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部编八上语文第六单元“表达要得体”同步作文教/学案
【话题导入】
所谓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曾经有过这么一幕:
周立波2010年12月20日的婚礼,非常高调。周立波、胡洁夫妇摆出50桌宴请成龙、陈凯歌夫妇、黄晓明、杨澜夫妇等各界名流。且称婚礼礼金全部用作慈善公益。当日,嘉宾崔永元上台后,与周立波的对话掀起了婚礼的小高潮。崔永元刚刚登台便说:“我今天特别感动,因为我参加过这么多婚礼,披上慈善外衣的,这是头一个。”一旁的周立波忙不迭地接话道:“其实脱掉外衣的话,内衣也是慈善的。”但崔永元还没结束,他进而问胡洁:“你放弃事业嫁给周立波,你用四个字来形容一下?”胡洁答“妻荣夫贵”。但崔永元很不客气地纠正她:“不不,你的形容不正确,我送你四个字,‘一时糊涂’。”周立波这时直言,“小崔,你这是来砸场子的吧。”
周立波和崔永元好朋友,为什么会认为小崔是来砸场子的呢?因为在这种场合下,小崔说的话虽属玩笑,但很不得体。
得体,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都要做到语言表达得体。
【目标要求】
1.学会使用得体的语言表达想法,从写作目的、读者身份和应用场合等方面来考虑遣词造句的得体性。
2.能够独立运用得体的语言恰当地表达,并学会在写作中加深表达得体的体会。
【写作点拨】
运用语言得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适合上下文,词语使用准确,句式选用恰当。
语言,不论是基本单位词,还是大一些的单位短语、句子,甚至是更大的单位句群、片段,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上下文。上下文,可能是一句话中的前后词语,也可能是一句话的前后句,还有可能是上下段乃至全篇。一个词语使用是否准确,一个句式选用是否恰当,都与这上下文有密切联系。例如:
①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11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②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例①的“疲惫”“疲乏”的意思,但和下文的“一团棉花”配合,使用“困软”最合适。例②最后一个分句使用被动句式,是受上文影响,承上省略主语,使全句语意连贯,语气顺畅。
二、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说话也好,写作也好,都有一定的目的,或叙述事件,或说明事理,或描述现象,或抒发感情,等等。因此,在动口说话或动笔写作之前,先要明确目的。比如夏衍的《包身工》,主要是反映包身工被人压迫、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揭露帝国主义勾结中国的资本家对工人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因此,选用了许多能达到这一目的的词语和句式。第一段就很典型:
③旧历四月中旬,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大声地呼喊:“拆铺啦!起来!”接着,又下命令似地高叫:“‘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这一段一方面写包身工,他们“睡在拥挤的工房里”,“天还没亮”就“被”人像牛马一样“吆喝”着起床。被动句式及“吆喝”的选用,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写带工老板,他们则是“大声地呼喊”,“下命令似地高叫”,而且喊叫的都是一些命令式的短句。词语和句式的选用,同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带工老板的凶残、狠毒。
三、看准对象,讲究分寸。
语言交际总是双向的,既有说或写的一方,也有听或读的一方。因此,说写者就不能一厢情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说恰当的话,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冰心先生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小朋友读过她不少文章,很敬重她。有一次见到她,这个小朋友问:“冰心奶奶,您今年几岁了?”“几岁”是问小孩子的话,用问小孩子的话来询问一个七八十岁的德高望重的老奶奶,不得体。如果说成“您高寿?”或“您多大年纪了?”就比较得体了。鲁迅写文章时很注意这个方面,他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转述别人的话时,就直接称“刘和珍”,自己叙述时则称“刘和珍君”,表现了对她的敬重。又如:
④可是在这种工房里面,生病躺着休养的例子是不能开的。(茅盾《包身工》原稿)
⑤他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紧急申请了经费,同时将这些情况告诉了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章良和常务副院长周曾铨俩教授。
例④“休养”是休息调养的意思,包身工生病躺着只不过是为了得到暂时的休息,根本提不上调养;因此,定稿时作者改成“休息”,适应叙述的对象,很得体。⑤把情况反映给领导,说“告诉”是不得体的,应该是“汇报”。
四、适应场合,巧妙用语。
