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配套资源 课件(共34张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配套资源 课件(共34张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8 21:47:20

文档简介

《昆虫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恰当地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书,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并感受到作者对昆虫的爱,对微小生命的爱。
2.体会作者运用全面细致的观察、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以及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3.感悟法布尔热爱自然、尊重生命、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人文精神。
一、导入
有一部非常经典的动画片叫《黑猫警长》,其中《吃丈夫的螳螂》一集中令我们既感到吃惊又觉得新奇。吃惊的是杀害丈夫的凶手居然是深爱他的螳螂妻子,新奇的是我们身边的这些不起眼的小昆虫用如此独特的方式来延续生命。其实在170年前,法国的一名青年也是带着这样的新奇走进了昆虫的世界,不仅记录了它们的生活,还成就了一部名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昆虫记》。
作者介绍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被誉为“昆虫诗人”“昆虫荷马”。
三、创作背景及作品简介
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农家,贫穷的乡村生活并没有给他的幼年送来玫瑰花,可是慷慨无私的大自然却给这个天真的纯朴的孩子送来了鸟巢、蘑菇、蟋蟀,以及白鹅、牛犊和绵羊等等。他小时候对花草虫鸟一直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后来,小法布尔家因为生计所迫,几次迁居,飘泊不定。15岁那年,他报考一所师范学校被正式录取。毕业后,他进入一所中学当上了一名教师。
有一次,他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课间休息时,他在一堆石头上突然发现了一个精巧蜂窝。仿佛是电光一闪似的,他自幼年起就十分感兴趣的,而且一直保留在心灵中的那个昆虫生活的一角,一下子被照亮了。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的“虫心”就像被一位偶尔走过的行人一下子给惊醒了,纷纷张开了晶亮的超羽。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为昆虫书写传记和生命史的人。这一年,他还不到20岁。
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法布尔坚持自修,直到取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同时,他利用所有业余时间,一丝不苟地进行动植物观察记录,废寝忘食地致力于发现和揭示昆虫的生存真相。某些“科班出身”的生物学权威对他怀有偏见,使他在人世间缺少知音,但他可以向他的昆虫们倾诉衷肠。
1879年法布尔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他把第一篇颂歌,献给了一种许多人也许没有什么好感的昆虫——食粪虫。他沿用古埃及人对这种昆虫的尊称,称之为“圣甲虫”。1879年,法布尔买下了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法布尔耗费毕生精力来观察、研究“虫子”,他专为“虫子”写出十卷本的书,不能不说是奇迹。《昆虫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先后被译成50多种文字出版,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四、阅读指导
《昆虫记》是一部经典的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的写作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增进大众对科学的了解。它的种类很多,如解说科学原理、探讨科学问题,介绍科学应用,展望科学前沿,回顾科学历史等。
带着历史的评价去把握
当我们读一本书时,首先要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可以借助前言、后记或附录中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为阅读整本书做些准备。
比如老师手中的《昆虫记》,在译后记部分主要介绍名家点评、作者生平以及书和作者在科学、文学方面的成就,让我们更简单直接的去了解《昆虫记》给法布尔带来的荣誉,也引起我们的读书兴趣。还有些版本的《昆虫记》,在序言和附录中就有对该书的大致内容、历来评价,以及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让我们有初步印象和阅读期待,以决定如何去读,重点读哪些部分。
(二)带着科学的眼睛去阅读
《昆虫记》中介绍的昆虫种类繁多,容量巨大。同时,作者又对每种昆虫的研究过程、观察结果进行了细致深刻的记述,可谓包罗万象。
同学们首先可以根据昆虫的种类进行阅读,用昆虫档案袋的形式概括出该种昆虫的主要信息,从而了解该种昆虫的基本科学知识。概括时,首先确定“主角”,然后阅读,提取关键信息。我们可以参照以下内容来绘制昆虫档案:
档案信息 内容
名字
外形
习性
食性
婚配
繁殖
寿命
档案信息里可以有名字、外形、习性、婚配等内容,以丰富同学们对昆虫一生的整体认知。
同学们还为这些昆虫画了肖像画。不仅如此,有的同学通过给昆虫编写自我介绍,有的同学给昆虫制作身份证,还有的同学设计昆虫朋友圈……总之,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提取昆虫的信息,从而更直观的认识昆虫、了解昆虫。
初读后我们不难发现,在《昆虫记》中,除去那些描写昆虫的内容之外,描述法布尔观察昆虫的段落也是我们重点阅读部分。为了揭开昆虫的奥秘,法布尔像侦探似的长时间追踪观察昆虫,不断地假设,反复地推理,严密地求证,一步一步地逼近真相。每个奥秘的揭开过程都充满了曲折和反复。比如我们来看以下文段:
有一天,我在书房里听到拉茜的声音,“快来快来!红蚂蚁已经走到黑蚂蚁的家里去了!”
