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八年级 语文
一、导入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中国革命的真相,对世界来说是一个难以猜测的谜。
他首次将中国共产党及红军介绍给世界。他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段不是党史的党史。他曾预言“红色”中国最后一定会获得胜利。
资料
二、作者介绍
埃德加·斯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是他的代表作。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三、作品简介
1936年中国国内局势发生重大转变。
斯诺带着一封用隐色墨水写的致毛主席的介绍信,加上两个照相机、24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和一支钢笔,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陕北之行。
资料
三、作品简介
“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搜集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同年10月,由这些采访文章集结成册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
三、作品简介
1937年10月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才得以出版。
资料
四、读法介绍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
纪实作品:
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的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呢?”
(一)带着探索之心的泛读
巧用目录,找顺序
一、探寻红色的中国
二、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
三、在保安
四、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
五、长征
六、西北的红星
七、到前线去的路上
八、在红军中(上)
九、在红军中(下)
十、战争与和平
十一、回到保安去
十二、回到白色区域
时 时间顺序
巧用目录,找顺序
巧用目录,找顺序
作者 【美】埃德加·斯诺,新闻记者
采访时间 1936年6月至10月 “西安事变”前夕
采访路线 北平-西安-保安-预旺-保安-西安
采访对象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
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
采访内容 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采访感想 不可征服的力量
读好序言,有发现
你可以从两个序言当中任选一个,用几分钟的时间迅速浏览。运用跳读的方式摘取重要信息,完成下列表格:
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相距千百里的地方。
善抓情节,有感悟
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
善抓情节,有感悟
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疫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
善抓情节,有感悟
我在到西安府之前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红军战士。在北京为我用隐色墨水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毛泽东的人,我知道是个红军指挥员,但是我没有见到过他。这封介绍信是通过第三者,我的一个老朋友给我的。但是除了这封介绍信以外,我在西北要取得联系,只有一个希望。
斯诺在前往红区的路上是兴奋与恐惧交织的。
善抓情节,有感悟
整体阅读,观全文
说到领袖人物,你的心中会出现哪些词汇呢?
从斯诺的视角写这些领袖人物会有什么不同呢?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近书中的人物。
(二)带着敏锐之心的研读
资料
虽则他的名字同蒋介石一样为许多中国人所熟悉,可是关于他的情况却很少知道,因此有着各种各样关于他的奇怪传说。
用敏锐之心,读懂人物之主要人物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俭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
用敏锐之心,读懂人物之主要人物
我曾几次同毛泽东一起去参加过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玩得很高兴。我记得有一次在抗日剧社看戏,休息的时候,群众一致要求毛泽东和林彪来一次合唱。
用敏锐之心,读懂人物之主要人物
下面请同学们选取书中报道人物的任一章节,速读摘记人物的主要经历,标注最让人感动的故事或细节,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1.人物肖像
2.出身
3.性格
4.经历
用敏锐之心,读懂人物之主要人物
资料
用敏锐之心,读懂人物之主要人物
他的外貌
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他的出身
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是清朝大官,父母知书达礼,自己有突出的文学天赋又上过大学,受过开明教育,竟然因组织学生运动,锒铛入狱一年。
用敏锐之心,读懂人物之主要人物
他的性格
司令部原来是一个不怕轰炸的小屋,四面围着许多同样的小屋,农民都若无其事地住在那里。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屋子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
用敏锐之心,读懂人物之主要人物
“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周恩来说,“我们知道这一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
“这是我个人的建议,”他说,“但是你是否愿意遵照,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我认为,你会觉得这次旅行是非常有趣的。”
用敏锐之心,读懂人物之主要人物
他的经历
他二十八岁时,在缺乏领导工人起义经验的情况下,组织了五万名工人纠察队,成立了上海工人唯一的武装队伍。
在蒋介石破坏了国共合作的协定,转向反革命后,他又组织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这一年他才三十岁。
用敏锐之心,读懂人物之主要人物
他的经历
此后他辗转广州、江西、福建,九死一生,到达西北的红色根据地,在不知名的村庄里继续忠于革命。
这可不是一个造反者么,一个忠于知识和信仰的造反者,一个不屈不挠不可战胜的造反者。
用敏锐之心,读懂人物之主要人物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
它可以帮我们理清思绪,形成更加有序的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可以用手绘形式呈现,也可以利用电脑绘制。
书中除了写到领袖人物,同学们发现还写到了哪些人物呢?让我们跟着名著,一起认识一些特殊的人物——红小鬼吧。
用敏锐之心,读懂人物之次要人物
他们英勇的故事流传很多。他们并没有得到或者要求作为小孩照顾,许多人实际参加了作战。据说在江西,红军主力撤离以后,许许多多少年先锋队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同成年游击队员并肩作战。在蒋介石的江西共匪感化院里,许多被俘的“红军”是十岁至十五岁的少年。
用敏锐之心,读懂人物之次要人物
天津市春季学期中小学精品课程资源
少先队员喜欢红军,大概是因为在红军中,他们生平第一次受到人的待遇。他们吃住都像人;他们似乎每样事情都参加;他们认为自己跟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总的说来,红色中国中有一件事情,是很难找出有什么不对的,那就是“小鬼”。他们精神极好。我觉得,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
用敏锐之心,读懂人物之次要人物
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发展前途。
用敏锐之心,读懂人物之次要人物
红小鬼是积极乐观、不怕吃苦、充满希望的。当然,这样的乐观不仅存在于红小鬼身上,还存在于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身上。斯诺写出这些小人物是为了更好地展现红军的面貌,更加凸显红军将领的力量。以后我们再读名著的时候,不光要关注到名著当中的主要人物,也要关注到名著当中的小人物啊!
