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三年级上册科学 3.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三年级上册科学 3.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课件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1-02 19:3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3-7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三上科学第3单元《天气》
一、聚焦
地球家园中一年四季中天气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如何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呢?
一年四季
二、探索
日期 天气 温度 风 降水量 日期 天气 温度 风 降水量
9.9 28 0 9.20 25 0
9.10 27 0 9.21 26 0
9.11 28 15 9.22 25 5
9.12 30 0 9.23 26 0
9.13 28 0 9.24 26 5
9.14 27 0 9.25 28 0
9.15 27 12 9.26 26 0
9.16 26 26 9.27 27 0
9.17 24 40 9.28 26 0
9.18 27 0 9.29 26 0
9.19 25 0 9.30 25 0
天气日历
2
2
2
4
2
0
2
1
2
3
2
2
2
1
1
2
0
2
1
2
3
2
9.9~9.30共22天
二、探索
1.逐一分析不同的天气特征。
经过一段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我们已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了很多天气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气温
风向和风速
云量
降雨量
整理天
气日历
这么多的信息,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呢?
二、探索
1.逐一分析不同的天气特征
--分析云量信息
在我们的记录中,晴天、阴天和多云的天气分别有多少天?
各种天气状况 最常见的天气(√)
晴天 8 天 晴天( √)
阴天 3 天 阴天( )
多云 5 天 多云( )
其他 6 天 其他( )
云的情况统计
降水的天气看做“其他”。
我发现:这段时间,(晴天)的天数最多。
9月9日~ 9月 30 日
二、探索
1.逐一分析不同的天气特征
--分析风向和风速
在我们的记录中,哪一天风速最大?刮风有几天?不刮风有几天?这段时间主要刮什么风?
风的统计
刮风的天数 不刮风的天数
风最大那天的风速和风向 这段时间主要刮什么风
9月9日~ 9月 30 日
20
4级风,风速5.5~7.9米/秒
2
南风
我发现:
这段时间( )的天气比较多,
刮的最多的是( )。
刮风
南风
二、探索
1.逐一分析不同的天气特征
--分析气温变化
分析气温柱状图,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说说气温是怎么变化的。
气温( ℃ )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日期)
25
26
27
28
29
30
我发现:这段时间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这段时间气温总体上呈 趋势。
30 ℃
24 ℃
逐渐下降
二、探索
1.逐一分析不同的天气特征
--分析降雨量变化
分析降雨量柱状图,找出一个月以来降雨的有几天,不降雨的有几天等规律。
降雨量(毫米)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日期)
25
26
27
28
29
30
我发现:这段时间共有 天出现降雨,其中有 天为连续降雨。总体上降水量 。
大于整数值的向上进位
6
3
偏少
二、探索
2.经过统计和分析,我们怎样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
描述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要从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等多方面综合进行描述。
这段时间,晴天的天数最多;刮风的天气比较多,刮的最多的是南风;最高气温30 ℃,最低气温24 ℃,气温总体上呈逐渐下降趋势;共有6天出现降雨,其中有3天为连续降雨,总体上降水量偏少。
天气变化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出行、健康、增减衣物等。
二、探索
3.认识气候。
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也有的地方常年干早。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比如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一种气候类型): 冬季低温少雨,盛行西北风;夏季高温多雨,盛行东南风。
天气是指某地区短时间各种气象要素和大气现象的综合情况(如风、云、降水、气温等)。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天气是短时间的,气候是长期的。
四季分明
四季如春
常年干旱
三、拓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两千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我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划定是我国古代天文和气候科学的伟大成就。
二十四节气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拓展
二十四节气歌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雨水 小满 处暑 小雪
惊蛰 芒种 白露 大雪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清明 小暑 寒露 小寒
谷雨 大暑 霜降 大寒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结束于大寒。
小雪晴天,雨至年边。
雨打小满头,晒死老黄牛。
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
小寒寒,惊蛰暖。
相关谚语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课堂小结
3-7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晴天、阴天和多云的天气分别有多少天?
找出降雨的有几天,不降雨的有几天等规律
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说说气温是怎么变化的
哪一天风速最大?刮风有几天?不刮风有几天?这段时间主要刮什么风
天气与气候
天气的描述是短时间大气情况,气候的指的是长期的
天气具有多变性,气候具有相对稳定性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
二十四节气
1.判断:
①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天气日历。( )
②学会使用天气符号可以帮助我们制作“天气日历”。( )
③对天气进行连续观测和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
④观察记录天气情况时,需要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
⑤我们在记录天气日历时,如果某一天没有记录,可以随意记录,也可以根据天气规律编一份数据填上去。( )
⑥地球上的某些地方,例如北极,每天的天气都是一样的。( )
⑦“春暖花开”描述的是天气。( )
⑧“斜风细雨”、“云淡风轻”描述的是天气。( )
⑨现代科技发达,天气对人们生活没什么影响。( )
五、课堂练习
2.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的是( )。
A.常年干旱 B.四季如春 C.碧空如洗
3.下列词语中描述气候的是(   )。
A.清风拂面 B.严寒酷暑 C.乌云密布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天气预报报告的数据跟我们记录的数据不一致,说明天气预报不准
B.如果天气预报报告的数据跟我们记录的数据不一致,说明我们记录错了
C.天气预报报告的是某一区域内的天气情况,跟我们观测的某个地点的天气情况可能不一致。
5.下面属于天气对我们的不利影响的是( )。
A.人们在晴天晒被子 B.春雨贵如油 C.前方冰雪路面,请谨慎驾驶
六、课堂练习
C
C
C
B
6.“今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这句话描述的是( )。
A.气象 B.天气 C.气候
7.“每年的7月下旬和8月上旬是北京的雨季。”这句话描述的是( ) 。
A.气象 B.天气 C.气候
8.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天气变化规律,需要知道该地方( )的天气。
A.一天 B.两天 C.多天
9.( )是我国古代天文和气候学的伟大成就。
A.天气预报 B.二十四节气 C.天气记录表
10.下列选项中,( )不是百叶箱的作用。
A.密封 B.挡雨 C.通风
六、课堂练习
C
B
B
C
A
11.下列三组成语中,既有描述天气的,又有描述气候的是( )
A.晴空万里 艳阳高照
B.秋高气爽 冰天雪地
C.风雨交加 四季如春
12.“雨城”雅安年平均降雨日218天,这句话描述的是雅安的( )
A.天气 B.气候 C.物候
13.二十四节气歌中的“雨水惊春清谷天”包含了( )节气
A.5 B.6 C.7
六、课堂练习
B
C
B
拓展提高
二十四节气歌
拓展提高
二十四节气歌
拓展:二十四节气
七言版: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五言版:
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
春分近清明,采茶谷雨前。
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
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处暑去,白露南飞雁,
秋分寒露至,霜降红叶染。
立冬小雪飘,大雪兆丰年,
冬至数九日,小寒又大寒。
拓展:二十四节气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太阳到了北回归线。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太阳到了南回归线。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按农历算出来的,它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还影响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