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藤野先生
作者:鲁迅
壹
新课导入
贰
学习目标
叁
预习巩固
肆
课文讲解
家庭和私塾生活场景
家乡-南京-日本留学-回国教书的经历
寿镜吾
藤野严九郎
作品介绍
新课导入
藤野先生和鲁迅是什么关系?鲁迅在离开仙台二十年后写了一篇回忆老师的文章《藤野先生》,下面就让我们沿着鲁迅先生的足迹,去重温那一段往事。
学习目标
Learning objectives
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学习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重点)
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难点)
鲁迅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原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
他的作品语言犀利精辟,如投枪,如匕首,他被誉为“民族魂”。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散文(文学体裁)
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回忆性散文是叙事散文的一种,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
读准字音
烂 熳
发 髻
杳无消息
芦荟
绯红
油光可鉴
解剖
畸形
瞥见
宛如
不逊
匿名
诘责
芋梗
màn
jì
huì
fēi
jī
pōu
piē
yǎo
wǎn
xùn
nì
jié
jiàn
yù ɡěnɡ
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3):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
描写了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交代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赞扬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36—38):
描写了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藤野先生的崇高精神对作者的激励和鼓舞。
任务一:梳理文章,把握先生形象
段落内容 人物形象特征
藤野先生的形象描写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生活上不拘小节
典型事例
人物品质
与先生之间的往事
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总结人物品质特点。
任务一:梳理文章,把握先生形象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离别先生
诲人不倦、一丝不苟
和蔼可亲,严谨严格
关怀备至,充满尊重
严谨认真,求实治学
重视情感,珍惜情谊
根据文章内容,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先生的形象
同学一:藤野先生是一位关心、尊重“我”这位清国留学生,生活上不拘小节,对学术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日本教师。
同学二: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上不拘小节,对学术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关心尊重“我”这位清国留学生的日本教师。
任务一:梳理文章,把握先生形象
同学二的总结符合时间内容由外貌-学术上的严谨认真内容描述;
符合外在形象特征-内在精神品质的逻辑顺序。
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中的“伟大”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段落内容 人物形象特征
藤野先生的形象描写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生活上不拘小节
与先生之间的往事 添改讲义 诲人不倦、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 和蔼可亲,严谨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关怀备至,充满尊重
了解女人裹脚 严谨认真,求实治学
离别先生 重视情感,珍惜情谊
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任务二:结合背景,认识先生之“伟大”。
“伟大”一词有三个义项,你认为作者在这里使用的是哪一个?
1.十分崇高卓越。
2.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
3.非常雄伟宏大
指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和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成就贡献巨大
山峰的雄伟高大
√
任务二:结合背景,认识先生之“伟大”。
个人背景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琐记》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留学时。
鲁迅的内心是孤独的、无助的。
社会背景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匿名信事件)
2.这种欢呼,是每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看电影事件)
——联系:1894年得甲午海战;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被侵略、被欺压的弱国史实。
任务二:结合背景,认识先生之“伟大”。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藤野先生不但没有歧视他,还给一个中国留学生送上了真诚的、饱含尊重的关心、关爱与鼓励。这定然是“超乎寻常”“令人敬仰的”伟大了。
表现事件:添改讲义 多中国人敬重鬼的了解和尊重......
任务三: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段落内容 人物形象特征
藤野先生的形象描写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生活上不拘小节
与先生之间的往事 添改讲义 诲人不倦、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 和蔼可亲,严谨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关怀备至,充满尊重
了解女人裹脚 严谨认真,求实治学
离别先生 重视情感,珍惜情谊
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任务三: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
过去的:我::表达过去的情感。
写作时的“我”:表达写作时的情感。
过去的“我”
因为鲁迅当时身处异国他乡,在他最孤独、失望、迷茫、遭受歧视的时候,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给予了他真诚的关心、关爱,学业上的帮助、督促,让他感受到了温暖,所以鲁迅对这样的恩师充满感激。
—感激原因一
写作时的“我”
1.请精读课文37、38段,品味20年后“我”感激藤野先生的原因。
感激原因二:“良心发现”“增加勇气” ;为中国,为学术的崇高境界 (37段)
任务三: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写作时的“我”
2.阅读背景材料,品味20年后“我”感激藤野先生的原因。
本文写于1926年10月。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担任大学讲师的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因此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感激原因二:“良心发现”“增加勇气”
黑暗的社会背景下迷茫、困顿中的鲁迅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对 中国的希望不由唤醒了他为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抗争的力量和勇气。
任务四:结合内容,学习刻画任务的方法
装订收藏讲义
悬挂先生的照片
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思考:作者时如何将藤野先生写得如此生动感人的?
两段文字写法有哪些不同?
文段一: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文段二: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得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得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得隶体“一”字。
——阿累《一面》
语言简练
不夹杂作者情感
不渲染、不烘托
任务四:结合内容,学习刻画任务的方法
白描,简洁生动的语言勾勒出先生的工作环境,表现了他的研究精神生的照片
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白描:抓住事物得主要特征,用最简练得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得一种写法。
找一找文中的白描句子
1.第11段: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
2.第17段。你看,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
白描,朴实而又真挚的教导写出先生的和蔼可亲和对待学术严格、严谨的态度。
方法一: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
典型事例
人物品质
与先生之间的往事 添改讲义 诲人不倦、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 和蔼可亲,严谨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关怀备至,充满尊重
了解女人裹脚 严谨认真,求实治学
典型事例;彰显品质
方法二:运用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形象
思考探究
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件,思考这些事对于藤野先生形象有什么作用。
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件 对藤野先生的形象作用
到仙台后“我”得到优待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相关背景: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间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对来自中国的鲁迅给予发自内心的关爱与尊重。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与激进、狭隘的日本青年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
方法三:运用社会背景,衬托人物形象
侧面交代社会背景
侧面衬托
反面衬托
任务四:结合内容,学习刻画任务的方法
装订收藏讲义
悬挂先生的照片
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1.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2.运用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形象
3.运用衬托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任务五: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爱国情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记叙)
(1)失望;
(2)“也” “无非”
(3)失望中隐含“爱国之情”
订收藏讲义
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文中意蕴丰富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中所表达的情感。
提示:
(1)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感
(2)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情感:
(3)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3,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4。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5,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描写)
(1)厌恶、讽刺
(2)“富士山” “油光可鉴的发髻”“标志极了”
(3)爱国之情
订收藏讲义
反语: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作用:1.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消极方面,增加语言的战斗力;
2.鲜明地表明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
双线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明线:
作者的爱国之情
暗线:
双线结构
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拓展延申
原稿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但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但到傍晚,地板便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熟识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加上“花下”表意更准确,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成群结队”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
“有一间的”表达更准确。咚咚咚更烘托出喧闹、浮华的气氛。“精通”程度更深,凸显“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
“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再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于是点上一支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的蔑视。
藤
野
先
生
在东京——无比憎恶,心生离意
在仙台
离仙台——别后怀念
初到仙台——相识
相处
弃医从文——匿名信、看电影
与先生惜别——善意的谎言,赠照片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纠正解剖图(严谨治学)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怀念先生(明)
爱国之情(暗)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
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民族偏见,治学严谨、负责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
课后作业
“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人生选择的理由。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