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课件(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5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课件(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2 22:10:17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会怎样用简洁、有力的白话语言直接透露人物的身份、性
格和喜怒哀乐。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全文的线索——林冲的思想变化,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到
奋起抗争的思想转变过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环境描写中“风雪”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暗示情
节,推动发展。体会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 深刻地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社会根源,珍
惜今天自由、民主、法制社会下的幸福生活;心存良善,知恩感恩。

第一单元
一、重点剖析
  文章开头,作者插入林冲“闲走”的情节,看似闲笔,其实不闲,这部分内容
表现了林冲怎样的性格特点 这样的安排在情节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 (1)①插叙林冲在东京时曾救助过李小二的情节,表现了林冲富有正义感
和侠义精神。②林冲明明是蒙冤受辱,在与李小二的对话中却说是自己触怒了高
太尉,称自己是“罪囚”,称仇人是“高太尉”时并不气愤,用的是平平淡淡、无
可奈何的口气,表现了林冲委曲求全、不思反抗的软弱性格。
(2)这部分内容并不是“闲笔”,它既是本文的引子,又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了铺
垫。
第一单元
  文章第2段写到,“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随后又一人闪入来”,这两个
“闪”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①表明两个人并非一起进来的,而是一前一后“闪”进来的。这两个
“闪”字用得十分形象,把搞阴谋诡计之人那种鬼鬼祟祟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展现
了出来。②正是这种反常的行为让李小二怀疑起来,才有了下文李小二让妻子偷
听、向林冲透露消息等情节。
第一单元
  文章第6段中,尽管林冲心存疑惑,但他仍然接受了看管草料场的任务,这
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或心理
答案 管营派林冲看管草料场,对这件“美差”,林冲是有所怀疑的,但仍领命前
往,并未深究,这反映了他心存无事便好的侥幸心理,也表现了他善良、安分、顺
从的一面,他不能看透管营等人的险恶用心。
第一单元
  文章第8段写到,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
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
也表明草料场起火并不是林冲疏忽所致,使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
第一单元
  文章第7至9段中共有四处对风雪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
描写风雪的语句 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一处(第7段):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严冬季节、大雪纷飞的环境描写,为高潮的出现营造了气象森寒的氛围。“卷”字写出了风雪之大、之广,也为下文写雪压倒草厅做了铺垫。
第二处(第8段):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因为天气寒冷,所以林冲想沽酒御寒。此处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第一单元
描写风雪的语句 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三处(第8段):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着一“紧”字,境界全出,十分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了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随着雪越下越紧而越发感到紧张,替主人公捏一把汗。
第四处(第9段):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越下得紧了”,一个“越”字进一步表明了天气的恶劣。至此,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表明一场冲突即将到来。
续表
第一单元
  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这一思想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答案 林冲来到沧州后,一直抱着安度刑期、回家团聚的想法。即使他知道陆谦
来沧州加害他,却仍心存幻想,求“神明庇祐”。直到草料场燃起大火,林冲在山
神庙里听到了陆谦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百般迫害自己的真相,才清醒地认识
到,高俅绝不会放他一条生路。残酷的现实促使林冲觉醒,激起他抗争的斗志,于
是他毅然杀死了陆谦等人,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第一单元
二、写法赏析
1.详略有致的细节描写
课文中有十分精当的细节描写。如两处写“偷听”:一为李小二妻子在小酒店有
心偷听,一为林冲在山神庙门内无意偷听。前一处略写,因为是密谋,所以才听不
清,造成悬念;后一处详写,谈话者得意忘形,毫不避讳,听者听得真真切切,怒火中
烧。文中多处写到“火”和“雪”。如“向火”“生些焰火”“将火炭盖了”
“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等,都是铺垫,草料场内烈火冲天和英雄怒火中烧,才是
作者写“火”的真意。直接写“雪”的则有三处,林冲刚到草料场时,“却早纷
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沽酒归来时,那雪“越下得
紧了”。鲁迅在《“大雪纷飞”》中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
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
好得远了。”
第一单元
2.简洁明快的白描手法
作者刻画人物,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语、行动来进行的,很少作静态的描
写。一个人物的性格,往往是通过故事来表现的。而对于一个场面中人物的动态
描写,又往往是不加渲染烘托的,只是简洁地描写言语、动作,而不是单纯地描写
心理,也不旁加议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人物的神情和心态。
第一单元
3.精雕细刻的“道具”
山神庙里的大石头,不但为林冲“靠了门”,也阻挡住陆谦等人,为林冲察知真相
和英勇出击提供了条件。而“花枪”和“葫芦”的神奇之处,更是妙不可言。林
冲去草料场之前“拿了条花枪”,到了草料场后,经老军的指点,“葫芦”现身;及
至林冲出去沽酒,“花枪挑着葫芦”,二物合为一体,与林冲如影随形,反复出现。
花枪映射出林冲的英雄之气,代表了他的反抗精神;葫芦则衬托出林冲“罪囚”
的身份,代表了他的隐忍与苟安。“花枪挑着葫芦”,既让林冲的形象活灵活现,
跃然纸上,也成为情节转进的一个标志。这回的结尾处,这两个道具又黯然分
开。林冲扔了葫芦,提了花枪,是他反抗意志更加坚定的表现,大有“风萧萧兮易
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慨!