“你知道它们走的是哪条路吗?”
“是的,我已经做了记号。”
“什么记号?你怎么做的?”
“我沿路撒了小石子。”
——《红蚂蚁》
我急忙跑到园子里,拉茜说得没错。红蚂蚁们正沿着那一条白色的石子路凯旋呢!
我取了一张叶子,截走几只蚂蚁,放到别处。这几只就这样迷了路,其它的,凭着它们的记忆力顺着原路回去了。这证明它们并不是像蜂那样,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是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的。所以即使它们出征的路程很长,需要几天几夜,但只要沿途不发生变化,它们也照旧回得来。
——《红蚂蚁》
作者为了弄清红蚂蚁为什么能准确地认出原先走过的路线,进行了多次实地观察,还从视觉、记忆力等多方面进行假设推理,最终弄清了这个奥秘。我们在今后观察实验中,也要学习法布尔多方面多角度大量的实地观察精神。
在阅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概念、术语,首先要查找工具书和相关资料,把握其含义。其次同学们也可以运用自己在课外学到的知识加强理解,深化知识。
比如同学们可以通过制作研究流程图来理清法布尔研究昆虫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来检验法布尔的研究昆虫的结论,从而更能感受法布尔的实证精神。
囿于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科普类作品中的科学知识往往有一定的完善空间。如果科普作品的内容是同学们非常感兴趣或比较熟悉的部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质疑问难,拓展延伸,把阅读引向更深层次。所以在读《昆虫记》时,我们可以思考法布尔对动物习性的观察和分析,有哪些是正确的,有哪些是不够准确的。
比如《昆虫记》中法布尔认为暮年食尸虫“同类相食”的原因是“生物筋疲力衰时的反常表现,是生命达到枯竭点时的丧心病狂。”而有的同学则认为“这种残食不是个别、偶然的反常现象,纯粹是来源于肉食动物嗜杀成性的凶残本性。”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对“同类相食”原因的两种解释发表自己的见解,请学生谈谈更认可哪个观点,并阐述理由。老师相信,通过大量的观察、实践,同学们不仅会提高阅读兴趣,还会增强你们的思辨和动手的能力。观察了这些小昆虫后,接下来我们来探究《昆虫记》的艺术命题:
(三)带着文学的视角去品味
孩子们,读书只了解内容——只知道这本书写了什么还远远不够,我们可以精品细读,对书中的精华要细细地品味、咀嚼,进而能积累运用,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比如,在书中我们发现这些有趣的语段:
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震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节选自《绿色蝈蝈》
法布尔用了观察与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绿色蝈蝈。他用蝉来喂养蝈蝈,真实而细致地观察并记录了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选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绿色蝈蝈比作“笼里的囚犯”,比喻贴切。选段结尾还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人思考。同时,选段语言生动形象,比如“吃得津津有味”“断肢残腿”“糖浆甜汁”等,使读者能真实地感受到绿色蝈蝈的吞食过程。
法布尔把昆虫生活的细节描写得这么生动真实、有特点,除了他对昆虫的生活有着仔细的观察外,还在于法布尔在描写时抓住了昆虫的细节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在《昆虫记》中,细节描写涵盖了关于昆虫的外表、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昆虫的日常生活,为生活和繁衍种族所进行的生存斗争等。几近所有的细节。只要你仔细地去品读,一定能被法布尔对昆虫细致入微的描写所吸引。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
蟹蛛是一只非常漂亮的小东西。虽然它们的身材并不十分好,像是一个雕在石基上的又矮又胖的锥体,但是它们的皮肤比任何绸缎都要好看,有乳白色的,有柠檬色的,有碧绿色的。它们中间有些特别漂亮:腿上有着粉红色的环,背上镶着深红的花纹,有时候在胸的左边或右边还有一条淡绿色的带子,人们见了别种蜘蛛都敬而远之,但对美丽的蟹蛛却怎么也怕不起来,因为它实在长得太漂亮,太可爱了。
读了这一段,我相信同学们和老师一样爱上这只可爱的蟹蛛了吧。作者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对蟹蛛外形的细节描写多么生动细致、招人喜欢啊!它有光滑如绸缎般的皮肤,颜色鲜明的色彩美,再提起蜘蛛,大家对他的印象会不会好一些了呢?我们再来看看蟹蛛的其他描写。
