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活动·探究
任务一 新闻阅读(上)
第1课 消息二则
生字词:
溃(kuì)退 泄(xiè)气 督(dū)战 要塞(sài) 业已
摧枯拉朽(xiǔ) 锐不可当(dāng)第一单元任务一 新闻阅读(上)
一、单元学习任务介绍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来到我们身边。同学们,你有看新闻的习惯吗?你注意过常见的新闻体裁有哪些吗?你知道新闻作品的采编过程是怎样的吗?有没有想过自己也试着写一写新闻呢?让我们一起进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相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新闻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本单元我们有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新闻阅读: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种体裁的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试着去养成阅读新闻、关注社会生活的习惯。
任务二·新闻采访: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自主确定报道题材,草拟采访提纲,进行采访。
任务三·新闻写作:整理新闻素材,撰写新闻。
二、教学过程
(一)新闻知识知多少
1.新闻
(1)什么是新闻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一般为受众所关注,经传播者选择、借助各种符号载体及时传播;也指新闻体裁,广义包括消息、通讯及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
(2)新闻的基本特征
真实性、及时性、公开性
其中,真实性就是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新闻的生命。
(3)新闻的体裁
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调查报告、新闻公报、采访札记及答记者问等。
2.消息
在所有的新闻体裁中,消息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也是时效性最强的。消息指的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由于消息要求争分夺秒,迅速完稿,所以,消息在写作上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式,这种程式是消息在外在形式上最明显的特征。消息常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几部分构成,有时背景和结语暗含在主体中。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
(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梳理新闻结构
放声播报新闻,并在教材上旁批的帮助下,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播报时注意①情绪饱满:播报这则胜利的新闻,要精神振奋。②字正腔圆:发音吐字清晰、响亮。③有板有眼:语速适中,节奏鲜明,铿锵有力,重点词语可加重读音。
梳理新闻结构时,可以设计表格,也可以分条列出。
(1)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仅用12个字就概括了消息的核心内容,给人感觉干脆利落,鲜明有力。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传达了我军参战部队的数量信息,使人们感觉到人民解放军凝聚着无坚不摧的钢铁般的力量,给人以巨大的鼓舞。“胜利”与“南渡”两个词,说明我三十万大军已经成功地自北而南渡过长江天堑,撕开了国民党号称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也预示着更大更多的胜利会一个接一个传来。
(2)电头(“消息头”):黑体字。
这也是消息的一个外在标志,一般交代电讯稿发出的单位、时间和地点,加上括号或用显著字体标出,放在稿件正文的开头,表明新闻来源,以便于读者判断。有些消息是由本报记者或通讯员采写的,就以“本报讯”作为消息头。
(3)导语:正文第一句。
运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对胜利渡江的英雄壮举予以高度概括。在有的消息中这部分可能是两三句话交代,有时是独立成段。
(4)主体:其余部分。进一步讲述了渡江战斗的过程。
(5)有的消息在主体之后还会有背景和结语。介绍新闻背景,能对新闻事实起到说明、补充、衬托作用。结语是新闻事实的总结,一般在新闻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
2.分析新闻要素
一篇完整的新闻作品应具备一些最基本的因素,它们常被称为“5个W和1个H”,也就是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再读课文,找出本则消息的新闻要素。
(1)“何时”是“二十一日”。
(2)“何地”是“长江”,具体来说是“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3)“何事”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4)“何人”是“人民解放军”。
特别关注新闻事件的时间和这则新闻的发稿时间。三十万大军完成渡江的时间是在21日夜里,发稿时间是22日凌晨2时。事件发生后很短的时间里,这篇消息就报道出来了。这体现了消息极高的时效性。
(5)“如何”即具体的战况,体现在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中: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作者以敌方“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和实际作战的不堪一击对比,表现出国民党军的虚弱和解放军的英勇。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这句话具体体现作战情景,精练地交代了战斗的形势。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这句话展现人民解放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目标,并且含而不露地对整个战役的走向做了判断。
作者仅用不到二百字,就将渡江战役第一天的基本信息、战场态势表述得清清楚楚,同时对战役的未来走向也做出了准确预判。
(6)“何故”在这则消息中并没有体现。这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玩弄阴谋,在当时为天下人所共见,所以无须提及。
补充新闻背景:
渡江战役又称京沪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在此之前,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经失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筑长江防线,企图依托长江天堑,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个集团,做好了渡江准备。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旋即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949年4月22日,毛泽东撰写了这则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3.总结消息的阅读策略
①想要快速了解新闻主要内容,看标题;要想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看导语(即消息的开头,一般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想要更加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看主体。
②把握新闻要素,当然这也是阅读所有新闻体裁的共通策略。
③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尝试去体会、学习新闻语言的特点。
