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测试(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4 20:0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能力提升练习题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 综合读写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①_______________,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②_______________;家庭suǒ屑便往往③_______________。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滢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里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画线的字注音。
suǒ( )屑 自已(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将“触他之怒”“触目伤怀”“发之于外”分别填入文中①②③处横线上。
(4)解释下列词语。
颓唐:_______________
大去之期: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笼,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sǒng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给画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晕( )圈 倔强( ) 参天sǒng( )立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旁逸斜出”中“逸”的意思是 ,“不折不挠”中“挠”的意思是 。
(4)将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3.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上,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冬小麦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播种完毕,因为出土的幼苗必须经历一整冬的雪压霜欺,最后才能在来年的5月扬花吐穗,孕出果实,倘若要躲掉那个刺骨的冬天,执意把它播种在温暖的春天,最终也只能徒长枝叶,永远不会结出一粒果实。雪压霜欺对冬小麦来说,是一段不能缺失的经历,人的成长也离不开种种磨难,倘在逆境中______。
(1)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对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你能得到关于生命的哪些启迪?请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3)白杨树使你联想到那些人物或精神品质?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齐腰的雨水里,他们将身体筑成坚固的“人墙”;转移百姓的过程中,他们不曾停歇更不曾放弃;灾后重建的忙碌里,他们将一腔热血铸成百姓的一砖一瓦、一餐一饭……逆风前行,深知危险重重,但心里那份责任与担当,给予了他们力量。8月17日,中共郑州市委印发《关于追授任冀军等8名同志“郑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这是郑州对他们的嘉奖,也是1260万郑州市民对他们的浓浓谢意。
(选自2021年8月18日《郑州日报》)
材料二
“起,落,深呼吸……”8月17日一大早,在登封市隔离点的一个房间内,被隔离人员王女士正跟着视频练习“八段锦”。为了使被隔离人员不孤独,消除恐慌心理,登封市健康关爱中心疫情防控专班结合登封武术之乡的特性,不断创新关爱形式,精心准备了简单的武术视频课程和八段锦视频课程及瑜伽等视频内容,让被隔离者在感受关爱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
(选自2021年8月18日《河南日报》)
材料三
8月17日上午9时,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别派出医护人员赶赴商丘。统计显示,至此省卫生健康委共抽调8家省级医院共352名人员支援商丘。
(选自2021年8月18日《郑州日报》)
(1)请提取并整合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30字左右。
(2)学校打算举行一次募捐活动,请你在募捐开始前,面对全体师生发表两分钟即兴演讲,你会怎样说?
(3)读完上面三则材料后,有人写出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众志成城手拉手齐战灾难
下联:_______________

5. 2021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爆发84周年纪念日。为了使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革命先辈的事迹和精神,当天,你所在的班级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参加红色教育活动,事后老师决定组织一次关于此次西柏坡之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老师决定组织一次关于西柏坡的“红色故事”宣讲活动,准备邀请全校师生参加,现请你来设计具体的活动步骤。
准备阶段:_______________
实施阶段:_______________
总结阶段: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此次“红色故事”宣讲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
(3)活动结束后,小张同学深有感触,他在留言板上写下了一段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最后一句话不小心被蹭掉了,请你帮其补全。
聆听讲解,观看文献实物、革命影像,让我真切领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深情追忆了那段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背影(节选)
朱自清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选文中,“我”一共流了四次眼泪,这四次流泪的情感内涵有所差异,联系文中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我”流泪的原因。
(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3)文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一个“布”字,而“我”带的是父亲为“我”所订做的“紫毛大衣”,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感叹“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②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③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④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⑤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⑦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⑧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⑨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文章从哪几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2)文章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4)文章中画线的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5)文章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有何作用?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香港人阿丘
汤礼春
①香港人阿丘在我们小区算个名人,小区人人都知道他。阿丘的出名并不因为他是个香港人,而是因为一件小事。
②那天,阿丘拿了双脱了底子的鞋,拿到小区修鞋摊修好后,任皮匠开口就要五十元钱。这叫阿丘吃了一惊,他用那蹩脚的普通话说:“我的邻居老王昨天也到你这里修了皮鞋,也是脱了底,你怎么才收了十元钱,而要我五十元钱呢?”
