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属于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本单元主要讲述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这样一个过程,本课主要讲述明清的建筑皇宫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显示大一统的气派。
在讲述本课时,由于想到故宫、长城是两个旅游景点,所以决定将历史课堂变成一次旅游景点的参观,学生当导游,写并说导游词,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心灵和眼睛去触摸历史,体验历史,体现课堂“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身在其中,感触建筑的雄伟,感受先民的智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结构,再结合学生认知程度和心理特征,制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清皇宫布局,知道长城的起止地点、目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
情感教育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故宫和长城及对它们的认识,体会先民伟大的气魄和聪明智慧,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确立重点和难点。
重点:故宫布局,知道长城的起止地点、目的、作用。
难点:通过学习,体会先民伟大的气魄和聪明智慧和艰苦勤奋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课前设置:
在设计时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下让学生查阅故宫长城的有关资料,通过布置任务驱动牵引学生完成目标,以从中获得心理满足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活动组织能力,将学生根据素质差异分成六个小组,让好学生带差学生,以求整体提高。
六、过程与方法:
多媒体播放北京故宫和长城的影视资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到过北京见过长城吗?学生:去过(没有去过),学生兴趣盎然。
老师:那么大家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游览一下北京故宫和长城吧!下面我们先到故宫去游览一番?
阅读课文内容,利用相关资料,通过师生互动小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兴趣,在交流中点出故宫的布局,简单勾画北京平面图,认识到北京城的布局“匀称而明朗”,及其在建筑史上的地位——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以加深学生记忆。,
老师:下面,我们前往另一个景点长城去看一看!
学生:好!
先让学生看课本,结合学生本身知识和查阅的资料,六个小组分别是一个旅游团,分别让各个小组团结合作准备自己的导游词,导游词中明确长城的目的、起止点、作用等,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从起止点、目的等方面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异同。(提示: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秦修长城为了抵御匈奴南下;明修长城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侵扰。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长城基础上修建的;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全长为六千多公里的长城,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通过每个小组导游词的演讲,既巩固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活动组织能力。
老师:今天的两个景点我们已经参观了,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有什么感想?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说出并感悟到故宫和长城正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学习先民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使情感教育目标得到升华。
小结:
作业布置:根据学生素质的差异,分层次的布置作业,这样做可以使大部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总结和评价:
1课堂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在课堂中的位置和作用教师一定要处理好。真正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
4、注意分组的问题,小组多的话,难以控制课堂纪律,组少的话,组员人数多,有的学生滥竽充数,要结合学生素质差异和层次搭配来分组,这样更有利于教学。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