场合,既指一定的时间、地点构成的总体氛围,也指交际当时的自然情景和社会情景。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所谓“因境设辞”,指的就是要适应不同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
场合有种种不同,或悲痛,或欢乐;或正式,或随意;或紧张繁忙,或轻松愉快,等等。不同的场合,对语言运用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说,在悲痛的场合,应该严肃、认真,不宜说些无关痛痒的笑话;在欢乐的场合,应该高兴、愉快,不宜唠叨自己的苦恼、不满。如此等等,这是交际的总体氛围对说话内容的制约。
此外,还要利用特定的场合,学会“因境设辞”。曾经有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年春天,他去拜访一位久未见面的老同学。那天,天气特别好,连绵的阴雨过后,艳阳高照,春光融融。老同学打开门,看见是他,高兴地说:“嗬,老朋友,你给我们带来了温暖的阳光!”这句话借助时令天气,一语双关地表达了对客人到来的喜悦和欢迎之情,可谓恰到好处。又如:
⑥鲁侍萍(大哭) 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曹禺《雷雨》)
周萍是鲁侍萍的儿子,但是在那个场合母却不能认子,因此虽然情之所至母几次险些吐出真情,但都恰到好处地及时把话语转到了别处。话语转折的成功,就是充分利用了她的另一个儿子被打的具体情境。
五、把握语体,用语准确。
语体,是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而形成的不同的语文体式。大别起来,有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种。书面语体又有几种主要的变体,如公文事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等。
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各自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比如文言词语典雅、简洁、庄重,在比较郑重的书面语体如公文事务语体中经常使用;方言词语、俚词俗语等,简明、通俗、易懂,在口头语体或书面语体的文艺语体中经常使用。又如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常常使用长句、常式句、完全句等,而口头语体、文艺语体则常常使用短句、变式句、省略句等。如:
⑦电影《林则徐》中写林则徐召见外商,申明中国政府关于严禁贩卖鸦片的命令,其中说到如有违令者,“船货交公,人即正法”。有外商问:“什么叫‘正法’?”中国官员答:“正法就是杀头。”
林则徐说的是法令,所以用的是庄严典雅的“正法”,官员是口头对话,所以用了浅显易懂的“杀头”,和各自的语体都很协调。
【名家领航】
在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座谈会上的发言
张严平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作为在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座谈会上的发言,如此称呼,十分得体。)
记得5年前的今天,中国记者节重新确立之后,我和我的同事写下一篇通讯《今天是我们的节日》。有了自己节日的人群,便有了一份特有的节日情怀。常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今天这样一个节日里,在这样一个节日里的聚会上,我内心的确有着很多的思念。(开篇交代发言的由头,用语亲切,表达得体,为下文定下情感基调。)
有朋友曾问我:当记者这么多年,这个职业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我想,每个记者肯定都有自己的燃烧点,而对于我,记者这个职业最让我神往、让我一直停不下脚步的是它让我有机会走进一个又一个优秀的、高尚的、平凡而伟大的心灵之中。正是这样一颗颗心灵,让我领悟着生命的意义,感受着民族的灵魂。我写出他们,不仅让更多的人因为他们而感动和受到激励,同时,我的生命也在他们的心灵中得到丰厚的滋养。(以设问的方式,说明记者这个职业的令人神往之处以及从中受到的滋养,为下面要讲述的内容设下伏笔。)
在今天这个属于记者的节日里,我分外思念的就是我曾经采访过的、并给我以深刻影响的那一个个活着的和死去的人们。(照应开头“确有着很多的思念”,引出下文所要讲述的内容。)
我想到了郭秀明——原陕西铜川市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去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一年多,是村里老老少少对他痛彻心骨的怀念,引我走进了他的世界,他让我在这个贫穷的小山村里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光芒。当这位优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随着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山沟沟里的共产党人》终于走向全国的时候,他也在我心中筑起了一片精神的高地。(被采访人虽已去世一年多,但村里老老少少对他的怀念依然“痛彻心骨”,足见其精神感人至深。)
我想到了汪洋湖——原吉林省水利厅厅长。采访时,这个性格刚硬的人在谈到老百姓的养育之恩,谈到老百姓的艰难时无法控制的泪水,让我感到了心灵的震颤。我在心里默默地想:这才是有着鲜红底色的共产党人。我们通讯的题目就是《共产党人汪洋湖》。(在“水利厅长”与“老百姓”,“性格刚硬”与“无法控制的泪水”等词语的鲜明对比中,彰显出一个一心为民着想的共产党员干部人形象。)
