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以及各民族建筑之间的
“可译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的写作中有意
识地学习和借鉴。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激发对我国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体会文章的人文精
神。
第四单元
一、重点剖析
本文是一篇关于我国建筑特征的科学论文,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在文
章结构上是怎样体现的
答案 (1)这篇文章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作者的行文思路是先总说
后分说,先介绍特点,后探讨风格。
(2)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
的影响;第3—13段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
方方面面的特点进行了说明;第14—19段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
手法,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上
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建筑上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可
以算作结语。其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和手法,是全文的重点。
第四单元
作者是如何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的
答案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点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第一点讲立体结构,第二点讲平面布置。
三至五点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第三点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主要结
构方法,第四点说明“斗拱”的作用,第五点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六至九点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第六点介绍屋顶,第七
点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第八点说明中国建筑在结构部分的装饰特
点,第九点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九大基本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
论层面的解释,给读者留下了清晰鲜明的印象。
第四单元
怎样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
答案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作者借语言和文学中“文法”这一术语来说明中国
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沿
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的
拘束性”,但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了中国
建筑的一贯风格,也表现了其独特的个性。
第四单元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作者
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答案 (1)所谓“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是指各民族建筑在
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这是以“语
言和文学”为喻,说明各民族建筑之间的相通性。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
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尽管
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
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大文化观。
(2)作者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避免了孤立封闭地讨论
“中国建筑的特征”,从而将“建筑的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
“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之间的对照联
系,从而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
第四单元
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答案 作者在文章中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及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
不只是为了让人们了解其特征、风格和手法,也是为了告诉人们,中国建筑风格
独特,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启迪我们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熟悉中国建
筑的“词汇”和“文法”,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第四单元
二、写法赏析
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易,化枯燥为生动,是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色。
课文要说明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这是一个非常复杂深奥且对一般读者来说又非
常生疏和枯燥的问题,但作者写得简明易懂、生动形象,使读者乐于阅读而且一
看就明白。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主要是运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
方法大体说来有:
1.下定义
例如所谓“斗拱”,作者写道:“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
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
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斗拱,对于一般读者
来说本是一个生疏的构件,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简明的定义,使读者一下子便明白
了它的构成。又如“举架”,作者写道:“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
第四单元
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做‘举架’。”作者通过
这个定义,把举架的构成和功用介绍得一清二楚。由此可见,对于读者不明白的
物件或概念,用下定义的方法来说明,可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2.作比较
比如为了说明中国建筑木材结构中框架式原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作者反复运用
作比较的方法。作者先从材料的角度进行比较,“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
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
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
备了极有利的条件”;然后又从中西方建筑发展史的角度进行比较,“这条发展
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
