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第4课时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第4课时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7 10:3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八年级 上
13.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导入新课
李白的诗歌我们学习了不少,他的诗歌中经常会出现月亮这一形象,似乎李白和月有一种特别的情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中还是有月亮,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13. 唐诗五首
李白
渡荆门送别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全诗。
2、反复诵读,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领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3、感悟诗人的家国之思,激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 ,或称“大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作家作品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荆门,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到二十五岁才出川而远渡荆门,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今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坐在船上,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致。诗人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自主学习
一、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jīnɡ)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自主学习
二、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
乘船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
楚地,今湖北一带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辽远无际的原野
我还是喜欢故乡的水啊,它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长江
平原
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喜爱
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喻行程之远
自主学习
三、朗读诗歌,理解内容
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哪一个字贯穿了全诗?
首联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一个“游”字贯穿了全诗始终。
2、诗人游历过程中,见到了怎样的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自主学习
三、朗读诗歌,理解内容
3、颔联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画?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景(从观察的位置去思考)?
描写的是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过程真切地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入”字形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原野,气势磅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充分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自主学习
三、朗读诗歌,理解内容
4、颈联是怎样写景的?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景(从观察的位置去思考)?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月下飞天镜:描写月夜俯视所见即水中映月图——近景
云生结海楼:描写白昼眺望所见即天边云霞图——远景
自主学习
三、朗读诗歌,理解内容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送”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合作探究
一、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出国游”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紧紧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
二、诗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
合作探究
三、诗歌的写作特色。
1.构思巧妙,脉络清晰。
诗歌首联是总叙,交代诗人此行的目的,为下文的写景和抒情做了铺垫。接着,颔联、颈联详细地描绘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言语间满含诗人初见平原的新奇感受。最后两句紧扣“送别”主题,与首联的诗意遥相呼应,脉络清晰。
2.想象奇特,富有浪漫色彩。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种奇特的想象,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富有艺术张力。
主旨概括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长江两岸壮丽多姿、雄浑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奋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拓展延伸
《渡荆门送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中的一个“ ”字,把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的景象写得富有气势。(1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2分)

①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③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当堂练习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 。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 。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 。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 , 。(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
默写: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描写
抒情:怜水送行舟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雄浑壮美
慷慨悲壮
远景——平野 江流
近景——江月 云生
课外积累
诗人的外号
1、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仙——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5、诗圣——杜甫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课外积累
诗人的外号
6、诗佛——王维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7、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8、诗豪——刘禹锡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9、诗囚——孟郊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10、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默写诗歌,并领会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
作业布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