我想到了陆幼青——一个写下《死亡日记》的小人物。记得当我受命赶到上海,他的生命已临近终点,谢绝一切采访。但身为国家重要媒体的新华社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让他感动,他破例了。在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里,他那种在死亡面前发自内心的平静、从容、睿智与微笑,留给我一生不能磨灭的记忆。弥留之际,他从妻子的口中从头至尾听完了新华社播发的稿件,他笑了。按照他的遗愿,几天后他的追悼会上,挂出的横幅就是我们稿件的题目——“永远的向日葵”。 (作为国家重要媒体的新华社能够关注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以至含笑而死。)
我想到了张云泉——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长。一见到他,我最想弄明白的就是,几十年在信访这个岗位上,每天都是做不尽的烦事难事窝囊事,他靠什么保持了对事业对老百姓始终不渝的真情?当我从一位又一位曾经上访过的人的口中听到他们流着泪说出的“共产党好”四个字时,我终于懂得了张云泉,这是一个为理想为信仰而战斗的人。通讯《爱因信仰而璀璨》,让无数的人感受到了共同的信念。(运用设问的方式,十分得体而又贴切地表现出被采访人的现实处境与为理想、信仰而战的执著。)
……
这个节日里的思念还有很多,有一位我特别怀念的人,他就是中国新闻界的旗帜、我们的老社长穆青。受新华社党组委托,2003年6月,我开始写作《穆青传》,到今年1月《穆青传》出版,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这位新闻老前辈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激情燃烧的一生中,得到了作为一个记者的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特别”“旗帜”“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等词语,表达出对所怀念之人的尊重与景仰,用词准确,表达得体。)
我深深地感恩新华社记者这一份工作。它让我领悟了太多人生的意义;它让我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始终朝向前进的方向;它让我有了一生的美好的思念……我将继续努力,感悟和写出更多高尚的心灵,将是我不懈地追求!(篇末承上作结,再次回应前文朋友的提问,抒发“我”对记者工作的热爱与追求。)
评点:
主旨明确,话题集中。这篇发言稿的主旨十分明确,整个讲述围绕着思念、领悟、感恩展开,尤其是主体部分所讲述的 “我”曾经采访过的、并给“我”以深刻影响的那一个个活着的和死去的人们故事,给人以话题非常集中之感。
语言连贯,表达得体。这篇发言稿从开篇交代发言的由头到对有朋友曾经问过的问题的回答,再回应开篇,引出下文所要讲述的一个个人的生动而具有深刻影响的故事,不仅语言连贯,而且表达很得体。
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这篇发言稿开篇坦陈“内心的确有着很多的思念”“命也在他们的心灵中得到丰厚的滋养”,以此引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篇末呼应开头,表达感恩之情,显得结构十分严谨。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
——致全国文艺工作者的倡议书
5月12日,一场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撼动了神州大地,也把亿万华夏子孙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开篇简要写出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相关背景,引出下文的叙述。)
灾情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心。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地震灾区,在现场指挥救灾工作。心系人民安危,情急人民所急,体现出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爱民情怀。
灾情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各级政府紧急动员,驰援队伍日夜兼程;社会各界和海外同胞的捐助款物如潮涌来,互联网上的祈愿留言铺天盖地。四海同心,八方施援,向我们诠释血浓于水的真正含义。(以上两个自然段概述当前抗震救灾的严峻形势,让读者感到必须迅速行动起来。)
灾难骤至,考验着灾区人民的勇毅和坚强,也考验着中华民族的信心和力量。风雨交加,我们互相温暖,身旁有同胞亿万;家园倾覆,我们顽强站起,身后是祖国靠山。(语言对仗工整,表达得体准确。)
地震灾害发生后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灾区,寝食难安,忧心如焚。我们渴盼废墟下有更多的生命得以生还,我们祈待灾后的大地重展灿烂的笑颜。(“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用在此处,十分得体,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广大文艺工作者对地震灾区的高度关注,字里行间分明跳动着一颗颗滚烫的心,语言浸透着爱的力量。)
