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3节 2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第3节 2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9-19 21:4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2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形成;
当形成新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旧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
时,化学反应会释放能量。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利用化学反
应将存储在物质内部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能等,从而使化
学能成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2.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P50 交流·研讨:①“即热饭盒”涉及的反应原理: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铝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e2O3 是氧化剂、Al 是还原剂。
热能
以上反应过程都是化学能转化为______。
Mg+2H2O===Mg(OH)2+H2↑
铁路工人经常利用铝热剂来焊接钢轨,你能解释其中的原
因吗?
答案:铝热剂的成分是铁的氧化物和铝粉的混合物。高温
下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铁熔化后流入钢轨缝
隙,这样就将两块断裂的钢轨焊接在了一起。
原电池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称为_______。
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实验步骤 现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有_____产生
2.铜片插入稀硫酸 无明显现象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
入稀硫酸 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上
无明显现象
(1)P50 活动·探究:
气泡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以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为例,由于金属锌比金属铜活泼,
流出,经过导线流向______(正极),氧化剂在______上得到电
子发生_____反应,即 H+从铜片获得电子而被还原形成氢原子,
氢原子再结合成氢气分子从铜片上逸出。同时,溶液中的阴离
子向_____移动,阳离子向_____移动,从而使电流通过电解质
溶液,这样,就完成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变过程。
失去
锌片
铜片
正极
还原
负极
正极
锌原子_____电子被氧化成Zn2+进入溶液,电子从_____(负极)
①原电池的电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出(流向
正极)的一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来自负极)
的一极。
②原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子的流动
方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流方向是从正极流向负极。
③原电池的原理:原电池的反应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流向
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
4.常见电池
目前市场上的电池有_______(又称一次电池)、______(又称
二次电池)和_________等。__________具有能量转化率高、能
长时间提供电能等优点而应用于航天和军事领域。
人们不仅利用化学反应制造丰富多彩的物质、提供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能量,还利用化学反应开发出各种分析技术来确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例如,在农业生产和研究中,人们可以利用化学反应了解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做到合理施肥,达到提高农业生
产水平的目的;在病理诊断化验、药品质量鉴定、环境监测等
领域,则需要利用化学反应对____________。其实,人们在利
用化学反应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化学反应规律及其实质的认识。
干电池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
蓄电池
各种物质的组成
结构
物质有关组分的含量
样品进行分析
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及含量
土壤
1.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4)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2.原电池正负极判定方法
(1)依据原电池两极材料:一般说来,相对活泼的金属作负
极(K、Ca、Na 太活泼,不能作电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或导
电的非金属作正极。
该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镁、铝和 NaOH 溶液构成
的原电池,相对不活泼的金属铝作负极,而较活泼的金属镁作
正极。原因是镁与 NaOH 溶液不反应,而铝则反应。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电流(外电路)由正极流向负
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3)根据内电路离子迁移方向:阳离子移向原电池的正极,
阴离子移向原电池的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中反应类型:
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金属的析出或 H2
的放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是电极本身的
消耗,质量减小。
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①实验室用粗锌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制 H2,加快反应速
率;
②用纯锌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制 H2 ,可加入少量的
CuSO4 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在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为负极,活动性弱的金
属为正极。如有两种金属 A 和 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观察到 A 极溶解,B 极上有气泡产生,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
属活泼性为 A>B。
(3)制造多种化学电源,如干电池、蓄电池、燃料电池等。
实用电池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能产生稳定而具有较高电压的
电流;安全、耐用且便于携带;便于回收处理,不污染环境或
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B
例 1.(2011 广东中山检测)下列各装置能组成原电池的( )。
解析:A 中两个电极都是Zn,活泼性相同,无法形成原电
池;B 中满足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可形成原电池;C 中酒精是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也不能形成原
电池;D 中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也不能形成原电池。
例 2.下列有关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A.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使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电子从活泼金属流向不活泼金属,不活泼金属为负极
C.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D.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解析: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 A 错误。原
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失电子,电子沿导线流向正极;负极
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故 B、D 错误,C 正确。
原电池工作时,电子经导线从负极流入正极,电解质溶液
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例 3.将金属 A 和金属 B 分别放入稀硫酸中有氢气生成。若
将金属 A 和金属 B 相连后投入稀硫酸中发现 A 被腐蚀,B 未被
腐蚀,关于 A、B 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A.金属活动性 A<B
B.还原性 B>A
C.在后者装置中金属 A 发生还原反应,金属 B 发生氧化
反应
D.金属 B 的表面有明显气泡产生,金属 A 表面无明显现象
性强,还原性A强于B,故A、B、C错误;原电池中,H+在正
解析:金属 A 和金属 B 相连投入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A
被腐蚀说明 A 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负极,则 A 比 B 的金属活动
极 B 上得到电子,生成 H2,B 的表面有明显气泡产生,A 的表面
无明显现象,故 D 正确。
1.由铝、铁、铜、银和硝酸银溶液,可以组成原电池的总
数为(
)。
D
A.3 种
C.5 种
B.4 种
D.6 种
2.(2011 广东潮州检测)有 A、B、C、D 四块金属片,进行
如下实验:①A、B 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A 极为
负极;②C、D 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电流由 D→
导线→C;③B、C 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C 极产生大量
气泡;④B、D 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D 极产生大量气泡。
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
A.A>B>C>D
C.C>A>B>D
B.A>C>D>B
D.B>D>C>A
解析:A、B 形成原电池,A 为负极,活动性:A>B;C、
D 形成原电池,电流由D→导线→C,活动性:C>D;B、C形
成原电池,C极产生大量气泡,活动性:B>C,综上可知活动
性:A>B>C>D。
3.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铁圈和银圈的
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小心地从烧杯中央滴
入 CuSO4 溶液。
(1)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指悬吊的金属圈)_____。
A.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
B.保持平衡状态不变
C.铁圈向下倾斜
D.银圈向下倾斜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2)铁圈和银圈组成了原电池,铁圈发生氧化
反应,质量减少,而银圈上有铜析出,质量增加
  解析:根据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可以判断该装置组成了原电池,其中铁作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Fe-2e-===Fe2+;Ag作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2e-===Cu;因而产生的现象为铁圈向上倾斜而银圈向下倾斜。
内容特点
本节教材首先以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让学生体会怎样
利用化学反应来制备新物质的一般思路,并总结已学过的常见
物质的制备方法,其次承接本章第一节中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问题,以“化学能如何转变成电能”为例解释了“为什么说化
学反应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并说明了化学反应在能源开发和
利用方面的作用。
作为化学必修模块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概念、基本理
论的最后一节,本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
化和提升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应用价值的认识的双重任务。
本节的知识框架为:
教学指要
本节教材从制备新物质和提供能量这两个方面对化学反应
的价值进行概括、整合,从而体现了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这一主题以“氯气的制取”
为中心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备氢气、二氧化碳、氨气时所用
的制取装置和收集方法;归纳出如何根据原料状态、反应条件
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如何根据气体的性质确定收集方法及是否
需要尾气吸收装置等。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源”可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实现
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充分利用“交流·研讨”的内
容,使学生认识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等之间的转化,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