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题 《短文两篇》同步巩固
【知识梳理——短文两篇】 第十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学常识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答( 答复 )谢中书书( 书信 ) 陶弘景 山川之(的)美,古来(以来)共谈。高峰(巍峨的山峰)入(耸入)云,清流(明净的溪流)见底。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形容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林(青葱的林木)翠竹(翠绿的竹林),四时(四季)俱(都)备。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有。 晓雾(清晨的薄雾)将歇(消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坠落),沉鳞(水中潜游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实是欲界(人间)之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自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奇丽景色)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脱下衣服)欲(将要)睡,月色(月光)入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将要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念(想到)无与为乐者(……的人),遂(于是)至(到)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睡觉),相与(一起)步于(在)中庭(院子里)。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水中藻、荇交横(纵横交错),盖(大概是)竹柏影也。 庭院里的月光像积水般澄澈,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答谢中书书》课文分析 【文章分析】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答: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7.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语是:欲界之仙都 8."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跃,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9.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同时表达了自己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0.本文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理解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十二月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文章分析】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叙事。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景。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议论抒情。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2.写月色的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月色中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和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点睛之笔(直接抒情的句子、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两句抒情议论,点明主旨,"闲人",即清闲的人,表达了诗人与友人赏月时微妙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4.本文描写了承天寺夜晚澄澈透明的月色,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5.艺术特色: (1)情、景、事、理交融。 (2)巧用比喻,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6. 苏轼见月色而决定夜游时想到“寻张怀民”的原因是: 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7.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答: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 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备 古义:具备 今义:准备、具备
晓雾将歇 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晓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
夕日欲颓 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古来共谈 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一词多义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内容要点 【文意概括】 《答谢中书书》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重点问题】 1、《答谢中书书》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2、从《记承天寺夜游》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例题精讲】 (甲文)答谢中书书(13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8、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 ”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3分) 19、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写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的语句中。(4分) 答案: 16、(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7、(1)潜游在水底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8、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栢影也。 19、山川之美 月色/月夜之美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北郊2019-2020期中】 阅读理解(共40分) (一)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7~10题。(共13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莱荐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1),地搜胜概(2),物无遁形。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3),畅人血气(4)。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5)烦析酲(6),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7)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8)又潺湲(9)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选自白居易《冷泉亭记》) 【注】(1)撮奇得要:聚集奇景,获得要领。(2)胜概:优美的山水。(3)导和纳粹:引导人们心情平和,吸取纯洁的养分。(4)畅人血气:谓令人血气畅快。(5)蠲:消除。 (6)析酲:解酒,使头脑清醒。(7)栋:指亭梁。(8)矧:况且。(9)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7.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物无遁形 ④起人心情 答案:想到 一起、共同 隐藏 激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解释。课内与课外各两个。难度中等。易错词为“起”。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待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答案: ①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②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两个句子翻译的难度不大。注意句式与词类活用。 写出甲文中用议论的手法,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的句子。(2分) 答案: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本题考查的是对于文言文中人物情感的理解与分析。 找出乙文中总写冷泉亭景观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3分) 答案:“由寺观,冷泉亭为甲。”该句是对于冷泉亭景观的总体评价,具有总结的作用,同时能看出作者对冷泉亭景观的喜爱与赞美。 【河海2019-2020期中】阅读古文选段,回答7--10题。(共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特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柠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大者耳。 (苏轼《记承天净液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 堵。 7、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1)相与步于中庭(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轼诣武卫营 ( )(4)庐于其上 ( ) 8.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10.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苏轼的什么品质 (4分) 7.共同、一起;只:拜访:建造房屋。(4分) 8.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2分) 9.(1)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月光下的影子(好像是)水里的水藻和带菜交错级 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有钱的人都逃出城了,老百姓就都会慌乱不安,谁和我守城呢 (4分) 10.甲文里苏轼在被贬的情况下还能欣赏酸洁的月色,体现他的酒脱豁达,热爱生活,淡油 名利。乙文里苏轼带领百姓救灾,过家门不入,体现了他关心百姓,格尽职守的品德。( 【外国语2020-2021期中】阅读文言节选,完成8~11题(共12分) 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 【朝代】南北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 【朝代】南北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友人书 顾炎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8.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 五色交辉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猛浪若奔 (4)人之为学 (5) 今人可不勉乎 【答案】(1)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欣赏(3)飞奔的马(4)学习(做学问)(5)努力 【解析】翻译题难度不大,注意“勉”的翻译。 【难度】易,错一个不扣分。 【考察点】文言实词解释。 【易错点】“奔”的词性活用,课外文言实词。 【出处】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 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答案】(1)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2)一个人学习而没有同伴,就会孤陋寡闻而很难有所成就。 【解析】课外句子难度一般,注意句子通顺即可。 【难度】中 【考察点】文言句子翻译。 【易错点】“ 缥碧”解释,“千丈见底”翻译的通顺,课外难度较小。 【出处】《与朱元思书》,课外阅读。 10. 请分别简要阐述甲、丙两文的写作意图。(2分) 【答案】甲文是为了劝勉友人抛弃名利,归隐山水,表达对山水的喜爱和高洁的情操。丙文是为了鼓励友人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解析】考查对两篇文章的中心理解,甲文是课内的比较好分析,丙文主要就是劝勉友人要学习,理解了文章后不难分析。 【难度】中 【考察点】文言文内容理解。 【易错点】看清题目重点的“甲、丙”,课外文言文的意图概括。 【出处】《答谢中书书》、课外文言文。 11. 对甲、乙、丙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甲文景物的美主要表现在山水相映之美,缤纷色彩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B.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由景生情,因情而明志,正面衬托了富春江的魅力,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不舍但又想避世退隐的矛盾心理人 C. 顾炎武强调为学不是始于学习,终于学习,而应该联系实际,学有所用。为学应该贯穿人生的始终,不进则退。这是为学者必须谨记的一条法则,圣人也不例外。 D. 丙文中提倡的治学观辨证而深刻,实在而灵活,这不仅对当时的学人具有警策的作用,对现代的人们如何打造书香人生,创建学习型社会,也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的。 【答案】B 【解析】B项中的“不舍”错误。 【难度】中 【考察点】文言文内容理解。 【易错点】手法“动静相衬”“衬托”“由景生情、因情明志”等表述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出处】《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课外文言文。
1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