蟹蛛自从产了卵之后,比以前消瘦多了,差不多完全失去了以前那朝气蓬勃的样子,它全神贯注地守护着,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全身紧张,进入备战状态,挥着一条腿威吓来惊扰它的不速之客,它激动地做着手势,叫它赶紧滚开,否则后果自负。它那狰狞的样子和激动的动作的确把那些或怀有恶意或无辜的外来者吓了一跳,把那些鬼鬼祟祟的家伙赶走以后,它才心满意足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以及拟人化的手法将蟹蛛保护未出生的孩子时临危不惧,奋力抵抗的神情与动作描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也渗透着对它的喜爱。法布尔除了对昆虫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外,还擅长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昆虫写的有声有色。作者运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以及拟人化的手法来写,这些也恰好是《昆虫记》整本书写法上最大的特色。在作者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把法布尔称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我们再来看两组语段。以下分别来自《昆虫记》《辞海》和百度百科,第一组均描写螳螂的外形,第二组均描写甲虫制作粪球的情形,我们试着去感受一下其中的差别。
(1)“身体轻盈,淡绿的体色,长长的翅膀像纱罗一样。没有张开来像剪刀一样的凶狠的大鄂,小嘴尖尖。前足腿节像个扁平的梭子,内侧有两行钢锯。”
——《昆虫记·螳螂猎食》
“胸部具翅两对、足三对;前胸细长,前足粗大呈镰刀状,其股节和胫节有倒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
——《辞海·螳螂》
(2)“夫妻双双以同样高涨的热情,共同参与为儿子们准备面包的劳动揉面团。运回家,入烤炉,样样都干。前爪上的小刀用力一划,一块大小正合适的粪屎切下来,共它们加工用。这时候,做父亲的和做母亲的齐心协力,共同摆弄切下的小粪块,轻轻地拍打,加力按压,制作成大豌豆粒般的小丸。”
——《昆虫记·西班牙蜣螂》
“产卵后,雌雄共同推曳粪土将卵包裹而转成丸状。”
——百度百科·蜣螂
第一组中,相较于《辞海》语言的简洁,《昆虫记》中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螳螂的外形更易被读者想象。第二组中,法布尔运用了拟人手法及一系列准确的动词,把蜣螂夫妇同心协力制作粪球的过程刻画得细腻生动,画面感极强。
通过对比,我们也感受到这些艰涩难懂的昆虫学知识化为生动活泼的画面,靠的就是法布尔精练清晰的文笔。所以有人说《昆虫记》既是富于科学性的昆虫学著作,又是可读性很强的优美散文。同学们在阅读时要发挥想象力,进入作品描写的世界,体会其文字之美。这样就可以一举多得,在语文学习方面也吸收到许多营养。
当然,《昆虫记》的文风优美并不仅仅在于修词酌句,而表现在作者的人品。所谓“风格即人”,其实应当说“风格即人格”。
(四)带着哲学的心灵去感悟
而法布尔却不同。法布尔的生活环境让他在劳苦大众的怀抱中长大,因此他理解、同情劳苦人民。同样,他也以同情劳苦人民的心去同情渺小的昆虫。他怀着对渺小的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去描写甚至歌颂微不足道的昆虫。在法布尔那个时代,一般昆虫学家的研究是把昆虫装在木盒里,浸在酒精里,睁大眼睛观察昆虫的触角、上颚、翅膀、足等,极少去思考这些器官的功能,不重视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法布尔一反常规,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
他曾这样反驳当时有些人对他的责难:“他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他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他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鸣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他对于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比如:小小的蝉正经历其一生中最绚烂的时刻,脱掉伴随许久的蝉壳成为夜空中的鼓手;大孔雀蝶为了寻找模糊意识中的“爱”,不惜耗费短暂的生命,但其留下了永恒;爱意的蜘蛛,用自己生命最后时刻编制幸福的“睡袋”,遥想子女乘风远航。