③任皮匠也很吃惊,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个香港人会问,便随口说道:“老王那皮鞋能跟你的比?你的皮鞋是香港货,金贵些!”
④任皮匠正暗自为这灵机一动的回答而得意,却不料阿丘一本正经地说:“不是那样的啦!我和老王一起去汉正街买的皮鞋啦,一样的啦!”这一来叫任皮匠有些恼羞成怒了,他想都没想,冲口而出道:“你是香港人,钱比我们多,当然要多收点钱啦!”
⑤这句话让阿丘愣了一阵,想了半天才回过神来,道:“天下哪有这种说法啦,钱多就应该多收?再说,我的钱也不是大水漂来的,也是辛辛苦苦打拼挣来的!”
⑥但不论阿丘怎样说,任皮匠就是咬定要收五十元钱,否则就要把阿丘修好的鞋再破坏掉;阿丘也死活不干,还拉着任皮匠要去派出所讲理。
⑦这一来,就惊动了小区不少人,都围上来看热闹,有七嘴八舌说任皮匠不对的,也有的说:现在五十元钱当个啥,想不到一个香港人也这么抠门!
⑧这一来,香港人阿丘便被人背地里叫成了“香港人老抠”。
⑨自阿丘和任皮匠在小区闹了一场风波后,关于阿丘的一些底细就被人广为传扬。有人说阿丘在香港不算有钱人,只是个普通的劳动者,拼搏了一生、穷其积蓄,总算在香港买了一个五十余平米的小房。但某一天,他却突发灵光,将香港的房产卖了近四百万元,然后到大陆老家,花了二百万元就买了个三居室,剩下二百万就可阔阔绰绰养老了。这样看来,阿丘在我们这里也就算有钱人了。他为啥还要这么抠呢?
⑩说起阿丘的抠门,我可是亲眼得见的。我在小区内摆个水果摊,那天,我正在将烂了一点的苹果挑出来,阿丘走来了,指着那一堆烂苹果问咋卖。我道:“你要?便宜卖给你,这一堆两元钱。”
阿丘立时掏出两元钱来递给我,并喜滋滋地将烂苹果往塑料袋里装。我忍不住道:“老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你好好的苹果不买,干吗要买这烂的呢?”
阿丘却说:“这苹果只是烂了一点,我不买,你到后来肯定要丢掉,不是浪费了吗!我买回去后,将烂苹果的地方剜去,然后放在水里煮着吃,还不是一样有营养!”
那天,我刚把水果摊摆上,就听旁边摊位的任皮匠连连发出呕吐声,我赶紧过去问任皮匠哪里不舒服,却不料任皮匠只望了我一眼,就一头栽到了地上。我赶紧掏出手机,想给他的家人打个电话,但又一想:任皮匠的老婆瘫在床上有几年了,唯一的儿子又是个智障。于是我只有赶紧拨120急救电话。一会儿,救护车“呜呜”地到了。我和护士一起将任皮匠抬上了车。
救护车直接开进医院急诊室。刚坐下来喘了口气,这时一个护士过来了,递给我一个单子说:“刚才你送来的病人是脑溢血,马上就要做手术,你赶紧先去交五万元钱。”
老天爷,五万块钱!蓦地,香港人阿丘出现在我面前。我问阿丘在医院干什么,阿丘说,在家闲得慌,就来医院做义工。阿丘又问我来医院干什么,我就把任皮匠生病的事照实说了。没想到阿丘二话没说,从怀中掏出张银行卡来,说:“汤先生,你不要着急,我这里有钱,赶紧先去给任皮匠交钱吧!”
