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交流分享这一阶段的读书成果,熟悉本书内容,了解重要人物的特点。
2.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归纳阅读纪实文学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通过讲演人物故事,举行颁奖典礼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理解小人物的可敬,大英雄的可亲,继而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纪实作品真实性、文学性兼有的特点。
【教学难点】:拉近学生于红色经典纪实作品的距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
红色经典纪实作品的价值。
【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与讲解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拨云见红日——设疑激趣善导引
一、解谜标题读序言。
1.比较封面,提问学生。
《西行漫记》与《红星照耀中国》是不是同一本书?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书名?你们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2.通读序言,提取信息。
对于陌生书籍,序言内容至关重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生平以及这本书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等。
【设计意图】了解这本书曾经为了顺利发行而改名的历史原因;了解学生的阅读经历;强调序言在整本书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二、对比报道识作者。
由序言内容可知当时政治环境的严酷:国民党对红区实行长达九年的全面封锁,红军对外界是一个“可怕”甚至“可笑”的存在。
1.新闻封锁之下的“迷雾”
展示当时国际媒体对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不实报道:“毛是病弱的革命家,贫民出身,健康状况不佳。”
——【俄】爱伦堡,1934年11月《毛泽东略传》
“(毛)胖得溜圆,简直好像公司经理,令人深为惊讶。”
——【日】波多野乾一《“赤豹”毛泽东传》1936年6月
2.冲破新闻封锁的“红星”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
一个红军医生——曾在欧洲学习、精通医道的人——给他做全面体格检查,宣布他身体非常健康。
——埃德加·斯诺
【设计意图】用形象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还原当时的情境。不同于那些道听途说的所谓“权威”,作者是冒着生命危险,突破封锁、亲历红区采访的第一人。正如白修德所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三、拨开迷雾明概况。
引导学生扣住景物、人物、作者观点三个角度,进行摘抄和批注,谈一谈对“红色中国”的整体印象。
1.这里有壮美的景观:
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2.这里有神奇的人物:
他把脸凑近我,露出笑容,锐利的眼光紧紧地盯着我,把我的两条胳膊紧紧地握在他的那双铁爪子中,然后摇摇脑袋,滑稽地噘起了嘴,向我眨着眼:“瞧瞧我!”他低声说,好像一个有什么秘密的孩子一样高兴。“瞧瞧我!瞧瞧我!你认出我来了吗?”
3.这里有新奇的观点:
在中国,一个人青年时当过土匪,往往表示他有坚强的性格和意志。有些极能干的爱国志 士,都曾一度被人贴上土匪的标签。事实上,许多罪大恶极的无赖、流氓、汉奸,都是以正人君子的面目,爬上显赫地位的。
【设计意图】明确纪实文学读什么。首先是“纪实”,了解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其次,要注
意区分事实和观点,理清作者针对什么事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和态度。再次是“文学”,从精妙的比喻等文字中学习作者高超的描写技巧。
教学环节二:举旗定方向——任务驱动促协作
一、总有一段记忆,历久弥新。小组任务一:图说历史
1.图说斯诺行程:用地图形式梳理斯诺的采访行程,并配以文字说明。
2.图说长征历程:用地图形式绘制长征的路线图,并为重要场景绘制插图。
3.时间轴的整合:将书中提到的大事件用时间轴的形式整理出来,可配图文说明。二、总有一群人物,可敬可亲。
小组任务二:演绎故事
1.评书话伟人:选一位你最喜欢的大英雄,将书中与他有关的故事连缀起来,用评书的形式来呈现。
2.短剧演平民:选一帮你最喜爱的小人物,将书中他们鲜活有趣的生活瞬间编成剧本,用话剧的形式展现。
三、总有一种精神,照耀古今。小组任务三:颁奖典礼
1.个人奖项;2.集体奖项
结合人物特点给每个奖项起一个具体的名称。颁奖词要总结生平经历、提炼精神品质,语言可以肃穆庄严,也可以轻松活泼。
同学们自由选组,分配任务。没有进入上述组的同学自动成立为播报组:每人录制5 分钟视频,以斯诺的口吻播报书中一篇的主要内容,训练提炼概括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设计意图】该环节是导读课后的任务驱动型阅读,围绕重点,突破难点。三大阅读任务紧扣教材中的三个专题探究问题设计,对阅读任务进行了细化,对阅读成果的形式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这部分主要在课下进行,教师要随时跟进,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
教学环节三:群星共闪耀——交流成果学方法
一、图说历史,厚书读薄。