(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运用策略,自主阅读
用我们刚刚总结的阅读策略中①和②,自主阅读第二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①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揭示了新闻要素中的“何事”“何人”,从“百万大军”这个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战役的壮阔。
②想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看导语。从导语可以知道新闻要素中的“何地”,也就是渡江的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已经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③想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看主体。主体部分具体呈现了“何时”和“如何”,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
结合主体部分的内容,梳理渡江过程,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东路军 南京—江阴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三分之二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2.问题探究
通过表格梳理,我们发现,作者是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的。作者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叙述呢?
中路军是首先发起渡江作战的,所以先写中路军渡江情况。这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西路军与中路军所遇敌情类似,敌军抵抗都甚为微弱,所以,在叙述完中路军后,紧接着叙述西路军的战况,并且在叙述之后,作者对这一情况做了一番简要的议论,指出了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叙议结合,深化了报道的主题。而与中路军、西路军战况不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最后写东路激战,而且对东路军的战况也写得最为详细,为的是让文章涌起高潮。
3.品味语言
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练,当然还要鲜明、生动。这篇新闻稿在这方面是个典范。阅读下面几组词和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1)①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西边从九江开始,东边直到江阴,全都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2)①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②此处敌军抵抗顽强。
(3)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②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巩固的。
(4)①东至、甚为、业已
②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5)①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歼灭、击溃
②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
第(1)组第①句括号内文字,补充交代九江不是渡江地点,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西起”“东至”“均是”等词语的使用,使语言简洁精练。
第(2)组、第(3)组体现出选用词语时,突出程度的差别。第(2)组第①句的“较为”,准确写出了敌军顽抗的程度,而第(3)组第①句的“很”则准确地体现出汤恩伯的骄傲自负心理。
第(4)组第①行均为文言词,第②行均为四字短语,读起来令人觉得既简洁,又铿锵有力、气势磅礴。
第(5)组中第①行均为形容我军的词语,都选用的褒义词,而第②行中都是文中形容敌军的词语,都带有贬义。这体现了这则消息鲜明的语言色彩。
当时《解放军报》对这则新闻的评价: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语言准确精练,气势磅礴,感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解放军报》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卓越的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渡江战役就是最雄壮的诗行。4月22日2时他写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同日22时他写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4月23日,当他听到我军占领南京的消息后欢欣鼓舞,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再次感受渡江战役这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诗人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
(四)小结:消息的特征
第一,用事实说话。
第二,短小精悍,概括性强。
第三,时效性最强。
第四,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
第五,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
三、作业
1.借助资源包,掌握第1课中的生字词。
2.翻阅报纸,利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阅读方法,搜集、阅读至少五则消息,选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与同学分享,说说你的理由。
四、结束语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它让你身处斗室,但可看世间百态,知人情冷暖;足不出户,也可赏奇珍异景,闻奇人怪事;偏居一隅,却可扣时代脉搏,跟世界步伐。
同学们,让我们多读新闻,关注生活;多写报道,发现热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 / 10(共32张PPT)
第一单元 任务一 新闻阅读(上)
八年级 语文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来到我们身边。同学们,你有看新闻的习惯吗?你注意过常见的新闻体裁有哪些吗?你知道新闻作品的采编过程是怎样的吗?有没有想过自己也试着写一写新闻呢?让我们一起进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
任务一 新闻阅读: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种体裁的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试着去养成阅读新闻、关注社会生活的习惯。
任务二 新闻采访: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自主确定报道题材,草拟采访提纲,进行采访。
任务三 新闻写作:整理新闻素材,撰写新闻。
1.新闻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一般为受众所关注,经传播者选择、借助各种符号载体及时传播;也指新闻体裁,广义包括消息、通讯及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
(一)新闻知识知多少
新闻的基本特征:
真实性、及时性、公开性。
真实性是新闻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的体裁:
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调查报告、新闻公报、采访札记及答记者问等。
2.消息
