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张PPT)
8 咬文嚼字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语言知识,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严密、论据的丰富、析理
的透彻精辟。
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说理、判断的能力,学习文章中事例详尽、论证有力的例
证法,学习文章中彰显特点的正反对比论证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语言现象背后的情感因素;在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基础
上,分析作者用例的典型、准确,论证的透彻、周密。
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
松的谨严”精神,培养提出独立创新见解的探究精神。
第三单元
一、重点剖析
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
整思想和情感”这一观点
答案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抓住了文字的实
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真正意义,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
‘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跟着思想情感走,以表达最
恰当的思想情感为最终目的。
第三单元
文章中,针对韩愈替贾岛修改诗句的故事,作者说:“……我很怀疑韩愈的
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观点 对此你
有什么看法
答案 (1)作者认为,语言文字是要根据思想情感来锤炼的,如果抛开诗人当时的
心情及当时的环境而只去研究“推”“敲”这两个字,显然是不妥的,“问题不
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
与全诗调和的”。
(2)朱先生做学问,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有求真务实的精神,他分析得非常精细,言之
有据。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单元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种共同
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表现出怎样的意
境
答案 (1)首先,它们都是圆的;其次,清茶泡在泉水里和明月照着泉水都有“那一
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
(2)诗人本是煮茶品茗,但他由杯中晃动的茶自然联想到了天上的“团月”,由品
茗时的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自然联想到了在泉边赏月时的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于是形象地营造出了在月色如水之夜,坐在泉边赏月的美妙意境,从而表现出一
种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第三单元
二、写法赏析
1.思路清晰
作者围绕“咬文嚼字”这个中心,用三个分论点进行了说明。第一个分论点是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说明了为什么必
须“咬文嚼字”;第二个分论点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说明了什么是“咬文嚼字”,或“咬文嚼字”
的本质是什么;第三个分论点是“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必须防止出
现“套板反应”,说明了怎样“咬文嚼字”。最后归结全文,指出“咬文嚼字”
的目的,就是使阅读与写作达到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
第三单元
2.举例精当
本文的最大特点,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分析丝丝入扣,说理精辟透彻,不仅
使人信服,而且使人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
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中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
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思想情感”的意味。又如为了说明“从来没有一句话换
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观点,作者将《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
若虚《史记辨惑》中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
简洁些”,但不仅思想的表达有误,惊讶、斩截的意味也所剩无几,令人觉得“索
然无味”。这样就很好地论证了观点。
第三单元
3.见解新颖
作者对“套板反应”很是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
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可以说本文正是作者突破“套板反应”,推陈翻
新的典范。如,郭沫若将“是”改为“这”,是当代文学界公认的善于炼字的典
型,作者却能旁征博引,从中发现新的炼字的规律。再如,作者提出“在文字上推
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字的联想意义“不易控制,而且它可
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
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
此”,这些观点别出心裁,发前人之所未发。这样的例子在文中还有很多,处处使
人觉得作者视点新,事例新,道理新。
第三单元
三、思辨探究
有同学说,读了这篇课文,越发糊涂了:说到读书方法,朱光潜先生提倡“咬文嚼
字”,而陶渊明提倡“不求甚解”。对这两种看上去截然不同的方法,我们应该
借鉴哪一种 请谈谈你的观点。
观点1 读书要“不求甚解”。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其精神,而不是
去进行烦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其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
抠一些字句。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读每本书都要“咬文嚼字”是不可能
的。要想充实自己,就要“不求甚解”。
观点2 读书应该“咬文嚼字”。“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
的谨严。”就阅读而言,就是要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
精读,就是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即逐步进入“字会、
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第三单元(共10张PPT)
9 说“木叶”
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味中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了解常见的诗歌意象的暗示性,
如梧桐、柳、水、芭蕉、松、竹、梅等。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习说理的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本文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有关“木叶”的诗句的
品读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的写作特点;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古典诗
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激发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