接下来的事更让我吃惊呢!任皮匠出院后,阿丘不仅为任皮匠支付了全部的医疗费,还一下子拿出了一百万元交给了社区居委会,说要成立一个“扶老基金”,专为困难的老人解决问题。
在基金设立的那天,居委会专门召开了一个座谈会。阿丘在会上深情地说:我原来在香港是做旅游行业的,打拼了几十年,日子一直过得很拮据,是香港回归祖国后,我的生活才变得好起来。所以,我不能忘本,我要感恩祖国,我要回报大陆的乡亲……
这以后,“香港人老抠”在我们小区又变回了香港人阿丘,还有人叫他为香港人阿优呢!
(选自《羊城晚报》2021年3月23日,有改动)
本学期的选修课,语文课开设了“作品欣赏”课程,这节课欣赏的作品是《香港人阿丘》,语文老师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欣赏探究,以下是四个小组分配到的任务,请你帮助完成。
(1)小组一:简要概括文中能够体现阿丘“抠门”的两件事。
(2)小组二: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3)小组三:
①欣赏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表达效果。
这一来叫任皮匠有些恼羞成怒了,他想都没想……
②请在下面横线中填上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我_______________道:“你要?便宜卖给你,这一堆两元钱。”
(4)小组四: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的同学认为本文赞扬了香港人阿丘的优秀品质,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文章旨在引导人们摒弃偏见……你认为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请联系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候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地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
小小的书架成了!
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请筛选关键信息概括。
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架伴“我”成长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⑦段画线句表现出的妈妈的心理。
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3)从词语运用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第⑩段画线的语句。
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4)文中作者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我的长者”,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写出你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待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房玄龄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对日:“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责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注】①司空:古官职名。②宇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③擢:提拔。④戒勖:劝诚勉励。⑤愆过:罪过;过失。
(1)解释下列画线词。
①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_______________
②皆反,其故何也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此非臣下之过欤?
(3)通读全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记雪月之观
(明)沈周
丁未①之岁,冬暖无雪。戊申②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③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
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混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④可爱。寒浃肌肤,清人肺腑。
因凭栏楯⑤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⑥而莫禁,眄⑦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
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⑧,而返其怀。汗漫⑨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⑩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本文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
【注释】①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②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③汪(hù):寒冷凝结。④离离:井然有序的样子,历历分明的样子。⑤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⑥呀(xi ā):张大了口。⑦眄:斜着眼睛看,泛指看。⑧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⑨汗漫:没有边际的。⑩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觉明彻异尝 异:不同
B.殆不可以笔画追状 殆:大概,恐怕
C.以传信于不能从者 从:跟从
D.有不胜其冷者 胜:承受,忍受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月映清波间,树影泥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译:_______________
②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译文: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的写景、抒情、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琐,yǐ
(2)晶滢,晶莹
(3)①触目伤怀,②发之于外,③触他之怒
(4)衰颓败落,死亡的日期
2.
(1)yùn,jiàng,耸
(2)靠笼,靠拢
(3)超出,弯曲
(4)这难道不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吗?
3.
赏白杨敬仰傲骨精神
示例:仍能保持执着和不屈,他的生命之花会开得更加美丽。
例:守卫边疆的战士,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等。
4.
(1)示例:面对洪水、疫情等灾难,河南人民互帮互助、守望相助,携手共渡难关。
(2)示例: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近几个月以来,我们的河南同胞遭受了洪水与疫情的双重灾难,身心均遭受重创。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因为我们都是情谊相牵的河南人!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他们尽一点心、出一份力,助他们早日战胜困难,重建家园!谢谢大家!
(3)示例:风雨同舟心连心共克时艰
5.
(1)发动全班同学收集红色故事,按时间顺序布置好红色文化长廊,向全校师生发出邀请。,请同学给前来参观红色文化长廊的师生讲解红色文化故事。,邀请老师为本次活动作总结。
(2)示例一:走进革命圣地,传承红色精神。
示例二:传承红色圣火,唱响时代旋律。
(3)深切缅怀了那些无私奉献的革命先烈
6.
