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8 19:2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测试题2021-2022年
语文考试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10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共4题;共6分)
得分
1. ( 1分 ) 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 B. 《答谢中书书》——陶渊明——东晋
C. 《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 D. 《三峡》——郦道元——北魏
2. ( 2分 )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 蝉则千转不穷 C.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D. 窥谷忘反
3. ( 2分 ) 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4. ( 1分 )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B.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阅卷人 二、名著导读(共1题;共2分)
得分
5. ( 2分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除了一匹身上披着绣有一颗金星的天蓝色鞍毯的白马在河边吃草以外,只有他一个人。这个青年正在洗澡;我们走近时,他很快地跳出来,披上天蓝色的褂子,和白布的头巾,上面有一颗红星。一枝毛瑟枪挂在他腰际,木盒子柄上垂着一绺红缨绸带。他手按着枪,等着我们走近,问向导我们有什么事情。后者拿出他的路条,简单地说明了我是怎么被交给他的,那个战士好奇地看着我,等我进一步解释。
“我是来见毛泽东的,”我说,“我知道他在安塞。我们还得走多远?”
“毛主席吗?”他慢吞吞地问。“不,他不在安塞。”接着他看了看我们的后面,问我是不是没有别人。他弄清楚确实只有我一人之后,态度才自然起来,他微笑着,好像有什么秘密的好玩的事情似的。他对我说:“我正要到安塞去。我和你一块到县政府去吧。”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_ _______,具体的情节是__ ______。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三、默写(共1题;共9分)
得分
6. ( 9分 ) 诗文默写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 , 。
(2).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
(3).王维《使至塞上》中以“征蓬”“归雁”自比,写飘零之感的句子是: , 。
(4).崔颢在《黄鹤楼》中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的诗句是: ? 。
阅卷人 四、语言表达(共1题;共6分)
得分
7. ( 6分 ) 口语交际
班级将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不超过60字)
.丽丽的妈妈不同意丽丽参加这次活动,还说:“学习这么紧张,还是省下点时间复习功课吧,不然的话,一切都只能是梦!”请你以丽丽的口吻,用得体的语言说服妈妈。
阅卷人 五、综合题(共1题;共7分)
得分
8. ( 7分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厉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 , 游山是为了 , 玩水是为了 , 郊游是为了淘冶性灵。所以,他们笔下的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 。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1)文中加“△”字的注音和划线字的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几△乎(jǐ)提炼
B.强△调(qiāng)淘冶
C.特殊△(shū)鼓厉
D.匹△夫(pī)夸耀
(2)请将下面三个词分别还原到文中的横线上:
A.赋诗 B.旷怀 C.寻真
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厉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________,游山是为了________,玩水是为了________,郊游是为了淘冶性灵。
顺其思路,请在加曲线的句子后面仿写一句。
阅卷人 六、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2分)
得分
9. ( 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骊道元《三峡》)
【乙】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 , 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 , 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① , 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注】信宿:连宿两夜。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 疾:快
C.迳黄牛山 迳:经过
D.犹望见此物 犹:好像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色如人自刀牵牛。
【甲】文“朝发自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________;【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________。这在写法上都属于________描写。
【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卷人 七、诗歌鉴赏(共1题;共4分)
得分
10. ( 4分 )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
(2)末句中的“怜”的意思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卷人 八、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4分)
得分
11. ( 12分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经典诗词过诗意人生
——从《中国诗词大会》说开去
①《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饮水思源,从绵延不绝的文明中借鉴智慧,才能行稳致远。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也再次佐证了这一点:当下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甘霖,现代中国的前行,也需要从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②诵读润泽心灵。唐宋诗词作为我国优秀思想文化载体,以凝练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把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内化为心灵认知。品读鉴赏这些锦绣文章,能把纯意识形态的、纯政治伦理的概念转化提升为心灵的感应、精神的修养,从而将一种外在的、说教式的教育,转化为一种艺术的感染,浸润心灵。吟诵时应以品读为核心,因声求气,得其风骨神采。要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可采用多种多样方式,如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吟诵或创作比赛,通过合唱、诗乐舞、情景剧、快板、音乐剧等形式,创新传统经典的传播形式,加上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渲染扩散,营造浓厚氛围,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③体悟提升境界。古典诗词的力量,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正如《中国诗词大会》一位参赛者所说,热爱古诗词,只因其中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感觉”。包含唐宋诗词在内的经典一直涵养着国人的精神生活,充实着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到“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人生的起落与社会的变迁在平仄的韵律中归于祥和;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思况味等等,其间传达出的人生态度和深沉思索,无不启示我们应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人生的变故和不幸:只有实现了内心和谐,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关爱他人,热爱生活,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相处。
