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 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地球上第六十亿个人诞生
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一、“人口爆炸”
定义: “人口爆炸” ,是社会学家用来描叙20世纪出现的世界人口急剧增长情况的词汇,它十分形象地反映出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猛增的现象。
思考:这种增长方式能长时期持续下去吗 为什么 请阅读P10页的活动并谈谈自己的观点.
二、环境的限制性
环境限制性意义: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虽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范围都在不断增加,但是,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阅读下图,并思考。
根据上图,想一想:环境对人口增长的限制性来自哪几个方面?
环境的限制性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水资源
森林资源
思考: 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带来了哪些压力和负面影响?请阅读课本P12页至P13页的内容并谈谈自己的观点.
从地球上有人类开始,人口数量始终是不停地增长着,而且增长的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球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约两千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现在每年还要增加8600万。据预测,21世纪末全世界人口可能达100亿以上。
我们身处的地球环境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定义: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和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简单地说,就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也称环境人口容量
2、人口合理容量
定义: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简单地说,就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
乐观者认为地球能够养活500亿人口,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不应超过10亿,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3、人口容量特点
(1)、临界性
如果 某地的人口数量表明 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 调
如果 某地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
表明 协 调发展将受到破坏
(2)、相对性
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容量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容量也是不相同的。
案例分析(一):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
其中西线调水来解
决西北缺水,预计调
水成功后,西北地区
的环境人口容量可
增加一个亿.这说明
了一个什么问题
说明淡水资源增加了,
增大了环境人口容量
(3)、警戒性
人口容量并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相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作业:
1、如果我国的人口现在不是13亿,而是7亿,我国的经济、环境状况会如何?
2、根据下图《人和森的关系》,利用环境人口容量的观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古代
森
人
近代
林
从
现代
木
众(共17张PPT)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
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情感目标: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4、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移动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路线 迁出地 迁入地 迁移特点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二战后
①欧洲人到美洲、大洋洲
②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①拉丁美洲人到北美和西欧②南亚、南欧和非洲人到西亚、北非打工
③南欧和非洲人到西欧打工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亚非拉
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空间分布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材料一
历史上,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西汉时我国北方人口占总人口的2/3,经过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引起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后,南方人口已占到全国的2/3。清末到民国中期迫于生计,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和甘肃等地。
(2)国内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地区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意愿性迁移一直比较少。虽然在20世纪50—70年代也有大量的人口迁移活动,但均以行政调动为主,如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以及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人口迁移中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而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地区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内地 沿海;
山区 平原;
贫困地区 发达
地区
3、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
活动探究:课本P9活动题。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谢谢观赏
再见!(共16张PPT)
(高考天津文综卷)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
(1)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 )
A.abc B.acd
C.abd D.bcd
(2)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 )
A.a B.b
C.c D.d
【思路导引】 a图显示老年人口较多,劳动力不足,往往迁出人口较多;b图20岁左右青年人口、d图30~50岁中年男性人口的构成比重明显增加,应是外来人口的迁入造成的。
(2)b图20岁左右的青年人口比重突然较高,且男女比例大体一样,应该是该年龄段的大学生到该市求学而致。
【答案】 (1)C (2)B
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及应用
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其画法是将各年龄男子与女子人数(或百分比)按“男左女右”分别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条形,按年龄顺序“下小上老”排列。
下图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示意图与实际图。
由图可以看出,第一种是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长期较高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高,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就是迅速增长,不断扩张。第二种是静止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这种类型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是稳定的零左右的增长。
如果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就会过渡到第三种类型。第三种是收缩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将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2011年临沂模拟)下面甲、乙两图分别是某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金字塔示意图,该市的平均期望寿命已提高到78岁。读图完成(1)~(2)题。
(1)甲图反映的该城市人口增长模式是( )
A.“高—高—低”模式
B.“高—低—高”模式
C.“高—高—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
【解析】 该地从图中看,出生率低,死亡率也较低,自然增长率低。
【答案】 D
(2)与流动人口相比,户籍人口 ( )
A.劳动力数量较少
B.劳动力比重较大
C.性别构成较合理
D.年龄构成较轻
【解析】 由图乙可知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女性人口居多,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由图甲可知户籍人口男女性别比相差不大。
【答案】 C(共21张PPT)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新华网北京1月6日电(记者樊曦)2005年1月6日零点2分,中国的第十三亿个公民在北京妇产医院诞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向宝宝颁发了中国第13亿个公民荣誉证书,并向孩子的父亲赠送了婴儿用品。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人口的增长
1999年10月12日,地球村第60亿居民诞生。联合国将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
世界人口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
(2)人口数量增长随时间的不匀速性
读图思考:
1、人口数量少,增长缓慢。
2、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因为农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能生产出充足而稳定的食物,人口死亡率下降。
3、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营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较快。
两级台阶
生产力水平高低
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
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数量变化
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如何判读地理坐标图?
1、读清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
2、判读图形变化特征
3、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1、200000×2%=
4000人
200000×(1+2%)10=243799
4145
243799×1.7%=
2、人口数量增长的快慢不仅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也受人口基数大小的影响。
(3)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到2000年止,各大洲按人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洲。
2000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大洋洲。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
国家
发展中
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水平较高
增长缓慢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将趋于缓慢
说明发达国家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发达国家推行鼓励生育的政策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构成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特征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高
高
高
高
低
低
低
低
低
增长缓慢
增长迅速
增长缓慢
高-低-高
低-低-低
高-高-低
逐步过渡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3、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1)造成空间差异的原因
(2)空间差异的具体表现
①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
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低而出生率高,目前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③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号的转变。
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较高,其原因主要有:
(1)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
生产力水平----工业化
生产力水平----城市化
(2)城市化水平低
(3)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制度不同
练习册:P4 第38题
(1)低
(2)高
(3)甲组人口中老年人比较多,而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4)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造成的。
年龄 0-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总计
甲 人口数 200 550 250 1000
死亡率 0.5 0.6 2 0.93
乙 人口数 350 600 50 1000
死亡率 0.8 0.7 2.2 0.81
综合题 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E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B国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四国中,与E国人口问题一样突出的是:
A.印度 B.埃塞俄比亚 C.法国 D.俄罗斯
人口老龄化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C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