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三章 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中等难度)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三章 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中等难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5-19 15:43:14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三章 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中等难度)
一、单选题
1.(2021·镇海模拟)在自然界中,生物的某些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可以通过坐标曲线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来。对于下列四个曲线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可用来表示从菜豆种子萌发到发育成幼苗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
B.乙图是人体呼吸时肺容积的变化曲线图,bc 段膈顶上升
C.丙图表示人体消化酶活性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说明人在寒冷时消化食物的能力减弱
D.丁图是某条食物链上生物含有毒物质的相对数量关系,这条食物链是丙→甲→乙→丁
2.(2021·嘉善模拟)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实例很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肺泡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利于气体交换
B.小肠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利于营养吸收
C.肾小管周围缠绕着毛细血管,利于发生滤过作用
D.心脏房室间、静脉内有瓣膜,利于防止血液倒流
3.(2021八下·杭州月考)如图是模拟人体膈的升降与呼吸关系的装置,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装置中编号2模拟肺 B.手向下拉4,模拟的是呼气过程
C.手向下拉4,2处气压比3处大 D.手向下拉4,气球会变大
4.(2021九下·台州月考)依据图①②③④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血液流经人体组织细胞氧气含量变化
B.图②曲线a→b段表示肺完成一次吸气过程
C.曲线③表示某人的呼吸频率是20次/分钟
D.图④表示的是水分或无机盐在肾小管中的变化
5.(2021九下·金华月考)以下为人体小肠、肺泡、心脏等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是小肠内表面示意图,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助于物质消化
B.图2是肺泡结构图,肺泡中的氧气只需通过2层细胞即可进入血液,再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C.图3是心脏结构示意图,②③、④⑤间都有房室瓣保证血液单向流动
D.图4中若c处葡萄糖浓度比a处低,则b可能为肝脏处的毛细血管
6.(2021九下·慈溪月考)2019年3月4日,从北京飞往洛杉矶的CA983航班经过俄罗斯上空时,机组人员突然发现了货舱的火警信息后,迫降在罗斯阿纳德尔机场,乘客们连外套都来不及穿,就从应急滑梯滑下逃生,并在冰天雪地里相拥取暖,在该事件中(  )
A.乘客在逃生过程中呼吸会变得急促,吸气时胸腔体积变小
B.低温使人体消耗大量血糖来增加机体的产热,此时体内胰岛素分泌降低
C.机组人员从发现火警信息到迫降一系列行为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
D.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受寒冷刺激,乘客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7.(2021九下·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是某人饭后约30分钟时,测得的血液流入和流出小肠时中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尿素的相对含量,下列柱状图描述符合实情的是(  )
A.
B.
C.
D.
8.(2021九下·西湖开学考)如图所示是人体某结构血流示意图,其中①③表示血管,②表示相应结构。请根据图示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若②表示肾小球,则③内流尿素含量较多的静脉血
B.若②表示肾小管,则③葡萄糖含量会降低
C.若②表示小肠,则饭后③内营养物质含量会增加
D.若②表示肺,则①是肺动脉,流鲜红色的动脉血
9.(2021九下·柯桥月考)下图表示某人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曲线Ⅰ可能为运动状态 B.曲线Ⅱ可能为平静状态
C.曲线Ⅰ状态时,呼吸频率较慢 D.曲线Ⅱ状态时,呼吸深度较小
10.(2020九上·诸暨期末)建模可以更好地梳理知识。如果a、b表示物质,M表示相应的结构,则模型a→M→b错误的是(  )
A.蛋白质→口腔→氨基酸
B.葡萄糖→酵母菌→酒精和二氧化碳
C.静脉血→肺→动脉血
D.原尿→肾小管→>尿液
11.(2020九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人体部分物质交换和运输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呼气和吸气完成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通过呼吸作用完成了甲处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通过扩散作用完成了乙处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D.通过异化作用完成了组织细胞内的物质分解和能量释放
12.(2020八上·浙江期末)人体在呼吸运动中吸气时,有关膈肌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B.膈肌舒张,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C.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D.膈肌收缩,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13.(2020八上·浙江期末)如图表示人体内肺泡周围气体交换和运输的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肺是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B.血液流经肺泡周围后汇入肺静脉
C.血液流经肺泡周围后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D.二氧化碳和氧气是通过扩散作用进行交换的
14.(2020八上·浙江期末)下列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结构是(  )
A.皮肤 B.胃壁 C.血管 D.肺泡
15.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流程图中正确的是(  )。
A.外界空气进入人体肺部: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食物通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
C.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D.人体肺循环的过程:左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右心房
16.根据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下列关于人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肾小管壁薄且周围围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利于血液滤过
B.心脏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
C.小肠内有胰液、肠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利于消化营养物质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17.气体从外界进入人体血液中的路线可以表示为(  )
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支气管⑤气管⑥肺泡外毛细血管⑦肺泡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⑤→④→⑦→⑥
C.①→②→③→⑤→④→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⑦→⑥
18.通过呼吸运动,肺实现了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下面关于平静呼吸的表示正确的是(  )
A.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入肺
B.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出肺
C.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入肺
D.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入肺
19.当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时,外界、肺泡、气管处的气压的关系是(  )
A.外界>肺泡>气管 B.气管>肺泡>外界
C.外界>气管>肺泡 D.肺泡>气管>外界
20.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至少通过的细胞层数是(  )
A.1层 B.2层 C.3层 D.4层
二、填空题
21.如图是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这特点有利于   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2)图中A表示的是   (气体)进入血液的过程,B表示    (气体)进入肺泡的过程。
(3)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后,血液中的含量增多的气体是   ,含量减少的气体是   。
22.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曲线AB段表示   时肺内气压的变化,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   。一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系中   点,此时肺内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气压。
23.图甲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图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在人体呼吸时的作用为 。
A.温暖、清洁空气 B.气体进出的通道
C.对空气进行湿润处理 D.以上都对
(2)图乙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图中的a代表的物质是   。
(3)图乙所示的气体按照d方向离开肺泡时,图甲中[3]   应处于   状态,此时肺内的气压    (选填“大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
24.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结构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①是   ,③是   ,⑤是   。
(2)[⑥]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   的场所。
(3)图中气体和食物具有的共同通道是[②]   ,因此我们在吃饭时不要说笑,以免食物进入[④]   ,引起猛烈咳嗽。
25.(2020八下·长兴期末)“新型肺炎”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喷嚏、胸闷、全身乏力等症状。
(1)“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器官发生炎症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咳嗽时,肺内压   外界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膈肌   (选填“收缩”或“舒张”)。
(2)“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
26.(2020八下·温州期末)共享单车大量投入使用,方便了我们生活,缓解了交通压力,减少了空气污染。
(1)空气质量指数(AQI)是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指标,下列气体不计入AQI的污染物的有 。
A.SO2 B.CO2 C.NO2 D.O2
(2)快速骑单车时人的呼吸会加快,如图所示模型中模拟人吸气过程的是   图。(填“甲”或“乙”)
27.(2020八下·新昌期末)甲图为人体获得空气中氧气,并由血液运输至全身各处组织细胞的模式图:
(1)乙图为某人在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横膈膜的两个位置,A为最高处,B为最低处,则箭头a过程开始时刻横膈膜应处于   (选填“A”或“B”)位置。
(2)d过程表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   壁和肺泡壁从而进入肺泡内。
(3)c过程中氧气能进入血液,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
28.(2020八下·仙居期末)被疫情惊扰的2020年春夏,将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
(1)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呼吸系统常常会受到侵犯,图甲中的A是人体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   (填器官名称)。
(2)图乙表示人体吸气过程的是   (填“B”或“C”)。
(3)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当我们吸气时,胸部扩张,胸腔容积增大,肺内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含病毒的空气进入肺内。呼气时,一部分病毒经气管、鼻腔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经痰液、喷嚏、粪便等排出体外。
(4)图丙中1代表的物质是   。
29.(2020八下·萧山期末)人体平静状态时,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完成的,通过膈肌和肋间肌的合作运动造成胸腔体积变化,从而改变胸腔内气压,在气压差的作用下,实现吸气和呼气。如图甲模拟膈肌的运动的过程,如图乙模拟肋间外肌的运动过程。
(1)图甲中膈肌处于舒张状态的是   (选填“A”或“B”)。
(2)当膈肌处于图甲(B)运动状态时,人体处于   (选填“吸气”或“呼气”)状态。对应于肋间外肌的运动方式为   (选填“Ⅰ”或“Ⅱ”)。
(3)人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空气进入呼吸系统后,在肺泡周围进行了气体交换,根据图丙,a箭头表示的气体为   (选填“氧气”或“二氧化碳”)。结构决定功能,请说出人体肺泡适合气体交换的其中一个结构特点。   。
30.(2020八下·江干期末)如下图所示的是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从甲位置到乙位置表示   过程(填“吸气”或者“呼气”),右图肺泡中B、C两血管中含氧量较高的是   (填“B”或者"C”)。肺泡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   方式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行气体交换。
三、解答题
31.(2021八下·杭州月考)当感染“非典”、新冠肺炎等疾病时,病人最后往往会因为肺部呼吸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此时为挽救患者生命只能借助一种俗称“人工肺”的仪器帮助病人进行呼吸。人工肺的主体部分由中空纤维膜制成,可在病人自身肺功能出现衰竭时使用。下图为人工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人工肺替患者肺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
(2)血液流经人工肺之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变   , 二氧化碳含量变   。
(3)与人工肺不同,正常人体肺富有弹性,当肋间内肌和膈肌    时,肺会收缩导致呼气;上图中   阶段代表吸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
(4)制造人工肺的膜材料要求较高,如所用膜材料应该只允许   通过而不能让   渗出,所以人工肺的研究与使用进展缓慢。
(5)使用人工肺时,需将患者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经人工肺再回输至患者体内,目前仍面临许多风险。请写出一项使用人工肺时可能导致的风险   。
32.(2020·上城模拟)平静呼吸时,一般成年人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相等,约为500毫升。在平静呼吸之末,肺内尚存有气体约2400毫升。经测定还表明,吸入气、呼出气和肺泡气之间,各种气体成分的体积分数差别很大,如下表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成分
类别 O2体积分数/% CO2体积分数/%
吸入气 20.96 0.03
呼出气 16.20 4.5
肺泡气 14.0 5.6
(1)呼出气中O2含量高于肺泡气,而CO2含量低于肺泡气,说明了什么?
