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春望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1、体会五律的韵律美。2、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寄予的情感。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4、背诵默写诗歌。
重点 1、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寄予的情感。2、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难点 1、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寄予的情感。2、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杜甫图片问:他是谁?逐句展示下面内容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他就是杜甫,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背诵几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 猜背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1、体会五律的韵律美。2、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寄予的情感。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4、背诵默写诗歌。范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2月12日 ~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初读感受音韵美——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再读理解内容美——根据注释,口译诗意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心惊胆寒。战火一直持续了几个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白头发(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三读品味意境美首联写出了“春望”所见,一个“ 春 ”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 破 ”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荒无人迹”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悲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象。颔联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运用反衬手法移情于景,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有特征性的春天的景物表明诗人对时事和离别的感伤。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颈联“连三月”写出了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的难得与珍贵。真切的表达了在战乱中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担忧之情。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尾联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强烈的忧国思家之情。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 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 “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 四读解疑问难:1、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2、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种解释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另一种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到花鸟,触景生情,抒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落;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就是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第二种: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诗人移情于景,运用拟人的手法,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其实都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诗人睹物伤情,写出了亡国之痛,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3、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4、这首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诗的前四句重在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诗中景物有声有色,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泣血之作。5、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望”的对象不同——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池和遍地荒草“望”的视角不同——《望岳》远:脉青色横亘于齐鲁之间,无尽无了;近:山南山北分昏晓,细看峰峦层云,决眦目送归鸟《春望》近看:城池残破,花鸟仿佛也在感伤,远望:满城荒草丛生,荒凉一片“望”中所感不同——泰山雄伟壮大,令人心神激荡,豪情满怀;满城破败,凄凉荒芜,使人黯然神伤“望”中所寓之情不同——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抒发了在战火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深沉抑郁这两首诗风格迥异的原因是什么?从写作背景来说:《望岳》写于社会繁荣的开元盛世,诗人生活优越,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笔端自然洋溢着蓬勃的朝气;《春望》写于战乱之中,诗人颠沛流离,字里行间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又有对家人的牵挂,所以是沉重的。从写作题材来说:《望岳》以五岳之首泰山为写作对象,它巍峨、高大、秀丽、神奇给人以振奋与昂扬;《春望》着眼于沦陷后的国都,荒凉破败的城池、杂乱森郁的草木,让人内心忧戚愁苦。从思想感情来说:《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的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气概;《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因为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所以离乱伤痛。自由诵读,背诵、默写。 读跟读读笔记读注音划节奏口译品赏析笔记答疑问难读,背,写 明确目标了解背景了解作者完成目标1、4完成目标2目标3目标2、3目标1、4
课堂练习: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2、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3、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4、结合全诗内容,说出标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拓展练习: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做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2、《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此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读笔记 巩固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春望》练习
课堂练习:
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2、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3、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4、结合全诗内容,说出标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拓展练习:
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做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 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2、《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此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春望》练习
课堂练习:
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答案】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用对偶(夸张)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3、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案】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
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4、结合全诗内容,说出标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答案】“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拓展练习:
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做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 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答案】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2、《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此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答案】《春望》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
这首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春望
26课外诗词五首
新知导入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杜甫
学习目标
1、体会五律的韵律美。
2、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寄予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4、背诵默写诗歌。
新知讲解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2月12日 ~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初读感受音韵美
1.读准字音;
2.划出节奏。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溅( )
抵( )
搔( )
浑( )
胜( )
簪( )
jiàn
dǐ
sāo
hún
shèng
zān
再读理解内容美
读了这首诗你脑海里呈现怎样的画面?
根据注释,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大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指京城,当时在长安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心惊胆寒。
溅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一直持续了几个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发(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值得
用指甲挠
简直
能够承受
一种束发的首饰
三读品味意境美
首联写出了“春望”所见,一个“ 春 ”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 破 ”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荒无人迹”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悲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象。
三读品味意境美
颔联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
运用反衬手法移情于景,通过花与鸟这两种具有特征性的春天的景物表明诗人对时事和离别的感伤。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思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三读品味意境美
颈联“连三月”写出了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的难得与珍贵。真切的表达了在战乱中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担忧之情。
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
三读品味意境美
尾联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强烈的忧国思家之情。
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 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 “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
四读解疑问难:
1、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
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
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
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
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四读解疑问难:
2、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种解释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另一种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
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到花鸟,触景生情,抒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
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落;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就是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四读解疑问难:
2、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种解释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另一种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
第二种: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诗人移情于景,运用拟人的手法,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其实都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诗人睹物伤情,写出了亡国之痛,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
四读解疑问难:
3、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长安沦陷
春城破败
亲人离散
家书难得
愁绪缠绕
忧国思亲
百感交集
心忧如焚
老泪纵横
忧国忧民
对国家、对人民
那份深沉的爱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四读解疑问难:
4、这首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
诗的前四句重在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诗中景物有声有色,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泣血之作。
5、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
望岳 春望
“望”的对象不同
“望”的视角不同 远望: 近看:
近看: 远望:
“望”中所感不同
“望”中所寓之情不同
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池和遍地荒草
一脉青色横亘于齐鲁之间,无尽无了
泰山雄伟壮大,令人心神激荡,豪情满怀
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
满城破败,凄凉荒芜,使人黯然神伤
抒发了在战火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深沉抑郁
山南山北分昏晓,细看峰峦层云,决眦目送归鸟
城池残破,花鸟仿佛也在感伤
满城荒草丛生,荒凉一片
这两首诗风格迥异的原因是什么?
从写作背景来说:
从写作题材来说:
从思想感情来说:
《望岳》写于社会繁荣的开元盛世,诗人生活优越,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笔端自然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春望》写于战乱之中,诗人颠沛流离,字里行间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又有对家人的牵挂,所以是沉重的。
《望岳》以五岳之首泰山为写作对象,它巍峨、高大、秀丽、神奇给人以振奋与昂扬;
《春望》着眼于沦陷后的国都,荒凉破败的城池、杂乱森郁的草木,让人内心忧戚愁苦。
《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的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气概;
《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因为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所以离乱伤痛。
自由诵读,背诵、默写。
课堂总结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课堂练习
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用对偶(夸张)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3、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4、结合全诗内容,说出标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拓展提高
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做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2、《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此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作业布置
课外搜集杜甫的诗歌,并选择1-2首背诵。
板书设计
春 望
首联:望中所见
颔联:望中所感
颈联:思念亲人
尾联:夸张写愁
亡国之痛
感时之伤
思家之愁
体衰之悲
情景交融
深沉含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