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2 21:0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和弟苏辙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苏轼极富才华,刚直不阿,仕途多有不顺,屡遭贬谪,但仍能乐观豁达。
作者简介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节奏、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情感。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自学课文
请同学们借助文下注解和平时积累的文言词汇自学课文。注意不能拿参考书,不懂的地方用红笔圈出来。
3.检查成果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⑤怀民亦未寝
⑥积水空明:
⑦盖竹柏影也: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门)
(形容水的澄澈)
(大概是、原来是)
(于是、就)
(只)(罢了)
(睡)
3.检查成果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
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思考:全文运用哪几种表达方式,根据表达方式,把课文分层次,并将每层的内容用四字词概括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慨
三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二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2.作者夜游时看到什么景色,是如何描绘的?所写景物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绘景
修辞
作用
心情
月色
竹柏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欣喜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先生的生平、思想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四读课文,体会心境
14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案件惊动两宫,苏轼因之几丧性命。后经范镇、张方平等营救,苏轼于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写作背景
贬官黄州: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贬官惠州: 日啖(dàn)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贬官琼州: 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 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闲人”?
1、清闲的人;
2、有闲情雅致的人;
3、有豁达乐观心态的人。
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面对人生逆境的豁达乐观
林语堂《苏东坡传》
课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