(2)在每次吸气过程中,吸入气中不参与气体交换并被呼出的部分气体,存在于呼吸系统的什么部位?
(3)上述事实表明了什么?
33.(2020·瑞安模拟)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塞和试管的连接处。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    。
(2)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   移动(填“左”或者“右”)。
(3)小明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及消毒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对此,你赞同他的看法吗?说明你的理由。
   。
34.(2020·三门模拟)跑步是一种极为简单、人人都能进行的运动项目,能锻炼人的心脏,增加机体的最大摄氧量,增强人体的活动能力。目前已成为国内外一种普遍的防治疾病的手段。下图是研究人员获得跑步速度与摄氧量的关系图。由图可知:随着速度的增加,人体的摄氧量不断增加。请从能量转化和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摄氧量为什么会随着跑步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35.(2017·瑞安模拟)骑自行车的运动是一项很好的锻炼方式,不限时间,不限速度。它不再只是一种代步工具,更是愉悦心灵的体育运动。骑自行车运动是需要大量氧气的运动,使肺通气量增大,肺活量增加,肺的呼吸功能提高,还可以强化心脏功能。图乙是研究获得骑行速度与摄氧量的关系图。由图可知:随着骑行速度的增加,人体的摄氧量不断增加。请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摄氧量为什么会随着骑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四、实验探究题
36.(2021八下·杭州月考)为研究“绿豆种子的呼吸作用”,某同学将一定量萌发的绿豆种子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煮熟),同时分别放入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关闭止水夹并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后进行实验:①测量瓶内和瓶外环境的温度,读取温度计示数;② 打开止水夹并挤压塑料瓶,观察试管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③移开双孔塞,用燃烧匙将燃着的蜡烛放入塑料瓶内,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
实验现象 实验组 温度计读数 澄清石灰水蜡烛 燃烧状况
实验甲 升高 变浑浊 熄灭
实验乙 不变 不变 继续燃烧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能推出绿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是   ;
(2)实验刚开始时绿豆种子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    
(3)绿豆种子要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的原因是
A.防止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
B.种子呼吸只能在黑暗中进行
C.便于种子有足够的呼吸时间
37.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   (选填“打开”或“关闭”,下同),活塞B   。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   ,活塞B   ,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   。
(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38.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过程中做了如下实验(实验一、实验二),如图所示:
(1)实验一中,选用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袋,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   作用。
(2)实验一中若甲袋能使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乙袋不能,则可判断   袋装入的是新鲜蔬菜,这也说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   。
(3)实验二的装置如图所示,变量是   ;放置一昼夜后,打开瓶盖,迅速将燃烧的小棒分别伸入二个锥形瓶中后,装有新鲜的植物锥形瓶内小棒的火苗立即熄灭,装有烫过的植物锥形瓶内小棒继续燃烧,说明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了   。
39.(2020八下·长兴期末)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小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   。
(2)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   。
(3)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   移动(填“左”或者“右”)。
(4)小科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对此,你赞同他的看法吗 说明你的理由   。
40.(2020八下·台州月考)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Ⅰ.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份菠菜分别放入相同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24小时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2和图3。(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密闭且   的。
(2)实验中能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3)根据图2和图3可知,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得快后升高得慢,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酶及其催化作用;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的催化作用有赖于酶分子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完整。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解答】A、种子萌发时会从外界吸水,所以含水量是增加的;故A错误;
B、bc段肺容积减小,说明bc段是呼气过程,肺内压强大于外界压强,胸腔体积减小,膈顶会上升;故B正确;
C、人是恒温动物,体内温度不会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酶活性不会升高或下降;故C错误;
D、食物中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而不断富集,越高等的消费者体内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因此图丁中表示食物链是丁 → 乙 → 甲 → 丙;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消化系统的组成;心脏和血管;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肾小管是与肾小囊壁层相连的一条长为30~50mm的细长上皮性小管,具有重吸收和排泌功能,在排泄代谢产物、维持机体体液平衡及酸碱平衡方面起关键作用。
【解答】A、肺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气体容易进出,有利于气体交换;故A正确;
B、小肠的内表面的皱襞和绒毛,增大了小肠的表面积,有利于营养吸收;故B正确;
C、肾小管是重吸收作用;故C错误;
D、心脏房室间、静脉内的瓣膜都可以防止血液倒流;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 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 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图中1是气管、支气管、2是肺,3是胸廓、4是膈肌,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装置中编号2模拟肺,故A正确不合题意;
手向下拉4膈肌,胸廓扩张,2肺随之扩张,即气球会变大,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过程,故B错误符合题意,C、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肾小管是与肾小囊壁层相连的一条长为30~50mm的细长上皮性小管,具有重吸收和排泌功能,在排泄代谢产物、维持机体体液平衡及酸碱平衡方面起关键作用。
【解答】A、血液流经人体组织细胞后氧气的含量是降低的;故A错误;
B、ab过程中是肺内气压减小到恢复正常气压的过程,完成了一次吸气过程;故B正确;
C、由图可知,5秒内呼吸2次,所以呼吸的频率是24次/分钟;故C错误;
D、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吸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回到血液中;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心脏主要功能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气体交换指肺泡和血液之间,以及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
【解答】A、小肠中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故A错误;
B、肺泡和毛细血管都是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因此肺泡中的氧气只需要经过两层细胞即可进入血液中并与红细胞结合;故B正确;
C、②是右心房;③是右心室;④是左心房;⑤是左心室,心房和心室之间都存在者房室瓣主要是为了防止血液倒流;故C正确;
D、图4中若c处葡萄糖浓度比a处低,图中血液是由a向c流动,因此b处是能够消耗葡萄糖的器官毛细血管网,肝脏处有可能;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6.【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胰岛素与血糖含量;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
【解答】A.乘客在逃生过程中呼吸会变得急促,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都收缩,胸腔体积变大,A不符合题意;
B.低温环境,人体需要消耗大量血糖来增加机体的产热,此时体内胰岛素分泌降低,B符合题意;
C.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水盐平衡
【解析】【分析】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内消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食物经过小肠内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基本上完成了消化过程,同时营养物质被小肠黏膜吸收了。
【解答】小肠需要消耗氧气,所以血液流过小肠后氧气含量降低,但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升高;
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的器官,血液经过小肠时葡糖套的含量会增加;
尿素来自于氨基酸的分解,而小肠是吸收氨基酸的部位,所以尿素的含量几乎不变;
故答案为:A。
8.【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1)体循环的路线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
(2)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3)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部分的无机盐、大部分的水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形成尿液。
【解答】A、若②表示肾小球,则①③分别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内流的都是动脉血,A不符合题意;
B、若②表示肾小管,由于原尿中的葡萄糖经肾小管重新吸收,故③葡萄糖含量会降低,B不符合题意;
C、若②表示小肠,经过小肠后的血液含氧量减少,养料增多,C符合题意;
D、若②表示肺,则①是肺动脉,流静脉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一个人在平静状态时,生命活动变缓,消耗的能量减少,需要的氧气减少,因此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剧烈的运动时,由于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需要的氧气多,所以呼吸的频率会增加,呼吸深度也增加。
【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I图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A不符合题意;
B、II图曲线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因此表示剧烈的运动时的呼吸状况,B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以看出I图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C符合题意;
D、II图曲线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气体交换频率较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泌尿系统;真菌
【解析】【分析】(1)从人体消化过程解答。
(2)从酒精发酵过程解答。
(3)静脉血与动脉血发生变化,主要发生在两个地方,一个是体循环的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血液是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一个是肺循环的肺泡内的毛细血管处,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从血液流经肺部的过程解答。
(4)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从尿液的形成过程解答。
【解答】A、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因此蛋白质的消化并不是在口腔,A符合题意;
B、酿酒时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
C、在肺泡与肺泡外的毛细血管发生的气体交换时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多是因为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由含氧少的血变成含氧丰富的血液,C不符合题意;
D、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在肾小管重吸收的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所产生的物质(如氨)分泌到肾小管的官腔中,与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原尿→肾小管→>尿液是正确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或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解答】A、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或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通过呼气和吸气完成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含氧少,暗红色的静脉血变成含氧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图中甲处二氧化碳、氧气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交换过程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B错误,符合题意;