(一)斯诺行程
1.小组代表展示所绘地图,解说斯诺的采访行程:北京—西安府—延安—安塞—保安—吴起镇—预旺堡—甘肃—延安—西安府—北京。
2.学生讨论归纳本小组的概括方法:以目录为纲,挑出地名;对照地图,将散点连缀成线;抓住人物和地点这两个关键信息。
3.小结把厚书读薄的阅读方法一:抓人物,连地点
(二)长征历程
1.小组代表解说长征历程,展示所绘插图,并用原著的评论语段来总结长征胜利的原因。
2.学生讨论归纳本小组的概括方法:抓住大事件中的典型细节生动讲述,借助想象、绘画
等手段来描绘场景,加深阅读印象。
3.小结把厚书读薄的阅读方法二:绘事件。
(三)时间长轴
1.以时间为序,梳理斯诺行程时间轴。
斯诺仅用1936年6—9 月三个月的时间,写下了这本三十万字的著作。其间他对红色中国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本书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也为我们留下了关于红色中国的珍贵影像和文字记录。
2.以时间为序,回顾与此书有关的历史大事件。第五次反围剿—长征—斯诺采访—西安事变
1936年9月离开红色中国的斯诺,靠自己深入的采访和敏锐的洞察力,竟然准确预测到了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发生。梳理时间轴,不仅可以帮我们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还可以培养我们洞察时局的能力。
3.小结。
把厚书读薄的阅读方法三:理时间。把厚书读薄,就是要“抓人物、连地点、绘事件、理时间”。但仅仅把厚书读薄是不够的,还要把人物读活。
二、讲演故事,人物读活。
(一)评说大英雄
1.学生用评书形式评说周恩来、彭德怀的故事。
2.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英雄不问出身,磨砺造就实力。不仅要看到大英雄头顶的光环,更应该看到他们背后的付出和心中的信仰。今天的“小人物”或许就是明天的“大英雄”。
(二)演绎小人物
1.编演短剧,展示阅读成果。三幕短剧《农民与红军》:第一幕《白匪收税》;第二幕《与农民的谈话》;第三幕《对话红小鬼》。
2.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为什么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因为他们是人民的军队。成功靠的不是单打独斗,不凡要靠最平凡的人民来成就。
3.小结。
把人物读活的阅读方法:还历史以生命,给人物以血肉;“大英雄”可敬更可亲,“小人物”平凡亦不凡。
当然,只了解人物的事迹还不够,更要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绽放的光芒。
三、颁奖典礼,传承精神。
1.个人奖项颁奖典礼。
最酷领袖奖——毛泽东;最真记者奖——埃德加·斯诺;最勇战神奖——贺龙;老骥伏枥奖——徐特立。
2.集体奖项颁奖典礼。
红军——星星之火奖;红小鬼——旭日东升奖;红区农民——最美和声奖。
3.学生交流阅读感悟。
消除了时间的隔膜,就离那个客观公正的斯诺又近了一步;顶住学业压力和畏难情绪,就离那些不惧挑战的英雄又近了一步。
4.小结。
重温红色经典的启示:传承精神,砥砺前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设计意图】该环节是课堂的主体,主要以小组合作、展示成果的形式呈现。既是对各小组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一次考核,又是师生交流阅读成果、总结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的一个契机。
学习活动四:照亮前行路——比较阅读探幽微
一、总结收获,统整升华
纸薄书厚,页页堆作炎黄史;继往开来,代代凝为中华魂。
我们读了《红星照耀中国》,希望学到的这些阅读方法也能像红星一样照亮我们的经典阅读之路。完善板书:
二、比较阅读,拓展探究
教师布置三个比较阅读的作业,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探究题目,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呈现。
1.体裁特点:比较诗歌中的长征与纪实作品中的长征
【设计意图】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表现的是革命志士的乐观主义精神,所以用了夸张的 手法,将长征历程写得轻松豪迈。纪实作品强调客观真实,书中列举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数据, 翔实地表述了其中的艰辛。在比较中,学生可以更加明晰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情感表达的侧重。
2.人物特质:比较“公子哥”周恩来与“大老粗”彭德怀
【设计意图】完全不同的出身和经历,造就了两个不拘一格的大英雄。能够吸收不同层次的人,团结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的信仰而奋斗,这或许是红军能够永葆活力的原因。通过比较,深化学生对“伟人”的理解,也加深对那段历史的认识。
3.精神内涵:比较记者的“求真”精神与史家的“实录”精神
【设计意图】记者“求真”强调立场中立,客观真诚,不带个人偏见。当然,也可以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就事实进行深度评析,表达个人的观点。史家“实录”也强调秉笔直书,不为尊者讳,同时也难免带有较强的个人色彩。区分事实和观点是我们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这个题目贯串中外,连通古今,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与当下现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