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09 21:1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四单元测试卷
语文考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10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阅卷人 一、单选题(共2题;共4分)
得分
1. ( 2分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
B. 他真是祸不单行 , 在短时间内头去了双亲。
C.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毛蒜皮的。”
D. 2016年央视春晚节目种类繁多,歌舞、小品、相声、魔术……可谓异彩纷呈。
2. ( 2分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报道称,2月28日微信公众号、微博和社交圈论坛等,已有多家网友发起抵制乐天、抵制韩国代购、抵制韩货。
B. 近日,据媒体报道,“爱心妈妈”李利娟,21年来陆续收养了104名遗孤,创建了福利院。
C. “慈善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慈善事业已经进入了“开门立法、有法可依”的法制时代。
D. “闲”字的古体字是“门”字里面加个“月”,这样的构想实在巧妙:门里望月,焉能不“闲”?
阅卷人 二、语言表达(共1题;共2分)
得分
3. ( 2分 ) 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①请根据画面拟一个标题。
答:
②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答:
第Ⅱ卷 主观题
阅卷人 三、名著导读(共1题;共5分)
得分
( 5分 ) 《昆虫记》又译《昆虫物语》《昆虫世界》,里面记叙了很多关于昆虫的生活、习性、劳动、婚恋、繁衍、死亡等。请举出一种动物,并说出它的生活习性。
阅卷人 四、综合题(共1题;共13分)
得分
( 13分 )
网络语言依照“语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各种不同的单位通过自己的属性而与其他单位相联系。”网络语言在网络里是数字化、字符化的,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较传统语言符号传播来看,它具有更快捷方便的特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21世纪不懂电脑则将是“功能性文盲”。同样,如果不了解网络语言就很难适应现代化生活的节奏。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自由性和平等性的特点,网络语言必须适应这些特点。网络语言是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它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在现实空间里,我们除了用语言来交流,更多地还得借助其他工具。而在网络上,我们唯一依据的就是语言,语言的功能被网络发挥到极限。可以说,网络就是语言世界。网络语言是支撑网络世界的基础。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网络语言孕育于自然语言的母体,又与民族语言有着血脉的联系,它在语言形式上虽然有所突破,但它不可能脱离现实语言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又与现实语言处于互动的过程之中,它既要受现实语言的制约,同时又对现实语言施加着影响。
.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你是怎么看待网络语言的?把你的看法写在下面。
.请你参与同学们使用网络情况的调查问卷设计,写出两个调查问题。
阅卷人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0分)
得分
6. ( 10分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
②饭疏食 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下列句子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何处/无竹柏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饭疏/食,饮水
D.乐/亦在其中矣
(4)《记承天寺夜游》和《<论语>十二章》选段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阅卷人 六、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
得分
7. ( 5分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①望月
(南宋)杨万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②不黏天独自行。
【注】①诚斋:作者的书斋名。②元:即“原”。
“鸦青幕挂一团冰”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________的特点。
此诗后两句富有情趣,请简要赏析。
阅卷人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1分)
得分
8. ( 6分 )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选文中先后写道“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这里“流出的泪”是指( )
A.伤感愧疚的泪
B.伤心悲痛的泪
C.离别忧伤的泪
D.感激动情的泪
(2)选段中写父亲的外貌,先后写了“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景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闲顿。
C.着力刻画父亲的生活方式古板。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3)选段着重写了父亲买橘子和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两处“背影”,对作者这样写的主要原因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因“我”的观察角度无法从正面看到父亲。
B.因“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爱子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C.因“我”与父亲告别,感情悲伤,我只能从“背影”中默默地向父亲表达怀念、祝福之情。
D.因“背影”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与全文的感情基调形成明显的对照。
(4)这段文字详细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主要目的,有下面几种理解,其中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为了刻画、突出父亲的形象。
B.这段描写说明父亲对儿子特别溺爱,不大放心。
C.父亲的“背影”是依依惜别中留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
D.“背影”深刻地刻下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对此感受特别深。
E.“背影”反映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9. ( 1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根赋
刘增山
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富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梁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您忘了吗,父亲?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铮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摇撼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杨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
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
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摔了个半死;三年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
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
“你去看看那树根吧。”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
啊,好难刨下的根!