C、图中乙处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动脉血中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使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过程。同化作用是指合成有机物、贮藏能量;异化作用是指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人体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直径变小,胸廓的容积变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肺内的气体被呼出体外,吸气时正好相反。
【解答】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上体,胸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变大,这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变大,这时肺内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的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由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鲜红的动脉血。
【解答】A、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A不符合题意;
B、血液流经肺泡周围后汇入肺静脉 ,B不符合题意;
C、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由于气体的扩散作用,肺泡外毛细血管网内的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有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C符合题意;
D、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即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数目极多,增大了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在肺泡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有利于物质出入。
【解答】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血液循环;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1)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2)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3)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4)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解答】A、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即: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A符合题意;
B、食物进入消化道的顺序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B符合题意;
C、当血液流经肾时,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将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净化;输尿管把尿液运送到膀胱暂时储存起来;最后由尿道排出体外.即: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C不符合题意;
D、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即肺循环的流程图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血液循环;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人体的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小肠为消化器官,肺是呼吸器官。
【解答】A、肾小管壁薄且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有利于原尿重吸收形成尿液而不是有利于血液滤过形成原尿,A符合题意;
B、在心脏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B不符合题意;
C、小肠内有胰液、肠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在多种消化液的作用下,淀粉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C不符合题意;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气体交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7.【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根据呼吸系统组成结构解题即可。
【解答】气体从鼻腔进入,经过咽、喉,然后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里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肺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你吸气时,许许多多肺泡都想小气球似的鼓了起来,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故气体从外界进入人体血液中的路线可以表示为:①鼻腔→②咽→③喉→⑤气管→④支气管→⑦肺泡→⑥肺泡外毛细血管,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8.【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气体入肺,是在吸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肺扩张,胸廓扩大,气体出肺,在呼气,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回缩,胸廓缩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9.【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存在压力差而引起的,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有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
【解答】气体总是从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流动,当膈肌、肋间外肌收缩时→膈肌顶部下降、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力大于→外界气体进入肺;此时外界、肺泡、气管处的气压大小依次是外界>气管>肺泡,C符合题意。
故选:C
20.【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当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解答】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佷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因此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两层细胞,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1.【答案】(1)肺泡、血液
(2)氧气;二氧化碳
(3)氧气;二氧化碳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2)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两肺后反复分支,愈分愈细,形成许多树枝状的分支,分支到细支气管时,管壁的软骨环消失,管壁几乎全部由平滑肌构成,细支气管再分支到呼吸性细支气管时,其管壁的某些部分向外突出形成肺泡.肺泡是肺的功能单位,肺泡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并且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毛细血管管径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这样的结构特点适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3)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解答】(1)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这特点有利于肺泡、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所谓气体的扩散作用,即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扩散到浓度低的地方,直到平衡为止,因此图中A表示的是氧气(气体)进入血液的过程,B表示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肺泡的过程。
(3)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由肺静脉流入左心房。
故答案为:(1)肺泡、血液 (2)氧气 二氧化碳 (3)氧气 二氧化碳
22.【答案】呼气;扩大;C;等于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呼气和吸气时肺内气压和大气压的关系及呼吸肌的变化。
【解答】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相反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图中AB段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表示呼气,肋间肌和膈肌都收缩,BC段则表示吸气,肋间肌收缩,膈肌舒张,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扩大 。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相等,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差为零,所以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中的C点。
故答案为:呼气;扩大;C;等于
23.【答案】(1)D
(2)二氧化碳
(3)膈肌;舒张;大于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进行是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分不开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部上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
【解答】(1)图甲中的1表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2是呼吸道,对空气有清洁、湿润和温暖的作用;图中的2表示呼吸道,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而且对空气具有清洁、湿润和温暖作用。
(2)图乙中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利于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a为二氧化碳,从而进入肺泡排出体外。
(3)图乙所示气体按照d方向离开肺泡时,甲图中的3膈肌应处于舒张状态,表示呼气的过程, 此时肺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故答案为:(1)D(2)二氧化碳(3)膈肌;舒张;大于
24.【答案】(1)鼻腔;喉;支气管
(2)肺;气体交换
(3)咽;气管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呼吸系统结构和作用。
【解答】(1)①是鼻腔,③是喉 ,⑤是支气管。
(2)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⑥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呼吸道既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⑥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3)②咽,它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共有的器官,呼吸和吞咽这两种动作不能同时进行,以免食物误入④气管,引起猛烈咳嗽。
故答案为:(1)鼻腔;喉;支气管(2)肺;气体交换(3)咽;气管
25.【答案】(1)大于;舒张
(2)甲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1)咳嗽从呼吸运动来讲是一个呼气过程,所以此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膈肌舒张。
(2)由题意可知,打 “喷嚏” 时先是一个急剧的吸气过程,此时肺容量迅速增大且要大于正常吸气时,然后是一个快速的呼气过程,此时肺容量迅速减少,并回到正常水平,故可知甲曲线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
故答案为:(1)大于;舒张;(2)甲
26.【答案】(1)B;D
(2)乙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空气质量的污染物是指氮、硫的氧化物、臭氧和PM2.5等,不包括二氧化碳气体和氧气,由此分析解答。
(2)图中气球代表的是肺,瓶底的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
【解答】(1)空气质量的污染物是指氮、硫的氧化物、臭氧和PM2.5等,不包括二氧化碳和氧气,BD符合题意。
(2)当用手拉下橡皮膜时,玻璃罩内容积增大,内部气压降低气球扩张,气球内气压低于大气压,空气进入气球表示吸气过程,即甲图;当用手拉下橡皮膜时,表示膈肌收缩,胸廓上下径增大,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完成吸气,即乙图,因此快速骑单车时人的呼吸会加快,如图所示模型中模拟人吸气过程的是乙图。
故答案为:(1)BD(2)乙
27.【答案】(1)A
(2)毛细血管
(3)扩散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气体交换指肺泡和血液之间,以及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是物理性的扩散过程,气体从分压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扩散。吸入的空气中氧分压比血液中氧分压高,所以氧从肺泡进入血液,再进入组织。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高于血液的二氧化碳分压,故二氧化碳由组织排入血液,再排入肺泡。
【解答】(1)由甲图可知,a过程代表的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会上升,即处于A位置;
(2)d过程是二氧化碳进入肺泡的过程,二氧化碳气体先穿过毛细血管壁,然后穿过肺泡壁才会进入肺泡内;
(3)c过程是氧气进入毛细血管的过程,该过程是扩散作用实现的;
故答案为:(1)A;(2)毛细血管;(3)扩散。
28.【答案】(1)肺
(2)B
(3)小于
(4)二氧化碳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气体交换指肺泡和血液之间,以及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是物理性的扩散过程,气体从分压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扩散。吸入的空气中氧分压比血液中氧分压高,所以氧从肺泡进入血液,再进入组织。
【解答】(1)由图可知,A是肺;
(2)吸气过程中,膈肌下降,肺内压强减小,气体进入肺,即B是吸气;
(3)胸腔容积增大,肺内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
(4)由图丙可知,1代表的物质,是从血液进入肺泡内的,因此1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肺;(2)B;(3)小于;(4)二氧化碳。
29.【答案】(1)A
(2)吸气;Ⅰ
(3)二氧化碳;数量众多、肺泡壁薄、肺泡壁具有弹性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吸气时,膈肌与肋间外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2)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从外界到肺泡内的气体氧气浓度高于肺泡毛细血管内的氧气浓度,毛细血管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
