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群诗整合课堂教学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群诗整合课堂教学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8 14:5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群诗整合课堂教学实录
王君老师说,基于整合思想的群诗阅读,打通了教材分际,使群诗阅读教学得到圆融运用。的确,群诗阅读教学能规避单篇教学的单薄与单向,可以让课堂更多元更多维。如果说单篇教学着眼于主问题的精心设计,那么群诗教学就要立足于主议题的高妙确立。只有主议题确立得有效有度,学生的思维深潭才会犹如活水击石,荡起阵阵思维涟漪。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八上第三单元群诗整合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整合)。这节课力求每个环节的主议题都恰当精准,以此带领学生借文字的路径感受诗人的喜怒悲欢,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与那些郎朗上口的经典诗句产生共鸣与呼应,实现语文课格局与气象的宏阔、博大。
按照“解读内涵三层次方法”,文本第一层的显性内容是诗歌描绘的画面。这一层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参考资料就可以完成,这是课堂的起点。文本第二层的隐性意脉是求同比异思维下的“联结”“整合”。如何把三首诗“打碎”并“联结”与“整合”是这节课的难点。这一层需要教师从高处俯瞰这三首诗歌,找到关键议题,打通三首诗歌的“经脉”,方能实现。文本第三层的深层主旨是引导学生学做充满“正能量”的人。三位诗人的处境虽不同,但精神底色却都是“乐观”“昂扬”“向上”的,这是学生汲取到的足以温暖一生的“精神养料”,是学生的精神成长点。这才是这节课的课堂终点。
“微镜头”之一“‘猫眼’赏景”
师: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是啊,文章是书案上的山水,跌宕起伏,姿态万千。今天我们就跟随王维、李白、白居易开启一场“山水有大美,诗心在其中”群诗阅读的美妙之旅。
生充满期待。
师:请大家摇头晃脑地读三首诗,边读边思考三首诗的相同点。
生自由读诗。
师:谁先分享一下自己的“发现”?
生:三位诗人都是唐朝诗人。
师:嗯,我已经让大家搜集了三位诗人的详细资料,你能选择其中一位说说他的“名片”吗?
生:王维名片:1生卒年:701年—761年,盛唐;2字与号:字摩诘,号摩诘居士;3特长:尤擅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诗,还擅长画画;4爱好:写诗,笃诚奉佛;5绰号:诗佛;6代表作:《使至塞上》《鸟鸣涧》等。
师:苏轼很推崇王维的诗,他曾怎样评价王维的诗?
生: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品味王维的诗,诗中的意象便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观赏王维的画,画面中处处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王维确实是盛唐闪亮的“山水田园派”“明星”代表人物。谁能说说李白和白居易的名片?
生:李白名片:1生卒年:701年(跟王维同年出生)—762年,盛唐;2字与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3:特长:擅长写长篇古诗和绝句;4爱好: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喜剑术;5绰号:诗仙。6代表作:《望庐山瀑布》《行路难》《将进酒》等;7诗风: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奇妙,清新飘逸,意境奇妙,浪漫。
师:李志敏教授曾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生:白居易名片:1生卒年:772年-846年,中唐;2字与号: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3特长:擅长写诗歌,且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4爱好:倡导新乐府运动;5绰号:“诗魔”和“诗王”;6代表作:《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师:毛泽东主席很喜欢读唐朝的诗歌,特别是对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大加赞赏。毛主席认为白居易真正写出了普通老百姓的心声。三首诗还有哪些相同点?
生:体裁相同,都是律诗。《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是五言律诗,《钱塘湖春行》是七言律诗。
生:三首诗都是先写景后抒情。
生:都歌咏了不同地域的山水风景。
师:对,有名胜风景《钱塘湖春行》,大漠风情《使至塞上》,蜀地美景《渡荆门送别》。
生记录。
师:请大家把这三首诗自由朗读一遍,并用波浪线标注出这三位诗人描绘美景的诗句。从这三首诗描绘美景的诗句里任选上下两句,进行创意表达。格式:山水之美,美在 (诗人)的 诗句,你看 (描绘画面)。示例:山水之美,美在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句,你看,春日暖阳下,几处早起的黄莺正在争夺向阳的树,想要在阳光的沐浴下亮出春天最美的歌喉,谁家屋檐下新来的燕子正在衔泥筑巢,一丝丝,一寸寸筑起新年的幸福与期望。
生静心批注。
师:让我们创意表达,分享捕捉到的美景吧。
生:山水之美,美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你看,一望无际的大漠黄沙漫漫,一缕烽烟直冲云霄,黄河无声地奔腾在浩瀚的沙漠,远处,一轮圆圆的夕阳缓缓落下,橘黄的余晖洒满江面,像诗人的心在跃动。大漠和长河寥廓无边、浩瀚无垠,无比宽阔。
师:还有哪位同学也喜欢王维这一联诗?