④躬行笑对人生。诵读古典诗词,重要的是去体会那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校正人生航向。农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诗词给了她用朴实乐观直面清贫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让人看到了文化滋养对抗多舛命途的力量。《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冠军武亦姝说,苏轼“根据人生境遇调整心态”,始终笑对各种人生挑战,“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国诗词大会》的百名选手,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人,他们不分年龄、民族、学历与职业,上至“翁媪”,下至“垂髫”,都能从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养分,振奋精神,砥砺前行。
(选自《徐州日报》)
阅读全文,请依据文章内容说出我国的古诗词被奉为经典的原因。
第④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开头引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饮水思源,从绵延不绝的文明中借鉴智慧,才能行稳致远”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体悟古典诗词能提升境界,请选择第③段中某句诗词,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2. ( 12分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评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 , 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着我整学期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集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1)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
①小学三年级时,________;
②十多年后,________
(2)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句式________?该句反映了我当时________和________心理。
(3)第 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
(4)本文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写字端正清楚很重要。
B.误会往往能助人进步。
C.经历是一笔人生财富。
D.鼓励欣赏会给人力量。
本文标题“评语”不可以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
阅卷人 九、写作题(共1题;共30分)
得分
13. ( 3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回味”一词作了如下解释:【回味】huí wèi①(名)食物吃过后的余味: 无穷。②(动)从回忆里体会:我一直在 他说的话。
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2.【答案】 C
3.【答案】 B
4.【答案】 C
二、名著导读
5.【答案】 《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 斯诺去延安见毛泽东的路上
三、默写
6.【答案】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语言表达
7.【答案】 (1)示例:中国梦,犹如翱翔在中国苍穹之上的雄鹰,犹如在中国辽阔黄河上的奔流;而我们的中国梦,犹如绽放在中国藤蔓上的牡丹,明艳美丽。
(2)示例:妈妈,我理解您对我的关心。但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应该关心国家大事,心中有梦想,才会有奋斗的动力。
五、综合题
8.【答案】 (1)B
(2)A;B;C
(3)示例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寂 示例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六、文言文阅读
9.【答案】 (1)D
(2)C
(3)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②样子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4)湍急;迂回(深);侧面
(5)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七、诗歌鉴赏
10.【答案】 (1)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下江水的平静、美丽。
(2)喜爱。尾联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喜爱、思念之情。
八、现代文阅读
11.【答案】 (1)①诵读润泽心灵;②体悟提升境界;③躬行笑对人生。
(2)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白茹云从诗词中汲取力量、武亦姝所说的苏轼的笑对人生挑战,以及百名普通选手从诗词中振奋精神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古典诗词“躬行笑对人生”的观点。
(3)①通过引用材料,自然引出本文作者的观点“当下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甘霖,现代中国的前行,也需要从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②同时,此材料作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③由引用行文,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写杜甫登高所见的秋天肃杀萧条的凄凉景象,暗示家国命运的衰败,但是,今天再读,感觉新陈代谢不以意志为转移,新生事物终将旧事物取而代之。所以,人生浮沉,应坦然面对。
12.【答案】 (1)由于我误读了老师的评语,给了我努力的动力,让我提高了成绩。一学期后,我才突然得知是误读。;我当了老师,尽量书写工整,不引起学生误读。并且收到了学生给我的评价。
(2)排比;急切;疑惑
(3)略
(4)B
(5)“评语”这个标题也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内容角度来看,“误读”带有不积极的语言色彩,看似在批评老师的字迹不清。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通过老师的评语让作者获得了鼓励和进步,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引以为戒,其中也不乏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九、写作题
13.【答案】 【参考例文】
回味
皎洁的月悄悄地拉起一道帷幕,空灵,缥缈,恍若仙境。思绪驰骋其间,可任意纵横千万里。这是儿时赏月时的幸福。是足以回味并珍藏一生的。
月似柔水,轻轻地掬一捧,洒在月桂上,晶莹的露珠是永恒的爱意,不经意间,就落在了太婆的眉梢上。
八月中秋,站在天台上的我痴痴地盯着月亮,却怎么也不能把它想成白玉盘,心中总记挂着老家的月桂。这时节,桂花应该开了吧。那桂花香一定和着老家独有的泥土的芬芳,溢满整个院子了吧。
望着望着,就走起神儿来,不禁怀念起童年与太婆一起在乡下的时光,乡下才是我的乐土啊。特别是中秋的日子,赏月是必不可少的,但我的乐趣却是清香满园的月桂。
提前几天,太婆就站在小凳子上,踮起一双小巧的脚,将凌乱的白发往耳后一别,用她枯长的手捋下一捧又一捧的黄灿灿的桂花,兜在围裙里,晒干了炒桂花糖,留着中秋赏月时吃。
到了中秋晚上,我俩坐在月桂下,看月亮渐渐爬上来。那是说不尽的静谧。桂花的香在四周肆意蔓延,直攀上了天上鹅黄的月。大大的月像刚出生的娃娃般纯净,却透着清淡的桂花香。比起我们身旁的月桂的浓厚、醇醇的香,月亮更像一位美得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微微飘逸的桂花香,就是她的仙灵之气了。
我趴在太婆的腿上,仰起头,透过错综复杂的树枝看月亮,看那圆圆的脸被分割成碎片,反而感到无比的和谐。我小心翼翼地看着月,如同看着自己的偶像,大气也不敢喘,怕吓着心中空灵、美好的仙子。我贪婪地盯着它,享受着月精灵的黑暗力量,那傻傻的神情引得太婆开怀大笑。
凄冷的月光依然强烈,瞬间又拉回了我的心神,我不由得再次看向黑暮上的月——没有了泥土的芳香,钢筋水泥之味却冲入鼻中。我心中一阵失望。月依旧是月,可我却再赏不出那么美的月,再闻不到那么美好的香气,再听不到太婆那么爽朗的笑,那笑声亦已融进了记忆中月桂的香气里,沉淀为幸福的心音。
皎洁的月色不断勾起童年的往事,让我回味着那些过往的人和事,快乐且迷惘着。老家的桂花树渐渐浮现在眼前。满树的桂花散发着醉人的香气,沾在太婆的眉梢,印在皎洁的月上,慰藉了我思乡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