【解答】(1)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甲图A中橡皮膜向上运动,此时瓶内体积减小,所以模拟的是膈肌舒张的状态。
(2) 当膈肌处于图甲(B)运动状态时,此时瓶内的体积增大,模拟的是人体处于吸气状态,此时 肋间外肌收缩,所以对应的是 Ⅰ 。
(3)在肺泡处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图丙中气体a从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所以是二氧化碳。 肺中肺泡数量众多、肺泡壁薄、肺泡壁具有弹性,这些都有利于肺部与外界和血管进行气体的交换。
故答案为:(1)A;(2)吸气; Ⅰ (3)二氧化碳; 数量众多、肺泡壁薄、肺泡壁具有弹性
30.【答案】吸气;C;气体扩散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2)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从外界到肺泡内的气体氧气浓度高于肺泡毛细血管内的氧气浓度,毛细血管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
【解答】从甲位置到乙位置时可以看出此时胸腔体积变大,此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所以表示的是吸气过程。肺部毛细血管经过肺部的气体交换之后,二氧化碳含量进入肺泡中,含量减少;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中,含量增加,所以根据血流方向可知,B处是交换前,C处是交换后,所以减少肺泡内的气体氧气浓度高于肺泡毛细血管内的氧气浓度,所以肺泡中B、C两血管中含氧量较高的是C处,肺泡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气体扩散作用方式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行气体交换。
故答案为:吸气;C;气体扩散
31.【答案】(1)进行气体交换
(2)多;少
(3)舒张;Ⅱ
(4)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血液/液体/血浆/水
(5)出血、感染、凝血等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人工肺替代的是肺,根据肺的作用解答;
(2)当血液通过肺动脉流经A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成分减少,氧气的成分增多。
(3)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相反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
(4)人工肺的作用其实就是进行气体的交换,不能让血液等成分渗出;
(5)使用人工肺时,肯定要进行手术,且血液要流到体外再进入体内,那么肯定面临出血、感染等风险,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所以,人工肺模拟的是肺的气体交换的功能。
(2)血液流经人工肺之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变多, 二氧化碳含量变少。
(3)正常人的肺有弹性,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完成呼气。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
完成吸气,完成吸气动作的一瞬间,肺内气压和外界气压相等。所以,上图中Ⅱ代表吸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
(4)运用人工肺代替动物肺的研究实验膜式人工肺使用数万根中空纤维集束组成,每根中空纤维表面上布满了微孔,这些孔极小,制造人工肺的膜材料要求较高,使血液渗不出去,但可以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进行气体交换,所以人工肺的研究与使用进展缓慢。
(5)使用人工肺时,需将患者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经人工肺再回输至患者体内,目前仍面临许多风险。使用人工肺时可能导致的风险:出血、感染、凝血等。
32.【答案】(1)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2)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3)表明了生物呼吸作用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有肺泡组成,肺泡中的气体与血液进行着气体交换。交换主要通过扩散作用来完成,并不能将氧气全部利用;
2、肺泡中的氧气参与了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未进行肺泡留在呼吸道中的气体并未参与交换;
3、从提供的数据中得出呼吸运动中人对氧气的利用率的高低。
【解答】(1) 呼出气中O2含量高于肺泡气,而CO2含量低于肺泡气 ,是因为在呼吸道中有未参与交换的气体存在,这部分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和空气是相同的,所以肺泡气出来后与这部分气体混合,氧气的含量升高了,同理CO2的含量降低了。所以答案为: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
(2)由上面分析可知, 在每次吸气过程中,吸入气中不参与气体交换并被呼出的部分气体,存在于呼吸系统的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
(3)上述事实表明了生物呼吸作用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
故答案为:(1)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2)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3) 表明了生物呼吸作用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33.【答案】(1)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捂容器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右
(3)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罝乙的试管外壁,试管受热气体膨胀,红色水滴向外移动,否则装罝的气密性不好,因此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罝乙的试管外壁,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这是为了检验装罝的气密性。
【解答】(1)判断此装置密封性良好的操作和依据是:用手握住试管,观察到红色水滴向外移动了一段距离,放手后又能回到原处。
(2)因此,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罝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是因为甲中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甲装罝中气体减少,气压下降。
(3)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罝,还是乙装罝,它们的装置均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小金的做法不能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故答室为:(1) 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捂容器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右(3) 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
34.【答案】人在跑步时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人的动能(或机械能),人的动能随着跑步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则呼吸作用加强,而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因此摄氧量会随着跑步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出能量;
(2)动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就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呼吸作用时,将释放出的能量转化为人的动能。
35.【答案】骑行速度的增加,自行车的动能也就增加,而自行车的动能是由人体的化学能转化而来,因此人体消耗的化学能也就增加。而人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也势必需要增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因此摄氧量也就增加。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认真分析题意可以得出摄氧量随着骑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原因。人在骑车时,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人的动能,而动能与速度有关,据此分析回答。
【解答】人在骑车时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人的动能(或机械能),当骑车速度不断增大时,呼吸作用加强,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因此摄氧量会随着骑车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故答案为:骑行速度的增加,自行车的动能也就增加,而自行车的动能是由人体的化学能转化而来,因此人体消耗的化学能也就增加。而人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也势必需要增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因此摄氧量也就增加。
36.【答案】(1)二氧化碳
(2)
(3)A;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确定呼吸作用的原料和条件,以及产物,然后写出文字表达式;
(3)根据黑暗处对实验的影响判断。
【解答】(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能推出绿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时,消耗葡萄糖和氧气,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水,并释放出能量,文字表达式为: ;
(3)A.光合作用需要阳光,因此在黑暗处放置,可以防止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影响和干扰,故A正确;
B.在光照条件下,种子照样进行呼吸作用,只是比较微弱,故B错误;
C.只有呼吸作用进行足够的时间,才能产生足够的二氧化碳,才能发生明显的现象,故C正确。
故选AC。
37.【答案】(1)打开;关闭
(2)关闭;打开;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要想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有人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首先应除掉原来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II中证明有二氧化碳存在,验证二氧化碳存在一般是使用澄清的石灰水。
【解答】(1)吸气时A中通过的是空气,其内含有的二氧化碳量较小,不会使石灰水变浑浊,但能除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了不吸入B装置内的液体,需要打开活塞A,关闭活塞B。
(2)呼气时要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由于呼出了较多的二氧化碳,故B中的石灰水变浑;
(3)A瓶内的试剂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B瓶内的试剂是为了检验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故答案为:(1)打开;关闭(2)关闭;打开;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检验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38.【答案】(1)光合
(2)甲;二氧化碳
(3)植物的生命力;氧气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选用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袋,在黑暗环境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选用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袋,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甲袋能使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乙袋不能,说明了在黑暗环境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使试管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一中若甲袋能使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乙袋不能,则可判断甲袋装的是新鲜蔬菜, 说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3)实验二,一个是新鲜的植物,有生命力,一个是烫过的植物,没有生命力,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烫过的植物没有生命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实验二的变量是植物的生命力。 新鲜的植物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放置一昼夜后,打开瓶盖,迅速将燃烧的小棒分别伸入二个锥形瓶中后,装有新鲜的植物锥形瓶内小棒的火苗立即熄灭,装有烫过的植物锥形瓶内小棒继续燃烧,说明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故答案为:(1)光合 (2)甲;二氧化碳 (3)植物的生命力;氧气
39.【答案】(1)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对照作用
(3)右
(4)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是:两个装置都是封闭的,总质量不合发生改变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如果用双手握住试管,那么试管内气体受热后气压增大,红色液滴会向外移动,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甲装置中装有萌发的种子会进行呼吸作用,乙中煮熟的种子不会进行呼吸作用,二者对照,通过红色液滴是否移动,观察呼吸作用是否在进行;
(3)图甲中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因此使瓶内的气减少,试管内压强减少,红色水滴向右移动。
(4)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不能通过质量的变化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解答】(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对照作用;
(3)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4)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是:两个装置都是封闭的,总质量不合发生改变。
40.【答案】(1)不透光
(2)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3)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的参与。
【解答】(1)实验是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如果是有光照的植物就会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密闭且不透光的。
