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 1.1 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导学稿
主编:张志平 审稿:高二地理备课组 定稿:2012-9-2(第1、2周)
【学习目标】
1.通过区域的概念、特点,知道“区域”的含义,试举出不同的“区域”例子;
2.举例比较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简要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3.通过区域差异的比较,总结出进行此种比较的一般步骤;
4.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工农业生产等活动产生的影响;
5.对比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简要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改变。
【知识梳理】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 的基础上,按一定的 和 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 。
2、区域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 ,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 。
(2)区域内部的特征 。
(3)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 条件,并对 产生深刻的影响。
(4)区域基本属性:整体性、 、 、 、开放性。
3、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4、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5、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6、图1: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在地图册上找出这些区域的界线主要沿着哪些地理事物形成的。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
1、读P2-3两幅图:(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共同之处有 、 。
(2)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差异,思考P2方框中的三个问题,把你的答案写在问题旁边。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比较。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矿产资源
松嫩平原 ① ② ① ② ③ ① ② ③
长江三角洲 ① ② ① ② ① ② ③
3、两地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 其他生产活动
耕地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作物熟制 其他 工业 商业
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
4、下列举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建筑物、饮食的区域差异,试从地理角度,简要分析其自然原因。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B.从北到南,房屋高度、房顶坡度和房檐都逐渐增大——
C.北方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南方墙体轻薄——
D.建同等面积的住宅楼,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E.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F.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
G.“寇老西儿”山西人爱吃酸喝醋——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逻辑填空。
1、早期:
2、农业社会:科技进步
3、工商业社会:
【疑难汇总】
【小结提升】
总结: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方法
【目标检测】
1.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明确的区域特征 ④是最小的单位不可分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区域有明显边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甘肃省兰州市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①⑥
(10’)3.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区域划分依据相同的是( )
A.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山东丘陵
B.长江流域、云贵高原、东南丘陵、干旱地区
C.亚热带、中纬度、亚欧大陆、华北平原
D.广东省、湖南省、广州市、湿润地区
读右图,完成4~5题。
4.图示反映了区域的( )
A.整体性特征 B.差异性特征
C.开放性特征 D.稳定性特征
5.图中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
A.地理位置差异 B.气候、地貌差异
C.人种分布差异 D.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6.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③都位于第三阶梯 ④雨热同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双选)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肥沃土壤分别是( )
A.水稻土 B.黄土 C.紫色土 D.黑土
(11’)8.我国南方的传统民居屋顶坡度比北方大,主要是考虑( )
A.热量差异 B.降水差异 C.文化差异 D.人口差异
9.8.我国北方有些居民没有后窗,这反映出当地( )
A.光照较强 B.风沙大 C.冬季寒冷 D.雨水多
(09’)10.广东盛产荔枝,山东盛产苹果。出现这种差异主要受以下哪种因素影响(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土壤
(09’)11.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形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气候 D.地形
12.新疆生产的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
A、云量多,光照弱,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
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09’)13.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和当地民居搭配不相符的是( )
A.西双版纳——竹楼 B.江南地区——尖顶屋
C.陕北延安——窑洞 D.云贵高原——蒙古包
14.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与对应形成原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B.从北到南,房屋进深、高度和坡度都逐渐增大——便于雨水的排泻和屋内通风纳凉
C.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北方地区地价和建筑材料价格高
D.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北方地区地广人稀
【强化训练】
15.下列关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生长季节短促,适宜玉米、棉花、冬小麦、油菜的种植
C.水稻土分布广泛,因此主要发展水田耕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
