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 种群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浮游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马尾松
C.一个水库中的全部鱼类 D.一个海岛上的全部昆虫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种群的知识,思考解答.
【解答】解: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浮游生物有很多个品种,不是同一个物种生物,不能算一个种群.不符合题意.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马尾松,是同一个物种,符合种群的概念,符合题意.
C、一个水库中的全部鱼类,鱼有很多个品种,不是同一个物种的鱼,不能算一个种群.不符合题意.
D、一个海岛上的全部昆虫,昆虫有很多个品种,不属于同一个物种的昆虫,不能算一个种群.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017·温州)科研人员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确认了一新物种,命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生活在该山区的所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构成一个( )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群落 D.种群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只有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1、种群的概念: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种群概念的理解:①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形式;②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解答】根据种群的定义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属于一个种群,
故选D
3.决定生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分布总格局的两个主要生态因素是( )
A.风力和热量 B.风力和雨量 C.热量和雨量 D.温度和风力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常直接作用于个体生存和繁殖等.亦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 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温度、水分等.例如:我国南方盛产柑橘,北方盛产苹果,是因为南北方自然条件不同,主要是气候的差异.尤其是气温影响最大.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
【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决定生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分布总格局的两个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和水量.
故选:C.
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解答】解: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是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A错误;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是指种群密度,为种群的数量特征,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B正确;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是指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C错误;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属于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D错误.
故选:B.
5.金华是国家级旅游城市,有许多著名景点,以下关于景区内生物的描述属于种群的是( )
A.双龙景区内所有的植物 B.浦江仙华山上所有的鸟类
C.诸葛八卦村内所有的人 D.武义牛头山上所有的生物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种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解答】解:据分析可见:A、B、D不符合种群的概念;
C诸葛八卦村内所有的人符合种群的概念.
故选:C
6.一段时期内当某一生物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生物数量将( )
A.逐渐上升 B.逐渐下降
C.不会变化 D.不断下降后再回升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种群的数量变化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生物数量将逐渐上升。
7.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甲、乙分别属于 (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是生物个体所具有的,是生物个体的生命现象;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的特征,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体表现。
【解答】1、个体具有出生、性别、年龄等特征。
2、同一自然区域内的同种个体组合在一起,称为一个种群。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一些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等。
故答案为:B
8.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并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增减动态的主要依据是 ( )
A.种群年龄结构 B.种群性别比例
C.种群人口密度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取决于该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解答】A、年龄结构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A正确;
B、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B错误;
C、种群密度只能说明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
D、出生率、死亡率以及潜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D错误。
故答案为:A
9.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
C.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出生率下降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较大吸引力的诱芯,结合诱捕器(水盆式、粘胶式)配套使用。在田间释放后,形成“假姑娘”(性引诱剂)引来“真小伙”(田间的雄虫),从而使得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目的。
【解答】A、雄性个体数量减少对雌虫的生殖能力没有影响,A错误;
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所以直接原因是种群出生率下降,B错误;
C、题意中只说影响雄性个体数量,不会影响雌性个体,C错误,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10.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对一块面积为20平方米的某地进行动物数量调查,结果为蝗虫15只,蚂蚁l00只,蜗牛5只,蜜蜂21只,其中种群密度最小的是 ( )
A.蝗虫 B.蚂蚁 C.蜜蜂 D.蜗牛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结合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种群密度可用以下公式表示: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该蝗虫的种群密度=15只/20米2=0.75只/米2 ;
该蚂蚁的种群密度=100只/20米2=5只/米2 ;
该蜗牛的种群密度=5只/20米2=0.25只/米2 ;
该蜜蜂的种群密度=21只/20米2=1.05只/米2 ;
四种动物种群密度从大到小顺序为:蚂蚁、蜜蜂、蝗虫、蜗牛
故选:D
11.下图是一个种群的年龄分布图,其中种群灭绝的概率最大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解答】A属于增长型,其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大;B属于稳定性,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能保持相对稳定;C和D都属于衰退型,它们的种类数量会逐渐减少,尤其是D种群。因此,D种群灭绝的机会最大。