消息指的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
消息常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几部分构成,有时背景和结语暗含在主体中。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
(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梳理新闻结构
放声播报新闻,并在教材上旁批的帮助下,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播报时注意:
①情绪饱满:播报这则胜利的新闻,要精神振奋。
②字正腔圆:发音吐字清晰、响亮。
③有板有眼:语速适中,节奏鲜明,铿锵有力,重点词语可加重读音。
梳理新闻结构时,可以设计表格或分条列出。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电头(消息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
人渡过长江。
主体:其余部分
2.分析新闻要素
“5个W和1个H”: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再读课文,找出本则消息的新闻要素。
何时:二十一日
何地:长江(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人:人民解放军
如何: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何故:
“何故”在这则消息中并没有体现。这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玩弄阴谋,在当时为天下人所共见,所以无须提及。
新闻背景
渡江战役又称京沪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在此之前,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经失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204万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烟幕,构筑长江防线,企图依托长江天堑,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个集团,做好了渡江准备。
新闻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旋即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949年4月22日,毛泽东撰写了这则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3.总结消息的阅读策略
①想要快速了解新闻主要内容,看标题;
要想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看导语;
想要更加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看主体。
②把握新闻要素。
③体会、学习新闻语言的特点。
(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运用策略,自主阅读
请你用阅读策略中①和②,自主阅读第二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①看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揭示“何事”“何人”。
②看导语。
从导语可以知道“何地”和战役的全局。
③看主体。
主体部分具体呈现了“何时”和“如何”,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东路军 南京—江阴
结合主体部分,梳理渡江过程,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三分之二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2.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呢?
首先关注发起渡江作战的时间。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中路军渡江情况。
再关注战况。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路军: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西路军与中路军所遇敌情类似,敌军抵抗都甚为微弱,所以在写完中路军后,紧接着写西路军,并且在叙述后,做简要议论。最后写东路激战,让文章涌起高潮。
启示:叙述新闻事件时,要注意顺序合理、层次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品味语言
新闻报道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练,当然还要鲜明、生动。阅读下面几组词和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1)①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西边从九江开始,东边直到江阴,全都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2)①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②此处敌军抵抗顽强。
(3)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②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巩固的。
(4)①东至、甚为、业已
②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5)①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歼灭、击溃
②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
(1)①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②西边从九江开始,东边直到江阴,全都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2)①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②此处敌军抵抗顽强。
(3)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②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巩固的。
(4)①东至、甚为、业已
②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5)①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歼灭、击溃
②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语言准确精练,气势磅礴,感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解放军报》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四)小结:消息的特征
第一,用事实说话;
第二,短小精悍,概括性强;
第三,时效性最强;
第四,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
第五,大多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
1.借助资源包,掌握第1课中的生字词。
2.课下翻阅报纸,利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阅读方法,搜集、阅读至少五则消息,选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与同学分享,说说你的理由。
课后作业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它让你身处斗室,但可看世间百态,知人情冷暖;足不出户,也可赏奇珍异景,闻奇人怪事;偏居一隅,却可扣时代脉搏,跟世界步伐。
同学们,让我们多读新闻,关注生活;多写报道,发现热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