D.受长白山的阻挡,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东部由于降水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10’)16.区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下列组合合理的是( )
A.四川盆地——绿洲农业 B.宁夏平原——灌溉农业
C.长江三角洲——大牧场放牧业 D.洞庭湖平原——水稻种植业
(10’)17.近年来珠江三角洲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推进速度快,人均耕地减少 B.珠江口咸潮加剧,影响粮食生产
C.夏秋季节多台风,粮食生产不稳定 D.工业污染严重,粮食产量下降
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18~19题。
18.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 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 D.甲区域高温多雨
19.下列说法符合乙区域土地条件特点的是( )
A.此地区肥沃的水稻土广泛分布
B.人口稠密,耕地大片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09’)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
是我国重要的家具生产基地,目前已成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21题。
20.伊春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城市的原因是( )
A.煤炭资源枯竭 B.水资源枯竭 C.石油资源枯竭 D.可采林木资源枯竭
21.最适宜该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 )
A.IT等高新科技产业 B.森林观光等生态旅游业
C.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D.以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
动
活
人
类
区
域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了农业发展
水:水系成为交通阻隔土:
水:
土:土壤适合种植水稻
船作为交通工具
广泛使用
生产工具改进、
生产技术改良
促进了农业发展
水: ,土地被
土:人口 ,人均耕地
不利于 推广
农业生产
粮食商品率
粮仓地位被取代高二地理必修三 1.1 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导学稿(教师版)
主编:张志平 审稿:高二地理备课组 定稿:2012-9-2
【学习目标】
1.通过区域的概念、特点,知道“区域”的含义,试举出不同的“区域”例子;
2.举例比较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简要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3.通过区域差异的比较,总结出进行此种比较的一般步骤;
4.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工农业生产等活动产生的影响;
5.对比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简要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改变。
【知识梳理】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 地理差异 的基础上,按一定的 指标 和 方法 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 空间单位 。
2、区域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 区位特征 ,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 边界 。
(2)区域内部的特征 相对一致 。
(3)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 地理环境 条件,并对 区域发展 产生深刻的影响。
(4)区域基本属性:整体性、差异性 、 层次性 、 可变性 、开放性。
3、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4、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5、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6、图1: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在地图册上找出这些区域的界线主要沿着哪些地理事物形成的。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
1、读P2-3两幅图(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共同之处:都是平原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
(2)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差异,思考P2方框中的三个问题,把你的答案写在问题旁边。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比较。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矿产资源
松嫩平原 位于北纬43°-48° ②地处东北地区中部 ①温带季风气候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强 ③水热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①黑土 ②旱地,集中连片 ③人均耕地面积多 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长江三角洲 ①位于北纬30° ②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①水稻土 ②水田,分散 ③人均耕地面积少 矿产资源贫乏
3、两地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 其他生产活动
耕地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作物熟制 其他 工业 商业
松嫩平原 旱地 玉米、春小麦、大豆 一年一熟 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重化工业基地 ——
长江三角洲 水田 水稻、油菜、棉花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产业发达 综合性工业基地 商贸发达
4、下列举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建筑物、饮食的区域差异,试从地理角度,简要分析其自然原因。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充分利用光热
B.从北到南,房屋高度、房顶坡度和房檐都逐渐增大—— 便于排水、通风
C.北方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南方墙体轻薄—— 北方:御寒保暖;南方:通风透气
D.建同等面积的住宅楼,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墙体厚重,取暖保温
E.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F.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 气候潮湿,辣椒除湿
G.“寇老西儿”山西人爱吃酸喝醋—— 土地含钙高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逻辑填空。
1、早期:
2、农业社会:科技进步
3、工商业社会:
【疑难汇总】
【小结提升】
总结:试总结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目标检测】
1.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C )
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明确的区域特征 ④是最小的单位不可分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区域有明显边界的是( D )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甘肃省兰州市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①⑥