(2)由于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密闭且不透光的,因此实验中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又因为甲组的菠菜是开水烫过的,因此细胞是死的,乙组是新鲜蔬菜,图2乙组的氧气浓度下降的很快,甲组氧气浓度无变化,图3乙组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得很快,甲组依然是没有变化。说明了呼吸作用是要在活细胞中进行,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根据图2和图3可知,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得快后升高得慢,由于实验采用的是密闭且不透光的,因此恒温箱中氧被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吸收光了,因此没有氧气的参与呼吸作用逐渐减慢。
故答窒为:(1)不透光(2 ) 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3)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1 / 1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三章 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中等难度)
一、单选题
1.(2021·镇海模拟)在自然界中,生物的某些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可以通过坐标曲线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来。对于下列四个曲线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可用来表示从菜豆种子萌发到发育成幼苗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
B.乙图是人体呼吸时肺容积的变化曲线图,bc 段膈顶上升
C.丙图表示人体消化酶活性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说明人在寒冷时消化食物的能力减弱
D.丁图是某条食物链上生物含有毒物质的相对数量关系,这条食物链是丙→甲→乙→丁
【答案】B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酶及其催化作用;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的催化作用有赖于酶分子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完整。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作用开始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解答】A、种子萌发时会从外界吸水,所以含水量是增加的;故A错误;
B、bc段肺容积减小,说明bc段是呼气过程,肺内压强大于外界压强,胸腔体积减小,膈顶会上升;故B正确;
C、人是恒温动物,体内温度不会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酶活性不会升高或下降;故C错误;
D、食物中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而不断富集,越高等的消费者体内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因此图丁中表示食物链是丁 → 乙 → 甲 → 丙;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2021·嘉善模拟)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实例很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肺泡壁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利于气体交换
B.小肠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利于营养吸收
C.肾小管周围缠绕着毛细血管,利于发生滤过作用
D.心脏房室间、静脉内有瓣膜,利于防止血液倒流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消化系统的组成;心脏和血管;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肾小管是与肾小囊壁层相连的一条长为30~50mm的细长上皮性小管,具有重吸收和排泌功能,在排泄代谢产物、维持机体体液平衡及酸碱平衡方面起关键作用。
【解答】A、肺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气体容易进出,有利于气体交换;故A正确;
B、小肠的内表面的皱襞和绒毛,增大了小肠的表面积,有利于营养吸收;故B正确;
C、肾小管是重吸收作用;故C错误;
D、心脏房室间、静脉内的瓣膜都可以防止血液倒流;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3.(2021八下·杭州月考)如图是模拟人体膈的升降与呼吸关系的装置,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装置中编号2模拟肺 B.手向下拉4,模拟的是呼气过程
C.手向下拉4,2处气压比3处大 D.手向下拉4,气球会变大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 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 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图中1是气管、支气管、2是肺,3是胸廓、4是膈肌,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装置中编号2模拟肺,故A正确不合题意;
手向下拉4膈肌,胸廓扩张,2肺随之扩张,即气球会变大,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过程,故B错误符合题意,C、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4.(2021九下·台州月考)依据图①②③④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血液流经人体组织细胞氧气含量变化
B.图②曲线a→b段表示肺完成一次吸气过程
C.曲线③表示某人的呼吸频率是20次/分钟
D.图④表示的是水分或无机盐在肾小管中的变化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肾小管是与肾小囊壁层相连的一条长为30~50mm的细长上皮性小管,具有重吸收和排泌功能,在排泄代谢产物、维持机体体液平衡及酸碱平衡方面起关键作用。
【解答】A、血液流经人体组织细胞后氧气的含量是降低的;故A错误;
B、ab过程中是肺内气压减小到恢复正常气压的过程,完成了一次吸气过程;故B正确;
C、由图可知,5秒内呼吸2次,所以呼吸的频率是24次/分钟;故C错误;
D、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吸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回到血液中;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5.(2021九下·金华月考)以下为人体小肠、肺泡、心脏等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是小肠内表面示意图,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助于物质消化
B.图2是肺泡结构图,肺泡中的氧气只需通过2层细胞即可进入血液,再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C.图3是心脏结构示意图,②③、④⑤间都有房室瓣保证血液单向流动
D.图4中若c处葡萄糖浓度比a处低,则b可能为肝脏处的毛细血管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心脏主要功能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气体交换指肺泡和血液之间,以及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
【解答】A、小肠中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故A错误;
B、肺泡和毛细血管都是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因此肺泡中的氧气只需要经过两层细胞即可进入血液中并与红细胞结合;故B正确;
C、②是右心房;③是右心室;④是左心房;⑤是左心室,心房和心室之间都存在者房室瓣主要是为了防止血液倒流;故C正确;
D、图4中若c处葡萄糖浓度比a处低,图中血液是由a向c流动,因此b处是能够消耗葡萄糖的器官毛细血管网,肝脏处有可能;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6.(2021九下·慈溪月考)2019年3月4日,从北京飞往洛杉矶的CA983航班经过俄罗斯上空时,机组人员突然发现了货舱的火警信息后,迫降在罗斯阿纳德尔机场,乘客们连外套都来不及穿,就从应急滑梯滑下逃生,并在冰天雪地里相拥取暖,在该事件中(  )
A.乘客在逃生过程中呼吸会变得急促,吸气时胸腔体积变小
B.低温使人体消耗大量血糖来增加机体的产热,此时体内胰岛素分泌降低
C.机组人员从发现火警信息到迫降一系列行为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
D.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受寒冷刺激,乘客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胰岛素与血糖含量;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
【解答】A.乘客在逃生过程中呼吸会变得急促,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都收缩,胸腔体积变大,A不符合题意;
B.低温环境,人体需要消耗大量血糖来增加机体的产热,此时体内胰岛素分泌降低,B符合题意;
C.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7.(2021九下·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是某人饭后约30分钟时,测得的血液流入和流出小肠时中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尿素的相对含量,下列柱状图描述符合实情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水盐平衡
【解析】【分析】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内消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食物经过小肠内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基本上完成了消化过程,同时营养物质被小肠黏膜吸收了。
【解答】小肠需要消耗氧气,所以血液流过小肠后氧气含量降低,但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升高;
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的器官,血液经过小肠时葡糖套的含量会增加;
尿素来自于氨基酸的分解,而小肠是吸收氨基酸的部位,所以尿素的含量几乎不变;
故答案为:A。
8.(2021九下·西湖开学考)如图所示是人体某结构血流示意图,其中①③表示血管,②表示相应结构。请根据图示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若②表示肾小球,则③内流尿素含量较多的静脉血
B.若②表示肾小管,则③葡萄糖含量会降低
C.若②表示小肠,则饭后③内营养物质含量会增加
D.若②表示肺,则①是肺动脉,流鲜红色的动脉血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1)体循环的路线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
(2)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3)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部分的无机盐、大部分的水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形成尿液。
【解答】A、若②表示肾小球,则①③分别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内流的都是动脉血,A不符合题意;
B、若②表示肾小管,由于原尿中的葡萄糖经肾小管重新吸收,故③葡萄糖含量会降低,B不符合题意;
C、若②表示小肠,经过小肠后的血液含氧量减少,养料增多,C符合题意;
D、若②表示肺,则①是肺动脉,流静脉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2021九下·柯桥月考)下图表示某人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曲线Ⅰ可能为运动状态 B.曲线Ⅱ可能为平静状态
C.曲线Ⅰ状态时,呼吸频率较慢 D.曲线Ⅱ状态时,呼吸深度较小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一个人在平静状态时,生命活动变缓,消耗的能量减少,需要的氧气减少,因此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剧烈的运动时,由于运动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需要的氧气多,所以呼吸的频率会增加,呼吸深度也增加。
【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I图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因此表示平静状态时的呼吸状况,A不符合题意;
B、II图曲线呼吸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因此表示剧烈的运动时的呼吸状况,B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以看出I图曲线呼吸频率较低,呼吸深度较小,C符合题意;
D、II图曲线频率较高,呼吸深度较大,气体交换频率较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2020九上·诸暨期末)建模可以更好地梳理知识。如果a、b表示物质,M表示相应的结构,则模型a→M→b错误的是(  )
A.蛋白质→口腔→氨基酸
B.葡萄糖→酵母菌→酒精和二氧化碳
C.静脉血→肺→动脉血
D.原尿→肾小管→>尿液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泌尿系统;真菌
【解析】【分析】(1)从人体消化过程解答。
(2)从酒精发酵过程解答。
(3)静脉血与动脉血发生变化,主要发生在两个地方,一个是体循环的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血液是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一个是肺循环的肺泡内的毛细血管处,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从血液流经肺部的过程解答。
(4)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从尿液的形成过程解答。
【解答】A、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因此蛋白质的消化并不是在口腔,A符合题意;
B、酿酒时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B不符合题意;
C、在肺泡与肺泡外的毛细血管发生的气体交换时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多是因为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由含氧少的血变成含氧丰富的血液,C不符合题意;
D、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在肾小管重吸收的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所产生的物质(如氨)分泌到肾小管的官腔中,与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原尿→肾小管→>尿液是正确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2020九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人体部分物质交换和运输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通过呼气和吸气完成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通过呼吸作用完成了甲处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通过扩散作用完成了乙处组织细胞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D.通过异化作用完成了组织细胞内的物质分解和能量释放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或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解答】A、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或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通过呼气和吸气完成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含氧少,暗红色的静脉血变成含氧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图中甲处二氧化碳、氧气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交换过程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B错误,符合题意;
