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30 20:1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用以下话语导入教学: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忽视许多不经意的细节,树尖冒出的一瓣嫩芽,天空飘下的一片雪花,母亲两鬓的一根白发,还有父亲操劳的背影……今天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品读父亲的“背影”,看父亲的一个背影带给他怎样的感动。
  可以结合预习要求,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设身处地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景,联系生活中与父亲相处的细节,感受父子之间的深情。
  2.学习字词。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同桌、前后桌或者小组之间分享交流自己认为较难的生字词。这一环节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学习时间,让他们自主发现、整理和交流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普遍不会或者错误较多的字词进行点拨,如“狼藉”“交卸”“琐屑”等;多音字,如“差使”的 “差”;双声叠韵词,如“踌蹰”“蹒跚”;对于个别难写的生字,如“搀”,教师要进行板书范写,重点强调;教学生理解“赋闲”“典质”等词的含义。
  (1)正音练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差使(chāi) 交卸(xiè) 奔丧(bēnsāng) 狼藉(jí)
  簌簌(sù) 妥帖(tuǒ) 踌躇(chóuchú) 照看(kàn)
  迂(yū) 栅栏(zhà) 蹒跚(pánshān) 颓唐(tuí)
  琐屑(suǒxiè) 晶莹(yíng)
  (2)根据解释填词语。
  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祸不单行)
  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
  把财物等变卖和典当、抵押出去。——(变卖典质)
  凄惨暗淡,不景气。——(惨淡)
  失业在家。——(赋闲)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迂)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衰颓败落,精神不振作。——(颓唐)
  细小而琐碎的事。——(琐屑)
  3.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或者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听读之前,教师提出要求:还有哪些字词的读音是自己不确定的,可以边听边标好拼音,或者画出来请教老师和同学。提出思考的问题:作
  者一共写了几次背影?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2) 初步理解。师生明确课文写了四次背影,分别是什么时候,以及相关的事件。这个环节是概括散文的基本内容,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师生交流讨论——既有内容的把握,又有语言的推 敲。如果本节课未能完成,可以留到下一节课继续进行。
  (3)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印象。
  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思路,将全文划分为三部分:开篇点题,点出背影;回忆往事,刻画背 影;别后思念,怀念背影。理清文章结构和线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
  2.重点学习第二部分“回忆往事,刻画背影”的内容。
  引导学生概括浦口送别的背景:祖母去世、父亲卸职、“我”奔丧回家后返回北京。通过朗读课文第2—3 段,了解当时的家境和本次父亲送别“我”的背景,理解父亲人到中年、身处不利境遇的艰难。
  3.学习“送别前和送别时”的内容,理解父亲的心理活动。
  通过朗读课文第4—5 段,梳理本部分所写主要内容:送或不送儿子之间的犹豫、和脚夫讲价、火车上挑座、叮嘱“我”警醒、嘱托茶房,细碎啰唆,让“我”不耐烦而反感,体现出父爱的深重,爱子之深,无微不至。本部分为下文写父亲的背影作铺垫。
  4.研读课文主体部分内容:第6段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
  引导学生朗读“父亲买橘”部分。设问: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你读完有什么感受?这一“背影”的描写为什么感人至深?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刻画父亲背影的手法:先是运用外貌描写,然后动作描写,用特定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本部分的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合作交流去鉴赏手法,体会情感。本段后半部分还写到作者捕捉到的另一个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此次背影的描写是买橘子背影的延续,“我”体会到父亲的至亲至爱,包含着对父亲的牵挂。
  5.学习第三部分“别后思念,怀念背影”部分的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感受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和思念之情。设问:本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背影,这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明确本文作为回忆性散文的特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设问:“背影”贯串文章的始终,总共出现四次,有什么作用?明确:线索。围绕“背影”这一线索来选择材料,安排详略,条理清晰。
  6.让学生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次默读课文。
  目的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为下节课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作准备。
  第三课时
  1.检查字词。
  听写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包括字词的写法、读音和意思,也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词语进行造句和内容概括练习。
  2.品读课文,把握情感。
  (1) 结合课文内容梳理,思考作者对父亲的感情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原文中去寻找和概括,不求面面俱到。鼓励学生自我发现,勇敢表达,互相补充,共同学习。
  明确:看到家里“祸不单行”而悲伤,对父亲的颓唐而怜悯;对父亲的送站不乐意,心中暗笑他的“迂”;父亲为“我”爬月台买橘子时感动落泪;最后回顾父子关系,深情怀念。
  (2) 作者对父亲的感情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多方面去思考这一问题,既能从父亲为“我”爬月台买橘子的举动来思考,又要能结合相关背景(根据学生需要,适当进行补充),去理解“我”对父亲的情感从冷漠、不满、埋怨,到理解和怀念的过程。
  3.探究写作手法。
  在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内容、情感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设问:文章以《背影》为题,有什么作用?围绕“背影”这一核心意象,选择了哪些事件进行叙述?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从内容上看,“背影”是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上看,“背影”是文章中“我”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选择的主要事件有:祖母去世、父亲卸职、奔丧回家、浦口送别、望父买橘等,详写的是浦口送别及父亲为“我”爬 月台买橘子,其他略写,选择最动情的事,刻画最动情的形象与瞬间展开描写,容易打动人。 “以小见大”手法的使用,寻求较小的恰当的切入点来表现主题,为写作的选材、构思作相应储备。
  品味语言。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文中相关语句,品味鉴赏其朴素典雅、简洁细致的语言风格。可结合“积累拓展”四,从课文中寻找语句进行品鉴。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说出任何一点都应肯定、表扬。教师可选择一个句子进行示范,为学生指明方向。
  示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
  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本段文字作者用朴实的文字描写了父亲去给我买橘子时的情景,他写了父亲怎样走去, 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这些都是如实的白描写法,洗尽铅华,保存本色,至真至朴,细细道来,将人、事、情、感,原态原貌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同身受,感人 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