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二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哲理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
2.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 获得思想的启迪。
3.品味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领略两位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的见解, 让学生们学会珍惜生命, 做一个有追
求的人。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哲理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通过别的散文比如:冰心的《谈生命》导入。启发学生思考,你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呢? 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散文二篇》,去领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或者通过散文的类型导入。
2.学习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互相交流学习难懂的生字词。自读课文,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找出的字词进行强调:特别注意本文中出现 的容易读错的字,如“兴味”的“兴”字,“洗涤”的“涤”字,“濒临”的“濒”字;对于一些形近字,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辨析,如“牛犊”的“犊”与“赎”、“茸毛”的“茸”与“葺”、“繁殖”的“殖”与“植”等。
(1)重点字词注音。
兴味(xìngwèi) 卑(bēi)微 消逝(shì) 凋(diāo)谢
遏(è)制 濒(bīn)临 俯瞰(kàn) 深渊(yuān)
(2)重点词语解释。
兴味:兴趣。
洗涤:冲荡,清洗。又表示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
消逝:消失。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凋谢:草木花叶凋谢枯萎,也指老年人死亡。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临近。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深渊:很深的水,比喻无法摆脱的困境。
3.结合批注,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书上批注的问题,或补写批注。可以写自己的感悟,也可以写自己的疑问。
示例1:怎么理解“我们都非常可怜”?因为过去了的时间永远不再回来,任何人都无法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示例2 :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生命就是一个奇迹,所以作者赞美生命。
示例3:写“地面上的小草”用意何在?“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有什么表达效果?
(2)批注交流。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可在过程中进行指导点拨,以鼓励为主,把握好讨论方向。
4.学习《永久的生命》。
(1)理清行文思路。学生通读全文,寻找每个段落的中心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从慨叹个人生命的短暂,到歌颂生命本身的神奇和不朽,歌颂永久的生命。
(2)把握作者观点。设问: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由生命的易逝写起,描写生命的神 奇,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热情地歌颂永久的生命,文中原句:“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这是一种辩证的思想,“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差异较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所以称之为“奇迹”。同时,“凋谢”和“不朽”本不可调和,却同时上演生命的协奏曲,让人慨叹,也是一个奇迹。
(3)理解写作思路和手法。设问:文章怎样阐明自己的观点?第1段,埋下伏笔,为后文蓄势。第2—4段,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第2段举小草和小牛犊的例子从外在现象来说;第3段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第5段以警策句子收束全文,意味深长。
(4) 理解积累精警语句。讨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等句子的含义,并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5.课后继续阅读两篇散文,理解文章的深刻思想。
第二课时
1.检查字词。
教师通过听写或口头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包括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重点词的含义。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可以请学生用学到的词语进行造句来检查。
2.学习《我为什么而活着》。
(1)理清文章行文思路。请学生对全文的结构进行层次划分,首段直抒胸臆,点题,提出观点; 中间三段分别进行论述;最后一段进行总结,呼应开头。全文结构清晰,为“总—分—总”结构。
(2)把握作者观点。设问:“我为什么而活着”,文中是否回答了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作者的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感情中,“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两种感情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易于理解;而第三种“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则体现出作者实现高层次人生价值的追求,体现出作者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境界。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和其他资料进行交流。
(3)学习文章写作手法。设问:文章在论述自己观点时有什么特点?一是直接说理,直抒胸臆,以思想打动人;二是逻辑严密,感情充沛,读起来一气呵成;三是语言上善用比喻修辞手 法,富有表现力。
重点结合第三点——比喻手法的使用进行品读体会。如“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深不可测的深渊”“仙境”的含义。示例:“像飓风一样”说明情感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
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情感充沛。
(4) 积累精警语句。引导学生积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等句子,并能结合作者的相关资料和现实谈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品味文章语句,理解作品特点,如:思想深刻,展现人生价值;娓娓道 来,以真诚打动人,展现人生温度。
(5)问题探究。补充罗素的生平资料,思考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想一想,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说“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还乐意再活一次”?
明确:结合全文,我们可以归纳为:罗素胸怀宽广,勇于担当,要为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 着,因此付出是值得的;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也是值得的。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他一直都在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努力奋斗着,问心无愧,并不无欣慰,所以他觉得虽然苦,但仍然值得。
3.延伸拓展。
对比两篇散文所表达的哲理,看看带给学生怎样的人生思考。结合课后“阅读提示”内容, 阅读其他名家写生命的篇目,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丰富自己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