在此万众同心抗击震灾之际,我们向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发出倡议——让我们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的斗争之中,以各种有效方式为灾区人民送上我们文艺界的一份贡献。(在上述万众同心抗击震灾这一事实的基础上发出“以各种有效方式为灾区人民送上我们文艺界的一份贡献”的倡议,更具有感召力。)
艺术根植于大地,艺术家从来与人民大众血肉相连。值此危难时刻,我们更要牢记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责任与使命,把我们滚烫的心和无私的爱奉献给抗灾一线、奉献给灾区人民。(从艺术家与人民大众的联系以及艺术的责任与使命的高度,说明投身抗震救灾,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勇敢坚强、不畏艰难的灾区人民,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的光辉榜样;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灾害的伟大实践,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不竭源泉。请用你的笔,记录英雄的壮举;用你的歌,祈福祖国的安宁;用你的心,感谢人民的恩泽!(此处要求文艺家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投身抗震救灾之中,可见倡议的内容具体实在,表达得体,切实可行。)
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我们与灾区人民风雨同行,共渡难关;地动山摇更显壮怀激烈,我们与灾区人民并肩战斗,共建家园。风雨将歇,彩虹将现,爱心和力量必将汇成民族精神的壮阔波澜,胜利一定属于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结尾用诗一般的语句,融聚着信心和爱心,让人读之,深受感动。)
(李默然等182位艺术家签名和时间略)
评点:
行文规范,结构严谨。这篇倡议书标题直截了当,倡议的对象一目了然,正文写明倡议抗震救灾的背景、内容、原因、意义、目的,结尾写建议和希望,最后是参与倡议的李默然等182名艺术家的签名和时间等,不仅行文规范,而且结构严谨。
表达得体,简洁有力。这篇倡议书表达得体,语言简洁有力,不仅阐明了作为一名人民艺术家的责任担当和表现,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倡议的内容具体实在,切实可行。
辞章优美,文采斐然。这篇倡议书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足以彰显作者文字推敲上的功夫,加之对仗、比喻、引用、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给人以辞章优美,文采斐然之感。
【思维发散】
1.写开学典礼上的发言,如: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初二X班的XXX。
时光飞逝,眨眼间,我美好的初一已悄悄从笔尖流过。
在初一的学习时光里,我笑过,哭过,那些偶尔失败时流下的眼泪,则化成了如今宝贵的学习经验。
曾记否,多少夜晚挑灯夜读,笔尖在洁白的草稿纸上轻而快地跳着芭蕾舞,数字和公式布满了我的脑海,而考试的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于是带着哭腔,缓缓推开老师办公室那扇半掩着的门……
就这样我在学习的旅途中不停跋涉,给我的学习树不停的浇水施肥,我坚信,终究有一天,它可以开花结果!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2.写学习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如: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XX班的XX,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不仅仅代表我个人,更代表了我们整个班级。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育,没有全班同学的竞争和帮助,那么我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在学习上,我谈不上有什么经验和诀窍,只能在此说点体会和教训。我认为学习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⑴学习要有计划。“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这是很不好的。高尔基说:“不知明天该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恰当安排各项学习任务,使学习有秩序地进行,有了计划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管理好。到一定时候对照计划检查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看看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学习不断进步。
⑵全面发展,不偏科。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优势科目。各门科目就像是一个作战的整体,如果没有人拖后腿,另一方面又有一两个人当先锋,那么这支队伍多多少少会让对手心生畏惧的。
⑶学习要注重效率。与其效率低下学习一个晚上,不如有效率地学习一个小时……
3.写给老师光临拔河比赛的邀请函,如:
尊敬的XX老师:
我班于本周四下午进行拔河比赛,请您届时光临、参与。您的到来对我们很重要。
急切期盼!
