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永久的生命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散文,它们分别是叙事散文《背影》和抒情散文《白杨礼赞》,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散文类型——哲理散文。
散文
叙事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
哲理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议论性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永久的生命》
作者:严文井
从这一文题你了解到些什么?
01
02
03
理清议论思路,理解课文中心观点,领z会其中的人生观点。(重点)
学习文章层层推进、多角度论证的写法。(重点)
品味本文睿智又形象、理性又含情的语言。(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严文井(1915--2005),作家。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武汉市武昌区)人。
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 1938 年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等,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作者简介
兴味 洗涤 卑微 牛犊 茸毛 消逝
繁殖 凋谢 遏制 濒临 深渊 星辰
dú
dí
róng
shì
xìng
bēi
zhí
diāo
è
bīn lín
yuān
chén
读写
暂时 蔓延 震颤 嘲讽 遵循 松懈
俯瞰 修葺 臼齿
zàn
màn
chàn
fěng
xún
xiè
kàn
qì
jiù
读写
01
濒临:紧接,靠近。
02
俯瞰:俯视。
03
遏制:制止,控制。
04
洗涤:冲荡;清洗。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05
缩影:指可以代表同一类型的具体而微的人或事物。
听:1.注意字音和朗读的节奏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读:1.吐字准确、有力、清晰流畅
2.声音洪亮、圆润、朴实明朗
3.节奏分明、适度、变化有序
听读课文
先谈生命的易逝;
再谈生命的永久;
最后高唱生命的赞歌。
自读任务
1.本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正面论述“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第2段:以小草和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高度赞美生命的永恒。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
从人的生理变化写起有何妙处?
人们感受最真切,既符合实际,又能感染人。
读第一自然段
文本解析
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我们都非常可怜!
为什么说“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
衬衣是具体物件,可以洗涤、缝补,但是生命一去不复返,无法修补留存。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对比
把“生命”和“衬衣”相比较,突出了个人生命的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表达了对生命易逝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第一段末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对于生命我们丝毫不能做主,只能“听天由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作用分析法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以小见大的作用是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读第二自然段
生命自身的神奇;
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赏析“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接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拟人
把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命
顽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永远不朽的赞美之情。
第2自然段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从生命的流动性上与小草和小牛犊作比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指生命离开肉体
指生命在下一代延续
读第三自然段
赏析“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怎样理解“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而欢呼。暗示着一个意思: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
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不声不响的爱情来赞美它。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读四、五自然段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不矛盾。
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正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慨叹。
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
然而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自身的神奇”“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合作探究
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的事实。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
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让我们赞美生命”。
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生命有怎样的感悟
示例:
生命是永恒的奇迹,是力量与意志的结晶,是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充实自己的精彩旅程,只要我们活着,就要心存阳光,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认真体会生命的每一种滋味,不虚度每一分钟。
本文运用哪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
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这是“抑”;
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人类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是“扬”;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我们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主旨归纳
正如《紫藤萝瀑布》所言,个人的生命或许有限,“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希望同学们在鲜花与荆棘铺就的青春之路上,于悲观中发掘希望,柔弱中寻觅刚强,砥砺前行,锐意进取当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课堂总结
时间流逝
生命创造新的生命
先抑后扬
赞美生命
生命的快乐和威势
永久的生命
可怜
感动
赞叹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