第一单元
三、思辨探究
由于林冲的行动都是在别人的步步紧逼之下采取的被动举措,所以有人认为
林冲是一个懦弱的人,对此你怎么看 请结合本文说明理由。
观点 林冲虽然有委曲求全的性格弱点,但骨子里却是一个热血男儿,绝不是一
个懦弱的人。本文有几处或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可以说明这一点:(1)东京救助李
小二;(2)李小二对妻子说“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3)得知
陆谦来沧州,“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
巷一地里去寻”;(4)山神庙手刃仇人,连杀三人,一点儿也不手软。
第一单元
  原人教版教材在收录此文时,将末尾处的血腥情节用两个“……”代替,
本教材在编写时则呈现了原文。你认为哪一种处理更好呢 请说明理由。
观点1 呈现原文更好。理由:(1)尊重原著;(2)陆谦卖友求荣,凶残阴险,十恶不赦,
死有余辜,林冲手刃仇敌,凸显其英雄本色;(3)结尾处林冲杀人既是在杀卑劣狠毒
的奸佞小人,也是在杀那个软弱忍辱的自己,一个全新的林冲在血腥和烈火中诞
生。
观点2 用省略号代替更好。理由:(1)课文的阅读对象以高中生为主,不宜出现过
于血腥的描写;(2)虽然部分内容省略,但读者对三人的下场已经明了,用省略号代
替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
第一单元(共10张PPT)
2 装在套子里的人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读夸张的语言,感受漫画式的笔调和幽默风趣的文章风格,
学习简练含蓄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小说情节,理清小说是怎样以“套子”为线索架构全文
的。
审美鉴赏与创造 分析、理解具体的“套子”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及作者的情感
态度。鉴赏人物形象,体会人物个性的语言、行为等背后的思想根源。
文化传承与理解 要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要敢于与阻碍社会发展的旧事物
做斗争;认识到推动社会发展的新事物终将战胜落后腐朽的旧事物。

第一单元
  一、重点剖析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是别里科夫的口头禅,表明了他恐惧的心理,即他对现行秩序、既成传
统以及代表着这种秩序和传统的政府的恐惧。这“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的
“套子”让他仇视新事物,拿沙皇政府的条文来压服众人,他完全是一副沙皇政
府的忠实走狗的嘴脸。
实际上,在别里科夫的背后,是沙皇政府这个国家机器。这个在当时的欧洲最为
暴虐的专制政府,正是借别里科夫这类人的手向民众大施淫威的。
 
第一单元
  作者是怎样刻画别里科夫在“恋爱”过程中的表现的
答案
事件 神态 语言 心理
漫画 事件 “脸色发青,比乌云还
要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
的坏人!” “难堪极了”
骑车 事件 “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 ”“可是这怎么行 ” “心里乱得很”“心神不定”
当面 交锋 “脸色苍白”“脸上
带着恐怖的神情”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心慌意乱”“情愿
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第一单元
  华连卡和柯瓦连科姐弟俩是怎样的人 他们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 华连卡和柯瓦连科姐弟俩是作为与别里科夫相对立的人物形象出现的,他
们代表着民主、自由的思想,有正常的人类感情,敢于和“套中人”做斗争,是进
步力量的代表。
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不但鲜明地展示了两种不同性格的人物的水火不容
和他们所代表的新旧思想的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别里科夫之类的“套中
人”思想的虚伪、腐朽和反动,表达了作者鞭挞丑恶的旧事物、支持积极进步的
力量的立场。华连卡的笑声一方面是正常人对“套中人”越出常规、出洋相的
嘲弄,另一方面也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对反动势力的斗争的胜利。
 
第一单元
  “埋葬别里科夫”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我们”为什么“露
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答案 别里科夫之死大快人心,表明了人们对他的厌恶、憎恨,表明了人们对自
由的无比向往。但像他这样爱打小报告的沙皇政府的鹰犬还大有人在,所以“一
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人们真正惧怕的不仅是别里科夫本
人,还有其他像别里科夫一样深受沙皇专制统治毒害而又为之效忠的鹰犬。虽然
别里科夫“一笑即死”的脆弱预示着沙皇专制统治的一触即溃,但只要反动政府
没有被推翻,这类鹰犬就会垂死挣扎,甚至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残酷地杀害有进
步思想的民众。小说的结尾发人深思,呼吁人们站起来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
第一单元
二、写法赏析
1.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
作者抓住能够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简练、鲜明、夸张