XX班全体同学
XXXX年X月X日
4.写给老校友担任校文学社顾问的邀请函,如:
××同志:
我们荣幸地聘请您为我校文学社的顾问,请您慨允。文学社将于本月28日下午4时正式成立,希望您届时光临,并多加指导。
此致
敬礼!
××中学文学社筹备组
5月20日
5.写关于读书的倡议,如: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荣兴旺,必须要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作动力。我们的民族精神,既来自于数千年来无数人民的伟大创造与实践,也来自于我们的智慧。而读书与思考,正是智慧之重要源泉。中华民族之所以为礼仪之邦,之所以为文明古国,今天又之所以能走向伟大复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善于思考的国度。
——读书吧!我们倡导读书,因为在柔软的纸张和好看的方块字里面,能感受智慧和启迪。读书的时候,我们欣赏的是别人的思想,熏陶的是自己的灵魂。
——读书吧!我们倡导读书,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一本好书都将一如既往地升华着我们的思想,涤荡着我们的心灵,给予我们知识,丰富我们的人生。
——读书吧!我们倡导读书,因为书籍是人类走向文明与进步的阶梯。在知识的大海中遨游,将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才智,并充分享受着快乐与愉悦。读书将使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健康。
……
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
阅读,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
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
老师们,同学们,让阅读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XXXX学生会
XXXX年X月X日
6.写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倡议,如:
各位同学:
造化神秀,铸造了雄浑壮丽的神州大地;日月精华,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诸子学说百家争鸣,诗词歌赋韵律悠长,琴棋书画意境玄妙,四大发明光照古今。我们为中国古代的辉煌而自豪! 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骄傲!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不仅应当胸怀天下,放眼世界,学习现代知识,更应当饮水思源,勿忘根本,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
为此,我们发出倡议,学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髓。
⑴让我们热爱国学,亲近经典。积极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优秀经典,并将经典的精神变为自觉行为。
⑵让我们尊崇传统,滋养人生。吸纳先人的智慧,接受文化的熏陶,积极学习书法、古典文学、传统音乐……提高自己传统文化艺术的修养。
⑶让我们传承文明,摒弃陋习。远离自私与冷漠,崇尚传统与文明,修身立人,明礼诚信,为社会和谐和文明传播尽一份力,发一份光。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爱我中华传统文化!
XXXX学生会
XXXX年X月X日
【经典示例】
○好句
★生命的途程就是一个惊人的国度,没有人能完全没有苦楚地度过一生,倘若一遇苦楚就怯场,一道挫折就同关斗室,那么,就永远不能将千水化为白练,永远不能合百音成为一歌,也就永远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选自杜志建《哲理小句》)
★书籍是我们人类的精神食粮,读一本好书,就是跟一个伟大的人对话,书是你一生的朋友。读书可以净化心灵,拓展视野,增进学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个人的修养。(选自杜志建《哲理小句》)
★你既然已选择了勤勉和奋斗,也就选择了希望和收获;你选择了纪律和约束,也就选择了理智与自由;你选择了痛苦与艰难,也就选择了豁达与成熟;选择了拼搏与超越,也就选择了成功与辉煌!(选自杜志建《哲理小句》)
★所谓智慧,不过是把不该看重的东西看轻一点,把不该看轻的东西看重一点。(选自聂晓阳《红尘中最美的重逢》)
★您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您是石阶,承受着我踏实向上攀登的脚步;您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选自杜志建《哲理小句》)
★没有风浪,就显示不出帆的威力;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丢掉那些不必要的哀叹,带上一颗男子汉的心,踏实而稳健地走过这段坎坷多变的岁月,你会发现风雨之后的彩虹更迷人!(选自杜志建《哲理小句》)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选自董卿《朗读者精华句》)