爱之情。
第三单元
一、重点剖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
冉,落叶何翩翩”“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
“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答案 不一样。“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窸窣飘零透些微
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则饱含水
分且繁密。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没
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第三单元
作者在文中援引了大量关于“木叶”的诗句,试分析这些诗句在文中起
到了哪些作用。
答案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子,引出谈论的话题;二是例证,使对道
理的分析有充分的依据;三是增强文气,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林庚先生通过此文揭开了鉴赏诗歌创作的神秘面纱。他在文中没有摆出“理
论”的面孔,没有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典诗歌中“木
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更重要的是,他把深奥的道理渗透于对具体的诗句的
分析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引导读者领悟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妙处。
这样,读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参悟深蕴其中的道理。
第三单元
这篇文章实际上谈论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要以“说‘木
叶’”为标题
答案 以“说‘木叶’”为标题,一是小中见大,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
论题,并以此为引子,引出话题,自然贴切;二是以“木叶”为例证,使文章富有形象
感,阐释有凭有据。在文中,作者先排除了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
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落叶的因素,最后得出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
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深入浅出地阐发了道
理,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第三单元
二、写法赏析
1.以小见大,深入浅出
课文阐释的是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也就是文学语言的
潜在意义,是一个深奥的理论问题。怎样通过一篇容量有限的文章对这个问题进
行通俗的解说,使读者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理性的认识呢 这是一个难题。但是
作者却善于选择一个很小的角度,从“木叶”这个习见的普通词语入手,探微发
幽,层层深入,由对现象的分析转到对理论的探讨,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有
关“木叶”的诗句的品读中,使读者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
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了诗歌的殿堂。
第三单元
2.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课文把“木叶”作为论述的对象,尽管论述的对象很小,但是文章涉及的诗词很
多,内容庞杂,组织成篇的难度很大。作者先从现象分析入手,引用一些名家诗文,
发现“木叶”是诗人们钟爱的形象。然后从概念的角度分析,“木”与“树”、
“木叶”与“树叶”属于同一概念,但在古人的诗歌中,为什么常见“木叶”,而
“树”与“叶”很少连用 进而又发现在古人的诗歌中,不仅出现“木叶”一词,
还有悖常理地出现“落木”一词,这是为什么 而所有这些现象的出现,关键在一
个“木”字。那么,“木”字表现了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它有什么样的潜在意义
呢 于是作者由现象到本质,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得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作者采用这种层层设问、步步深入的方式,使文章有条不紊,纲目清晰。
第三单元
3.巧妙引用古诗词,生动形象
作者围绕“木叶”引用了大量古诗词,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通过精要的
比较和分析,对“木”与“树”、“木叶”与“树叶”、“木叶”与“落叶”所
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进行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
质。作者不仅深谙诗歌的妙道,而且在诗歌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对许多
有关“木叶”的古诗词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说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增添了
文化内涵,读之令人赏心悦目,使我们既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对古典诗歌艺术的精
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第三单元
三、思辨探究
林庚先生说,“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
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
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而“木”呢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叶”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因此“木叶”“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林庚先生列举了大量的诗句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应当说,林庚先生的论断在很大
程度上是对的,但也有过于武断的嫌疑。
下面提出三个问题,请探讨:
(1)“树”一定不是秋天的象征吗
(2)“落木”是不是一定“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
(3)“木”是不是一定把“叶”排斥在外
第三单元
观点 (1)“树”不一定不是秋天的象征,如唐代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
山唯落晖。”“木”也不一定是落寞萧索的清秋的形象,如《孟子·告子上》: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 ”这里的“牛山之
木”曾经枝叶繁茂,郁郁葱葱,非常美丽,这显然不是清秋的形象。如果说《孟子·
告子上》不是诗歌,不足以为凭的话,那么请看《诗经·巧言》:“荏染柔木,君子树
之。”“荏染”指柔软的样子,这里的“木”也绝不是光秃秃、干巴巴的树干,
“叶”并没有被排斥在“木”之外。《诗经》中有关“木”的诗句还有很多,大
多都含有“叶”,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形象”上,都与“树”别无二致。
(2)“落木”不一定“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不要忘记杜甫的“无边落木
萧萧下”、黄庭坚的“落木千山天远大”,描写的是大景,“落木”加了“无
边”“千山”这样的修饰语。如果没有这些修饰语呢 请看王十朋的《点绛唇·
素香丁香》:“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这里描写
第三单元