生:山水之美,美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你看,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烽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落日图!
师:对,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啊,太迷人了。你能用你的声音传达王维笔下雄浑壮阔的大漠之景吗?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掌声一片。)
师:谁继续分享?
生:山水之美,美在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句,你看,那日夜相随的连绵群山渐行渐远,像那消失在耳畔的亲人的呼唤。那一望无际的原野张开臂膀将远道而来的诗人拥入怀中,那奔腾不息的长江奏着欢歌引着诗人的行船涌入广阔的原野。
师:长江、平原的辽阔壮观。你的解读让老师感受到了李白初见长江平原的欣喜与激动,你们能带着这份欣喜与激动再读这句诗吗?
生集体欣喜激动地朗读。
师:继续分享。
生:山水之美,美在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奇幻优美诗句中,你看,皎洁的明月倒映在平静的江面,就像仙人遗落在水中的一面明镜,天边的云霞变幻多端,就像那神奇美丽的海市蜃楼,是天上高超的魔术圣手的杰作。
师:月影如镜,云似蜃楼,瑰丽的想象是诗仙李白诗歌的标配。你的想象很丰富,文字很有灵气,有诗仙李白之风哦。谁再分享?
生:山水之美,美在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意盎然的诗句中,你看,色彩斑斓的春花被春风慢慢唤醒,它们一个个探出脑袋,露出明媚的笑颜,将要闪亮你的眼,被禁锢了一个冬天的小草,已铆足劲冲破大地的束缚,小小的个头刚能遮住马蹄。
师:你让老师看到了西湖早春的春意盎然。你的语言太有表现力了,这一段解读把白居易笔下那个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之景写活了,为你点赞!现在大家都化身为白居易,看到这样的初春景色,你会是什么心情?
生:欣喜,激动。
师:请大家带着这份欣喜和激动,化身为白居易再读这一联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来试一试?
生:有感情地朗读。重读了“迷”和“没”。
师:你的声音传达的“欣喜”和“激动”淋漓尽致,看来你读懂了白居易,谁继续分享?
生:山水之美,美在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句,你看,莺燕争春光,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谁家新到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
师:对,充满了温暖、生机与活力,满满的力量感。你能试着读出那份生机盎然吗?
生:动情朗读,“争暖树”“啄春泥”语速稍快,动感十足。
师: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王维在荒凉的边塞用丹青妙手勾画了一幅横绝千古的边塞风光图,李白在辽阔的长江原野中奔腾着他瑰丽的想象,白居易在春意盎然的西子湖畔徜徉出早春最美的姿态。
“微镜头”之二“妙语评景”
师:请大家根据写景“金句”,评选出一位“超级大明星”,并给他写一写颁奖词。
生:根据写景金句,我会评选王维为“明星”诗人。颁奖词:我把“最佳画面奖”颁给王维,因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十个字描绘的是一幅绝美的边塞风光图:整个背景是一片浩瀚无边的沙漠,黄河奔腾横贯其中,近处有孤烟一缕,远处落日一轮,构图布局很是巧妙。再看看他线条的运用,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很高妙!颜色的晕染也很绝妙,黄沙、橘黄落日、白烟、闪闪河水,很有苍茫感。
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尽了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还有评选王维为“明星”诗人的同学吗?说说你的颁奖词。
生:我也喜欢王维笔下的沙漠。颁奖词:这沙漠景象虽不像蜀地风景那样唯美,也不如钱塘湖那样迷人,可它却是无数游客想要去的。大漠烽烟直上云霄,圆圆的落日就在黄河的尽头。如果你想拍照,那你一定会拍到一幅“人景合一”的大美景象。
师:大漠风情,雄浑壮阔。天地人几乎融为一体,真是壮哉!此联中的“大”“孤”“直”“长”和“圆”这些字历来为人称道,谁说说这几个字为什么用得妙?