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
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
第四单元
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
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
件”。再比如为了说明“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作者用“热
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作比较,用“天坛皇穹宇”
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作比较,用“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
琉璃牌楼”作比较,用“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作比较,以此来
说明中国的建筑与西方的建筑虽然形式不同,但是内容和功用基本相同。可以
说,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贯穿全文。
3.打比方
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本文最
鲜明的特色之一。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
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
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特别是“文法”和“词汇”的形象
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
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转译理论”的基础。
第四单元
三、思辨探究
作为一篇科学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主要的任务是
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本文有很多句子带有强烈的抒情成分,应
如何看待这些抒情语句 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1 我们应认真体会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梁思成先生在他的文章中用
抒情的句子反复表达的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之个
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
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
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
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第四单元
观点2 梁思成先生就是用抒情的句子告诉我们,中国建筑是值得中国人骄傲
的。他用强烈的民族情怀感染人们,引领人们进入高尚的审美境界。21世纪,人
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缺乏科学教育的民族是很难强大起来的,一个缺乏
科学素养的人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的,一个没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
怀的人是不会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的。
第四单元
有的城市进行旧城改造时,把文化底蕴都改没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观点1 随着社会的发展,旧城的改造是必然的。但改造不是重建,所以在考虑适
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的同时,也应考虑城市本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保留传统,体
现现代。
观点2 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色,同样是“我个性故我存在”的,所以不能为
了追求热点而千城一面,更不能让世俗的、喧闹的东西破坏其本身的美好。如果
把人文的东西全改没了,那么这个城市就没有了特色,就割断了与历史的联系,这
种做法不可取。
第四单元(共9张PPT)
12 作为生物的社会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及相关的生物学知识;通过对本文一些重
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
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激发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之情,培养尊重生物、热爱生物
的情感。
第四单元
一、重点剖析
如何理解第1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 这篇自然科学论文提出了人和其他群居性动物的共性——社会性。文章
的开头令人耳目一新,仿佛是以外星人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行为,用轻松幽默的
语言把“举行年会”比作“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暗示了人类活动跟群居性昆
虫的活动相类似。本段看似闲笔,却耐人寻味,作者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
展开对生物的社会性问题的探讨。所以,第1段文字在全文中起到了吸引、导引
读者的作用。
第四单元
本文作者认为,“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但他又提倡
合作,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 作者指出,我们人类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初几个阶段是要独立钻研的,
“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
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这样,“大家普遍感
兴趣的知识,从一个研究者传递给另一个研究者……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总是认
为自己不过是一条大锯上的又一个锯齿——它本身并不重要,但却是一个更大项
目的一个分子。这种技术,这种使得许许多多以微薄的贡献进入人类知识库的技
术,乃是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秘密所在,因为它获得了一种远远超过任何个人
所能发出的共同的、集体的力量”。科学的发展需要的正是这种交流与合作。
第四单元
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答案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
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
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
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于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
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
意识,不然就会陷入盲目自我崇拜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不可否认,作者的论述
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
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第四单元
本文思路灵活,看似漫谈,实际上段落层次之间的衔接非常严密,过渡自
然。请找出几处这样的语句,体会文章结构思路的特点。
答案 (1)第2段开头“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承接上文关于医学家们