而又合理地进行描述,生动逼真地塑造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形象,活灵
活现,栩栩如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这是别里科夫外表的“套子”;在现实
生活的发展变化面前,感到恐惧、憎恶,用各种方法把自己包起来,逃避现实,维护
旧秩序,这是别里科夫思想上的“套子”;千方百计地进行挣扎,不时地从“套
子”里钻出来,去干预现实,辖制别人,以维护“体统”,防止“乱子”,这是别里科
夫“套子”的反动作用;“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是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典型
的套子式论调,“套子”是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小
说最后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展示了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必然结局,激发了
人们冲破旧牢笼、创造新生活的勇气。
第一单元
2.含蓄幽默的讽刺笔调
契诃夫是幽默讽刺大师,《装在套子里的人》表现了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①夸
张变形的漫画手法造成幽默讽刺效果。如写别里科夫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性,写
他睡觉时的惊恐,写他滚下楼安然无恙,而华连卡响亮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
束了一切事情,等等,都是夸张的表现手法。②荒谬绝伦的言论和一本正经的口
吻,构成强烈的讽刺。例如,别里科夫正儿八经地对柯瓦连科说的一段话,判断是
荒唐的判断,推理是荒唐的推理,但在别里科夫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是出于
善意的,是“忠告”。③将套中人与新派人物联系起来,造成幽默讽刺的效果。
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恋爱,两个根本不般配的人却凑到了一块儿,就是奇事一桩;华
连卡骑自行车兴高采烈,别里科夫的脸色却从发青变成发白;别里科夫滚下楼,一
脸尴尬,华连卡却纵声大笑。凡此种种,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讽刺画。
第一单元
三、思辨探究
别里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对此,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小说描写的别里科夫不仅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里里外外裹得
紧紧的,包得严严的,还用套子辖制了学校,辖制了全城,使全城的人都战战兢兢地
过日子,整个城市死气沉沉。所以他是一个死心塌地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旧
传统,甘心充当沙皇鹰犬的可憎可恶的封建卫道士。
另一种说法认为,小说中的别里科夫极力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是一个神经
衰弱的病痛者,一个“性情孤僻”的典型,一个被沙皇专制统治扭曲了灵魂的小
人物。从本质上说,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惧怕者、回避者,他的所有行为
都是出于做一个沙皇制度下的“顺民”的想法,最后他却成了沙皇专制制度的牺
牲品。所以作者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可悲可怜的小人物,是当时社会中一个值
得人们同情的弱者。
第一单元
一个人物既使人觉得可恨,又使人觉得可怜,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的感觉呢 你对
别里科夫又是怎么看的呢
观点 人们之所以对别里科夫的形象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是因为选择的角度不
同。第一种说法侧重于从别里科夫的社会效应的角度来分析,第二种说法侧重于
从别里科夫的命运悲剧的角度来分析。应该说,这两种说法是可以统一的。
综观全篇,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既可恶可憎,又可悲可怜。
他不仅在生活上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里里外外裹得紧紧的,包得严严的,而
且连自己的思想、精神也要“套”起来。政府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是他思想的
唯一准则。凡是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与他无关,他也很不高兴。别里
科夫不仅把自己的一切都藏到套子里,更令人生厌的是,他连周围的一切也不放
过,还做“套子”套住别人,甚至套住全城的人。十多年来,全城的人都战战兢兢
第一单元
地过日子,整个城市死气沉沉。人们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有沙皇政府作为后
盾。他扮演的也正是旧制度、旧秩序、旧传统的卫道士的角色。因此,作为这一
角色的别里科夫是可憎可恶的。然而,作为一个小人物,他实际上也是一个受害者,“套子”在危害别人的同时,也
毁坏和扭曲了他的人性。因此,纵观他的一生,又是可悲可怜的。通过他在婚姻
事件中的表现,我们足可以看出他悲剧性的一面。当被柯瓦连科从楼上推下来,
他最害怕的是“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
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因此,他实际上是死于惊
恐和担忧的。真是可恶、可悲的别里科夫!