★如果美丽只是简单地用来做展示,也许它的意义不是那么大,但如果美丽能够转化成一种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甚至去让自己变得更好,那它就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了。(选自董卿《朗读者精华句》)
★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如果没有,希望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希望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选自董卿《朗读者精华句》)
★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选自董卿《朗读者精华句》)
★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和拥有多大的房子,最重要的是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崇高的思想道德。(选自董卿《朗读者精华句》)
★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选自董卿《朗读者精华句》)
★忙碌的唯一好处就是忘记烦恼,虽然它很有可能将你推向另一个更大的烦恼。(选自六六《王贵与安娜》)
★追寻梦想和追寻阳光一样,尽管貌似空手而归,心里却装满了自己要的东西。(选自梁文道《常识》)
★那些平时看起来巨大无比的幸福或者痛苦,记忆或者忘却,功业或者遗憾,一旦进入经度与维度的坐标,一旦置于高空俯瞰的目光之下,就会在寂静的山河之间毫无踪迹——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也永远不会发生。(选自韩少功《山南水北》)
★你不管做什么事,如果做得太好了,一不警惕就会在无意中卖弄起来。那样的话,你就不再好了。(选自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真搞不懂好多人的想法,他们开车时大大咧咧地打电话、发短信,好像有许多条命一样;但是玩电脑游戏时却全神贯注,连句多余的话都没空说,好像只有一条命一样。(选自杜志建《哲理小句》)
○好段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选自《朗读者》第八期)
★本来嘛,人一有点学问,往往产生傲气;再加上贫穷,就有了狂气……唉,世上刁棍可多着呢!他们不想想自己不干活,硬是对财主们破口大骂,仿佛别人的财产是从他们手里夺了去似的,多新鲜哪。 (选自夏目漱石《我是猫》)
★谁见了这种场面也不会无动于衷,谁都不能不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所感动。在它辛劳的飘散中,仿佛听见有一种声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每一粒种子落入黑乎乎的泥土,绽出一枚嫩绿的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这是它的心愿。但是这些成千上万飘飞着的杨絮,也许只有一颗种子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浓阴蔽日的参天大树。而其余的种子,因为土地的贫瘠,尽管艰难地生长,终究无法蔚然成阴,便早早地夭折在胚胎中。但它依然如故,年复一年,像候鸟一样,在这个季节从不失约地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地潜心这项浩大的生命工程的创造与劳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选自张晓风《敬畏生命》)
★要紧的东西是勤奋和努力。不要学那只懒惰的兔子,终点还没到,就在大树底下“呼噜噜”地睡起了大觉。古人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寸光阴一寸金”、“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可是古人用毕生的心血换来的真理,它无时无刻不在警醒着大家:要勤奋呀!要努力呀!(选自文华《中考作文夺分句式》)
★我们常常盲目地害怕压力,逃避压力。其实,压力并不可怕,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思想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当我们面对学习生活的压力时,应尽量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它,以积极的心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压力面前我们要增强忍耐力,能够忍受疲劳、艰苦、挫折,为实现即定的目标而持续努力拼搏。(选自文华《中考作文夺分句式》)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不缺机会,所以也势必会让每个人面临很多的选择,那么,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随波逐流;是直面挑战,还是落荒而逃;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利,还是恒久平静的善良;无论如何,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出一个在日后回想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选自文华《中考作文夺分句式》)