C、图中乙处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动脉血中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使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过程。同化作用是指合成有机物、贮藏能量;异化作用是指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2020八上·浙江期末)人体在呼吸运动中吸气时,有关膈肌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B.膈肌舒张,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C.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D.膈肌收缩,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人体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直径变小,胸廓的容积变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肺内的气体被呼出体外,吸气时正好相反。
【解答】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上体,胸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变大,这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变大,这时肺内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的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2020八上·浙江期末)如图表示人体内肺泡周围气体交换和运输的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肺是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B.血液流经肺泡周围后汇入肺静脉
C.血液流经肺泡周围后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D.二氧化碳和氧气是通过扩散作用进行交换的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由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鲜红的动脉血。
【解答】A、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A不符合题意;
B、血液流经肺泡周围后汇入肺静脉 ,B不符合题意;
C、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由于气体的扩散作用,肺泡外毛细血管网内的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有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C符合题意;
D、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即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2020八上·浙江期末)下列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结构是(  )
A.皮肤 B.胃壁 C.血管 D.肺泡
【答案】D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数目极多,增大了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在肺泡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有利于物质出入。
【解答】肺泡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流程图中正确的是(  )。
A.外界空气进入人体肺部: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食物通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大肠→小肠→肛门
C.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D.人体肺循环的过程:左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右心房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血液循环;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1)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2)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3)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着它的肾小囊内壁起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4)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解答】A、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即: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A符合题意;
B、食物进入消化道的顺序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B符合题意;
C、当血液流经肾时,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将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使血液得到净化;输尿管把尿液运送到膀胱暂时储存起来;最后由尿道排出体外.即: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C不符合题意;
D、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即肺循环的流程图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6.根据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下列关于人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肾小管壁薄且周围围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利于血液滤过
B.心脏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
C.小肠内有胰液、肠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利于消化营养物质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血液循环;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人体的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小肠为消化器官,肺是呼吸器官。
【解答】A、肾小管壁薄且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有利于原尿重吸收形成尿液而不是有利于血液滤过形成原尿,A符合题意;
B、在心脏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B不符合题意;
C、小肠内有胰液、肠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在多种消化液的作用下,淀粉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C不符合题意;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气体交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7.气体从外界进入人体血液中的路线可以表示为(  )
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支气管⑤气管⑥肺泡外毛细血管⑦肺泡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⑤→④→⑦→⑥
C.①→②→③→⑤→④→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⑦→⑥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根据呼吸系统组成结构解题即可。
【解答】气体从鼻腔进入,经过咽、喉,然后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里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肺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你吸气时,许许多多肺泡都想小气球似的鼓了起来,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故气体从外界进入人体血液中的路线可以表示为:①鼻腔→②咽→③喉→⑤气管→④支气管→⑦肺泡→⑥肺泡外毛细血管,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8.通过呼吸运动,肺实现了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下面关于平静呼吸的表示正确的是(  )
A.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入肺
B.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出肺
C.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入肺
D.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入肺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气体入肺,是在吸气,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肺扩张,胸廓扩大,气体出肺,在呼气,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回缩,胸廓缩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9.当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时,外界、肺泡、气管处的气压的关系是(  )
A.外界>肺泡>气管 B.气管>肺泡>外界
C.外界>气管>肺泡 D.肺泡>气管>外界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存在压力差而引起的,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有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
【解答】气体总是从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流动,当膈肌、肋间外肌收缩时→膈肌顶部下降、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力大于→外界气体进入肺;此时外界、肺泡、气管处的气压大小依次是外界>气管>肺泡,C符合题意。
故选:C
20.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至少通过的细胞层数是(  )
A.1层 B.2层 C.3层 D.4层
【答案】B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当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解答】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佷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因此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两层细胞,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21.如图是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这特点有利于   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2)图中A表示的是   (气体)进入血液的过程,B表示    (气体)进入肺泡的过程。
(3)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后,血液中的含量增多的气体是   ,含量减少的气体是   。
【答案】(1)肺泡、血液
(2)氧气;二氧化碳
(3)氧气;二氧化碳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2)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两肺后反复分支,愈分愈细,形成许多树枝状的分支,分支到细支气管时,管壁的软骨环消失,管壁几乎全部由平滑肌构成,细支气管再分支到呼吸性细支气管时,其管壁的某些部分向外突出形成肺泡.肺泡是肺的功能单位,肺泡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并且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毛细血管管径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这样的结构特点适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3)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解答】(1)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这特点有利于肺泡、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所谓气体的扩散作用,即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扩散到浓度低的地方,直到平衡为止,因此图中A表示的是氧气(气体)进入血液的过程,B表示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肺泡的过程。
(3)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由肺静脉流入左心房。
故答案为:(1)肺泡、血液 (2)氧气 二氧化碳 (3)氧气 二氧化碳
22.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曲线AB段表示   时肺内气压的变化,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   。一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系中   点,此时肺内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气压。
【答案】呼气;扩大;C;等于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呼气和吸气时肺内气压和大气压的关系及呼吸肌的变化。
【解答】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相反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图中AB段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表示呼气,肋间肌和膈肌都收缩,BC段则表示吸气,肋间肌收缩,膈肌舒张,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扩大 。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相等,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差为零,所以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中的C点。
故答案为:呼气;扩大;C;等于
23.图甲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图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在人体呼吸时的作用为 。
A.温暖、清洁空气 B.气体进出的通道
