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唐诗五首 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唐诗五首 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4 19:5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唐诗五首 课时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  驱犊(dú)   萋萋(qī)
B.鹦鹉(yīng) 燕然(yàn) 荆门(jīng)
C.贾亭(jiǎ) 徙倚(xǐ) 千载(zǎi)
D.征蓬(péng) 萧关(xiāo) 白沙堤(dī)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皋薄暮望(稀薄) 徙倚欲何依(徘徊)
B.晴川历历汉阳树(分明的样子) 芳草萋萋鹦鹉洲(乌云密布的样子)
C.长河落日圆(很长的河) 仍怜故乡水(喜爱)
D.来从楚国游(往) 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下列句子中,使用典故的一项是(  )
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默写。
(1)《野望》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心情寂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崔颢在《黄鹤楼》中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奇特的塞外风光,画面壮阔,意境雄浑。
(4)《渡荆门送别》中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钱塘湖春行》中描写驻足赏花、骑马踏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鸟儿争春来描绘早春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对诗词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这几句表现了作者由积极乐观、胸怀旷达,到抑郁惆怅的心理变化过程。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两句写故乡之水对“我”依依不舍,万里相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这两句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D.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乡愁》)这几句写作者少小离家,思念母亲,小小的邮票成为寄托乡愁的载体。
二、课内精读
(一)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野望
唐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7. 首联“望”字点题,“东皋”交代_______,“薄暮”交代_______,“徙倚”表现诗人___________的心情。
8. 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画面。
(二)
【湖北省十堰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 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回到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因而惆怅。
B. 颔联中“悠悠”一词写出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表现作者悠闲自在的心境。
C. 尾联写诗人清晨凭栏远望,故乡却被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
D. 本诗是题咏黄鹤楼的名作,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思乡之情。
10.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三)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使至寨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1. 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征蓬”比喻 ______________。
12. 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 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 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四)
【北京市东城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 下列说法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以绘景取胜,想象瑰丽,景象雄浑壮阔,整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B. 首联点题,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叙述中交代地点和事由。
C. 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昼夜美景,展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D. 尾联不仅将“故乡水”拟人化,还用“怜”“送”二字表达诗人和故乡彼此的情意,直接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14. 以本诗颔联为例,任选角度,具体说说该角度对你品味这首诗的帮助。(从节奏、押韵、对仗、炼字、写作手法等角度谈皆可。)
(五)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5. 颔联中的“争”和“啄”写得极为生动,请做简要赏析。
16.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21·湖北随州市·中考真题】
(甲)
题大洪山①
(唐)杨逴
随州西南多群峰,争高竞秀无终穷。
众山迤逦渐行远,始见独尊惟大洪。
(乙)
题大洪山
(宋)黄载
地当平旷易为山,故得崔嵬②汉沔③间。云雾涌来无下界,楼台浮起在中天。
开窗时见雷霆出,隐几闲看日月还。更有钟声最堪恨,南风时到八陵④边。
(注释)①大洪山:湖北随州境内。②崔嵬:高大。③汉沔:汉水。④八陵:河南巩义境内。北宋九帝中,除徽、钦二帝外,均葬于此,统称“七帝八陵”。
17.想象(甲)(乙)二诗描绘的画面,你认为哪首诗意境更美?请将这首诗的意境描述出来。
18.(乙)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21·安徽安庆市·九年级一模】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19.“双鬓向人无再青”中的“再”字的意思是什么?
2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无故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
B.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诗人对那些面临外寇侵扰却无所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斥责。
C.尾联点破诗歌题面,想象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痛苦之情。
D.全诗写出诗人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
21.请选择合适的角度赏析“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答案
一、积累运用
1.B
2.D
3.C
4.A
5.【答案】(1)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2)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4)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5)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6)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6.A
二、课内精读
【答案】
7. (1). 地点 (2). 时间 (3). 无聊苦闷
8. 示例: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天空仿佛也比往日透明了许多,秋色像落入宣纸上的颜料,渲染出迷人的图画来。五叶枫或黄或红,远远地望去,如一团火在漫山遍野地燃烧着,美得让人禁不住要喊起来。
【答案】
9. D
10. 示例一:炼字角度:“历历”“萋萋”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
示例二:修辞角度: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或: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示例三:内容角度:此联为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答案】
11. (1). 出使 (2). 远行的人(诗人自己)
12. D
【答案】
13. D
14. 示例:“随”“入”两个动词用得好,不仅平仄相对,且与之后的“尽”“流”配合。山本是静止的,“随”字一出,将两岸群山化静为动,恰当描摹出坐在船上的诗人眼之所见,即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逐渐消失;同时,用“入”字描摹出滚滚长江水朝着荒原奔流而去、和大地融为一体的磅礴气势。它们既帮助我体会到诗人乘船渡过荆门之后看见的壮阔景象,又让我体会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以及辽阔的视野、高远的境界。
【答案】
15. “争”和“啄”两个动词,勾勒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衔泥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初春的蓬勃生机。(意思对即可)
16.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喜悦心情。(意思对即可)
三、课外阅读
【答案】
17.示例一:我认为【甲】诗意境更美。甲诗侧重远景的描绘,画面中曲折连绵的群山争高斗秀,大洪山则霸气地矗立在层峦叠嶂之中,衬托出大洪山的巍峨秀美。(意近即可)
示例二:我认为【乙】诗意境更美。乙诗重在细节(近景)的刻画,由下及上,平旷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的大洪山直插云霄,山上云雾缭绕中的楼台,近在窗边的雷霆,若隐若现的日月以及寺庙里的大钟,无不彰显出大洪山的高大。(意近即可)
18.示例一:尾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大洪山上的钟声能够传到遥远的河南巩义,诗人通过夸大钟声传播的距离(远播千里),极力表现大洪山之高。(意近即可)
示例二: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赋予大洪山上的钟声以人的情感,钟声有意传到遥远的河南巩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大洪山的高大。(若有学生答“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钟声爱(恨)的情感”也可)(意近即可)
【答案】
19.第二次。
20.C
21.示例一: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流逝与夙愿难偿的矛盾。示例二:“一”与“万”的强列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示例三: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年华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