★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选择“少”的时候了,比如:身体脂肪层层堆积,营养过剩,腹部几道“救生圈”,还需要选择过“多”的蛋白质吗?已经将天下财富,攫入囊中,还需不择手段,挖肉补疮似的“多”赚吗?牺牲健康,牺牲环境,牺牲资源,发展速度够快了,犹嫌不足,还需要“多”快呢?人生境界与社会文明,皆存在于“多”与“少”的博弈中。物质与财富已累计得越来越多,无须对“少”怀有戒心了。(选自查一路《多与少》)
★记不清哪年看到一幅画,是一个拾麦穗的女孩,扎着羊角辫儿,穿着红兜肚,模样是天然的好看,正在收割过麦子的麦茬地里捡拾麦穗。当即想到我拖着耙子搂拾麦穗的情景。我体会到的不堪和画面上那阳光而又富于诗情的美形成反差。
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是个大命题,我从喜欢上文学就面对这个命题了,几十年过来,依旧朦朦胧胧莫衷一是,姑且不赘。倒是宁可淡忘幼年搂麦穗拾麦穗的记忆,多欣赏画中洋溢的诗性韵味,当会有一种解脫的轻松。(选自陈忠实 《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人之常情是喜欢接近成功的人、走运的人,而避开失败的人、倒霉的人。与其说是出于趋炎附势的算计,毋宁说是出于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本能。成功者的四周洋溢着一种欢快的气氛,进入这氛围似乎就分享了他的欢快。相反,失败者即使不累及旁人,他的那份晦气也够令人感到压抑了。情绪是会传染的。每个人自己的烦恼已经嫌多了,谁又愿意再去分担别人的烦恼呢?(选自周国平《何来何往》)
★树叶是树的孩子,根须是父母。父母在泥土里当地基、当抽水机、当风的对手。根须其实不懂树叶的快乐,也不知果实的滋味,只习惯于劳动。叶子在风里簌簌唱歌,与小鸟捉迷藏。树叶向往远方,猜想地平线发生的事情。叶子甚至盼望秋天来到,让它脱离树干,在大地上奔跑。
根看不到树叶的足迹,果实被车拉到了远方。当光秃秃的丫权落上一层冬雪时,根在寂静的土里深眠……树根在三个多月的睡眠后返老还童。春天的脚步先从昆虫的翻身声里发出,睡醒了,打听哪一天是立春。当春风摇动树干的时候,根须知道春天到了。根须一天被春风摇醒一百次,让它准备嫩叶、蓓蕾、树叶和花朵的衣衫。树根开始为儿女准备所有好东西。(选自鲍尔吉·原野《深圳晚报》)
○好开头
1.交代缘由
每次去江南,大抵是在莺飞草长的三四月间。去的次数多了,便萌生了探究江南真谛的念头。(选自王本道《水性江南》)
2.坦陈告白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我去填满。(选自冯骥才《日历》)
3.理清关系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选自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4.引用点题
在希腊一座古老的神殿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每当游人来到这里,都要驻足凝思,玩味着这句话的深刻含意。(选自顾鸿翔《认识你自己》)
○好结尾
1.诗意概括
江南的水哺育了如水的江南。江南美,美在江南的水,江南的风物,江南的人。这种美是刚与柔的融合。江南,一曲永远唱不完的歌,让人细细地品味着她的如诗如画和似水流年……(选自王本道《水性江南》)
2.由此及彼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成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成永存的诗篇或画卷。(选自冯骥才《日历》)
3.真情慨叹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选自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4.归纳作结
普天下的人,不论国籍和肤色如何,都应穷尽毕生精力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堂堂正正写好一个大写的“人”字。(选自顾鸿翔《认识你自己》)
【升格作文】
[病文展示]
“社区献爱心,资助贫困生”倡议书
同学们,当你茶余饭后欣赏校园美景的时候,当你无忧无虑畅游书山学海的时候,当你品尝着可口美味的零食时,你可曾想到在我们这美丽和谐的校园里还有一双双因上学困难而忧郁无奈的眼睛 你可曾留意还有一个个正在为每学期的学杂费和生活费而发愁的学子 (开篇既不符合倡议书的体例要求,也与题目“社区献爱心,资助贫困生”的表述不一致。)
在我们的校园里,贫困生占了一定的比例,他们家境贫寒,他们吃苦耐劳,他们渴望别人的关心,他们比正常人成才更多一份磨难——在他们中间,有父母亲双亡的,有来自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家庭的,有家庭成员中患重病或残疾的,有失去顶梁的爸爸或慈爱的妈妈的……他们家庭收入微薄,每日三餐都成了问题,为此他们正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经济压力。(对于贫困生的问题,政府部门、学校以及社会各界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只是还未能完全解决,这一点应实事求是的予以表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在我们的社区里,孤寡老人因为膝下无子或子女不孝而需要赡养。有这样一个场景:两位老奶奶为了捡一些废纸而引起了争执.其中有一位老奶奶瘦得只剩下骨头外包着一层皮,脸上布满了皱纹,眼神是那么痛苦和无助。她在不停的诉说着,可是我们没人听得懂——她不能说话,而只能“伊伊哎哎……”,眼里闪烁着泪珠。困难的家庭需要你们的爱心,和谐的社会需要你们的支持,“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一个具体场景的描述,更能让人感受到孤寡老人窘迫的处境,从而自觉响应倡议。)
