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分析诗歌意境、把握诗意。
2.分析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3.体味诗人抒发的情感。
第一课时
1.导入。
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由此简单介绍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了解唐诗的基本情况。今天共同学习一首近体诗《野望》。
2.了解律诗。
让学生自由朗读《野望》,读准节奏,看看押什么韵,韵脚在什么位置,进而学习课后补白“关于律诗”,画出关键信息,教师补充介绍。
律诗要符合四个基本特征:一是押平声韵,二是颔联、颈联必须对仗,三是平仄要正确,四是字数整齐。对仗分为工对和一般的对偶,工对要求较高,不仅字数、结构要相同,词性也要相同。专用名词对专用名词,人名对名,地名对地名。
3.学习重点词语。
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语,并注意易错字字形。
东皋:作者家乡,归隐之地。皋,水边地。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采食野草。据《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商未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4.疏通文意。
让学生朗读诗歌,小组合作交流,说说这首诗歌的大意,并简单概括。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
5.文本赏析。
(1)设问: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物?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明确: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描写了一幅山中秋晚图。
(2)设问:品读尾联并思考,“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诗人是运用什么手法来传达这种情感的?
明确:王绩并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在这里诗人巧用典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跨越千年去寻找知己,这是怎样的一种旷古的落寞,旷世的情怀啊。
6.全体朗读诗歌,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板书设计
7.朗读《黄鹤楼》和《使至塞上》,初步了解这两首诗的内容。
第二课时
1.故事导入——知背景。
介绍黄鹤楼和李白出蜀的经历,导入新课。
2.听读诗文——明节奏。
(1)学生读两首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标示易误读的字,同桌互相提醒。
(2)听读诗歌,划分节奏。使用两种节奏的范读,让学生感受不同节奏(七言的四三或二二三,五言的二三或二二一)的感觉。
(3)个人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正确,语速适中,重读韵脚。(充分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
3.译读诗文——解大意。
读诗的更高要求是要读出感情。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小组内部传阅各成员的译诗,推荐译得最好的一份实物投影展示。全班共同讨论理解有误的地方,纠正;同时关注是否兼具诗歌的形式,指出可以尽善尽美之处。
如学生译诗质量都不高,出示往届学生优秀习作,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提升译诗能力。
黄鹤楼
仙人驾鹤此地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留我独自歔欷。
物是人非往事不可企及,烟波浩渺云心万念俱寂。
碧空万里翠色一览无遗,草木扶疏绿洲尽收眼底。
日暮斜照故乡无处寻觅,茫然若失不禁泪沾我衣。
渡荆门送别
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往楚国之地游。
山川渐隐平原展,万里长江入莽原。
波中映月如飞镜,江边云霞织丽景。
仍怜不舍蜀乡水,奔流万里送舟行。
理解诗意后再朗读诗歌,提醒学生根据内容把握语调的轻重缓急。
4.品读诗文——赏景情。
两首诗都是游子情思,但给人的感受却是同中有异。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两首诗的同与异。
温习方法:我们可以从景物(意象)、炼字、修辞、写作手法等角度出发,使用比较、联 想、想象进行诗歌赏析。循着诗人的文字进行丰富的联想想象,把一些字词改一改,改完后与原诗比较,语言之美、画面之美、情感之美就显而易见了。
话题:我更欣赏崔颢/李白……
提示学生充分地品读批注,联系“思考探究”二、四,完成此活动。示例(可视学情参考使用):
《黄鹤楼》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只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 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首联、颔联前一句虚写,后一句实写。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
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思乡之愁。
乐景反衬哀愁——思乡之愁(联系学过的《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用了同样的手法。)
《渡荆门送别》
(1)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 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
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勾勒出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化静为动,炼字精妙。
(2)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他现存之诗约有千首,涉及月亮之诗有三百八十二首,几近其作品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说:“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此诗第五句将倒映水中的月轮喻为从九霄空降的“天镜”。第六句则由下而上,由水中之月而及天空之云,云气因为光线的折射而变幻成城市与楼台,宛如两幅画,一幅是水中映月图,一幅是天空云霞图。
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美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黄昏眺望所见。生动的比喻引人入胜,丰富的想象与夸张反衬出江水的平静,展现了江岸的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5.小结。