的是小景,很难使人联想到“寒风扫高木”。由此可见,“木叶”是不是含有
“清秋的气息”,“落木”是不是含有“落木千山”的意韵,不能一概而论,还是
要从诗歌的具体语境出发。任何依赖别人的现成结论、照葫芦画瓢的懒汉思想,
都是要不得的。而林庚先生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犯有片面的毛病,恐怕还是在于
他搜集的资料不够全面。
(3)“木”是不是一定把“叶”排斥在外 要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从
字的渊源来看,应当先有“木”字,再有“树”字。“木”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
文里,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树”是一个形声字。从木,尌声。古代
“木”多用作名词,“树”多用作动词,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后来,“木”
的意义渐渐被“树”替代,“树”既用作动词,也用作名词,“木”的意义发生变
化,“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所以“木”的本义是
包含“叶”的,“叶”被排斥在“木”之外是后来演变引起的。由此可见,作者
的研究方法也可能存在问题,文中的分析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错误。
第三单元(共8张PPT)
10 *谈中国诗
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会文章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本文开篇立论、逐层展开、分别论述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文章内容丰富之美,比如列举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
比亚、拜伦这些外国诗人的诗文等,材料非常丰富,文采斐然;赏析文章中的比
喻。
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高尚的情操,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
文化的情感;消除文化偏见,拓展文化视野。
第三单元
一、重点剖析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为什么“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
答案 作者借此说明中国诗在表现形式上确实有别于外国诗,但是中国诗首先是
诗,具有诗的基本特征,而且由于人类的基本习性是相同的,所以“中西诗不但内
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
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既对中外“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进行
了批判,也告诉了外国朋友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诗歌以及研究中国诗歌应该持有
的态度。
第三单元
本文的论题是一个深奥的问题,然而作者运用具体的例子和大量生动的
比喻,使文章雅而不奥,俗而不庸。试着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并说说它们的含意
和作用。
答案 (1)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
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提示)这个句子巧妙地用“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来比喻“中国的艺术和思想
体构”,表明了其虽然“高”,但却没有什么根基的特点。
(2)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
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提示)这两句话里,作者用“闪电战”“轻鸢剪掠”形象地写出了阅读中国诗的
“快”和中国诗的“短”。
第三单元
二、写法赏析
1.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单
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
通俗、浅显的语言转达给读者,雅而不奥,俗而不庸。作者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
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论,而是举出诗歌以及绘画、音乐等方面的具体
的例子,采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些道理。没有“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
头大话”,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
者的观点。
第三单元
2.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在课文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古今中外的文史资料。他广
泛地引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相关资料,涉及文学、哲学、历史学等
多个方面。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那就更多了。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
知识取胜。
第三单元
3.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
课文以说理为主,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论文,往往是艺术式的谈笑风生。课文中充
满了幽默风趣的表达,让读者在阅读中收获知识与乐趣。
第三单元
三、思辨探究
对于中国诗歌的独特风格,作者说与语言本质及文人审美倾向有关,这诚然不
错。但一个民族的文学是包含着该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理环境、文
化背景、心理素质、民情风俗及由此决定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在内的一整套
价值系统。对此,你能否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观点1 理解中西方诗歌的区别,应从民族心理入手。西方诗歌大多宣泄的是民
族情绪,抒发的是群体情感。如《荷马史诗》,其内容来源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
洛伊战争。诗中隐约出现了荷马的影子,描述了壮烈而美丽的故事与真实的历
史。正是这种民族的真实的历史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如同“乐队合奏”,显得十
分浑厚。
中国诗主要是宣泄个人的情感,屈原在仕途上失意了,就悲苦地吟诵“路曼曼其
第三单元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颠沛流离的杜甫,饱受战争摧残,登高之时就悲叹“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柳永因不忍离别之悲,凄切地唱出“执手相看
泪眼,竟无语凝噎”……读者能够找到与诗人相似的情感触发点,就能够跟诗人
产生共鸣,否则中国诗就会“像吹着芦管”,只能独奏,味道十分“淡”。
观点2 理解中西方诗歌的区别,应从文化传统入手。中国诗歌风格的“轻淡”,
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中庸之道”有很深的渊源。因此,中国文学讲求“中和
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般不把情感表达得过于强烈。与西方诗歌相
比,中国诗大体上显得情感有节制,言有尽而意无穷。在中国诗里,所谓“浪漫”
的,比起西方诗歌来,仍然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所谓坦率的,比起西方诗歌
来,仍然是含蓄的。中国人表情达意的范式是“不偏不倚”,对情感的宣泄有一
个“度”,不过于悲伤,也不过于高兴;不过于厚重,也不过于轻淡。即使是豪放的
苏轼,也不过是有“凌风出尘的仙意”而已!
第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