生: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师:王维勾勒出了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黄昏落日图。 这几个简单质朴的形容词,让原本无情的景物变得鲜活起来。而诗人也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让我们看到了在苍茫天地上行进着的作者看似孤单落寞的身影下那颗坚韧乐观的灵魂,也感受到了他的开阔胸襟。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生:构图美:烽烟 夕阳 大漠 长河——苍茫辽阔;线条美:直烟 曲河 圆日——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 碧水 红日 青烟——鲜明优美。
师:请根据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生画画。
师:《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你是王维,看到如此壮美的的景色,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会忍不住大声说:真是非同一般啊!美矣!壮哉!哇塞!
师:继续评选“超级大明星”。
生:根据写景金句,我会评选白居易为“明星”诗人。颁奖词:我把“最佳取景奖”颁给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用他的慧眼捕捉住了西子湖畔早春最盎然的景,仿佛这些美景早已嵌入诗人的生命中,在每一个春天诗人都会用他炙热的目光将其抚摸千万遍,美景不在远方,就在眼前。
师:如果你是一名山水画爱好者,你会在白居易的诗中选取哪些景?
生:我想取的景物不多,一寺,一亭,一湖,三五莺燕,花草,一匹良驹即可,让这几个意象构成一幅温馨的书画长卷。
师:你是山水画高手啊!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补充一下此诗的创作背景: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时,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现在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跟随白居易向美丽的西湖进发。
生自由读。
师:你读出了诗人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生:读出了诗人急于欣赏美景的期盼。
师:请按照二二三节奏朗读全诗。
生齐读。
师:你们又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读出了诗人欣赏美景的喜悦。
师:颔联两句诗歌,如果让老师写,老师会这样写:处处早莺争暖树,家家新燕啄春泥。同学们觉得是老师写的好,还是白居易写的好呢?
生:白居易写的好,因为还是初春季节,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莺不多,所以不能为“处处”。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 “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师:哦,有理有据,老师信服。有人认为“争”和“啄”两个动词用得妙,妙在哪里?
生:黄莺争相栖息,新燕辛勤啄泥,在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生动的表现出来了。
师:“乱”和“浅”呢?
生: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
师:你们真是慧眼识英才,白居易确实是“取景妙手”啊!谁再分享?
生:根据写景金句,我会毫不犹豫地评选李白为“明星”诗人。颁奖词:李白笔下的荆门一带景色气势雄伟。一个“随”字,似乎感觉山与平原都有流动感;一个“入”字把“江”与“荒流”连起,似乎长江水有冲击荒原的力量。如果你当时内心抑郁,到那儿一定会心情舒畅。
师:蜀地景色还有疗愈人心的功能呢,还有谁也评选李白为“超级大明星”?
生:如果是我,我也会随着李白去荆门游览,所以,我评选李白为“超级大明星”。颁奖词:“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一个“飞”字化静为动,颇为巧妙;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一个“结”字让人印象深刻。
师:长江的近景与远景同样唯美。一个“飞”字让老师想起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有李白才有这样瑰丽的想象力吧。李白的粉丝真多啊,还有谁是李白的铁粉?
生:我是李白的铁粉,我认为李白才是超级大明星。颁奖词:我把“最佳想象奖”颁给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在李白的笔下,山在动,原野在迎面扑来,长江引着他的行船来到一个美丽神奇的新世界,水中的月影是天上飞下的明镜,天边的云霞是神奇的蜃楼。诗仙与众不同的瑰丽想象太赞了。
师:李白确实想象奇特、瑰丽。还有李白的粉丝吗?继续分享“颁奖词”。
生:我给李白的颁奖词:“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通过“随”字写出了作者坐在行船上看到的山势流动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第一次出川时看到平原的激动兴奋。一个“尽”字写出了出川之后,山势慢慢变缓直至消失,表现了诗人第一次出川看到平原的欣喜。 “入”“流”两字写出了长江经过山势险峻的四川进入平原之后流速变缓。诗人在崇山峻岭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跃然纸上。
生:我给李白的颁奖词:“月下飞天镜”运用比喻,通过“飞”字写出了月光皎洁,月亮飘逸神秘,表现了诗人此时内心的愉悦。“云生结海楼”通过结字写出朵朵云彩漂浮在空中神秘梦幻,表现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喜悦。
生:我给李白的颁奖词:“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生:我给李白的颁奖词:“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长江流水潺潺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家乡无尽的眷恋之情。这样写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也更能体现作者在面对离情时的乐观豁达。
师: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道:“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能删吗?