故答案为:D
1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会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A.种群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解答】A、种群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故A错误;
B、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故B正确;
C、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故C错误;
D、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故D错。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3.种群的特征有: 、 、 、 。
【答案】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
【解答】种群有同一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它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等。
故答案为: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14.能预测一个国家未来人口数量动态变化的最关键种群数量特征是 。
、
【答案】年龄结构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据此答题。
【解答】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最主要依据,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故答案为:年龄结构
15.某自然保护区在年初时有天鹅5000只,由于各项保护措施得当,一年内共出生6000只,死亡1500只,则天鹅种群的出生率为 ,死亡率为 。已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净增数量/年初数量×100%,则当年天鹅的自然增长率为 。若天鹅生活的区域面积为10平方千米,则年初和年末天鹅的种群密度分别为 和 。
【答案】1200‰;300‰;90%;500只/平方千米;950只/平方千米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解答。
【解答】出生率=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6000/5000×1000‰=1200‰,
死亡率=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1500/5000×1000‰=300‰。
自然增长率=净增数量/年初数量×100%=6000—1500)/5000×100%=90%,
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年初种群密度= 5000只/10平方千米=500只/平方千米,
年末种群密度=(5000 +6000)只/10平方千米=950只/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1200‰;300‰;90%;500只/平方千米 ;950只/平方千米
16.生物的种群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这个范围可以指种群生存的 或 。在10米2的地里种了50棵玉米,则玉米的种群密度为 ;在一个0.5米3的金鱼缸里养了5条金鱼,则金鱼的种群密度为 。
【答案】面积;体积;5棵/米2;10条/米3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结合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种群密度可用以下公式表示: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所以该玉米的种群密度=50棵/10米2=5棵/米2 ;该金鱼的种群密度=5条/0.5米3=10条/米3 。
故答案为:面积 ;体积 ;5棵/米2 ;10条/米3
17.“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若在被调查的一个池塘中,捕获一部分鲫鱼(数量为M)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捕,重捕的鲫鱼数为n,其中标记的鲫鱼数为m,则可计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种群的数量为 。在计算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时用到的一个假设是 。
【答案】;重捕鲫鱼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与池塘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相等(或标记鲫鱼均匀分布在全部鲫鱼中)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一种常用的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
【解答】对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在计算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时用到的一个假设是重捕鲫鱼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与池塘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相等。
故答案为: 重捕鲫鱼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与池塘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相等。
三、实验探究题
18.“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见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 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只)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 查样方总面积为2×104米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捕获 标记 雌性 雄性
初捕 32只 32只 14只 18只
重捕 36只 4只 18只 18只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数量(N)的计算公式: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104米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性/雄性)为 。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
【答案】(1)N=Mn/m
(2)144;高
(3)8/9 (或32/36)
(4)2.5:1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解答】(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
(2)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3)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14+18)÷(18+18)=32:36=8:9。
(4)由于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则1 hm2有360个洞,洞口数/田鼠数=360÷144=2.5:1.
故答案为:
(1)N=Mn/m
(2)144 高
(3)8:9
(4)2.5:1
19.在一个种群中,生物体的死亡常常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差别。若将某一动物的种群分为几个年龄阶段,分别求出每个年龄阶段的存活率,再按年龄百分比画成关系曲线图,便得到该动物的存活率和年龄关系曲线图。如图所示,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3种不同的动物,据图回答:
(1)曲线ab段表示甲动物 。
(2)cd段可表示乙动物 。
(3)丙曲线表示 ,如果丙为野生动物,据此,我们应该做好 的保护工作。
【答案】(1)在中年以前死亡率很低
(2)在幼年时死亡率较高
(3)该动物幼年时死亡率很高;该动物年幼时期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于种群特征的考查,先梳理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题图分析解答。
【解答】(1)分析图甲可知,ab段甲的年龄在50之前,此时存活率较高,所以可得出甲物种在中年以前死亡率很低。
(2)分析图乙可知,cd段乙的年龄在出生和50中间,此时存活率下降明显,所以可得出乙物种在幼年时死亡率较高。
(3)分析图丙可知,丙的存活率在年龄前半段下降明显,后半段下降慢一些,所以可得出丙物种在幼年时死亡率很高,如果丙为野生动物,我们应该做好 的保护工该动物年幼时期工作,提高其存活率。
故答案为:(1)在中年以前死亡率很低
(2)在幼年时死亡率较高
(3)该动物幼年时死亡率很高 ;该动物年幼时期
四、综合题
20.(2014·绍兴)小敏用酸奶机自制酸奶:将酸奶机内的容器放在沸水中煮5分钟,取出冷却,将买来的盒装鲜酸奶和乳酸菌粉(里面含有大量活的A乳酸杆菌)倒入其中,充分搅拌后,放入酸奶机中,设定加热温度(38℃)和时间,进行发酵.回答下列问题:
(1)将容器放在沸水中煮5分钟,目的是 .