用敏锐之心,读懂人物之次要人物
推荐研读人物:向季邦
希望在课下,你也能讲一个自己最感动的红小鬼的故事。
用敏锐之心,读懂人物之次要人物
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
①蒋介石采取了新战略,充分利用他的最大有利条件——优势资源、技术装备、外面世界的无限供应(红军却同外面世界隔绝)、机械化战术。
②蒋介石现在改用新的战略,用他大部分军队包围“匪军”,对他们施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因此,这基本上是场消耗战。
重点内容——长征
长征路线:
至1936年10月止,红军走过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行程达两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重点内容——长征
长征的困难:
长征中面临了诸多困难,有敌人的围攻、内部的错误与矛盾、恶劣的自然条件,还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重点内容——长征
长征中的重大事件: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
重点内容——长征
《红星照耀中国》许多篇章都在讲述这些故事。同学们可以给你的家人讲一讲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重点内容——长征
机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
英勇
大无畏
不怕牺牲
飞夺泸定桥片段赏析
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战士们前仆后继 英勇无畏
飞夺泸定桥片段赏析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通过疑问句展开侧面描写,体现红军战士的视死如归。
飞夺泸定桥片段赏析
长征的历史价值:
长征展现了红军的革命热情拼搏精神,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重点篇章——长征
资料
长征精神:
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15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
重点篇章——长征
长征精神:
剩下来的100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56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5000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即近24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重点篇章——长征
长征精神: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精神;
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精神。
重点篇章——长征
五、小结
1.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介绍这部名著。
2.请结合长征中一个最让你感动的故事(画面)谈谈你的感受。
六、作业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走进斯诺笔下的红色世界。
导入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秘密封锁。中国革命的真相,对世界来说是一个难以猜测的谜。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这样的一个人:他首次将中国共产党及红军介绍给世界;他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段不是党史的党史;他曾预言,“红色”中国最后一定会获得胜利。同学们一定猜到这个人是谁了吧?他就是本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
作者介绍
埃德加·斯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是他的代表作。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那么他是如何写出这部著作的呢?
作品简介
1936年中国国内局势发生重大转变。斯诺萌发了秘密前往苏区采访的念头。他来到上海求助宋庆龄。在她的帮助下,1936年6月,斯诺极为秘密地从西安出发,带着一封用隐色墨水写的致毛主席的介绍信,加上两个照相机、24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和一支钢笔,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陕北之行。
“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是斯诺对此行的极高评价。这段旅程也是他中国之行中最广泛流传、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陕北、保安待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三个月,却有幸与中共的最高领袖毛泽东、周恩来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斯诺深入到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居民们的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本笔记本。三个月的红色之旅结束之后,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斯诺迅速在上海英文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访问毛泽东的相关内容和有关红军各方面状况的一篇篇特写报道。同年10月,由这些采访文章集结成册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
不过当时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这本书是不可能的。后来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才得以出版。1937年10月的首版至今仍是畅销书。
读法介绍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那么同学们该如何来读纪实作品呢?
(一)带着探索之心的泛读
在这部作品的开篇,斯诺就提出很多的疑问,“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支持着他们,他们运动的革命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呢?”像这样的疑问还有很多很多。可见,斯诺是带着探索之心开始了他的红色之旅的。
同样,阅读纪实作品也需要同学们怀有探索之心,好奇之心。
打开书,也许我们萌生的第一个疑问就斯诺进入红区的行程如何呢?
1.巧用目录,找顺序
我们可以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把握作者的记叙顺序。
通过分析这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按照从北平到西安,到保安,再到预旺,然后回到保安再回到西安的顺序来记录见闻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作的。
为了能够直观的表现出来,同学们可以尝试自己绘制行程图。看看谁绘制的行程图更准确,更形象。这是同学们绘制的行程图。
有的同学还给红军长征绘制了行程图呢!
看到这你一定想知道,斯诺进入红区以后采访路线如何?采访了哪些人?感受如何?
