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30 23:0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重难点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的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二、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唐代是诗的时代”。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今天让我们穿越到唐代,静静地聆听五位诗人心灵的吟诵,感受伟大灵魂里那诗意翩飞的艺术之美吧!
1.关于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通常为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求对仗。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也就是韵母大致相同的字。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且首句亦可入韵。句中平仄相间,对句则平仄相对。平仄,简单地从音调区分,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还有一部分关系到“入声字”,比较复杂,今天暂且不学。
2.律诗的章法结构
结构上,律诗四联呈“起承转合”之格局。
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
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野望》
1.作者简介
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初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学会朗读,读出韵律。
五言律诗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请你正确使用节奏,朗读古诗。
(1)划分停顿,读出节奏。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明确韵脚,读出韵律。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本诗二、四、六、八句押一个韵脚“依、晖、归、薇”,韵母为“依yi”“晖hui”“归gui”“薇wei”。
3. 学会译读,梳理结构。
方法:结合注释,连词义成句意,结合联想和想象,理解诗句。
比如说:“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我们来看一下用译读的方法改写后的《野望》
【译诗】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我们再读译诗,感知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前面所讲,一起分析一下本诗的“起承转合”结构。
【结构】
首联(起)“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颔联(承)承“望”字而来,紧扣“薄暮”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
颈联(转)承“望”字而来,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
尾联(合)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从诗歌结构来看,律诗的“起—承—转—合”的格局,在本诗中明显的体现。
4. 学会品读,领悟主旨。
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我们思考后,找出带有作者思想倾向的词句,加以归纳分析。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教师小结:
《野望》是田园牧歌式的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让我们在领悟诗意中,背诵诗作吧。
《黄鹤楼》
1.作者简介
崔颢,唐代诗人。开元进士。其《黄鹤楼》诗,相传为李白所倾服。有《崔颢诗集》。
据说一天,大诗人李白登上黄鹤楼观赏风光,正想题诗留念,忽然抬头看到崔颢这首诗,吟诵过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搁笔而去。这个传说当是后人附会,事实上,李白并未真的搁笔,所作《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二诗有明显的模仿崔诗的痕迹,可见李白之推崇崔颢诗或是真实的。
2.学会译读
请大家结合注释,连词义成句意,结合联想和想象,理解诗句。
我们来看一下用译读的方法改写后的《黄鹤楼》。
【译诗】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天际的白云悠悠浮动。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我们再读译诗,感知诗歌描绘的画面。
下面请同学品味诗文,结合老师所讲,探究此诗的写法之妙,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会品读,探究写法。
《黄鹤楼》一诗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教师小结:
《黄鹤楼》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阔的诗歌境界。让我们在品味语言的同时,体会诗歌意境之美吧!
《使至塞上》
1.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F%E6%B5%A9%E7%84%B6" t "_blank )齐名,并称“王孟”。
他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独特成就。前期写过一些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后人称他“诗佛”。
2.写作背景
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王维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3.学会译读
请大家结合注释,连词义成句意,结合联想和想象,理解诗句。
比如说: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我们来看一下用译读的方法改写后的《使至塞上》。
【译诗】
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我要经过辽远的边疆。
如千里飞蓬飘出汉塞,似北归大雁进入胡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察骑兵,告诉我都护正在前线。
我们再读译诗,感知诗歌描绘的画面。
下面我们来赏析名句,理解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
4.品读诗歌,赏析名句。
《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其次,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最后,色彩上也很鲜明。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线条美:直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简约概括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青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壮美
“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
“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的就会捕捉到的。
教师小结:
大漠的雄浑壮阔更显诗人豁达情怀。正如,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渡荆门送别》
1.作者及背景
此诗是诗人李白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诗人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724),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清溪出发,经三峡,下渝州,之后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这正是《渡荆门送别》所述的情形。这首诗既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一段行程,在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峨眉山月歌》中已有所述;这两首诗,均明丽流畅,可以结合在一起读。
2. 学会译读
请大家结合注释,连词义成句意,结合联想和想象,理解诗句。
我们来看一下用译读的方法改写后的《渡荆门送别》。
【译诗】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我们再读译诗,感知诗歌描绘的画面。
同学下面让我们品读诗文写景特点,一起体悟诗人的心境吧。
3.品读诗文,体悟心境。
《渡荆门送别》写于李白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随着写景视角的转换,诗人心境会有怎样的变化?
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
教师小结:
诗人将山水壮阔,月云灵动,融入浓浓的情丝!正所谓:“心怀河山,情系故乡!”
《钱塘湖春行》
1.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任杭州刺史时写的,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我会朗读。
七言律诗可以按四三或者二二三的节奏朗读。请选择你喜欢的节奏朗读古诗。按四三的节奏,读出来诗人急于欣赏美景的期盼。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按二二三的节奏,读出了诗人欣赏美景的过程与赏景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大家在朗读时,要读出诗人的不同的心境。借助想象,仿佛诗人已回家中,正在回味刚才的美景。
3.我会品读。
(1)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的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请同学们把握诗意,体会景物特点;理解古诗描绘景物用词之准确细腻。
《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2)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①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②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③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④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初春,乍暖还寒时候(梅尚带雪;柳叶初长,如烟似雾)
仲春(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
暮春(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
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
(3)我想对诗人说。
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在诗人的引领下,我们欣赏到无尽的春景。请任选一联按照以下句式写话:诗人啊,在你的引领下,我仿佛欣赏到 。
示例:诗人啊,在你的引领下,我仿佛欣赏到:连绵不断的春雨使湖面上涨,放眼望去,湖面宽阔,春水涟涟,云幕低垂,天水相接,好一幅宁静的水墨画。
(以“水面初平云脚低”为例)
教师小结:
诗人陶醉于这西湖的初春美景,莺歌燕舞、红花嫩草并不是诗人的最爱,他最爱那绿杨荫里的白沙堤。让我们带着一种闲适,一种喜悦与赞美背诵诗作。
三、反馈与评价。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这两句诗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各用叠词,富于音乐美。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 白《渡荆门送别》(2016.天津中考5.B)
这两句写故乡之水对“我”依依不舍,万里相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016.天津中考5.C)
这两句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2017.天津中考5.B)
诗人以“征蓬”和“归雁”自比,表达了久居边塞,盼望回家团聚的急切心情。
E.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细致描摹早春景致。“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这道题的错误选项是D。
“征蓬”和“归雁”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诗人以景物自比,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诗人并不是久居边塞,而是出使边塞,也并无盼望回家团聚的心情。
四、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所讲内容完成作业。
1.背诵这五首诗。
2.尝试将《渡荆门送别》叙写成一篇散文。
结束语:
诗歌是传承古今的歌唱,诗歌是感动天地的情怀。
诗歌是勇担使命的理想,诗歌是创造未来的力量。
今天所学诗歌,或写田园风光,或写登临之景,或描绘塞外景象,或摹写辞亲远游之景象,或点染西湖早春气象,无不生动地展现诗人的生活体验和真挚的情怀,更传达出诗人的人生况味!在诗意翩飞的时空里,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