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测试卷
—2021-2022年秋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时间:90分钟 满分:80分
【汉字考点】
一、按要求完成下列汉字练习。(4分)
1.下列词语中的画横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 .曦月(xī) 绝巘(yǎn) 纸鸢(yuān) 素湍绿潭( tuān )
B .罹难(lí) 堤岸( tī ) 横柯(kē) 老骥伏枥(lì)
C .荇菜( xìng ) 襄陵( xiāng ) 山涧( jiān ) 泠泠作响( líng )
D .徙倚( xí) 乖戾(lì) 嘤鸣( yīng ) 芳草萋萋(qī)
2.下列词语中的画横线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经纶/谈论 洗漱/溯流而上 老骥伏枥/历历在目
B .家属/属于 僧恶/疾恶如仇 间不容发/亲密无间
C .牛犊/案牍 缥碧/漂浮不定 互相轩邈/花容月貌
D .衣裳/霓裳 参与/与日俱增 遗之千金/不遗余力
【词语考点】
二、按要求完成下列词语练习。(17分)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画横线词。(9分)
(1)不见曦月
(2)急湍甚箭
(3)沉鳞竞跃
(4)相与步于中庭
(5)望峰息心
(6)经纶世务者
(7)鸢飞戾天者
(8)盖竹柏影也
(9)属引凄异
4.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至于夏水襄陵 襄:冲上、漫上。
B .绝巘多生怪柏 绝:隔绝。
C .任意东西 东西:向东或向西。
D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表示约数。
5.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自非亭午夜分(正午) 良多趣味(甚,很)
B .晓雾将歇(消散) 泉水激石(冲击,撞击)
C .夕日欲颓(坠落) 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D .清荣峻茂(茂盛)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想念)
6.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解衣欲睡/夕日欲颓 B .沿溯阻绝/哀转久绝
C .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7.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自三峡七百里中 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C .则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
D .哀转久绝 蝉则千转不穷
【句子考点】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8分)
8.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0.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1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文学文化常识】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练习。(4分)
1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有《水经》一书,它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 .《答谢中书书》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C .《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了作者复杂微炒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D .《使至塞上》颈联中的“直”字与“圆”字,都用得通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15.下列关于课文内容和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答谢中书书》的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B.《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富有诗意的短文,把富春江上的动静景物,多样声响、变幻光影巧妙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富春山水图。
C .《黄鹤楼》颈联写崔颢登所见明丽之景,尾联以抒情作结,抒发了诗人对黄鹤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D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有“五律和“七律”。《野望》《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即为“五律”,《黄鹤楼》《钱塘湖春行》为“七律”。
【名句名篇】
五、默写填空。(31分)
16.巴东三峡巫峡长, 。 (郦道元《三峡》)
l7. ,天山共色。 ,任意东西。(吴均《与朱元思书》)
18. ,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19.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
20.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颢《黄鹤》)
21.自非亭午夜分, 。(郦道元《三峡》)
22.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3.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4.郦道元在《三峡》中,用江船的日行千里侧面衬托江流之急的句子是“ , 。”
25.李白初次远游,船过荆门吟咏,诗句“ , ”(《渡荆门送别》)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26.《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 ,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的迷人夜景。
27.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情与景,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王绩的《野望》中“ , ”两句描写了山野间秋林、落晖色与光的强烈辉映,表达了诗人惆怅、孤寂的心情;崔颢的《黄鹤楼》中“ , ”两句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
28.美丽的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在《使至塞上》中通过“ , ”句展现了大漠中奇特壮丽的景色;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通过“ , ”两句描绘了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以及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29.作者着意渲染色彩美。“树树皆秋色, ”是王绩眼中的田园色;“ ,长河落日圆”是王维笔下的边塞色;“ ,江入大荒流”是李白心中的山水色;“晴川历历汉阳树, ”是崔颢描绘的原野色。
读者用心发现色彩美。读《答谢中书书》中的“ , ”,我们能看到山石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读《钱塘湖春行》中的“ , ”我们能想象到早春花儿的缤纷、草儿的嫩绿。
【名著阅读】
六、名著阅读。(6分)
30.阅读语段,回答问题。(6分)
我一边和 A 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股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1)以上内容选自 (作者)的纪实作品《 》。(2分)
(2)语段中 A 处的人物是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4分)
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 A 项加点字注音无误。 B .“堤”应读作“dī”。 C .“涧”应读作“ jiàn”。 D .“徙”应读作“xǐ”。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 A . lún / Iùn , shù/ sù, lì/lì。 B . shǔ/ shǔ, wù/è, jiān / jiàn 。 C . dú/ dú, piǎo / piāo , miǎo / mào 。 D . shang / cháng , yù/yǔ, wèi / yí。
(1)日光,这里指太阳。
(2)超过。
(3)指水中潜游的鱼。
(4)共同,一起。
(5)指平息名利之心。
(6)筹划、治理。
(7)至、到达。
(8)大概是。
(9)延长。
4.B
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掌握能力。 D 项中“念无与为乐者”的“念”意为“考虑,想到”。
6.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义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A .将要。/将要。 B .隔断。/停止。 C .向上。/在上面。 D .欣赏、领悟。/和。
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义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A .在。/自己。 B .只是。/只是。 C .白的。/不加装饰的。 D .婉转。/同“啭”,鸟鸣,句中指蝉鸣。
8.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9.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10.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1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12.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13.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着,猿持续地啼叫着。
1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郦道元撰有《水经注》一书,《水经注》是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而成的综合性地理巨著。 A 项表述有误。
15. C
16.猿鸣三声泪沾裳
17.风烟俱净从流飘荡
18.征蓬出汉塞
19.云生结海
20.白云千载空悠悠
21.不见曦月
22.老骥伏枥
23.几处早莺争暖树
24.(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25.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26.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27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29.山山唯落晖 大漠孤烟直 山随平野尽 芳草萋萋鹦鹉洲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30.(1)埃德加。斯诺(或: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2)周恩来他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