3.读好序言,有发现
在阅读序言时,你也会对斯诺的这次红色之旅有更多发现。
你可以从两个序言当中任选一个,用几分钟的时间迅速浏览。运用跳读的方式摘取重要信息,完成下列表格:
作者 【美】埃德加·斯诺,新闻记者
采访时间 1936年6月至10月 “西安事变”前夕
采访路线 北平-西安-保安-预旺-保安-西安
采访对象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 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
采访内容 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采访感想 不可征服的力量
通过填写表格,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读序言可以了解内容概要,写作原因和过程,明确写作的纲要和目的。
那么斯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进入红区的呢?,在书中我们还发现这样的情节。
2.善抓情节,有感悟
选段:
一天午夜,我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身上有点不舒服,可是心里却非常兴奋。我所以兴奋,是因为摆在我面前的这次旅行是要去探索一个跟紫禁城的中世纪壮丽豪华在时间上相隔千百年、空间相距千百里的地方:
我是到“红色中国”去。我所以“有点不舒服”,是因为我身上注射了凡是能够弄到的一切预防针。用微生物的眼睛来看一下我的血液,就可以发现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在我的臂部和腿部注射了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的病菌。
这五种病在当时的西北都是流行病。此外,最近还流传着令人吃惊的消息,说淋巴腺鼠疫正在陕西省蔓延开来,陕西省是地球上少数几处流行这种风土病的地方之一。
我在到西安府之前从来没有见到过一个红军战士。在北京为我用隐色墨水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毛泽东的人,我知道是个红军指挥员,但是我没有见到过他。这封介绍信是通过第三者,我的一个老朋友给我的。但是除了这封介绍信以外,我在西北要取得联系,只有一个希望。
通过标线的字,我们不难感受到斯诺在前往红区的路上是兴奋与恐惧交织的。
了解了以上内容,你是否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那么整本书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4.整体阅读,观全文
通读全书,同学们会发现这本书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斯诺进入红区几个月行程的所见所闻,另一部分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在行程的所见所闻里,又可分为两大板块:一是讲述红军的日常生活,二是介绍主要人物的性格和过去的故事。
同学们通过上面几个环节,在探索之心的引领下,通过读目录、读序言、读情节、整体阅读这些泛读方式,你了解了写作顺序、文章内容、写作意图、行文线索。你是不是对书中的更多细节产生了好奇呢?那就让我们更加细致深入的研读这部作品吧!
带着敏锐之心的研读
1.用敏锐之心,读懂人物之主要人物
斯诺在书中描写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朱德等共产党和红军的领袖人物。
说到领袖人物,你的心中会出现哪些词汇呢?从斯诺的视角写这些领袖人物会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近书中的人物。
在书中写毛泽东的篇目中,斯诺提到“虽则他的名字同蒋介石一样为许多中国人所熟悉,可是关于他的情况却很少知道,因此有着各种各样关于他的奇怪传说。”红色中国被封锁,外界对于红色中国有很多误解,对红军将领也有很多错误认识。斯诺用笔写出了真实的中国领袖。文章中有这样两段话:
选段: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俭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
我曾几次同毛泽东一起去参加过村民和红军学员的群众大会,去过红色剧院。他毫不惹眼地坐在观众的中间,玩得很高兴。我记得有一次在抗日剧社看戏,休息的时候,群众一致要求毛泽东和林彪来一次合唱。
书中描写的领袖人物是不是和我们寻常认为的领袖人物有所不同?是不是给我们一种亲近和自然的感觉,甚至让人感到有趣?你是不是开始急于了解书中更多的人物?不要急,先让老师给你一些方法吧。
下面请同学们选取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速读摘记人物的主要经历,标注最让人感动的故事或细节,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同学们可以从人物的外貌、出身、性格、经历四个方面,圈点勾画。
下面咱们以周恩来为例,试着对相应语段进行圈点勾画。
人物肖像:
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他的出身:
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是清朝大官,父母知书达礼,自己有突出的文学天赋又上过大学,受过开明教育,竟然因组织学生运动,锒铛入狱一年。
他的性格:
司令部原来是一个不怕轰炸的小屋,四面围着许多同样的小屋,农民都若无其事地住在那里。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屋子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
再看交谈:“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周恩来说。“我们知道这一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
“这是我个人的建议,”他说,“但是你是否愿意遵照,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我认为,你会觉得这次旅行是非常有趣的。”
虽然文中没有明确的写出他的性格,但是通过这些标线字体的圈画,我们不难分析出他简朴、待人周到、有涵养的性格特点。
他的经历:
他二十八岁时,在缺乏领导工人起义经验的情况下,组织了五万名工人纠察队,成立了上海工人唯一的武装队伍。
在蒋介石破坏了国共合作的协定,转向反革命后,他又组织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这一年他才三十岁。
此后他辗转广州、江西、福建,九死一生,到达西北的红色根据地,在不知名的村庄里继续忠于革命。
这可不是一个造反者么,一个忠于知识和信仰的造反者,一个不屈不挠不可战胜的造反者。
这些都是我们在原著上的圈点勾画。以上的内容除了可以用普通的表格方式呈现,也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
思维导图是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可以帮我们理清思绪,形成更加有序的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可以用手绘形式呈现,也可以利用电脑绘制。
以下是一些同学做的思维导图:有的是手工绘制的,有的是电脑制作的。
思维导图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人物分析。
