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萤火虫,亮晶晶
(打一地名)
“春城”
昆明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阅读任务一
默读课文: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读出作者的情感?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 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汪曾祺曾说:
“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阅读任务二
跳读课文:
这样的语言风格还体现在哪些地方?
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着深情的。
——王安忆评汪曾祺散文
1.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
3.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
1.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
同桌合作探讨:
2.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
3.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
4.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
阅读任务三
小组合作探究:
阅读《端午的鸭蛋》、《故乡的食物》片段,继续体会汪曾祺散文“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的鸭蛋》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 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 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 《故乡的食物》
我自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钻研文学,读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载。 百无一用,乃成作家。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有何思想?实近儒家。 人道其里,抒情其华。有何风格?兼容并纳。 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世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老夫子自道》
汪曾祺(1920—1997)江苏省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评价:“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1958年,爸被“补”成右派。批判之后,降了三级工资,“发配”到张家口沙岭子劳动改造。我们小时候并不明白家里出了这样大的变故。妈不愿这个阴影罩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总是说爸在沙岭子下放。
爸爸每次回北京探亲,都乐呵呵地背回好些土豆、蘑菇之类的土产。”
“爸1958年成了右派以后,我们一直住妈妈单位的房子,妈说爸“没有一寸房子”。让爸给“上面”打个报告要房子,可那支生花妙笔好像有千斤重,憋得他半天也写不出一句像样的词来。最终扔出一句话:“我写不出!我不嫌挤!我愿意凑合!”只要一讨论“房子”,爸就赶快“开溜”,像一个孩子不敢正视自己最差劲的那门功课。”
“老头儿”之称呼用于汪曾祺,在他尚未到60岁时。虽然他后来戴上了“著名作家”甚至“著名老作家”的帽子,参加各种活动被人恭恭敬敬地称为汪先生,汪老师,汪老,但是在家人中间,他始终只是“老头儿”,平平常常,随随便便,还经常受点打击。
“老头儿”成了名人之后,写他的文章有不少,有些我们看了直纳闷:“这说的谁?这么高大?是不是还有一个汪曾祺?”还有些简直是瞎编故事。“老头儿”在时,对这些故事往往一笑置之,不去计较。可如今,我们作子女的觉得,还是该让人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汪曾祺,这个“老头儿”未见得高大,但是比较真实。
《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
推荐阅读
《人间草木》
《故乡的食物》
逝去的从容逝去,
重温的依然重温,
在沧桑的枝叶间,
折取一朵明媚,
簪进岁月肌里,
许它疼痛又甜蜜,
许它流去又流回,
改头换面千千万,
我认取你一如初见。
课外作业:
请你也试着模仿这种语言风格,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介绍我们家乡的一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