(10’)3.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区域划分依据相同的是(A )
A.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山东丘陵
B.长江流域、云贵高原、东南丘陵、干旱地区
C.亚热带、中纬度、亚欧大陆、华北平原
D.广东省、湖南省、广州市、湿润地区
读右图,完成4~5题。
4.图示反映了区域的( C )
A.整体性特征 B.差异性特征
C.开放性特征 D.稳定性特征
5.图中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C )
A.地理位置差异 B.气候、地貌差异
C.人种分布差异 D.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6.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③都位于第三阶梯 ④雨热同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双选)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肥沃土壤分别是( AD )
A.水稻土 B.黄土 C.紫色土 D.黑土
(11’)8.我国南方的传统民居屋顶坡度比北方大,主要是考虑( B )
A.热量差异 B.降水差异 C.文化差异 D.人口差异
9.8.我国北方有些居民没有后窗,这反映出当地( C )
A.光照较强 B.风沙大 C.冬季寒冷 D.雨水多
(09’)10.广东盛产荔枝,山东盛产苹果。出现这种差异主要受以下哪种因素影响( B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土壤
(09’)11.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形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C )
A.植被 B.土壤 C.气候 D.地形
12.新疆生产的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C )
A、云量多,光照弱,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
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09’)13.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和当地民居搭配不相符的是( D )
A.西双版纳——竹楼 B.江南地区——尖顶屋
C.陕北延安——窑洞 D.云贵高原——蒙古包
14.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与对应形成原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B )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B.从北到南,房屋进深、高度和坡度都逐渐增大——便于雨水的排泻和屋内通风纳凉
C.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北方地区地价和建筑材料价格高
D.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北方地区地广人稀
【强化训练】
15.下列关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生长季节短促,适宜玉米、棉花、冬小麦、油菜的种植
C.水稻土分布广泛,因此主要发展水田耕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
D.受长白山的阻挡,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东部由于降水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10’)16.区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下列组合合理的是( )
A.四川盆地——绿洲农业 B.宁夏平原——灌溉农业
C.长江三角洲——大牧场放牧业 D.洞庭湖平原——水稻种植业
(10’)17.近年来珠江三角洲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推进速度快,人均耕地减少 B.珠江口咸潮加剧,影响粮食生产
C.夏秋季节多台风,粮食生产不稳定 D.工业污染严重,粮食产量下降
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18~19题。
18.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 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 D.甲区域高温多雨
19.下列说法符合乙区域土地条件特点的是( )
A.此地区肥沃的水稻土广泛分布
B.人口稠密,耕地大片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09’)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
是我国重要的家具生产基地,目前已成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21题。
20.伊春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城市的原因是( )
A.煤炭资源枯竭 B.水资源枯竭 C.石油资源枯竭 D.可采林木资源枯竭
21.最适宜该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 )
A.IT等高新科技产业 B.森林观光等生态旅游业
C.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D.以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
【教学后记】
动
活
人
类
区
域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低下
限制 了农业发展
水:水系成为交通阻隔土:黏重土壤开垦困难
水:船作为交通工具
使用
土:土壤适合种植水稻
船作为交通工具
广泛使用
生产工具改进、
生产技术改良
促进了农业发展
水: 水网稠密 ,土地被分割破碎
土:人口 密集 ,人均耕地 少
不利于 机械化 推广
农业生产 规模小
粮食商品率 低
粮仓地位被取代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 1.1 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导学稿(教师版)
主编:张志平 审稿:高二地理备课组 定稿:2012-9-2
【学习目标】
1.通过区域的概念、特点,知道“区域”的含义,试举出不同的“区域”例子;
2.举例比较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简要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3.通过区域差异的比较,总结出进行此种比较的一般步骤;
4.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工农业生产等活动产生的影响;
5.对比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简要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改变。
【知识梳理】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 的基础上,按一定的 和 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 。
2、区域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 ,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 。
(2)区域内部的特征 。
(3)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 条件,并对 产生深刻的影响。
(4)区域基本属性:整体性、 、 、 、开放性。
