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2
核外电子排布
1.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 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_______
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_________的区域内运动,
也就是说核外电子是___________。
离核较近
离核较远
根据已有知识,你认为相对于宏观物体的运动,电子的运
动有什么特点?
分层排布的
答案: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1)质
量很小(9.109×10-31kg);(2)带负电荷;(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
径约 10-10 m);(4)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
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对于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分层运动的,也可以说核
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由内到外分为 7 层,离核由近到远,能
量由低到高。能量高低是电子层划分的依据。
结构示意图
2.我们用原子_______________来简明地表示电子在原子
核外的分层排布情况。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圈表示_______,圈
内数字表示_________,弧线表示________,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核
质子数
电子层
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与原子结构示意图一样,离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示离子的
核外电子排布,但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
数,离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阳离子
核外电子数小于核内质子数,阴离子核外电子数大于核内质子
数,如钠离子结构示意图为Na+
,硫离子结构示
意图为S2-
。
最外层
负
3.元素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_______
________有关。稀有气体元素通常表现为___价,在化合物中,
金属元素通常表现为___价,非金属元素通常表现为___价。
电子数
0
正
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到高的不同
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2(n 代表电子层数);
(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
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
超过 2 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
超过 32 个等。
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性质及化合价的关系
(1)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2)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2 或 8,是稳定结
构,化合价通常为 0 价;
(3)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去电子,通常显正
价,表现还原性;
(4)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到电子,通常
显负价,表现氧化性。
3.1~20 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性
(1)原子核内无中子的原子: H;
(2)最外层只有 1 个电子的原子:H、Li、Na、K;
(3)最外层有 2 个电子的原子:He、Be、Mg、Ca;
(4)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原子:Be、Ar;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2 倍的原子:C;
(6)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3 倍的原子:O;
(7)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H、Be、Al;
(8)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 2 倍的原子:Li、Si;
(9)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4 倍的原子:Ne。
分子 离子
一核 10 电子 Ne
N3- 、O2-、F-、Na+、Mg2+、Al3+
两核 10 电子 HF
OH-
三核 10 电子 H2O -
NH2
四核 10 电子 NH3
H3O+
五核 10 电子 CH4 +
NH4
4.常见的 10 电子微粒和 18 电子微粒
(1)常见的 10 电子微粒
分子 离子
一核 18 电子 Ar
K+、Ca2+、Cl-、S2-
两核 18 电子 F2、HCl HS-
三核 18 电子 H2S —
四核 18 电子 PH3、H2O2 —
(2)常见的 18 电子微粒
得到
氧化
例1.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层数的 3 倍。
(1)该元素原子的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
(2)该元素在化学反应容易______电子,通常显_____性。
由此可确定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该元素为氧元素,
氧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氧元素最外层有 6 个电子,
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显示氧化性。
解析: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若该元素有3 个或3
个以上的电子层,则最外层电子数必大于 9,这与“原子最外
层电子数不能超过 8 个”相矛盾,故该元素应该有 2 个电子层。
例2.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化学性质最稳定的
是(
)。
B
解析:最外层达8 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为2 电子)时化
学性质最稳定,故B 正确。
例3.通常情况下,微粒 A、B 为分子,C、E 为阳离子,D
为阴离子,它们都含有 10 个电子;B 溶于 A 后所得的物质可电
离出 C、D;A、B、E 三种微粒反应后可得 C 和一种白色沉淀。
请回答:
(1)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 4 种微粒:A.______、B._____、
C.______、D.______。
H2O
NH3
NH4
+
OH-
(2)写出 A、B、E 三种微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有人说:不易失电子的原子一定容易得电子。你认为对
吗?为什么?
答案:不对。不容易失电子的原子有些确实容易得到电子
如氯、氧等,但氦、氖等稀有气体的原子不容易失电子也不容
易得到电子。
2.根据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判断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B
A.钠原子核外有 3 个电子层
B.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C.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D.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1
解析:根据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钠原子的核电
荷数为 11,核外有 3 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 1 个电子。由于最
外层上只有 1 个电子,小于 4,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
的性质的关系可知,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 1 个电子,
作还原剂。
n 值 10 7 8 9 11 12
微粒名称
微粒符号
F-
3. 现有
微粒结构示意图,试填表,当 n 取不同值
时相对应的微粒名称和符号。
氖
氮离子
氧离子
氟离子
钠离子
镁离子
Ne
N3-
O2-
Na+
Mg2+
4. 下图是某同学画的 6 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认
真批改,指出其中的错误。
答案:a 中,根据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
里,应该是先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第一层最多可以容纳
两个电子,剩下的一个排在第二层,应为 2、1,错误;b 中,
第三层最多可以容纳 18 个电子,但是在此结构中,第三层同时
是最外层,最外层所容纳的电子数不能超过 8 个,应为 2、8、
8、1,错误;c 中,第二层最多容纳 8 个电子,应为 2、8、7,
错误;d 中,第三层最多容纳 18 个电子,应为 2、8、18、8,
错误;e 中,S2-的核外电子数为 18,应为 2、8、8,错误;f
中,Mg2+的核外电子数为 10,但核内质子数仍然应该为 12,
而不是 10,错误。
内容特点
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原子核
核素和核外电子排布。
借助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和初中所学原子结构知识,借助
必修 1 所学假说、模型这两种研究方法,教材对原子的构成进
行深入研究,明确了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
上学习元素、核素、同位素概念,通过分析氕、氘、氚等同位
素原子,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由于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教材对核
外电子的运动规律做了重点研究,明确了符合前 18 号元素的核
外电子排布规律,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明地表示出了电子在
原子核外的分层排布情况;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
别是最外层电子关系密切,因此教材总结出了最外层电子数与
原子得失电子、元素的化合价等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指要
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但
不知道原子核的构成和电子的运动规律,因此在新课前可引导
学生先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卢瑟福α粒子散射
实验,引起学生的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节课的学
习十分有益。具体建议如下:
1.“原子核
核素”的重点和难点是理清构成原子的各微
粒间的关系。要利用好 P3“交流·研讨”,让学生分析表中数据,
找出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以及质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
系,以突破本节的重难点;另外本知识模块涉及假说、模型两
种科学研究方法,要引导学生体验这两种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
重要应用;在学习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时,要引导学生掌
握阴、阳离子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
子数的关系。
2.“核外电子排布”的重点是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学习
本模块知识宜先复习初中所学核外电子知识,然后给出核外电
子排布规律,引导学生画出 1~18 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建
议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后,再画出重要的阴、阳离子的结构示
意图,并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之
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