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5 15:3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
携手苏轼 , 夜游承天寺
苏轼(1037-1101)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76)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1073)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写作背景
“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余秋雨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遂 寝 与 藻 解衣
荇 横 柏 吾
suì qǐn yǔ zǎo ji
xìng héng bǎi wú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想要。
时间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脱下。
念 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考虑、想到
没有共同游乐的人
于是


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 交横, 盖竹柏影也。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水草
交叉错杂
大概是
译文: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罢了。
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清闲的人。
时间
原因
对象
地点
内容
心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贬官之人张怀民
黄州承天寺
庭院赏月
夜游承天寺
苏轼那天晚上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时间
原因
对象
地点
内容
心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贬官之人张怀民
黄州承天寺
庭院赏月
苏轼是一个得罪了皇帝和权臣的罪臣
苏轼在黄州无权也无事
面对孤寂的人生境遇,那天晚上苏轼
的心境如何?
心境:
词语:
句子:
平静、悠闲
欣然、闲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在承天寺庭院里看到了哪些景物?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
作者以比喻的手法,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月光,竹柏影子
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首先,“闲人”指清闲的人。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表达作者被贬后的落寂、悲凉、失落。
其次,“闲人”指有闲情雅致的人。表达了作者为自己有乐观豁达的胸襟和赏月的闲情雅致而自豪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 :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豁达乐观
心静如水
胸无尘俗
光明磊落
恬淡闲适
苏 轼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比较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