生:作者采用拟人写法,赋予了自然江水情感和生命力,流水似乎也变得多情;侧面描写,没有直接写作者的恋乡之情,而是通过流水的连绵不断来表达“恋乡”主题。
师:对,原来是侧面写“送别”。李白第一次出门也是兴致勃勃的。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现这种兴致勃勃。
生自由读。
师:游子即使远行千里,也一定不会忘记故乡。这种浓厚的情意在短短几个字中便尽显无遗,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出蜀时所作。二十五岁时,他第一次离开故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漫游全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不管走得多远,家乡永远是他最眷恋的地方,也是他一生的牵挂。 让我们怀着初次远行的喜悦和对家乡的眷恋来齐诵这首《渡荆门送别》。
生齐诵。
“微镜头”之三“透视诗心”
师:文字当中的每一处美景后,都立着一个行走的生命,让我们到诗歌中去寻觅诗人的生命轨迹,触摸一颗颗穿越千古的不老诗心。谁先说说你的“发现”?
生:透过《使至塞上》一诗,我看到了一个孤寂、落寞 的诗人。“单车欲问边”一个“单”字说明王维这个使者的随从人员之少。使者出行按常理应该排场浩大,而王维却是“单车欲问边”,说明王维应该是名为出使边塞,实为被排挤出了朝廷。
师:解读深刻。我们还能从哪一联诗中很鲜明地感受到诗人这种被排挤出朝廷的心境?
生: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师:你能解读一下吗?
生:诗人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家边塞,像归来的大雁进入胡地上空。
师:你从这两句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诗心?
生:我读到了诗人受朝廷排挤时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师:我补充一下王维此行目的: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赴西北边塞慰问边疆将士。那么,这种孤寂与落寞有没有蔓延到整首诗中呢?
生:没有。
师:说说你的依据?
生:“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是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关心与赞美。
师:是啊,诗人把个人际遇的孤寂消融在那温暖亲切的落日里,这就是大唐诗人的文化大格局。据史书记载,王维生于名门望族,早年受过各方面良好的教育,能诗、会画、工书法、懂音乐。十六岁有仕进之心,二十一岁以解头登第。出使边塞时,王维才三十几岁,在盛唐这样的时代,他也憧憬在这里破虏杀敌,建功立业。他在《出塞作》中写到“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霍嫖姚就是霍去病,霍去病是民族英雄。在这首诗中,王维就强烈地表明自己渴望建功立业。
生记录。
师:通过知人论世,我们明白全诗中暗含着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但更多的是一种积极、豁达的情怀。有人说,孤独的哪里是烟,孤独的是诗人那颗被排挤的心啊!这雄浑壮阔的风光背后立着的是一颗孤寂的心,但诗人并没有把这种孤寂蔓延全诗,在尾联诗人又回到了自己慰问戍边将士的使命中,让我们齐背全诗,向王维致敬。
生记录。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这颗有趣的诗心。谁来解读?
生:“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的“游”字交代了李白此行目的。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此行李白是豪情满怀,对未来有着美好期待。
师:你对李白的生平真是了如指掌啊,看来你是李白的铁粉哦!据说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谁继续分享诗仙李白的这份“诗心”?
生:我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四句诗,读到了诗仙李白初次辞亲远游第一次见到大江平原的欣喜激动,他的豪情壮志就像那奔腾不息的长江,涌向他向往的未来。雄奇壮阔的美景背后涌动着的是诗人仗剑远游的壮志豪情。
师:李白初出蜀地,豪情万丈,那么,他的理想最后实现了吗?
生:没有实现。
师:诗人初次辞亲远游,除了他的欣喜激动与豪情壮志,我们还读到了诗人怎样的诗心?
生:对未来永远充满期待,充满希望。
师:对,李白就是这样,即使理想未能实现,但他为自己的梦想执着努力过,就不会后悔。 他在《行路难》和《登宣州谢朓楼饯别叫校书叔云》这样写他的不如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李白又是一个天性浪漫乐观的人,他又反过来鼓励自己、安慰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生记录。
师:谁还感受到了李白这颗诗心的其他意蕴?
