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2、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教 学 目 标
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
教 学 重 难 点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1 .通假字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同“汝”,你)
2.古今异义
子未学礼乎(古义:尊称对方,你。今义:儿子)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偏”相对)]
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今义:放纵)
3 .一词多义.
(1)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与民由之
(2)戒
戒之曰
必敬必戒
能够,可以
实现
告诫
谨慎
4 .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听读 翻译课文
1 .听读课文
景春曰:“公孙衍(y 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战事停息,天下太平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焉:怎么,哪里
子:敬词,您
冠:行冠礼
命:教导、训诲
戒:告诫
戒:谨慎
违:违背,违反
夫子:这里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译文: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广居:喻指“仁”
正位:喻指“礼”
大道:喻指“义”
由:遵从
道:道路
淫:祸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译文:(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实现志愿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志愿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梳理 文章结构
2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树立批驳的靶子。
驳斥景春的错误观点,阐述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感知 课文要点
3 .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资料链接
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纵横家崇尚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的技巧。著名的纵横家有苏秦、张仪、公孙衍等。
连横与合纵:战国时,秦最强大,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秦在西,六国地连南北,南北为纵,故六国联合谓之合纵。
连横与合纵相反,是张仪所倡导的政治主张,即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目的是打破六国合纵政策,利诱六国分别与秦国亲善,然后再各个击破,最终统一天下。
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朱自清《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4. 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无论得失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3)(精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5. 文章所论述的成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
(1)“仁”“礼”“义”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
(2)接下来分“得志”“不得志”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
(3)“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之最后。
分析 文章主旨
1. 大丈夫的理想标准是什么?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大丈夫的行为准则(处世态度)是什么?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
贫贱不能移一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4. 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
大丈夫之道
以顺为正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无原则
坚守仁义
5.怎样理解《富贵不能淫》中“大丈夫”的深刻内涵?
孟子眼中的“大丈夫”,不是以地位、权势、财富等外在条件为评判标准,而是与内在的品性相关联。孟子借“妾妇之道”暗讽公孙衍、张仪之流只知顺应君主,不顾仁义,为了达到目的面背信弃义。在孟子看来,这样的人哪怕身居高位,也算不得“大史夫”,而真正的“大丈夫”,必以仁义道德为本,行事合乎规范,做人不容有峡,且不管身处何种境遇,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正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一种铮铮铁骨,这是一种浩然之气。孟子的“大丈夫”之说,闪耀着思想和人格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舞了不少志士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分析 论证手法
6. 为了论证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将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无原则的做法和“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进行类比,证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根本谈不上是“大丈夫”。
对比论证:作者将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讲仁义道德无原则的做法与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行为操守进行对比,有力地驳斥了对方错误的观点,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
孟子关于“大丈夫”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再读课文时,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做正确的事,起到引领别人的作用。不要浮躁,做人要这样做,要时刻提醒自己。
1、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这些话,今天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去探索人生的价值。
首先,富贵是来之不易的,是要求倍加珍惜的。有些人富贵起了来,就被富贵冲昏了头脑。把当初的凌云壮志忘得一干二净。结果是什么为富不仁的事情都做出来了;
其次,贫贱的时候要坚定意志,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很不容易得的。贫贱是任何人都不愿意承受的。但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要经历贫贱的阶段,要通过在贫贱中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
因此,要学会在贫贱中忍耐和寂寞,在一切诱惑面前能保持住自己一份宁静的心态是比什么都重要的,这样才有可能在贫贱中崛起。
2、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光辉形象,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有在美国学成后,不为美国许以的高官厚禄所动,冲破层层阻碍,终于回国的钱学森;
有身患重病,生活艰难仍毅然拒绝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
有在被元兵俘虏后,面对元兵的威逼利诱高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富贵不能淫
树靶子
公孙衍
张仪
批驳
立标准
坚持仁、礼、义
坚持道义准则
富贵不迷乱
贫贱不动摇
威武不屈服
道德操守
不失节操合乎礼仪
以顺为正 妾妇之道
合纵
连横
一怒诸侯惧
安居天下熄
(景春:岂不诚大丈夫哉?)
(何为大丈夫?)
(大丈夫)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