总之,对于别里科夫这个人物,要注意其社会典型性,对人物性格的认识不要简单
化、单一化,既要看到他可憎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可悲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从
整体上把握“套中人”的性格特征。
第一单元(共14张PPT)
3 *边 城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读平实、简明的语言,感受散文化的笔调和诗歌般的意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 对照理解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
明的传统美德,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是当时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
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社会现实。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人物语言,探察语言背后折射的人物心理变化;体会小说
中的景之美、人之美、情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古老的风俗,感受纯朴的祖孙亲情、质朴的邻里友情等人
性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第一单元
一、重点剖析
  小说中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的场面有什
么作用
答案 ①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和捉鸭游戏,印证了边城的民风淳朴。②正是在这热
闹的活动中,作者让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相继出场,并在活动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
征,传达人物的情感,为下文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做了铺垫。③此外,端
午节的热闹场面又极具地域色彩,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这也
是边城的一大特色。
 
第一单元
  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出色,其中翠翠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大鱼咬
你”这一细节出现了多次,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答案 翠翠从心里喜欢傩送,她和傩送相识时,傩送说的那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她
的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维系着翠翠与傩送的关系。“大鱼咬你”这一
细节反复出现,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连贯紧凑;二则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推
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翠翠的情感倾向也愈加明朗;三则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中展
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充满了含蓄美。“大鱼咬你”是贯穿在翠
翠和傩送的爱情之间的一根线,这根线愈清晰,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就愈浓烈。但
是又不难看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人性的含蓄表达之间的矛盾,无意间又加剧
了当事者内心的痛苦。
第一单元
  《边城》中的翠翠是美和爱的化身,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一人物形
象。
答案 ①纯真、可爱。比如回答祖父“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
鱼吃去了”,既表现了祖孙情深,又体现了少女的纯真可爱。
②聪明、矜持。比如第六章中,祖父问翠翠是否记得去年端午的事情时,翠翠本
来正想着两年前端午的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
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③情窦初开,感情纯洁真挚。翠翠爱上了傩送,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
纤尘不染。她爱的方式和爱的表现,典型地体现了人情美、人性美。
总之,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是爱与美的化身。她没有沾染人世间的是非功利,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山村少女。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所追求的质朴自然的人生。
第一单元
  课文中的老船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老船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边城中怎
样的人际关系
答案 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古道热肠。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
报酬,以给人提供方便为乐。真诚的老船夫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坐船的小伙
子多给钱,顺顺送粽子给他。这种超越阶级、金钱关系的乡邻之情在现实生活中
是很少见的,体现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美好人性。
第一单元
  作者为什么要把湘西边城普通人的生活写得如此美好
答案 作者笔下的湘西边城不仅环境美、风俗美,而且边城人的人性更美。作者
极力描写边城人的人性美,正是为了表现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追求。作者的
创作用意在于把不同的现象进行对照:将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
市上流社会中人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相对照;将过去的人性美与今天唯利