(2)乳酸杆菌的营养方式是 (选填“自养”或“异养”).
(3)查阅资料:
资料1:不同温度下,A乳酸杆菌菌株生长情况如表.
资料2:在38℃和适宜的环境下,每ml奶中含有的A乳酸杆菌活菌数随发酵时间的关系如图.
资料3:每mL酸奶中的A乳酸杆菌活菌数越多,酸奶的品质越好.
根据资料,小敏制作酸奶时应将温度控制在 范围内;发酵最长时间不宜超过 小时.
【答案】(1)杀死容器内原有的微生物
(2)异养
(3)25℃﹣﹣42℃;8
【知识点】代谢的多样性;细菌
【解析】【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要将容器洗烫干净,对容器进行消毒,防止杂菌对实验的干扰.
【解答】解:(1)将容器放在沸水中煮5分钟,目的是杀死容器内原有的微生物.(2)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酵母菌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是异养.(3)酸奶是以新鲜的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加有益菌(乳酸菌),根据资料,小敏制作酸奶时应将温度控制在25℃﹣﹣42℃范围内;发酵最长时间不宜超过8小时.
故答案为:(1)杀死容器内原有的微生物;(2)异养;(3)25℃﹣﹣42℃ ;8.
1 / 1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 种群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浮游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马尾松
C.一个水库中的全部鱼类 D.一个海岛上的全部昆虫
2.(2017·温州)科研人员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确认了一新物种,命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生活在该山区的所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构成一个( )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群落 D.种群
3.决定生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分布总格局的两个主要生态因素是( )
A.风力和热量 B.风力和雨量 C.热量和雨量 D.温度和风力
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5.金华是国家级旅游城市,有许多著名景点,以下关于景区内生物的描述属于种群的是( )
A.双龙景区内所有的植物 B.浦江仙华山上所有的鸟类
C.诸葛八卦村内所有的人 D.武义牛头山上所有的生物
6.一段时期内当某一生物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生物数量将( )
A.逐渐上升 B.逐渐下降
C.不会变化 D.不断下降后再回升
7.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甲、乙分别属于 (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8.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并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增减动态的主要依据是 ( )
A.种群年龄结构 B.种群性别比例
C.种群人口密度 D.出生率和死亡率
9.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
C.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出生率下降
10.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对一块面积为20平方米的某地进行动物数量调查,结果为蝗虫15只,蚂蚁l00只,蜗牛5只,蜜蜂21只,其中种群密度最小的是 ( )
A.蝗虫 B.蚂蚁 C.蜜蜂 D.蜗牛
11.下图是一个种群的年龄分布图,其中种群灭绝的概率最大的是( )