举行年会的描述,引出后文人类活动与群居性昆虫的活动相类似的观点。这句话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前后文内容浑然一体。
(2)第3段的起始句“不过,让一个旁观者不这样看是很难的”紧承第2段最后一
句“假如……违反科学”。
(3)第4段用“最让我们不安的是”承接上段中蚂蚁行为的社会属性内容,引出本
段由蚂蚁到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的双重生活属性的内容。
(4)第5段以“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中的“这些”承接上段末句中的
“即使有这样的东西”。
第四单元
(5)在说明完前面列举的昆虫的生活习性之后,第9段开头的“多个单独的动物合
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承接并概括上文,同时引出下文“黏
菌的细胞”等话题。
(6)第11段用“虽然”一词过渡到对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人类的说明、介
绍上去。
纵观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密,环环相扣,衔接自然,让人一目了然。
第四单元
二、写法赏析
1.充满智慧的幽默
赏读这篇文章,在得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一种轻松愉快的享受,这都得益
于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技巧。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
会行为对照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作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作拟人化的,这
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织巢蚁“使用童
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
者作为人类的一员,却能“降格自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
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
闯入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
目的科普作家,既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
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阅读。
第四单元
2.散文化的构思
本文的高明之处还在于,能够把一篇科普的文章写得耐人寻味,引起读者的思考,
渗透了人类的哲理智慧,把科普文章当作散文来写,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尤
其是全文始终贯穿着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的对比,从而引发读者对人类社会的诸
多思考。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
进行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
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典型
事例进行了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层面这一
逐步深化的过程。
第四单元
三、思辨探究
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对生物的社会行为进行论述,其用意是什么 请说说你的看
法。
观点1 我觉得作者的目的在于揭示生物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
批判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这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
充分认识自身的生存危机的现象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观点2 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重点在于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
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
就会陷入盲目自我崇拜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
第四单元(共12张PPT)
13 *宇宙的未来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本文生动、幽默的讲演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品读文中描述的有关宇宙未来
的预测,从而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第四单元
一、重点剖析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探讨“宇宙的未来”的
答案 作者先从古代的巫师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区别于巫师宗教的地方正是它的求实精神。
然后探讨宇宙是继续永远膨胀还是有可能坍
缩,这是这篇讲演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内容的关键所在是计算宇宙的平均密度。
之后,介绍两种新的理论——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展现科学界最新的探索。作
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的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
文章最后,作者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预言,只说宇宙是永远膨胀还是可能坍缩取
决于宇宙的现有密度,说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四单元
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言主要有哪些观点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宇宙的膨胀和坍缩与宇宙的平均密度有关,如果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值,
宇宙就会永远膨胀;如果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值,宇宙就会坍缩。
(2)在螺旋星系和星系团中应该存在某种看不见的暗物质,它的引力足以把高速
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使这些星系团不至于飞散开去。
(3)如果宇宙继续无限地膨胀下去,再过五十亿年左右,太阳将耗尽它的核燃料,变
成一颗红巨星。在大约一百亿年后,大约具有太阳质量的恒星将变成白矮星或中
子星,具有更大质量的恒星会变成黑洞。
(4)黑洞中粒子的速度有可能超过光速逃出黑洞;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巨大的黑
洞也可以“蒸发”掉。
(5)在星系或星系团之外,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这些暗物质能使宇宙的平均密
度达到或超过临界值,从而可能会使宇宙最终坍缩。但这个时间肯定在一百五十
亿年之后。
第四单元
作者认为科学家预言宇宙的未来必须摆脱哪些思想局限 在对宇宙的未
来的预测中,存在哪些不确定的因素
答案 (1)必须摆脱的思想局限有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认为我们只发现了制约
在所有正常情形下物体的科学定律,不知道制约在极端条件下物体的精确的定
律,所以不能预言宇宙的未来;第二方面是认为我们受到时间尺度的制约,所以不
能预言宇宙的未来;第三方面是认为我们毁坏或消灭环境的能力的增长比利用这
种能力的智慧的增长快得太多了,所以不能预言宇宙的未来;第四方面是认为我
们不能肯定星球在轨道上的微小扰动积累起来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所以不能预言