《黄鹤楼》围绕“愁”字,用传说起势,接着进一步描写传说与现实,前两联神异渺茫,进而转入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的明丽如画,最后描写朦胧凄迷的江景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因景生情,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起承转合间,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首先叙事,交代缘由。颔颈两联写景,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 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尾联照应题目,转
入深沉的思乡之叹,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思乡之情。将全诗收束在在一起,余音袅袅。
二者各有优长,难分高下,都是值得一品再品的好诗。
6.演读诗文——融心声。
配古典音乐,让学生把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声音的轻重缓急之中;设置情境,使学生俨然置身于黄鹤楼上,荆门舟头,沉浸到游子情思中。
第三课时
1.导入。
唐代是诗的时代,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前面两 节课,我们领略了意境清新恬淡但隐含忧郁孤独色彩的《野望》,以及那字字明丽流畅、句句情深意重、饱含诗人对故乡依依惜别之情的《渡荆门送别》,也深刻感受到那既明丽如画又朦胧凄迷、诗意波澜的七言律诗《黄鹤楼》之风貌,仿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的落寞形象。其实,不论大江大河,还是亭台水榭,江山美如画,都值得我们用心聆听与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王维、白居易的足迹与视角,用智慧的眼睛发现美,用灵动的心品味美,再次开启我们群诗阅读的美妙之旅。
首先,看诗题。《使至塞上》和《钱塘湖春行》的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预设:地点、季节、出行目的)一个“使”,一个“行”,交代了两位诗人此次出行的目的。一位只身一人奔赴塞上,慰问戍边战士,而另一位则漫步在初春的西子湖畔,二人所见之景及所融之情定然有所不同。
2.学会朗读。
学诗要先学朗读,这两首分别是五言和七言的律诗,五言律诗要读出“二三”节奏,而七言可按照“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节奏齐读,读出诗人不同的心境。(自由朗读、学生展示、点拨)
3.理解大意。
(1)两首诗中都有诗人对所见景物的描绘,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其描绘出来。可以用以下句式来表达:我喜欢______(诗人)笔下“_________”(诗句)的美,它美在__________。
(2)让学生疏通诗歌大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同桌互相交流。
(3)引导学生朗读原句,在声音、节奏、感情的变化中体会和塑造不同景致的美。
(4) 教师小结:“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王维在荒凉的边塞沙漠用丹青妙手勾画了一幅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图,而白居易在春意盎然的西子湖畔徜徉出早春最美的姿 态,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哪儿都有绝美的景致。
4.品读赏析。
《使至塞上》
(1)王维此次出使心情如何?(以“单车”“征蓬”“归雁”对学生回答进行点拨)
(2)品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标注“蓬”和“汉塞”,提示学生思考)
①你读出怎样的诗心?
补充资料:“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
②你还能从哪一联体会到诗人这种心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联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特有景象,而且表现出诗人深切的感受。历来人们盛赞这一联,绝非偶然。几笔雄健粗放的线条,不仅勾勒出沙漠无边的壮丽景色,也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对这壮丽景色的强烈赞叹,以及因它而变得无限开阔的胸襟。在这里,诗人政治上、心灵上的阴 影,全部为雄伟粗犷的大自然和激昂的爱国热忱一扫而光。在这里,他的青春一度闪耀着光彩,显示出王维性格中积极活跃的一面。
(4) 教师小结:虽然这雄浑壮阔的风光背后隐藏着一颗孤寂的心,但诗人王维并没有把这种孤寂蔓延全诗,在尾联诗人又回到了自己慰问戍边将士的使命中,“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是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关心与赞美,诗人个人际遇的孤寂巧妙地消融在那温暖亲切的落日里,表现出诗人的达观。这不仅道出了诗歌高超的艺术境界,更显示出大唐诗人的文化大格局。
《钱塘湖春行》
(1)此时的白居易正在杭州任太守,此时在西子湖畔走走看看,心情如何?从哪里读出?
(满心期待、满眼欢喜、愉快喜悦;“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如此流连忘返,如此直接的告白,什么季节呢?从哪里读出?
(早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品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早春时节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4)如何理解颈联中的“乱”和“浅”?
花“乱”指春花初开,星星点点,还没有到繁花似锦的程度;草“浅”则指春草方生,尚 未到绿草如茵的程度。这两个字精准地表现出初春景物的特点。后面的“迷人眼”和“没马蹄”不仅体现出诗人眼光的敏锐,而且融情于景,把景和人联系了起来。
(5) 教师小结:是啊,诗人将对西子湖畔的爱凝聚在这惬意的行走中,这里的山山水水早已装在诗人的心中,被抚摸、回味了千万遍,不禁感受到诗人的陶醉之心、喜悦之心、赞美之心。
5.尝试创作。
或许我们不能真正回溯到诗人的年代,也不能企及诗人思想的高度,但我们至少可以感悟他的情感和思考。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现场进行微文或小诗创作,两首诗歌二选一,用优美通
顺的语言进行扩写。
(学生安静创作、展示、简单点评)
6.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在蕴藏着无尽风光的天地里遇见盛唐的诗人,在或雄壮、或清新、或闲适的意境中感受诗人或达观或欣喜的胸襟和心情,纵使是被贬谪驱逐,千古的忧伤亦阻挡不了他们志在四方的脚步;纵然天地万变,季节更替,也能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捕捉生命自然的美丽。希 望,你们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失意时勿忘初心,坚守内心的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