A. B.
C. D.
1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会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A.种群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二、填空题
13.种群的特征有: 、 、 、 。
14.能预测一个国家未来人口数量动态变化的最关键种群数量特征是 。
、
15.某自然保护区在年初时有天鹅5000只,由于各项保护措施得当,一年内共出生6000只,死亡1500只,则天鹅种群的出生率为 ,死亡率为 。已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净增数量/年初数量×100%,则当年天鹅的自然增长率为 。若天鹅生活的区域面积为10平方千米,则年初和年末天鹅的种群密度分别为 和 。
16.生物的种群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这个范围可以指种群生存的 或 。在10米2的地里种了50棵玉米,则玉米的种群密度为 ;在一个0.5米3的金鱼缸里养了5条金鱼,则金鱼的种群密度为 。
17.“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若在被调查的一个池塘中,捕获一部分鲫鱼(数量为M)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捕,重捕的鲫鱼数为n,其中标记的鲫鱼数为m,则可计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种群的数量为 。在计算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时用到的一个假设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8.“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见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 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只)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 查样方总面积为2×104米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捕获 标记 雌性 雄性
初捕 32只 32只 14只 18只
重捕 36只 4只 18只 18只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数量(N)的计算公式: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104米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性/雄性)为 。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
19.在一个种群中,生物体的死亡常常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差别。若将某一动物的种群分为几个年龄阶段,分别求出每个年龄阶段的存活率,再按年龄百分比画成关系曲线图,便得到该动物的存活率和年龄关系曲线图。如图所示,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3种不同的动物,据图回答:
(1)曲线ab段表示甲动物 。
(2)cd段可表示乙动物 。
(3)丙曲线表示 ,如果丙为野生动物,据此,我们应该做好 的保护工作。
四、综合题
20.(2014·绍兴)小敏用酸奶机自制酸奶:将酸奶机内的容器放在沸水中煮5分钟,取出冷却,将买来的盒装鲜酸奶和乳酸菌粉(里面含有大量活的A乳酸杆菌)倒入其中,充分搅拌后,放入酸奶机中,设定加热温度(38℃)和时间,进行发酵.回答下列问题:
(1)将容器放在沸水中煮5分钟,目的是 .
(2)乳酸杆菌的营养方式是 (选填“自养”或“异养”).
(3)查阅资料:
资料1:不同温度下,A乳酸杆菌菌株生长情况如表.
资料2:在38℃和适宜的环境下,每ml奶中含有的A乳酸杆菌活菌数随发酵时间的关系如图.
资料3:每mL酸奶中的A乳酸杆菌活菌数越多,酸奶的品质越好.
根据资料,小敏制作酸奶时应将温度控制在 范围内;发酵最长时间不宜超过 小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种群的知识,思考解答.
【解答】解: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浮游生物有很多个品种,不是同一个物种生物,不能算一个种群.不符合题意.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马尾松,是同一个物种,符合种群的概念,符合题意.
C、一个水库中的全部鱼类,鱼有很多个品种,不是同一个物种的鱼,不能算一个种群.不符合题意.
D、一个海岛上的全部昆虫,昆虫有很多个品种,不属于同一个物种的昆虫,不能算一个种群.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只有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1、种群的概念: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种群概念的理解:①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形式;②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解答】根据种群的定义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属于一个种群,
故选D
3.【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常直接作用于个体生存和繁殖等.亦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 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温度、水分等.例如:我国南方盛产柑橘,北方盛产苹果,是因为南北方自然条件不同,主要是气候的差异.尤其是气温影响最大.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
【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决定生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分布总格局的两个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和水量.
故选:C.
4.【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
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解答】解: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是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A错误;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是指种群密度,为种群的数量特征,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B正确;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是指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C错误;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属于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
【解析】【分析】种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解答】解:据分析可见:A、B、D不符合种群的概念;
C诸葛八卦村内所有的人符合种群的概念.
