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件(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1-06 15:2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2章 神经调节
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看到这些图片,你有没有分泌唾液?
反射
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其他的反射活动?
(一)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3.实例:
缩手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等
1.概念:
2.三要素:
①中枢神经系统
②内外刺激
③规律性应答
脑和脊髓
4.适用范围:
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细胞动物
注意: 植物、单细胞生物等没有神经系统,因此它们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不是反射,而是应激性。
5.结构基础:
反射弧
一、反射与反射弧
1.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二)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不能。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与传出两种神经元。大多数情况下还需要中间神经元的参与。
传入神经
感受器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中枢
(脊髓)
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导兴奋至神经中枢
对刺激作出应答
传导兴奋至效应器
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并产生新的兴奋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二)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传入神经末梢及其连接的结构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脊髓
大脑皮层
兴奋除了在反射弧中传导,还会在脑与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
一切感觉(嗅觉、听觉、味觉、痛觉、渴觉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都不属于反射。
无感觉、无反应
无感觉、无反应
无感觉、无反应
有感觉、无反应
有感觉、无反应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感受器
任何一环节中断,反射都不能发生!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完成反射的条件①反射弧要完整②要有一定的刺激
【现学现用】
1、逃生演练中,某同学作出逃生反应的部分机制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警报声→感受器→神经中枢→肌肉收缩→逃生
A.警报声感受器位于人体肌肉内
B.若传出神经受损,听不到警报声
C.逃生反应有多个神经中枢参与
D.当传出神经受损,不影响肌肉收缩
C
2、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于七岁以下的儿童。该病毒会侵染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B
【现学现用】
顾方舟,又称“糖丸爷爷”,1926年6月生,2019年1月去世,浙江宁波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研究员。他是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科技攻关的先驱者。他研发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生命健康,使中国进入无脊髓灰质炎时代。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和“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感受器
效应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如何判断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
方法1:
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
神经节
方法2:
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方法3:
根据脊髓灰质内神经元连接处判断
方法4:
切断实验法。
窄进宽出
3、下面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
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
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刺激③引起效应器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
C
【现学现用】
反射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二、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例:吮吸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
例:人听到叫声回头、望梅止渴,谈虎色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特点:先天、不可改变、不需大脑皮层参与。
特点:后天、可改变、需大脑皮层参与,
低级中枢也参与。
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1904年,巴甫洛夫因在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取得的开拓性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他是俄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巴甫洛夫
(1849—1936)
条件反射是如何建立的?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
食物是非条件刺激
不分泌唾液
铃声是无关刺激
先无关刺激,
再非条件刺激,
重复若干次
铃声(无关刺激)已转化为食物(非条件刺激)的信号,称为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建立了。
非条件刺激
非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
唾液分泌
无关刺激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非条件刺激
非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
唾液分泌
无关刺激
(基础)
非条件反射
学习
训练
条件反射
非条件刺激 的强化
维持
反复应用条件刺激
不给予非条件刺激
消退
条件反射的消退
(1)机理
(2)实质
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机制对于我们的学习具有怎样的启发意义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条件反射建立的意义
1.由于非条件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则是几乎无限的,因此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
2.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作出不同的反应
3.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1) 反射弧是由神经元组成的。( )
(2) 所有生物都可以对刺激作出反应,因此都具有反射活动。( )
(3) 只要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即可出现反射活动。( )
2. 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 )
A. 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 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C. 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D. 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3. 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
B.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C. 条件反射是可以消退的,非条件反射一般是永久的
D.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形成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
×
×
C
D
练习与应用
二、拓展应用
1. 科研人员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为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 有关的问题。
(1) 轻轻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屈腿反射。该反射的反射弧组成是 。
(2) 用针破坏脊髓后,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该后肢 发生屈腿反射;如果刺激的是传出神经,该后肢 发生屈腿反射(填“能”或“不能” )。
(3 ) 从该实验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 从以上实验结果 得出”蛙后肢的屈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的结论(填“能”或”不能”)。
【练习与应用】
感受器(趾部皮肤)、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后肢肌肉)
不能
不能
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缺少神经中枢,反射就不能完成
不能
提示 实验并没有反映大脑对屈腿反射的控制,只是说明了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屈腿反射依旧可以完成。
二、拓展应用
2.若你家里养了猫或狗,要让它在固定的地点大小便,你该怎样训练它呢?
通过奖励或惩处,使猫、狗建立定点大小便的条件反射。例如,在猫、狗将要大小便的时候,将它转移到固定大小便的地点,完成大小便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果随意大小便,便给予一定的惩罚。多次重复,直到建立起条件反射。
【练习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