我们可以打开思路,像这个同学一样做出整本书的思维导图。
用敏锐之心,读懂人物之次要人物:
书中除了写到领袖人物,同学们发现还写到了哪些人物呢?让我们跟着名著,一起认识一些特殊的人物——红小鬼吧。
书中这样写到
他们英勇的故事流传很多。他们并没有得到或者要求作为小孩照顾,许多人实际参加了作战。据说在江西,红军主力撤离以后,许许多多少年先锋队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同成年游击队员并肩作战。在蒋介石的江西共匪感化院里,许多被俘的“红军”是十岁至十五岁的少年。
少先队员喜欢红军,大概是因为在红军中,他们生平第一次受到人的待遇。他们吃住都像人;他们似乎每样事情都参加;他们认为自己跟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总的说来,红色中国中有一件事情,是很难找出有什么不对的,那就是“小鬼”。他们精神极好。我觉得,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
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的。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发展前途。
从这些节选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到红小鬼的积极乐观。不怕吃苦,充满希望。当然,这样的乐观不仅存在于红小鬼身上,还存在于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身上。斯诺写出这些小人物是为了更好的展现红军的面貌,更加凸显红军将领的力量。以后我们再读名著的时候,不光要关注到名著当中的主要人物,也要关注到名著当中的小人物啊!
在书中众多的红小鬼中,老师最喜欢的是“红小鬼”向季邦,他总被人喊名字的谐音,为此,他特意找到斯诺,要求在他的书中注意这一点,把他的名字写对,不能让外国人对红军有什么误解。读到这里,我感到特别有趣,一个鲜明可爱的“红小鬼”的形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希望在课下,你也能讲一个自己最感动的红小鬼的故事。
3.重点内容——长征
研读过了主要人物,让我们再来看看书中的主要事件。书中的第五篇专门讲到了长征。长征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了解斯诺笔下的长征,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研读。
说到长征的原因,就不得不说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原因有下面两方面:
①“蒋介石采取了新战略,充分利用他的最大有利条件——优势资源、技术装备、外面世界的无限供应(红军却同外面世界隔绝)、机械化战术。”
②蒋介石现在改用新的战略,用他大部分军队包围“匪军”,对他们试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因此,这基本上是场消耗战。
长征路线:
至1936年10月止,红军走过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干山,行程达两万五干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的困难:
长征中面临了诸多困难,有敌人的围攻、内部的错误与矛盾、恶劣的自然条件,还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长征中的重大事件:
面对诸多困难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精彩的一幕幕——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
《红星照耀中国》许多篇章都在讲述这些故事。同学们可以给你的家人讲一讲红军长征中的故事。有些故事其实是我们家庭中几代人都熟悉了的,这样的分享值得期待。老师相信你的故事一定很精彩。
下面我们以飞夺泸定桥一文为例来感受一下长征中红军的精神吧。
片段:
机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
“一个个、三十个人”表现了红军英勇、大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
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马上”表现了他们毫不迟疑。“一步一抓”“摇晃”体现出了渡桥的艰难。“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说明战士们前仆后继,英勇无畏。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通过疑问句展开侧面描写,体现红军战士的视死如归。
长征的历史价值:
阅读这些精彩情节你不难发现,长征展现了红军的革命热情拼搏精神,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长征精神:
斯诺在文章中写到:
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这些选段中有许多鲜明的数字。
“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15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
剩下来的100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56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5000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即近24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这些标线的数据很好地体现了纪实作品的特征。表现了作品的真实性。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也强有力地体现了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精神;是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精神。它促成红军在那个艰苦年代创造出了人类历史的奇迹,也在后续的几十年里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国家的富强而不懈努力。
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继承发扬长征精神,使自己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越发坚强。
小结
通过这节课,希望同学们学会了用泛读和研读的方法阅读名著,并能尝试用思维导图梳理作品思路。希望你能用探索之心和敏锐之心,开启名著阅读的大门。
作业
这节课后,希望你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介绍这部名著。结合长征中一个最让你感动的故事(画面),谈谈你的感受。
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否迫不及待地要开始阅读之旅,走进红色中国的世界呢?翻开这本书吧!老师期待你的更多发现,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