故选:C
6.【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种群的数量变化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生物数量将逐渐上升。
7.【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是生物个体所具有的,是生物个体的生命现象;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的特征,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体表现。
【解答】1、个体具有出生、性别、年龄等特征。
2、同一自然区域内的同种个体组合在一起,称为一个种群。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有的一些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等。
故答案为:B
8.【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取决于该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解答】A、年龄结构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A正确;
B、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B错误;
C、种群密度只能说明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
D、出生率、死亡率以及潜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D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较大吸引力的诱芯,结合诱捕器(水盆式、粘胶式)配套使用。在田间释放后,形成“假姑娘”(性引诱剂)引来“真小伙”(田间的雄虫),从而使得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目的。
【解答】A、雄性个体数量减少对雌虫的生殖能力没有影响,A错误;
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所以直接原因是种群出生率下降,B错误;
C、题意中只说影响雄性个体数量,不会影响雌性个体,C错误,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D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结合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种群密度可用以下公式表示: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该蝗虫的种群密度=15只/20米2=0.75只/米2 ;
该蚂蚁的种群密度=100只/20米2=5只/米2 ;
该蜗牛的种群密度=5只/20米2=0.25只/米2 ;
该蜜蜂的种群密度=21只/20米2=1.05只/米2 ;
四种动物种群密度从大到小顺序为:蚂蚁、蜜蜂、蝗虫、蜗牛
故选:D
11.【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解答】A属于增长型,其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大;B属于稳定性,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能保持相对稳定;C和D都属于衰退型,它们的种类数量会逐渐减少,尤其是D种群。因此,D种群灭绝的机会最大。
故答案为:D
12.【答案】B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解答】A、种群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故A错误;
B、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故B正确;
C、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故C错误;
D、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故D错。
故答案为:B
13.【答案】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
【解答】种群有同一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它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等。
故答案为: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14.【答案】年龄结构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据此答题。
【解答】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最主要依据,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故答案为:年龄结构
15.【答案】1200‰;300‰;90%;500只/平方千米;950只/平方千米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解答。
【解答】出生率=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6000/5000×1000‰=1200‰,
死亡率=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1500/5000×1000‰=300‰。
自然增长率=净增数量/年初数量×100%=6000—1500)/5000×100%=90%,
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年初种群密度= 5000只/10平方千米=500只/平方千米,
年末种群密度=(5000 +6000)只/10平方千米=950只/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1200‰;300‰;90%;500只/平方千米 ;950只/平方千米
16.【答案】面积;体积;5棵/米2;10条/米3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结合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种群密度可用以下公式表示: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所以该玉米的种群密度=50棵/10米2=5棵/米2 ;该金鱼的种群密度=5条/0.5米3=10条/米3 。
故答案为:面积 ;体积 ;5棵/米2 ;10条/米3
17.【答案】;重捕鲫鱼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与池塘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相等(或标记鲫鱼均匀分布在全部鲫鱼中)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一种常用的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
【解答】对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在计算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时用到的一个假设是重捕鲫鱼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与池塘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相等。
故答案为: 重捕鲫鱼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与池塘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相等。
18.【答案】(1)N=Mn/m
(2)144;高
(3)8/9 (或32/36)
(4)2.5:1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解答】(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
(2)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3)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14+18)÷(18+18)=32:36=8:9。
(4)由于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则1 hm2有360个洞,洞口数/田鼠数=360÷144=2.5:1.
故答案为:
(1)N=Mn/m
(2)144 高
(3)8:9
(4)2.5:1
19.【答案】(1)在中年以前死亡率很低
(2)在幼年时死亡率较高
(3)该动物幼年时死亡率很高;该动物年幼时期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于种群特征的考查,先梳理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题图分析解答。
【解答】(1)分析图甲可知,ab段甲的年龄在50之前,此时存活率较高,所以可得出甲物种在中年以前死亡率很低。
(2)分析图乙可知,cd段乙的年龄在出生和50中间,此时存活率下降明显,所以可得出乙物种在幼年时死亡率较高。
(3)分析图丙可知,丙的存活率在年龄前半段下降明显,后半段下降慢一些,所以可得出丙物种在幼年时死亡率很高,如果丙为野生动物,我们应该做好 的保护工该动物年幼时期工作,提高其存活率。
故答案为:(1)在中年以前死亡率很低
(2)在幼年时死亡率较高
(3)该动物幼年时死亡率很高 ;该动物年幼时期
20.【答案】(1)杀死容器内原有的微生物
(2)异养
(3)25℃﹣﹣42℃;8
【知识点】代谢的多样性;细菌
【解析】【分析】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要将容器洗烫干净,对容器进行消毒,防止杂菌对实验的干扰.
【解答】解:(1)将容器放在沸水中煮5分钟,目的是杀死容器内原有的微生物.(2)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酵母菌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是异养.(3)酸奶是以新鲜的牛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再向牛奶中添加有益菌(乳酸菌),根据资料,小敏制作酸奶时应将温度控制在25℃﹣﹣42℃范围内;发酵最长时间不宜超过8小时.
故答案为:(1)杀死容器内原有的微生物;(2)异养;(3)25℃﹣﹣42℃ ;8.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