使人静谧、怀想、动情;冬雨自然、平静,给人特殊的温暖。作者用极富情感的描写,既展示了四季的雨的客观特征,又主观地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和内涵,使他们更有生命气息,更有感染力。
(2)在描绘景物时,我们还可以就其某一个方面的特征,进行深入地思考,进而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这就是“托物言志”。采用这种写作手法,务必要找准“物”与“志”的相似点,这样“志”才能凸显。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活现了莲的外形,在我们面前仿佛站立着一位天真自然、洁白纯朴、亭亭玉立的美丽女子。作者赞美了莲花正直高尚的气节,同时也表现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学以致用,作品分享
对同学们来说,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了。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园有什么风景?校园里的风景有什么独特之处?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300字以内。
提示:
1.“校园一景”,意味着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选取校园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
2.除了描写景物外,还可以写一写师生在其中的活动,展现出校园景色的特点。
3.写作时可按一定顺序,例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这是一篇老师学生写的作品:
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有一棵屹立多年的参天古树,那是一棵梧桐树。它叶子很茂盛,阳光照射下来,有星星点点的光可以照在地面上。树干很大。秋日里,它会穿上独属于自己的金色外衣,在日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每每看到她金色的外衣,我心中便是满满的希望。每逢微风拂过,它的叶子便会像黄蝶般翩翩起舞,随风而落,落入地球母亲的怀中。
同学们,请你试着为这段描写做点评。
这段描写中心突出,但缺少明显的写作顺序,缺少生动生动的描写。
这是我们修改过的习作,你发现有哪些变化?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学校门口耸立着一棵参天的梧桐树。它的根深扎地底,盘根错节,它的树干出奇地粗壮,需要三四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合抱起来。斑驳的枝干努力向四周伸展,枝头错落地长着无数树叶,和煦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小小间隙,在地上投下剪影,斑驳间是树叶的风姿。微风乍起,树枝轻轻摇曳,树叶相互碰撞,发出“哗哗”的声响,头顶上宛若有一片乡下的麦浪在翻腾。一片片梧桐树叶打着旋儿飘落下来,宛如一只只金色的大蝴蝶漫天飞舞。我弯腰捡起一片树叶,轻轻地抚摸它细致的纹路,我仿佛看见了当年还年少的梧桐。我把树叶贴在脸上,它像一只手轻轻抚摸着我的脸,我仿佛听见了梧桐在向我诉说着自己的往事。
教师点评:
1.原文开头平铺直叙。修改后开头加入“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引用《诗经》的内容,增加了文学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原文没有明显的观察顺序。修改后选取固定观察点,采用“树根——树干——树叶”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进行描写。
3.原文只有视觉描写。修改后从视觉、听觉、触觉,多方面对树根、枝干、树叶逐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梧桐树的形状、颜色、姿态、光泽,这棵高大的梧桐树仿佛浮现在我们眼前。
4.原文仅局限于静态描写。修改后作者以“微风乍起”作为转折点,加入了动态描写,动静结合,使得这棵梧桐树具有了灵性。
5.原文只有一句比喻。修改后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令一棵饱经风雨的百年老树拥有了盎然生机。
6.原文都是实写。修改后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展开了合理的想象,人与树叶互动,虚实结合,透露着对梧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原文 修改后
平铺直叙 引用《诗经》的内容,增加了文学性。
无明显顺序 固定观察点,采用“树根——树干——树叶”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
单纯视觉描写 视觉、听觉、触觉,形状、颜色、姿态、光泽。
单纯静态描写 “微风乍起”后加入动态描写,动静结合。
只有一句比喻 比喻、拟人的修辞
单纯实写 展开了合理的想象,人与树叶互动,虚实结合。
三、课后作业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不少于500字。
1.你留意过自家窗外的景物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
(1)注意描写范围的选择。可以将窗户当作一个“画框”,只描写“画框”内的风景,也可以将视野扩大至窗外能看到的所有景物;可以选取窗外景物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描绘,也可以整体勾勒,把握全局。
(2)可以根据窗口所处的高度,选取一个主要的观察视角,再辅以其他角度灵活描写。还要注意调动多种感官,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3)可以围绕窗外景色最主要的特点,给景物描写定一个基调,描写时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
2.“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以《我爱 季》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
(1)要抓住所选季节的特点,尤其是鲜明的景色特点进行描写。比如春天百花盛开,夏天暴雨倾盆,秋天枫叶似火,冬天雪花纷飞等。
(2)除了写某一季节独有的景致,还可以写某个景物在某一季节的特点。
(3)要把“我”对所选季节的喜爱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四、收束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景物描写。写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思考与练笔。愿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拥有一双慧眼,拥有一支妙笔,放眼大千世界,描绘精彩美景,享受写作带给我们的快乐!