C.对空气进行湿润处理 D.以上都对
(2)图乙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图中的a代表的物质是   。
(3)图乙所示的气体按照d方向离开肺泡时,图甲中[3]   应处于   状态,此时肺内的气压    (选填“大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
【答案】(1)D
(2)二氧化碳
(3)膈肌;舒张;大于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的进行是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分不开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部上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
【解答】(1)图甲中的1表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2是呼吸道,对空气有清洁、湿润和温暖的作用;图中的2表示呼吸道,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而且对空气具有清洁、湿润和温暖作用。
(2)图乙中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利于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a为二氧化碳,从而进入肺泡排出体外。
(3)图乙所示气体按照d方向离开肺泡时,甲图中的3膈肌应处于舒张状态,表示呼气的过程, 此时肺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故答案为:(1)D(2)二氧化碳(3)膈肌;舒张;大于
24.如图是人体呼吸系统结构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①是   ,③是   ,⑤是   。
(2)[⑥]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   的场所。
(3)图中气体和食物具有的共同通道是[②]   ,因此我们在吃饭时不要说笑,以免食物进入[④]   ,引起猛烈咳嗽。
【答案】(1)鼻腔;喉;支气管
(2)肺;气体交换
(3)咽;气管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呼吸系统结构和作用。
【解答】(1)①是鼻腔,③是喉 ,⑤是支气管。
(2)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⑥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①鼻腔、②咽、③喉、④气管,呼吸道既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⑥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3)②咽,它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共有的器官,呼吸和吞咽这两种动作不能同时进行,以免食物误入④气管,引起猛烈咳嗽。
故答案为:(1)鼻腔;喉;支气管(2)肺;气体交换(3)咽;气管
25.(2020八下·长兴期末)“新型肺炎”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喷嚏、胸闷、全身乏力等症状。
(1)“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器官发生炎症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咳嗽时,肺内压   外界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膈肌   (选填“收缩”或“舒张”)。
(2)“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
【答案】(1)大于;舒张
(2)甲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1)咳嗽从呼吸运动来讲是一个呼气过程,所以此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膈肌舒张。
(2)由题意可知,打 “喷嚏” 时先是一个急剧的吸气过程,此时肺容量迅速增大且要大于正常吸气时,然后是一个快速的呼气过程,此时肺容量迅速减少,并回到正常水平,故可知甲曲线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
故答案为:(1)大于;舒张;(2)甲
26.(2020八下·温州期末)共享单车大量投入使用,方便了我们生活,缓解了交通压力,减少了空气污染。
(1)空气质量指数(AQI)是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的指标,下列气体不计入AQI的污染物的有 。
A.SO2 B.CO2 C.NO2 D.O2
(2)快速骑单车时人的呼吸会加快,如图所示模型中模拟人吸气过程的是   图。(填“甲”或“乙”)
【答案】(1)B;D
(2)乙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空气质量的污染物是指氮、硫的氧化物、臭氧和PM2.5等,不包括二氧化碳气体和氧气,由此分析解答。
(2)图中气球代表的是肺,瓶底的橡皮膜代表的是膈肌。
【解答】(1)空气质量的污染物是指氮、硫的氧化物、臭氧和PM2.5等,不包括二氧化碳和氧气,BD符合题意。
(2)当用手拉下橡皮膜时,玻璃罩内容积增大,内部气压降低气球扩张,气球内气压低于大气压,空气进入气球表示吸气过程,即甲图;当用手拉下橡皮膜时,表示膈肌收缩,胸廓上下径增大,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完成吸气,即乙图,因此快速骑单车时人的呼吸会加快,如图所示模型中模拟人吸气过程的是乙图。
故答案为:(1)BD(2)乙
27.(2020八下·新昌期末)甲图为人体获得空气中氧气,并由血液运输至全身各处组织细胞的模式图:
(1)乙图为某人在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横膈膜的两个位置,A为最高处,B为最低处,则箭头a过程开始时刻横膈膜应处于   (选填“A”或“B”)位置。
(2)d过程表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   壁和肺泡壁从而进入肺泡内。
(3)c过程中氧气能进入血液,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
【答案】(1)A
(2)毛细血管
(3)扩散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气体交换指肺泡和血液之间,以及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是物理性的扩散过程,气体从分压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扩散。吸入的空气中氧分压比血液中氧分压高,所以氧从肺泡进入血液,再进入组织。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高于血液的二氧化碳分压,故二氧化碳由组织排入血液,再排入肺泡。
【解答】(1)由甲图可知,a过程代表的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会上升,即处于A位置;
(2)d过程是二氧化碳进入肺泡的过程,二氧化碳气体先穿过毛细血管壁,然后穿过肺泡壁才会进入肺泡内;
(3)c过程是氧气进入毛细血管的过程,该过程是扩散作用实现的;
故答案为:(1)A;(2)毛细血管;(3)扩散。
28.(2020八下·仙居期末)被疫情惊扰的2020年春夏,将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
(1)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呼吸系统常常会受到侵犯,图甲中的A是人体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   (填器官名称)。
(2)图乙表示人体吸气过程的是   (填“B”或“C”)。
(3)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当我们吸气时,胸部扩张,胸腔容积增大,肺内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含病毒的空气进入肺内。呼气时,一部分病毒经气管、鼻腔排出体外。还有一部分,经痰液、喷嚏、粪便等排出体外。
(4)图丙中1代表的物质是   。
【答案】(1)肺
(2)B
(3)小于
(4)二氧化碳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气体交换指肺泡和血液之间,以及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是物理性的扩散过程,气体从分压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扩散。吸入的空气中氧分压比血液中氧分压高,所以氧从肺泡进入血液,再进入组织。
【解答】(1)由图可知,A是肺;
(2)吸气过程中,膈肌下降,肺内压强减小,气体进入肺,即B是吸气;
(3)胸腔容积增大,肺内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
(4)由图丙可知,1代表的物质,是从血液进入肺泡内的,因此1是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肺;(2)B;(3)小于;(4)二氧化碳。
29.(2020八下·萧山期末)人体平静状态时,吸气和呼气是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等的活动而完成的,通过膈肌和肋间肌的合作运动造成胸腔体积变化,从而改变胸腔内气压,在气压差的作用下,实现吸气和呼气。如图甲模拟膈肌的运动的过程,如图乙模拟肋间外肌的运动过程。
(1)图甲中膈肌处于舒张状态的是   (选填“A”或“B”)。
(2)当膈肌处于图甲(B)运动状态时,人体处于   (选填“吸气”或“呼气”)状态。对应于肋间外肌的运动方式为   (选填“Ⅰ”或“Ⅱ”)。
(3)人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空气进入呼吸系统后,在肺泡周围进行了气体交换,根据图丙,a箭头表示的气体为   (选填“氧气”或“二氧化碳”)。结构决定功能,请说出人体肺泡适合气体交换的其中一个结构特点。   。
【答案】(1)A
(2)吸气;Ⅰ
(3)二氧化碳;数量众多、肺泡壁薄、肺泡壁具有弹性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吸气时,膈肌与肋间外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2)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从外界到肺泡内的气体氧气浓度高于肺泡毛细血管内的氧气浓度,毛细血管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
【解答】(1)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甲图A中橡皮膜向上运动,此时瓶内体积减小,所以模拟的是膈肌舒张的状态。
(2) 当膈肌处于图甲(B)运动状态时,此时瓶内的体积增大,模拟的是人体处于吸气状态,此时 肋间外肌收缩,所以对应的是 Ⅰ 。
(3)在肺泡处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图丙中气体a从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所以是二氧化碳。 肺中肺泡数量众多、肺泡壁薄、肺泡壁具有弹性,这些都有利于肺部与外界和血管进行气体的交换。
故答案为:(1)A;(2)吸气; Ⅰ (3)二氧化碳; 数量众多、肺泡壁薄、肺泡壁具有弹性
30.(2020八下·江干期末)如下图所示的是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从甲位置到乙位置表示   过程(填“吸气”或者“呼气”),右图肺泡中B、C两血管中含氧量较高的是   (填“B”或者"C”)。肺泡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   方式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行气体交换。
【答案】吸气;C;气体扩散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2)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从外界到肺泡内的气体氧气浓度高于肺泡毛细血管内的氧气浓度,毛细血管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
【解答】从甲位置到乙位置时可以看出此时胸腔体积变大,此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所以表示的是吸气过程。肺部毛细血管经过肺部的气体交换之后,二氧化碳含量进入肺泡中,含量减少;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中,含量增加,所以根据血流方向可知,B处是交换前,C处是交换后,所以减少肺泡内的气体氧气浓度高于肺泡毛细血管内的氧气浓度,所以肺泡中B、C两血管中含氧量较高的是C处,肺泡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气体扩散作用方式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行气体交换。
故答案为:吸气;C;气体扩散
三、解答题
31.(2021八下·杭州月考)当感染“非典”、新冠肺炎等疾病时,病人最后往往会因为肺部呼吸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此时为挽救患者生命只能借助一种俗称“人工肺”的仪器帮助病人进行呼吸。人工肺的主体部分由中空纤维膜制成,可在病人自身肺功能出现衰竭时使用。下图为人工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人工肺替患者肺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
(2)血液流经人工肺之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变   , 二氧化碳含量变   。
(3)与人工肺不同,正常人体肺富有弹性,当肋间内肌和膈肌    时,肺会收缩导致呼气;上图中   阶段代表吸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
(4)制造人工肺的膜材料要求较高,如所用膜材料应该只允许   通过而不能让   渗出,所以人工肺的研究与使用进展缓慢。
(5)使用人工肺时,需将患者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经人工肺再回输至患者体内,目前仍面临许多风险。请写出一项使用人工肺时可能导致的风险   。
【答案】(1)进行气体交换
(2)多;少
(3)舒张;Ⅱ
(4)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血液/液体/血浆/水
(5)出血、感染、凝血等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人工肺替代的是肺,根据肺的作用解答;
(2)当血液通过肺动脉流经A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成分减少,氧气的成分增多。
(3)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相反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
(4)人工肺的作用其实就是进行气体的交换,不能让血液等成分渗出;
(5)使用人工肺时,肯定要进行手术,且血液要流到体外再进入体内,那么肯定面临出血、感染等风险,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所以,人工肺模拟的是肺的气体交换的功能。
(2)血液流经人工肺之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变多, 二氧化碳含量变少。
(3)正常人的肺有弹性,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完成呼气。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
完成吸气,完成吸气动作的一瞬间,肺内气压和外界气压相等。所以,上图中Ⅱ代表吸气过程中肺内气压变化。
(4)运用人工肺代替动物肺的研究实验膜式人工肺使用数万根中空纤维集束组成,每根中空纤维表面上布满了微孔,这些孔极小,制造人工肺的膜材料要求较高,使血液渗不出去,但可以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进行气体交换,所以人工肺的研究与使用进展缓慢。
(5)使用人工肺时,需将患者静脉血引流至体外,经人工肺再回输至患者体内,目前仍面临许多风险。使用人工肺时可能导致的风险:出血、感染、凝血等。
32.(2020·上城模拟)平静呼吸时,一般成年人每次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相等,约为500毫升。在平静呼吸之末,肺内尚存有气体约2400毫升。经测定还表明,吸入气、呼出气和肺泡气之间,各种气体成分的体积分数差别很大,如下表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成分
类别 O2体积分数/% CO2体积分数/%
吸入气 20.96 0.03
呼出气 16.20 4.5
肺泡气 14.0 5.6
(1)呼出气中O2含量高于肺泡气,而CO2含量低于肺泡气,说明了什么?
(2)在每次吸气过程中,吸入气中不参与气体交换并被呼出的部分气体,存在于呼吸系统的什么部位?
(3)上述事实表明了什么?
