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讲解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讲解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5 20:0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师授课讲义
年 级 班级 辅导科目 语文 学科教师
授课内容 《唐诗五首》同步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并理解诗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情感
能力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古诗 2、揣摩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备课思路 课前准备资料 课堂知识点梳理 课堂气氛调动 课后作业设计 周内答疑
1、课本教材 2、知识清单 3、笔记总结 1、列点说明 2、重难点标记 3、易错点标记 1、肢体语言 2、笑话暖场 3、抽点学生 1、中考题 2、知识设计 3、能力设计 微信、QQ 面对面、陪读答疑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交流方式
1.课堂导入 2.引导回顾 3.同步讲解 4.达标检测 以故事导入本节课课题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重难点和考点 古诗写作背景,重点字词(出现的意象和意境作用),诗人表达情感 检测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背诵情况 创设幽深宁静的意境,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 根据老师提示,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点 掌握关键字词和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意象,翻译并理解重点字词句 依据课本注释和内容的理解,完成小练习 设问 提示 提问 讨论 交流 练习 答疑
教学内容
设:壶中原有X斗酒。 一遇店和花后,壶中酒为:2X-1; 二遇店和花后,壶中酒为:2(2X-1)-1; 三遇店和花后,壶中酒为:2[2(2X-1)-1]-1; 因此,有关系式:2[2(2X-1)-1]-1=0; 解得:x=7/8;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长律)三种,其中每句有五个字的称为五律,每句有七个字的称为七律。通常律诗都有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注释 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3、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4、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5、清江:指锦江。 6、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7、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8、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赏析 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 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 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 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 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译文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作者简介】崔颢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原文】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悠悠:飘荡的样子。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赏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本句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小结】 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开元25年(737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并为河西节度使幕府兼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是一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沿途景色的诗。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②使:出使。   ③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⑤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⑧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⑨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⑩长河:黄河。    ⑾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⑿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⒀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⒁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⒂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全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描绘了边疆的壮丽风光,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赞扬与崇敬,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首联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首联叙事,交代了出使边塞的目的(慰问边疆的战士)和经过的地方,为下文写景做铺垫。 2、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颔联抒情,即景设喻,诗人以“蓬”、“雁”自比,用比喻的手法,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和孤独落寞。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2.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意对即可)   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初中古诗词鉴赏”相关知识的理解。 阅读练习二: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7.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8.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0、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分)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1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出生于碎叶城(唐代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少时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他一生喜好云游四方,由于一生中在青莲此地居住时间最久,在青莲的生活也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很深的影响,所以后人称之为青莲居士。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将李白称为“诗仙”。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渡荆门送别》 本诗是开元十三年(说法不一,取其一)李白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诗人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去游览。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他在杭州时,对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中心思想】 表达了作者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山水的留恋。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入”好在何处。 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3、这首诗前六句着重 ,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答:叙事写景 思乡 4、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答:(明月映入江水,好像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聚,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 答: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此联写远景。 6.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不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7.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源的原野。 8.第四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对故乡的无限依恋 (对故乡的思念)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题解】 钱塘湖即现在的杭州西湖,“春行”即春天出游,点名了地点、季节、内容。这是作者于早春骑马春游的时候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时任杭州刺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注释】 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mò):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⑼阴:同“荫”,指树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译文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巩固训练1】 一、课内阅读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巩固训练2】 二、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5——7题。 渡荆门送别①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送别,意指江水速自己离别蜀中。②海楼:海市蜃楼。 李白与杜甫,世称______ __,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2、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 3、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二、1、李杜 2、要点: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 3、要点:(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两人风格各擅胜场。 【巩固训练3】 一、课内阅读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早、新、渐、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描绘了钱塘湖畔美好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 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 的情景。 (钱塘湖初春 在湖边骑马春行) 6.对下面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7.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描绘西湖早春景象,赞美了生机勃勃、风光秀丽的大自然,表达了寄情山水、派遣忧郁的复杂情感。 B.紧扣诗题写钱塘湖,句句写行游中的观赏,展示的犹如一组移步换形画面,让人应接不暇。 C.精选西湖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 D.远近描写,俯仰结合,详略得当,首尾呼应,布局井然。 8.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9.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 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 (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 爱(最爱)) 1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答: (“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评分:本题共3分。找出动词1分;赏析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巩固训练4】 一、课内阅读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叙事,交代行踪。作者从蜀地出来,经过荆门来到楚地。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船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片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一个“随”字生动的将山与平原的位置的变化展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表现出长江奔腾汹涌的气势。这联诗,景中蕴藏着诗人初出四川时的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蓬勃的朝气。 3.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蕴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句借助瑰丽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船行出三峡后江面平静,宽广无边的绮丽景象。诗人借天镜“飞”、海楼“结”,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