宇宙的未来。
(2)不确定的因素有:①可能存在当前还未被我们探测到的其他种类的暗物质,它
们会影响大爆炸后一秒钟内宇宙的初始密度,从而影响对宇宙最终坍缩时间的确
定;②对宇宙的初始密度的确定有着不同的认识,一种是按照人择原理去确定,一
种是按照暴涨理论去确定,二者有较大差距。
第四单元
为什么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或者甚至它有没有未来”,却
“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作者认为科学家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的依
据是什么
答案 (1)人类社会的未来是混沌的、不确定的;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
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2)预言的根据:一是我们观察到的从外空间各个方向来的微波辐射背景的温度
极其接近,这表明宇宙的膨胀是平滑而非混沌的;二是我们根据地球在太阳系中
的地位以及太阳在其所属的星系中的地位,推断出围绕任何其他星系的任何方向
的背景也是相同的,由此可以确定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
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第四单元
二、写法赏析
1.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作者选择了预言宇宙未来这个高深课题,开门见山,开篇就指出预言未来非常困
难,但是又对此满怀信心。为什么困难 作者反复举例论证了对一个混沌的系统
只能进行短期的预报,不能预言遥远的未来,而宇宙在恒星、星系和星系团这样
的尺度下是一个混沌的系统,因此要预言宇宙的未来非常困难。为什么又满怀信
心 作者运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证明,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非
混沌的,因此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怎么预言呢 作者把他的研究推向深入,
指出宇宙的命运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宇宙的密度大于某个临界值,引力
吸引将最终使膨胀停止并使宇宙开始重新收缩。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该临界值,
它将不会坍缩,而会继续永远膨胀下去。宇宙现在的平均密度是多少呢 作者通
第四单元
过详尽的分析、推算,指出宇宙中星系、星系团等明物质和星系、星系团中的暗
物质的量在宇宙中的密度只有临界密度的十分之一。但是,宇宙在星系和星系团
之外还有广大的空间,那里有没有附加的暗物质呢 于是作者又引入人择原理和
暴涨理论继续深入论证。根据人择原理,宇宙密度只需要有临界密度的十分之
一,星系和星系团之外的空间中不会再有附加的暗物质,因此宇宙将会无限地膨
胀下去。根据暴涨理论,宇宙中还存在附加的暗物质,而且足可以使宇宙的平均
密度达到临界密度,因此宇宙现在正处在膨胀和收缩的锋口,最终将会坍缩。作
者的论证就是这样步步推进,环环相扣,一直把我们引向问题的终极。
第四单元
2.科学论证,超凡绝尘
对于一个复杂的处于混沌状态的事物,要预言它的未来,我们都知道其中的困难,
最常见的是天气预报,即便预报三四天的情况,也不能确保绝对准确,更何况宇宙
呢 但是作者却透过重重迷雾和种种假象,发现了宇宙这个最复杂最混沌的事物
在非常大的尺度下最简单最单一的非混沌的本质。这样,他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
理,最复杂的事物原来是最简单的,最混沌的事物原来是最单纯的,因而宇宙的未
来也是可以预言的。作者这种超凡的智慧和思维能力给了我们巨大的启示,他使
我们相信,在具有如此伟大智慧的人类面前,宇宙中还有什么秘密不能揭开!这也
许就是这篇文章扣人心弦的主要原因。
第四单元
3.敏捷的思维,严谨的推理
例如,对于宇宙中的暗物质,眼睛看不见,仪器测不到,怎么断定它的有无 作者巧
妙地利用旋转运动向心引力的原理,不仅断定它必然有,而且计算出了它的量!对
于黑洞,密度很大,引力强到连光线都不能逃逸出来。因此,根据引力学原理,科学
家认定星系演变到黑洞就是最后的终结。但是作者却别出心裁地根据量子力学
的不确定性原理发现,黑洞没有走到尽头,黑洞中有的粒子可以超过光速逃逸出
来,从而导致黑洞最终会被蒸发。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文中还有许多,令人
感到无论多么困难的问题,作者都能手到擒来,迎刃而解。
此外,作者分析问题时的那种严密的推理也让人惊叹不已。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
作者是如何根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推出宇宙在非常大的尺度下是平滑而非混沌
的结论的。作者先引用微波辐射的资料,指出它的两个特征:一是黑体辐射谱,二
是各向同性。但是,在地球上测得的这个微波辐射有什么意义呢 作者对此进行
第四单元
了精辟的分析和推理。按照地心学说,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这个发现则没有什
么意义,因为理所当然应当这样。但是近代宇宙学告诉我们,地球不处在宇宙的
中心,地球只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个点,因此就可以由个别推及一般,既然在地
球这个点测得宇宙微波辐射是各向同性,那么在宇宙其他任何地方的某个点测得
的微波辐射也应当同样是各向同性,这就是说,“在围绕任何其他星系的任何方
向的背景也是相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作者又进行了合乎逻辑的
推理分析,指出它只有在“宇宙的平均密度以及膨胀率处处相同”时才可能出
现,又由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热的早期宇宙的残余”,来自宇宙大爆炸的初
期,于是得出结论: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你看,这
里的推理是多么严密而又周详!
第四单元
4.讲演语言,幽默风趣
讲演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单向的,如果不注意讲演的语言艺术,就达不
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这篇讲演除了推理严谨外,语言幽默也是其突出的特点。幽
默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更具有亲和力,使所阐发的事理更容易为
听众所接受。如,谈到轮赌盘的旋转具有混沌性质,作者表示即使是物理学家也
不能预测出它“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这就生动地
说明了什么是混沌现象。再如,文章最后一句话:“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
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兼有讽刺与幽默,对宇宙未来
命运的判断采取了审慎态度。
第四单元
三、思辨探究
有人说,了解宇宙的未来就是认识人类自己。这一观点可从哪些角度来理解
观点1 探讨宇宙的未来可以加深我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预测宇宙的未来要
以了解宇宙的起源及演变过程为基础。人类生存的地球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其变
化轨迹与宇宙演变有着共同性。了解宇宙的未来,也为探讨人类的起源提供了更
为充分有力的证据。
观点2 人类对宇宙未来的探索带有自身的目的,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频频进行的
宇宙空间探索试验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当我们跳出地球进入太空,从更高的视野
来观察地球时,就会更清楚地认识我们的生存环境,也能为治理地球提供更科
学、更有力的方法。
观点3 从古到今,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并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沉
重的代价。如今,人类借助先进的工具,频繁地遨游太空。尽管揭示宇宙奥秘的
道路还很遥远,但人类的脚步会越来越快,这无疑会使人类对宇宙的了解越来越
深入,对自己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
第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