3、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4、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5、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6、图1: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在地图册上找出这些区域的界线主要沿着哪些地理事物形成的。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
1、读P2-3两幅图:(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共同之处是 。
(2)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差异,思考P2方框中的三个问题,把你的答案写在问题旁边。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比较。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矿产资源
松嫩平原 ① ② ① ② ③ ① ② ③
长江三角洲 ① ② ① ② ① ② ③
3、两地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 其他生产活动
耕作方式 主要粮食作物 作物熟制 其他 工业 商业
松嫩平原 ——
长江三角洲
4、下列举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建筑物、饮食的区域差异,试从地理角度,简要分析其自然原因。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B.从北到南,房屋高度、房顶坡度和房檐都逐渐增大——
C.北方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南方墙体轻薄——
D.建同等面积的住宅楼,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E.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F.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
G.“寇老西儿”山西人爱吃酸喝醋——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逻辑填空。
1、早期:
2、农业社会:科技进步
3、工商业社会:
【疑难汇总】
【小结提升】
总结:试总结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目标检测】
1.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明确的区域特征 ④是最小的单位不可分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区域有明显边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甘肃省兰州市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①⑥
(10’)3.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区域划分依据相同的是( )
A.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山东丘陵
B.长江流域、云贵高原、东南丘陵、干旱地区
C.亚热带、中纬度、亚欧大陆、华北平原
D.广东省、湖南省、广州市、湿润地区
读右图,完成4~5题。
4.图示反映了区域的( )
A.整体性特征 B.差异性特征
C.开放性特征 D.稳定性特征
5.图中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
A.地理位置差异 B.气候、地貌差异
C.人种分布差异 D.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6.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③都位于第三阶梯 ④雨热同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双选)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肥沃土壤分别是( )
A.水稻土 B.黄土 C.紫色土 D.黑土
(11’)8.我国南方的传统民居屋顶坡度比北方大,主要是考虑( )
A.热量差异 B.降水差异 C.文化差异 D.人口差异
9.8.我国北方有些居民没有后窗,这反映出当地( )
A.光照较强 B.风沙大 C.冬季寒冷 D.雨水多
(09’)10.广东盛产荔枝,山东盛产苹果。出现这种差异主要受以下哪种因素影响(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土壤
(09’)11.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形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气候 D.地形
12.新疆生产的瓜果特别甜,原因是( )
A、云量多,光照弱,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
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09’)13.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和当地民居搭配不相符的是( )
A.西双版纳——竹楼 B.江南地区——尖顶屋
C.陕北延安——窑洞 D.云贵高原——蒙古包
14.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与对应形成原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B.从北到南,房屋进深、高度和坡度都逐渐增大——便于雨水的排泻和屋内通风纳凉
C.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北方地区地价和建筑材料价格高
D.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北方地区地广人稀
【强化训练】
15.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③都位于第三级阶梯 ④雨热同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16.区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下列组合合理的是( )
A.四川盆地——绿洲农业 B.宁夏平原——灌溉农业
C.长江三角洲——大牧场放牧业 D.洞庭湖平原——水稻种植业
(10’)17.近年来珠江三角洲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推进速度快,人均耕地减少 B.珠江口咸潮加剧,影响粮食生产
C.夏秋季节多台风,粮食生产不稳定 D.工业污染严重,粮食产量下降
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18~19题。
18.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
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
D.甲区域高温多雨
19.下列说法符合乙区域土地条件特点的是( )
A.此地区肥沃的水稻土广泛分布
B.人口稠密,耕地大片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09’)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家具生产基地,目前已成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21题。
20.伊春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城市的原因是( )
A.煤炭资源枯竭 B.水资源枯竭 C.石油资源枯竭 D.可采林木资源枯竭
21.最适宜该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 )
A.IT等高新科技产业 B.森林观光等生态旅游业
C.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D.以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
动
活
人
类
区
域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了农业发展
水:水系成为交通阻隔土:
水:
土:土壤适合种植水稻
船作为交通工具
广泛使用
生产工具改进、
生产技术改良
促进了农业发展
水: ,土地被
土:人口 ,人均耕地
不利于 推广
农业生产
粮食商品率
粮仓地位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