在法布尔眼里,这些微小的生物都是鲜活的,他们有伦理、有感情、有婚姻、有自我生存的状态。他们不给人添麻烦,做好事也从不刻意。如此生命的情怀,给《昆虫记》这部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和生气,使之成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鲁迅语)。因此,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不再是单纯的学习,也不是业余时间的消遣,而是心怀期待,尝试去发现点什么,那是一种隐秘的幸福和深深的震撼。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科普作品的阅读方法。请同学们翻开书124页“读书方法指导”部分,我们边画边总结:
1.阅读前借助前言、后记、附录,了解作家的生平、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
2.阅读中可利用工具书或相关资料查阅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概念和术语。
3.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理念和科学精神。
4.关注科普作品的艺术趣味。
课后作业:这节课后,请大家在认真阅读《昆虫记》的基础上,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学习法布尔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共34张PPT)
名著导读 《昆虫记》
八年级 语文
《黑猫警长》中《吃丈夫的螳螂》令我们既感到吃惊又觉得新奇。吃惊的是杀害丈夫的凶手居然是深爱他的螳螂妻子,新奇的是我们身边的这些不起眼的小昆虫用如此独特的方式来延续生命。其实在170年前,法国的一名青年也是带着这样的新奇走进了昆虫的世界,不仅记录它们的生活,还成就了一部名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昆虫记》。
一、导入
1.学习恰当地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书,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并感受到作者对昆虫的爱,对微小生命的爱。
2.体会作者运用全面细致的观察、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3.感悟法布尔热爱自然、尊重生命、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人文精神。
二、学习目标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被誉为“昆虫诗人”“昆虫荷马”。
三、作者介绍
资料
四、创作背景及作品简介
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贫困的农家,他小时候对花草虫鸟一直有着极大的好奇心。15岁那年,他报考一所师范学校被正式录取。
毕业后,他进入一所中学当上了一名教师。课间休息时,他在一堆石头上突然发现了一个精巧蜂窝。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为昆虫书写传记和生命史的人。这一年,他还不到20岁。
资料
四、创作背景及作品简介
资料
1879年法布尔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79年,法布尔买下了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四、创作背景及作品简介
他专为“虫子”写出十卷本的书,不能不说是奇迹。《昆虫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昆虫记》是一部经典的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的写作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增进大众对科学的了解。它的种类很多,如解说科学原理,探讨科学问题,介绍科学应用,展望科学前沿,回顾科学历史等。
五、阅读指导
可以借助前言、后记或附录中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为阅读整本书做些准备。
(一)带着历史的评价去把握
(一)带着历史的评价去把握
资料
资料
(二)带着科学的眼睛去阅读
《昆虫记》中介绍的昆虫包罗万象。
首先可以根据昆虫的种类进行阅读,用昆虫档案袋的形式概括出该种昆虫的主要信息,从而了解该种昆虫的基本科学知识。概括时,首先确定“主角”,然后阅读,提取关键信息。
(二)带着科学的眼睛去阅读
档案信息 内容
名字
外形
习性
食性
婚配
繁殖
寿命
(二)带着科学的眼睛去阅读
学生作品展示
(二)带着科学的眼睛去阅读
有一天,我在书房里听到拉茜的声音,“快来快来!红蚂蚁已经走到黑蚂蚁的家里去了!”
“你知道它们走的是哪条路吗?”
“是的,我已经做了记号。”
“什么记号?你怎么做的?”
“我沿路撒了小石子。”
——《红蚂蚁》
我急忙跑到园子里,拉茜说得没错。红蚂蚁们正沿着那一条白色的石子路凯旋呢!