(1)①家中光景惨淡因哀伤流泪;
②父亲在如此困境下还这样关爱“我”,“我”因感动而流泪;
③因父子分别,想到父亲对自己的爱,想到今后父亲的艰辛而难过流泪;
④与父亲几年不见,有感于怀,因思念而流泪。
(2)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泥土”照应了前文中爬月台的情节,“轻松”体现出父亲对能够给儿子买橘子感到心满意足,流露出一片爱子深情。
(3)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突出三个“布”字,反映出家庭生活的艰难、渗淡,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父亲却为“我”定做昂贵的紫毛大衣,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表现出深沉的父爱。
(4)首尾呼应,点明中心,简洁地收束了全文,可谓是言尽了,但就在这朴实而充满真情的寥寥数语中却寄托着儿子对衰老的父亲的强烈思念,使得文章余意未尽,倍感亲切动人。这里有对父亲一生劳碌而老境却如此颓唐的同情,有对父亲因事不如意而易于动怒的理解,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7.
(1)生长环境、外形、色彩、风格。
(2)交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也暗写了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
(3)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
(4)第一句是由树联想到人。第二句是说白杨树的品质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具体点出了由白杨树联想到的是哪些人。第三句是说守卫家乡的哨兵就像白杨树一样,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是说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这四个反问句由树联想到人,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进而联想到抗日军民,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对比,将“贵族化”的楠木和“极普通”的白杨树形成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也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结构上点题,呼应开头,深化中心。
8.
(1)①阿丘拒绝支付任皮匠无理收取的50块修鞋费;②阿丘花两元钱买了一堆烂苹果。
(2)①设置悬念,写阿丘在小区出名竟然是因为一件小事,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自然引出下文,为写阿丘出名的一件小事作铺垫。
(3)①示例:“恼羞成怒”意思是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或“恼羞成怒”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任皮匠的讹诈计谋被阿丘揭穿后心里又羞又愤怒的样子。
②惊愕(吃惊,惊讶,疑惑);理由:因为阿丘在大陆也算是有钱人了,但他竟然要花两块钱买一堆烂苹果,让“我”很难理解。
(4)示例一:我赞成文章的主旨是赞扬阿丘的优秀品质。①阿丘不肯支付任皮匠无理收取的修鞋费,可以体现阿丘生性耿直,节俭;②阿丘花两元钱买了“我”的烂苹果,表现出了他的节俭和为人着想;③阿丘去医院做义工,为任皮匠支付医药费,还拿出一百万成立“扶老基金”,专为困难的老人解决问题,这些事体现了阿丘慷慨、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示例二:我赞成文章的主旨是引导人们摒弃偏见。①同样的鞋,同样是脱了底,任皮匠收老王十元钱,却要收阿丘五十元,体现了他对香港人的偏见;②阿丘从香港回到大陆老家,也算是有钱人,他计较五十元修鞋费和买烂苹果是因为他生活节俭,但人们却认为他“抠门”,这是对生活观念的偏见;③阿丘生活节俭,却热心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乐于奉献,体现了一个香港人感恩祖国,回馈社会的崇高品质,改变了人们对他的偏见,呼吁人们改变对人的偏见。
9.
(1)“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父亲为“我”制作书架
(2)从“笑意”可以看出妈妈为“我”如此爱书而感到高兴,对“我”用字典作书架表示赞赏;从“光泽”可以看出妈妈因为“我”爱书和聪慧而对“我”的未来充满期望。
(3)运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了“我”的想象和期待;又用“款款而来”,写出了“我”即将拥有书架的喜悦。
(4)称“久违的老友”:“我”在老师家见过书架,因期待而想象过书架的样子,所以早已熟悉。“我的长者”:书架变得苍老,书架陪伴“我”,给“我”力量或者书架上的书籍给“我”成长以指点引导。
10.
(1)①品行(德行),②缘故(原因)
(2)这(难道)不是臣下的罪过吗?
(3)告诉臣子,应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
11.
(1)C
(2)①译:明月映照着清澈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的样子值得人喜爱。
②译文:(我)还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应该比这里更为壮观,那里雪月辉映的景致应当更为神奇。
(3)答:《记雪月之观》描绘了雪月交辉的美景,在雪月奇观的描写中,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的体悟,欣愉中不免有凄凉、迷茫之感(寄寓着作者深沉的哲思,传达出久经岁月的沧桑)。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