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虬曲壮观的根系。那深扎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错,相互纠缠。那主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有的像一队浩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那岩石的缝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而紧紧地死抱着岩石……
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地雄踞大地呢?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
父亲这时问我:“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
父亲又问我:“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
我被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都该写上。”
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哲理……
(有删改)
作者为什么把这棵白杨称为“心中的树”?
(2)文章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
________→平静→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对根的描写“显其形”“传其神”,试对此加以赏析。
(4)本文以“根赋”为题,却为什么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
(5)你认为结尾处作者从父亲的问话中领悟到了怎样的“生命哲理”?
阅卷人 八、写作题(共1题;共40分)
得分
10. ( 40分 ) 鲜花感激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激天空,因为天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激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感激您明眸的凝视,因为它像一股暖流,永远奔流在我的心谷。
请以《那一股暖流》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书写工整规范,不少于600字;(2)诗歌戏剧除外,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3)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2.【答案】 C
二、语言表达
3.【答案】 (示例)①标题:春光好,正读书;与春天一起读书;春光明媚读书时;阳春三月好读书;沉浸(醉)在春光里。(符合画面主题即可);②(示例)春光迷人,花枝招展,蝴蝶翩翩起舞,绿草如茵。姐弟俩背靠着背,席地而坐,捧着书本,陶醉其中。阳光洒在了脸上,知识滋润了心田。
三、名著导读
4.【答案】 示例一:蝉。每三到四年繁殖一次,爱唱歌;附在树干上,用突出的嘴吸取树的汁液;善挖地道和地穴。
示例二:螳螂。用利刃捕杀其他生物;专食活的动物,是个了不得的杀虫机器;能够建造十分精美的巢穴。
四、综合题
5.【答案】 (1)网络语言的特征及网络语言和现实语言的关系。
(2)略
(3)网络语言能否用于对话? 对网络语言运用于作文有什么看法?
五、文言文阅读
6.【答案】 (1)享受;吃
(2)①(此时)月光(悄然)照进门里,我不由得来了兴致。
②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像浮云一样。
(3)C
(4)《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是遭贬后悠闲、闲适的情感;《<论语>十二章》选段中表达的是一种以苦为乐的情感。
六、诗歌鉴赏
7.【答案】 (1)比喻;清凉皎洁
(2)后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想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亮不是黏在天空,而是独自行走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赋予月亮灵动的特色,想象新奇,意境富有情趣。
七、现代文阅读
8.【答案】 (1)D
(2)C
(3)B
(4)A,E
9.【答案】 (1)①这株树是父亲给儿子树立的一块“人标”,它“使我的生命茁壮”,“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②三十多年来,“我”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③这棵树的形象特征、精神品格影响、塑造了“我”生命的品质:遭遇困难,坚毅迎战;遇到歪风邪气,站得稳立得正;面对挫折,不屈不挠,锐意进取;遭遇不幸,旷达乐观,笑迎挑战。③这棵树给了“我”品格的历练、精神的熏染、生命的启迪。
(2)难过;崇敬;震惊(痛心;肃然起敬;惊异)
(3)①既写出根的整体形态,又写出其各自不同的外形特征。运用比喻既展现了根的外形特征,又写出了根的内在精神品质。②以根的外形和功用为着眼点,借助联想想象着重突出了根的精神品格: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为了输送营养给树干拼命地汲取;为了大树的稳固死抱着岩石。③运用排比句式,通过铺陈有力地表现了形态多样的根,均以自己的生命方式为树身做着自己的贡献,洋溢着崇敬赞美之情。
(4)①文章借叙述“刨树’事件为根作赋,从事件过程看。“刨树”过程中对树根有了意外发现;“刨树”首先想到的是树身。因此,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是一种自然的联想。②从根与树身的关系看,写根离不开写树身,写树身是间接写根。有这样的树根才会有那样的树身;只有根的艰辛坚韧、奉献付出,才会有树身的挺拔威严、伟岸正直、蓬勃向上和生机活力。③为根作赋的目的,在于展示根的力量创造的奇迹,讴歌不慕荣耀、不计得失,竭尽全力为他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写树身和父亲对树的呵护,使这一目的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5)①树木要枝繁叶茂,必须将根扎深扎牢。(或:树高千尺,功在树根。)②生命要向上发展,必须向下深入。(或:学业要向高处发展,必须打牢基础。或: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收获。或: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会创造生命的辉煌。或:生命的深度决定着生命的高度。)③树高千尺莫忘根本。(或: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④奉献自己,成就他人,也是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
八、写作题
10.【答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