2(共41张PPT)
学习描写景物
八年级 语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
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
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
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
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
山真险啊。
学 习 描 写 景 物
学习目标
1.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习从多个方面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综合使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尝试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使景物鲜活起来。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把任何景物都能恰当地、简要地、准确地写成
一景,使人读到马上能似身临其境,就不太容易了。
——老舍
细致观察,抓住特征
选好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角度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定点观察
在一个固定的观察点上,要学会变换观察角度,或远观、或近看、或仰视、或俯视,就像一个摄影师,把镜头一会儿推远,一会儿拉近,一会儿俯拍,一会儿仰拍,这样观察景物就会更加全面。
移步换景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开启各种感官,全面感知景物
春风又绿江南岸(视觉)
上有黄鹂深树鸣(听觉)
踏花归去马蹄香(嗅觉)
吹面不寒杨柳风(触觉)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
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何首乌有拥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视觉、听觉、味觉
分析比较异同,抓住景物特征
时间 地点 天气
看到的 听到的 闻到的 触摸到的 想到的 感受到的
比较景物之间的不同
为了描写烧得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树,
我们就需要站在这堆火或这棵树的前面,一直到我
们觉得它们不再跟别的火焰和别的树木一样为止。
——莫泊桑
比较同一景物的不同变化
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段,也
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三峡》一文,作者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致。夏季动人心魄,春冬沉静优美,秋天肃杀凄清,让读者感受到三峡多样的美。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描绘了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清代画家郑板桥为了揣摩竹子的特点,了解竹子的变化,特地种了许多竹子,在不同的季节对它们做深入细微的观察。他画的竹子极富有变化,正是因为他留心观察。
名篇引领,探究技巧
有序展开,讲层次
《火烧云》一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火烧云的?
按照“出现前——出现时——变化中——消失”的时间顺序来描写火烧云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写静物是由低到高的空间顺序,写动物是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写出了小雪过后的小山。
空间顺序
选取固定的观察点,按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
描写各个位置上的景物。
变换观察点,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描写看到
的景物。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颐和园》
逻辑顺序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整体 局部
写作顺序 优势
时间顺序 能描绘出景物的变化
空间顺序 层次清晰
时间、空间顺序 景物丰富多彩而又层次井然
逻辑顺序 能面对较复杂的写作对象,充分彰显作者的写作意图
全面具体,有方法
动静结合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动景 静景
赋予静态景物以动态之美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宗璞《紫藤萝瀑布》
虚实相生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朱自清《春》
实写 虚写
点面结合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面)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点)
生动形象,有妙招
运用多种修辞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比喻、排比)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拟人、比喻、排比)
主观感受,融感情
情景交融
《雨的四季》一文,春雨驱走冬天,改变世界的姿容;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又沉静,使人静谧、怀想、动情;冬雨自然、平静,给人特殊的温暖。作者用极富情感的描写,既展示了四季的雨的客观特征,又主观地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和内涵,使他们更有生命气息,更有感染力。
托物言志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学以致用,作品分享
对同学们来说,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了。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园有什么风景?校园里的风景有什么独特之处?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片段。300字以内。
提示:
1.“校园一景”,意味着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选取校园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
2.除了描写景物外,还可以写一写师生在其中的活动,展现出校园景色的特点。
3.写作时可按一定顺序,例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有一棵屹立多年的参天古树,那是一棵梧桐树。它叶子很茂盛,阳光照射下来,只有星星点点的光可以照在地面上。树干很大。秋日里,它会穿上独属于自己的金色外衣,在日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每每看到她金色的外衣,我心中便是满满的希望。每逢微风拂过,它的叶子便会像黄蝶般翩翩起舞,随风而落,落入地球母亲的怀中。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学校门口耸立着一棵参天的梧桐树。它的根深扎地底,盘根错节,它的树干出奇地粗壮,需要三四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合抱起来。斑驳的枝干努力向四周伸展,枝头错落地长着无数树叶,和煦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小小间隙,在地上投下剪影,斑驳间是树叶的风姿。微风乍起,树枝轻轻摇曳,树叶相互碰撞,发出“哗哗”的声响,头顶上宛若有一
片乡下的麦浪在翻腾。一片片梧桐树叶打着旋儿飘落下来,宛如一只只金色的大蝴蝶漫天飞舞。我弯腰捡起一片片树叶,轻轻地抚摸它细致的纹路,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还年少的梧桐。我把树叶贴在脸上,它像一只手轻轻抚摸着我的脸,我仿佛听见了梧桐在向我诉说着自己的往事。
教师点评
原文 修改后
平铺直叙 引用《诗经》的内容,增加了文学性
无明显顺序 固定观察点,采用“树根——树干——树叶”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
单纯视觉描写 视觉、听觉、触觉,形状、颜色、姿态、光泽
单纯静态描写 “微风乍起”后加入动态描写,动静结合。
只有一句比喻 比喻、拟人的修辞
单纯实写 展开了合理的想象,人与树叶互动,虚实结合
课后作业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不少于500字。
你留意过自家窗外的景物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
(1)注意描写范围的选择。可以将窗户当作一个“画
框”,只描写“画框”内的风景,也可以将视野扩大至窗
外能看到的所有景物;可以选取窗外景物的一个局部进行
细致描绘,也可以整体勾勒,把握全局。
(2)可以根据窗口所处的高度,选取一个主要的观察
视角,再辅以其他角度灵活描写。还要注意调动多种感官,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3)可以围绕窗外景色最主要的特点,给景物描写定
一个基调,描写时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以《我爱 季》为题,写一篇作文。
(1)要抓住所选季节的特点,尤其是鲜明的景色特点进行描写。比如春天百花盛开,夏天暴雨倾盆,秋天枫叶似火,冬天雪花纷飞等。
(2)除了写某一季节独有的景致,还可以写某个景物在某一季节的特点。
(3)要把“我”对所选季节的喜爱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写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思考与练笔。愿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拥有一双慧眼,拥有一支妙笔,放眼大千世界,描绘精彩美景,享受写作带给我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