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目 录
4
问题探究
5
品味语言
6
课堂小结
1
学习目标
2
情境导入
3
整体感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 体 感 知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合 作 探 究
1.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
3.“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电”在新闻中叫什么?有何作用?
4.“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中,“风平浪静”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吗?
5.找出文章的时间副词,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
6.理解新闻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7.“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8.“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问 题 探 究
看标题。
看导语。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问 题 探 究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 划分层次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问 题 探 究
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品 味 语 言
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 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课 堂 训 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课 堂 小 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读读写写
溃退 泄气 督战 要塞 业已
摧枯拉朽 锐不可当
课 时 作 业
1.写一则短小的新闻,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在班上播报校园内最近发生的事。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