我取了一张叶子,截走几只蚂蚁,放到别处。这几只就这样迷了路,其它的,凭着它们的记忆力顺着原路回去了。这证明它们并不是像蜂那样,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是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的。所以即使它们出征的路程很长,需要几天几夜,但只要沿途不发生变化,它们也照旧回得来。 ——《红蚂蚁》
(二)带着科学的眼睛去阅读
在阅读中,遇到专业性较强的概念、术语,首先要查找工具书和相关资料,把握其含义;其次也可以运用在课外学到的知识加强理解,深化知识。
(二)带着科学的眼睛去阅读
(二)带着科学的眼睛去阅读
(二)带着科学的眼睛去阅读
囿于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科普类作品中的科学知识往往有一定的完善空间。如果科普作品的内容是同学们非常感兴趣或比较熟悉的部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质疑问难,拓展延伸,把阅读引向更深层次。
例如:
(二)带着科学的眼睛去阅读
法布尔:暮年食尸虫“同类相食”的原因是“生物筋疲力衰时的反常表现,是生命达到枯竭点时的丧心病狂”。
同学:这种残食不是个别、偶然的反常现象,纯粹是来源于肉食动物嗜杀成性的凶残本性。
读书只了解内容——只知道这本书写了什么还远远不够,我们可以精品细读,对书中的精华要细细地品味、咀嚼,进而能积累运用,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带着文学的视角去品味
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震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节选自《绿色蝈蝈》
(三)带着文学的视角去品味
法布尔在描写时抓住了昆虫的细节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
(三)带着文学的视角去品味
蟹蛛是一只非常漂亮的小东西。虽然它们的身材并不十分好,像是一个雕在石基上的又矮又胖的锥体,但是它们的皮肤比任何绸缎都要好看,有乳白色的,有柠檬色的,有碧绿色的。它们中间有些特别漂亮:腿上有着粉红色的环,背上镶着深红的花纹,有时候在胸的左边或右边还有一条淡绿色的带子,人们见了别种蜘蛛都敬而远之,但对美丽的蟹蛛却怎么也怕不起来,因为它实在长得太漂亮,太可爱了。
(三)带着文学的视角去品味
蟹蛛自从产了卵之后,比以前消瘦多了,差不多完全失去了以前那朝气蓬勃的样子,它全神贯注地守护着,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全身紧张,进入备战状态,挥着一条腿威吓来惊扰它的不速之客,它激动地做着手势,叫它赶紧滚开,否则后果自负。它那狰狞的样子和激动的动作的确把那些或怀有恶意或无辜的外来者吓了一跳,把那些鬼鬼祟祟的家伙赶走以后,它才心满意足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三)带着文学的视角去品味
以下两段文字分别来自《昆虫记》《辞海》和百度百科。
第一组均描写螳螂的外形,第二组均描写蜣螂制作粪球的情形,我们试着去感受一下其中的差别。
(三)带着文学的视角去品味
(1)“身体轻盈,淡绿的体色,长长的翅膀像纱罗一样。没有张开来像剪刀一样的凶狠的大鄂,小嘴尖尖。前足腿节像个扁平的梭子,内侧有两行钢锯。”
——《昆虫记·螳螂猎食》
“胸部具翅两对、足三对;前胸细长,前足粗大呈镰刀状,其股节和胫节有倒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
——《辞海·螳螂》
(三)带着文学的视角去品味
(2)“夫妻双双以同样高涨的热情,共同参与为儿子们准备面包的劳动揉面团。运回家,入烤炉,样样都干。前爪上的小刀用力一划,一块大小正合适的粪屎切下来,共它们加工用。这时候,做父亲的和做母亲的齐心协力,共同摆弄切下来的小粪块,轻轻地拍打,加力按压,制作成大豌豆粒般的小丸。”
——《昆虫记·西班牙蜣螂》
“产卵后,雌雄共同推曳粪土将卵包裹而转成丸状。”
——百度百科·蜣螂
(三)带着文学的视角去品味
通过对比,我们也感受到这些艰涩难懂的昆虫学知识化为生动活泼的画面,靠的就是法布尔精练清晰的文笔。
在阅读时要发挥想象力,进入作品描写的世界,体会其文字之美。
(三)带着文学的视角去品味
法布尔的生活环境让他在劳苦大众的怀抱中长大,因此他理解、同情劳苦人民。同样,他也以同情劳苦人民的心去同情渺小的昆虫。
(四)带着哲学的心灵去感悟
他曾这样反驳当时有些人对他的责难:“他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他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他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鸣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
(四)带着哲学的心灵去感悟
比如:
小小的蝉正经历其一生中最绚烂的时刻,脱掉伴随许久的蝉壳成为夜空中的鼓手;
大孔雀蝶为了寻找模糊意识中的“爱”,不惜耗费短暂的生命,但其留下了永恒;
爱意的蜘蛛,用自己生命最后时刻编制幸福的“睡袋”,遥想子女乘风远航。
(四)带着哲学的心灵去感悟
科普作品的阅读方法:
1.阅读前借助前言、后记、附录,了解作家的生平、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
2.阅读中可利用工具书或相关资料查阅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概念和术语。
3.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理念和科学精神。
4.关注科普作品的艺术趣味。
六、课后作业
1.阅读《昆虫记》
2.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学习法布尔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
七、结束语
昆虫世界有无数解不开的谜,大家不妨拨冗一读这本书,从中感受到本书的美妙、朴实和有趣。它既可以让你增加许多有关昆虫方面的知识,又可以让你从中了解到作者的那种似散文诗般的语言的美好。与此同时你也会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的那份求实,那份孜孜不倦,那份对生命充满敬畏与热爱的“法布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