请献出您的一点爱心,为帮助每一位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做贡献,为孤寡老人送去一丝暖意。虽然捐助的数量是有价的,但爱心却是无价的。我们呼吁:同学们,请伸出您的双手,奉献您的爱心,让您的名字早日书写在我校爱心行动的丰碑上。(仅仅表明把爱心奉献者的名字写在“丰碑”是不够的,还应交代清楚善款将如何使用等。)
让我们一起行动吧!也许点滴的付出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他们暗淡的生活重新迸发出灿烂的光辉,让希望的光芒照亮他们的前程。我们真情地呼唤,让我们一起用爱心为别人,也为自己托起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今天播下一颗爱的种子,明天定会绽放出爱的花蕾,结出爱的硕果! (倡议结尾虽与开头相呼应,但语言表述冗繁,且偏离题目。)
XXXX学生会
XXXX年X月X日
[成功升格]
“社区献爱心,资助贫困生”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在我们的校园里,贫困生占了一定的比例,他们家境贫寒,他们吃苦耐劳,他们渴望别人的关心,他们比正常人成才更多一份磨难——在他们中间,有父母亲双亡的,有来自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家庭的,有家庭成员中患重病或残疾的,有失去顶梁的爸爸或慈爱的妈妈的……他们家庭收入微薄,每日三餐都成了问题,为此他们正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经济压力。虽然学校及社会各界作了大量工作,学校通过奖学金、特殊困难补助等系列措施,使众多贫困学生得到帮助,得以维持学业。但是,由于财力有限,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仍不能完全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仍有许多贫困学生需要持久帮助。(紧扣倡议的主题,说明虽然学校和社会各界在贫困生救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贫困生需要救助这一事实。)
在我们的社区里,孤寡老人因为膝下无子或子女不孝而需要赡养。有这样一个场景:两位老奶奶为了捡一些废纸而引起了争执.其中有一位老奶奶瘦得只剩下骨头外包着一层皮,脸上布满了皱纹,眼神是那么痛苦和无助。她在不停的诉说着,可是我们没人听得懂——她不能说话,而只能“伊伊哎哎……”,眼里闪烁着泪珠。困难的家庭需要你们的爱心,和谐的社会需要你们的支持,“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紧扣倡议的主题,通过列举具体场景,让人对一些孤寡老人所面临的窘境有所感知,进而认识到对他们施以爱心的必要性。)
请献出您的一点爱心,为帮助每一位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做贡献,为孤寡老人送去一丝暖意。虽然捐助的数量是有价的,但爱心却是无价的。我们呼吁:同学们,请伸出您的双手,奉献您的爱心,让您的名字早日书写在我校爱心行动的丰碑上。(在前面陈述清楚贫困生和孤寡老人需要爱心救助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提出并呼吁同学们奉献爱心,顺理成章,恰到好处。)
您的善款,校学生会爱心助贫基金会将主要用于资助我校家庭贫困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学校所在社区部分生活贫困的孤寡老人,关于款项使用的详细情况,我们将及时公布。(交代善款的使用及公布详情等,是对献爱心者所应有的知情权的尊重。有必要补上这一笔。)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带来希望!让三千六百多名学子共同行动起来,您的一份爱心,一份关怀,足以点燃一个学生一生的希望! 足以抚慰每个孤寡老人的心灵! (结尾语句简明得体,富有感召力。)
XXXX学生会
XXXX年X月X日
【精彩点评】
倡议合理,易于接受。作者于倡议书的前两段先说明还有贫困生和一些孤寡老人需要爱心救助的实际情况,然后倡议“请献出您的一点爱心,为帮助每一位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做贡献,为孤寡老人送去一丝暖意。”显得既合乎情理又易于被人接受。
主题明确,理由充足。这篇习作的标题明确地提出了倡议的主题“社区献爱心,资助贫困生”,然后以无可置疑的事实,展现需要爱心救助者的现实处境,让人不得不响应倡议。
格式规范,表达得体。这篇以倡议书形式写成的习作,无论内容,还是结构,都既符合倡议书的格式规范,又给人以表达十分得体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