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5 20:3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唐诗五首
(第一课时)
这五首诗在诗歌体式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回顾预习任务
五首诗都由八个诗句组成,并且每句诗的字数整齐,有的每句五个字,有的每句七个字。
五首诗都有对仗很工整的句子,例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同学分享
1.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
律诗知识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1.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
2.通常的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
律诗知识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颔联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颈联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尾联
3.一般说来,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律诗知识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全诗通押一个韵,而且限平声韵;第二、四、六、
八句押韵,首句则可押可不押。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律诗知识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 绩
野 望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 绩
野 望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 绩
野 望
绩(jì)
薄(bó)暮
徙(xǐ)倚
驱犊(dú)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 望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在郊野远望。
东皋:皋,水边地。东皋,王绩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名。
薄:接近。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野 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 望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 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 望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 望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两人忠于旧朝,
“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采食野菜为生。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王绩(约589-644年),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哥哥王通是隋朝的大学者,他自己在隋朝曾被举荐孝廉,做过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等官职。
唐朝建立不久后,他自觉难以位列台阁,于是弃官还乡。
王绩性情清高,自负其才,放诞纵酒,常常赞美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人物以及隐逸诗人陶渊明,嘲讽周、孔礼教,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展开联想与想象,为诗歌配图
哪一幅更贴合诗歌的意境呢?
构想画面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或季节?
1
画面上有些什么景物、人物?
2
画面的整体色调是什么样的?
3
画面的视角采取平视、仰视还是俯视?
4
诗人在画面的什么位置?他的形象如何?神情又
是怎样的?
5
展开联想与想象,为诗歌配图
哪一幅更贴合诗歌的意境呢?
展开联想与想象,为诗歌配图
构图不同:左图画面由河流、水边的芦苇以及远处的树林组成。
右图表现的景物主要是群山。
色调不同:左幅图暖色中加冷色,暗淡的色彩体会到诗人寂寞无依的
心境。右图鲜亮饱和度高的色彩表现愉悦、高昂的情绪。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 颢
黄鹤楼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 颢
黄鹤楼
感受诗歌体式
昔人 已乘 黄鹤去,此地 空余 黄鹤楼。
黄鹤 一去 不复返,白云 千载 空悠悠。
日暮 乡关 何处是?烟波 江上 使人愁。
崔 颢
黄鹤楼
睛川 历历 汉阳树,芳草 萋萋 鹦鹉洲。
哪一幅更加契合诗歌的内容与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与诗人情感说明理由。
展开联想与想象,为诗歌配图
左图黄鹤楼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凸显其高大和雄伟。
右图黄鹤楼居于画面中下部,留出更多空间描绘烟雾弥朦的江面与对岸的草木,渲染出空灵、渺远的氛围。
构图不同: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太平寰宇记》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昔人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把握诗中风景的特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 颖
黄鹤楼
空灵
明丽
朦胧
崔颢在《黄鹤楼》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思考呢?
理解诗人的情感
关于生命真相的困惑
对于故土家园的思念
理解诗人的情感
展开联想与想象,为诗歌配图
作 业
1
熟读并背诵课上所学的两首唐诗。
2
完善、修订自己为这两首唐诗绘制或选择的插图。
3
小结阅读和理解诗歌的方法。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