【答案】(1)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2)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3)表明了生物呼吸作用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有肺泡组成,肺泡中的气体与血液进行着气体交换。交换主要通过扩散作用来完成,并不能将氧气全部利用;
2、肺泡中的氧气参与了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未进行肺泡留在呼吸道中的气体并未参与交换;
3、从提供的数据中得出呼吸运动中人对氧气的利用率的高低。
【解答】(1) 呼出气中O2含量高于肺泡气,而CO2含量低于肺泡气 ,是因为在呼吸道中有未参与交换的气体存在,这部分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和空气是相同的,所以肺泡气出来后与这部分气体混合,氧气的含量升高了,同理CO2的含量降低了。所以答案为: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
(2)由上面分析可知, 在每次吸气过程中,吸入气中不参与气体交换并被呼出的部分气体,存在于呼吸系统的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
(3)上述事实表明了生物呼吸作用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
故答案为:(1)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里存在着气体 (2) 从鼻腔到肺泡这段空间 (3) 表明了生物呼吸作用中,仅进行了极少量的气体交换,而大部分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为氧含量较高的气体
33.(2020·瑞安模拟)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塞和试管的连接处。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    。
(2)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   移动(填“左”或者“右”)。
(3)小明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及消毒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对此,你赞同他的看法吗?说明你的理由。
   。
【答案】(1)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捂容器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右
(3)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罝乙的试管外壁,试管受热气体膨胀,红色水滴向外移动,否则装罝的气密性不好,因此实验前用手握住装罝乙的试管外壁,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这是为了检验装罝的气密性。
【解答】(1)判断此装置密封性良好的操作和依据是:用手握住试管,观察到红色水滴向外移动了一段距离,放手后又能回到原处。
(2)因此,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罝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是因为甲中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甲装罝中气体减少,气压下降。
(3)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罝,还是乙装罝,它们的装置均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小金的做法不能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故答室为:(1) 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捂容器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右(3) 不赞同,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
34.(2020·三门模拟)跑步是一种极为简单、人人都能进行的运动项目,能锻炼人的心脏,增加机体的最大摄氧量,增强人体的活动能力。目前已成为国内外一种普遍的防治疾病的手段。下图是研究人员获得跑步速度与摄氧量的关系图。由图可知:随着速度的增加,人体的摄氧量不断增加。请从能量转化和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摄氧量为什么会随着跑步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答案】人在跑步时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人的动能(或机械能),人的动能随着跑步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则呼吸作用加强,而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因此摄氧量会随着跑步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出能量;
(2)动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就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呼吸作用时,将释放出的能量转化为人的动能。
35.(2017·瑞安模拟)骑自行车的运动是一项很好的锻炼方式,不限时间,不限速度。它不再只是一种代步工具,更是愉悦心灵的体育运动。骑自行车运动是需要大量氧气的运动,使肺通气量增大,肺活量增加,肺的呼吸功能提高,还可以强化心脏功能。图乙是研究获得骑行速度与摄氧量的关系图。由图可知:随着骑行速度的增加,人体的摄氧量不断增加。请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摄氧量为什么会随着骑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答案】骑行速度的增加,自行车的动能也就增加,而自行车的动能是由人体的化学能转化而来,因此人体消耗的化学能也就增加。而人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也势必需要增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因此摄氧量也就增加。
【知识点】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认真分析题意可以得出摄氧量随着骑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原因。人在骑车时,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人的动能,而动能与速度有关,据此分析回答。
【解答】人在骑车时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人的动能(或机械能),当骑车速度不断增大时,呼吸作用加强,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因此摄氧量会随着骑车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故答案为:骑行速度的增加,自行车的动能也就增加,而自行车的动能是由人体的化学能转化而来,因此人体消耗的化学能也就增加。而人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也势必需要增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因此摄氧量也就增加。
四、实验探究题
36.(2021八下·杭州月考)为研究“绿豆种子的呼吸作用”,某同学将一定量萌发的绿豆种子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煮熟),同时分别放入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关闭止水夹并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后进行实验:①测量瓶内和瓶外环境的温度,读取温度计示数;② 打开止水夹并挤压塑料瓶,观察试管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③移开双孔塞,用燃烧匙将燃着的蜡烛放入塑料瓶内,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
实验现象 实验组 温度计读数 澄清石灰水蜡烛 燃烧状况
实验甲 升高 变浑浊 熄灭
实验乙 不变 不变 继续燃烧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能推出绿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是   ;
(2)实验刚开始时绿豆种子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    
(3)绿豆种子要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的原因是
A.防止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
B.种子呼吸只能在黑暗中进行
C.便于种子有足够的呼吸时间
【答案】(1)二氧化碳
(2)
(3)A;C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确定呼吸作用的原料和条件,以及产物,然后写出文字表达式;
(3)根据黑暗处对实验的影响判断。
【解答】(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能推出绿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时,消耗葡萄糖和氧气,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水,并释放出能量,文字表达式为: ;
(3)A.光合作用需要阳光,因此在黑暗处放置,可以防止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影响和干扰,故A正确;
B.在光照条件下,种子照样进行呼吸作用,只是比较微弱,故B错误;
C.只有呼吸作用进行足够的时间,才能产生足够的二氧化碳,才能发生明显的现象,故C正确。
故选AC。
37.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   (选填“打开”或“关闭”,下同),活塞B   。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   ,活塞B   ,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   。
(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答案】(1)打开;关闭
(2)关闭;打开;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要想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有人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首先应除掉原来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II中证明有二氧化碳存在,验证二氧化碳存在一般是使用澄清的石灰水。
【解答】(1)吸气时A中通过的是空气,其内含有的二氧化碳量较小,不会使石灰水变浑浊,但能除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了不吸入B装置内的液体,需要打开活塞A,关闭活塞B。
(2)呼气时要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由于呼出了较多的二氧化碳,故B中的石灰水变浑;
(3)A瓶内的试剂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B瓶内的试剂是为了检验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故答案为:(1)打开;关闭(2)关闭;打开;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检验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38.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过程中做了如下实验(实验一、实验二),如图所示:
(1)实验一中,选用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袋,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   作用。
(2)实验一中若甲袋能使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乙袋不能,则可判断   袋装入的是新鲜蔬菜,这也说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   。
(3)实验二的装置如图所示,变量是   ;放置一昼夜后,打开瓶盖,迅速将燃烧的小棒分别伸入二个锥形瓶中后,装有新鲜的植物锥形瓶内小棒的火苗立即熄灭,装有烫过的植物锥形瓶内小棒继续燃烧,说明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了   。
【答案】(1)光合
(2)甲;二氧化碳
(3)植物的生命力;氧气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选用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袋,在黑暗环境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选用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袋,是为了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甲袋能使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乙袋不能,说明了在黑暗环境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使试管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一中若甲袋能使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乙袋不能,则可判断甲袋装的是新鲜蔬菜, 说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3)实验二,一个是新鲜的植物,有生命力,一个是烫过的植物,没有生命力,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烫过的植物没有生命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实验二的变量是植物的生命力。 新鲜的植物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放置一昼夜后,打开瓶盖,迅速将燃烧的小棒分别伸入二个锥形瓶中后,装有新鲜的植物锥形瓶内小棒的火苗立即熄灭,装有烫过的植物锥形瓶内小棒继续燃烧,说明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故答案为:(1)光合 (2)甲;二氧化碳 (3)植物的生命力;氧气
39.(2020八下·长兴期末)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小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   。
(2)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   。
(3)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   移动(填“左”或者“右”)。
(4)小科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对此,你赞同他的看法吗 说明你的理由   。
【答案】(1)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对照作用
(3)右
(4)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是:两个装置都是封闭的,总质量不合发生改变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如果用双手握住试管,那么试管内气体受热后气压增大,红色液滴会向外移动,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甲装置中装有萌发的种子会进行呼吸作用,乙中煮熟的种子不会进行呼吸作用,二者对照,通过红色液滴是否移动,观察呼吸作用是否在进行;
(3)图甲中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因此使瓶内的气减少,试管内压强减少,红色水滴向右移动。
(4)不论是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不能通过质量的变化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解答】(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对照作用;
(3)静止一段时间后,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4)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是:两个装置都是封闭的,总质量不合发生改变。
40.(2020八下·台州月考)为研究植物呼吸作用,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Ⅰ.选取两份等量且生长状况相同、具有完整根茎叶的新鲜菠菜,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菠菜用开水烫2~3分钟,乙组不作处理。然后将两份菠菜分别放入相同恒温箱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探头置于箱内(如图1)。
Ⅱ.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探头,采集24小时装置内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数据,并自动生成两种气体浓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2和图3。(不考虑微生物呼吸作用对本实验的影响)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密闭且   的。
(2)实验中能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3)根据图2和图3可知,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得快后升高得慢,原因是    。
【答案】(1)不透光
(2)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3)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的参与。
【解答】(1)实验是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如果是有光照的植物就会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密闭且不透光的。
(2)由于实验中采用的恒温箱是密闭且不透光的,因此实验中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又因为甲组的菠菜是开水烫过的,因此细胞是死的,乙组是新鲜蔬菜,图2乙组的氧气浓度下降的很快,甲组氧气浓度无变化,图3乙组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得很快,甲组依然是没有变化。说明了呼吸作用是要在活细胞中进行,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根据图2和图3可知,乙组氧气浓度先降低得快后降低得慢,二氧化碳浓度先升高得快后升高得慢,由于实验采用的是密闭且不透光的,因此恒温箱中氧被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吸收光了,因此没有氧气的参与呼吸作用逐渐减慢。
故答窒为:(1)不透光(2 ) 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3)随着呼吸作用的进行,装置内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菠菜呼吸作用减慢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