生:我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读到了李白对家乡的热爱与依恋。这一联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故乡水不远万里送李白远行,委婉地表达他对家乡的依恋。
师:“男儿志在四方”,李白的一生都在路上,此刻只是他作为诗坛侠士的起点。我们读到了青年李白踏上新征程的欣喜激动与豪情壮志,也从“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水里读到了一颗不变的游子心。让我们再齐诵《渡荆门送别》,感受诗仙李白那颗丰富的“诗心”。
师生齐诵。
师:现在我们再一起走近白居易,感受他的伟大诗心。
生:写此诗时白居易正在杭州任太守。“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在初春的西子湖畔走走看看,满眼都是欢喜,满心都是最爱,这样春意盎然的西湖,应该是太守的心头爱 ,是诗人眼中的最美诗。
师:你是白居易的知己,因为你读懂了他深爱西湖的那颗心。谁还能从中间两联诗中读出其他意蕴吗?
生:我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师:对,莺之歌。
生:颔联写仰视所见鸟儿们:莺在歌,燕在舞,黄莺婉转唱歌,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颈联写俯视所见花草:各种各样的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新长出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师: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早春景象,谁能从诗中找出根据?
生:几处早莺争暖树,因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的歌唱。因为早春,空气中还透露些寒意呢。
生: 谁家新燕啄春泥,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正忙着啄泥筑巢,安家落户!
生: 浅草才能没马蹄,草儿钻出地面不久,那么嫩,那么绿,刚刚能掩没马蹄子。
生: 水面初平云脚低,早春时节,湖水初涨,湖面与岸平齐。天上和湖上连成一片,好一派水波浩淼的气象。
师: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
生写。
生: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生:湖东那儿好像有赏不尽的景,观不完的美,微风过处,送来绿枝的清香,柳梢点拨着水面,泛起层层绿色的涟漪。这时,朝霞在阳光里弥散,霎时,万道金光透过树梢给水面染上了一层胭脂红,妩媚的柳条似乎也别具生辉,镀上金光,光彩夺目,随风摇曳,点缀着白堤,一直到晚。
师:你们感受到白居易一颗什么样的“诗心”?
生:白居易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还有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白居易一定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师:对,白居易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让我们试着读出那种喜爱和赞美之情。
生自由读
师:把“不足”读的绵长一点,把“最爱”加重语气会更好。
生齐读
师:《钱塘湖春行》能不能换成《钱塘湖春游》?
生:不行,“游”是游玩,身份是游客,“行”是走走,更亲切,更契合诗人当时杭州太守的身份,更能表达诗人与西子湖畔山水那种亲近感,如同在家中一般。这里的山山水水早已装在诗人的心中,被抚摸千万遍,而“游”就像一个过客,纵使炽热,也是游完就走,没有那种血肉相连的感觉。
师:正如同学们所言,这春意盎然的西子湖畔,是太守白居易的心头爱,是诗人眼中的最美诗,岂是一个“游”字能表达的!一位美学家曾说“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
生记录
师:如果有时光隧道,你穿越回唐朝,你最想偶遇哪位诗人?请进行诗意表达。
生:穿越时光隧道,我最想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偶遇王维,我想对他说:“无边的大漠一定能装下你的悲伤,橘黄的落日一定能温暖你的心房,雄浑壮阔的边塞照样也能书写你的辉煌!”
生:穿越时光隧道,我最想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西子湖畔偶遇白居易,我想对他说:“这春意盎然的西子湖畔是千百年来所有中国人的心头爱与最美诗。感谢您在唐诗里用文字给西湖留下的最美丽的纪念照。”
生:穿越时光隧道,我最想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长江边偶遇诗仙李白。我想对他说:“豪情满怀志在四方的你是我的精神偶像,我愿在未来继续丈量你的足迹,实现你的大鹏之志大展宏图。”
师:在钟灵毓秀蕴藏着无尽风光的天地里,遇见唐代的诗人,感受他们志在四方的脚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至此,我们终于明白了“中国诗词大会”红透半边天的原因。原来中国的古诗词具有超凡脱俗的文学魅力,其背后浓浓的人情之美与人性之美,让我们欢喜,让我们流连。同学们,让我们汲取他们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养料”,目光坚毅地迈向未来,做时代的骄子吧!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