是图的价值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人们能够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体会到
作者对虚伪的都市现实生活的讽刺。
第一单元
二、写法赏析
1.炉火纯青的人物心理刻画
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人物细微的感情变化和反映这种变化的行为特征,展示
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翠翠知道自己误会了傩送,“想
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
去”。翠翠的吃惊、羞涩、沉默,正是傩送在她心里投下一道影子的表现。祖父
借新嫁娘暗示翠翠时,“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
拉动起来”。情窦初开的翠翠并不是对祖父的话无动于衷,而是已经心有所属。
第一单元
2.生动细腻的场面描写
小说离不开环境,也就少不了场面描写。场面描写会对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
刻画起到烘托和强化的作用。首先,本文通过描写茶峒人到河边看划船、划船前
的准备、划船竞赛、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军人放鞭炮庆贺和捉鸭子比赛等场面,
体现了边城的风俗美,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欢乐祥和的氛围。边城人和睦安乐的
风貌,也就是作品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精神面貌。其次,通过描写正月十五夜
晚人们舞龙、耍狮子、放烟火、玩灯等热闹的场面来烘托人物形象,渲染节日气
氛。
第一单元
3.连贯流畅而又回环照应的结构
节选的这四节内容,时间上忽而眼前,忽而过去,穿插交错,回环往复,呼应衔接,天
衣无缝,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如第三节写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为后文翠翠
回忆两年前的端午节埋下伏笔;第四节则具体追叙了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河
边看划船时巧遇二老傩送的情景;第五节则照应第四节,插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
和祖父看划船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进一步交代了二老的消息;第六节回到现
在,写爷爷和翠翠的对话,照应了第四、五节。
第一单元
4.典雅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
《边城》语言的典雅性得益于沈从文在文化性上的继承。沈从文深味唐人山水
小品的精髓,行文中注重骈散结合,长短句错落有致,具有诗一般的语言。作者在
文中常常使用单纯词来描写风景,述说故事。如“天保恰好在那天应当向上行,
随了陆路商人过川东龙潭送节货,故参加的就只傩送”,单纯词“故”“只”的
使用,体现了沈从文语言的简洁,“文约而事丰”。除了简约,单纯词还增加了文
章的典雅性、古朴性。再如“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之类的句
子,具有诗一样的意境。
第一单元
5.摇曳多姿的故事
翠翠端午去看划船,原本是在岸边等待祖父,祖父迟迟不来,却巧遇了傩送,从此两
人都在心中种下了情种。到了第二年的端午,翠翠原本是想去见傩送,不巧傩送
出了远门,却正巧遇上大老天保,不巧天保也爱上了翠翠,使故事节外生枝,出现了
曲折。不仅翠翠的爱情故事变化多端,而且翠翠和爷爷的关系也很有戏剧性。爷
爷关心翠翠,请人替代管船,陪翠翠进城看划船,又关心代替他的人,跑回去管船,原
想轮换一下,到时候可以来河边接翠翠回家,但是那代替管船的老头喝醉了酒,爷
爷离不开渡口,两全其美的想法完全落空,让小孙女孤零零在河边苦等。爷爷关
心翠翠的婚事,恰巧天保喜欢翠翠,爷爷也喜欢天保,不巧翠翠不喜欢天保,相依为
命的祖孙俩于是闹起了矛盾。小说中描写的故事本来非常单一,但由于作者巧妙
地利用生活中的巧与不巧的矛盾,把故事写得变化多端,引人入胜。
第一单元
三、思辨探究
《边城》是近乎纯粹的田园牧歌,抒写的几乎都是美好的人、事,是处于社会边
缘的一种生活形态,不掺杂质。但是现实中的湘西,普普通通,贫穷落后。所以有
人认为沈从文对湘西社会的描写不真实,歪曲了当时湘西农村生活的真相。对这
个问题你怎么看 请谈谈你的理解。
观点1 不同意这种观点。沈从文在创作《边城》时,他笔下的湘西也许并非完
全真实的湘西,但他是以真实的湘西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更加符合小说故
事发生的背景的,这是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另外,作者是在发现大都市的丑恶
以后创作《边城》的,所以他笔下的湘西更多的是童年时代的湘西。那个时期,
湘西因为地处偏远,还没有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中负面因素的影响,更
多地带有农业文明中美好的东西。
第一单元
观点2 同意这种观点。文学要反映真实的生活,不应该刻意掩饰与美化。小说
家理应极力向我们再现一个现实的世界,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小说获得最大限度的
真实力量。倘若某个故事无法让读者感到真实,读者便会觉得自己的热情得不到
尊重,自然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特别是《边城》这样的小说,作者把“边城”
作为真实的地理概念写出,引发了读者对湘西的无限憧憬。他们也许会亲临湘西
实地考察,可能会感到特别失望,认为沈从文歪曲了现实,误导了他们。
观点3 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小说不仅要关注我们的人生,也要提升我们的
人生。它必须触及我们的心灵,能够感动我们。它不仅要呈现事实,还要展现作
者心灵的激情、思考的深度和创造的能量。沈从文写的湘西是现实的,而又比现
实更高了一层。年少时的经历让他对湘西,对残酷、丑恶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
的认识。但他没有一味地停留在残暴上,他在他热爱的故乡中发现了美,发现了
第一单元
纯美的人性。出于对湘西的爱,他要把最美的湘西呈现给人们。湘西最美的是翠
翠、老船夫式的善良、纯净,淳朴的民风,美丽的山水,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往来,懵
懂的爱情……沈从文为我们谱写的是一曲清新脱俗的田园牧歌,是古代楚湘文化
的现代重现。他凭着对故乡底层百姓所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暖之情,讴
歌了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风物人情生活。这是符合
文艺创作规则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第一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