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1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
血清葡萄糖
尿素氮
肌酐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转氨酶)
项 目
反映肝功能
反映肾功能
影响多种器官的功能
影响心血管等结构功能
因为内环境成分的变动影响体内细胞的代谢,从而也影响器官的生理功能。
3
成员 上午6h 上午10h 中午12h 下午2h 傍晚6h 晚上9h
母亲 37.0℃ 37.2 ℃ 37.3℃ 37.4℃ 37.2 ℃ 37.1℃
父亲 36.8℃ 37.0℃ 37.1℃ 37.3 ℃ 37.1℃ 36.9 ℃
自己(成年) 37.1 ℃ 37.3 ℃ 37.4 ℃ 37.5 ℃ 37.3 ℃ 37.1 ℃
实例1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4
我们一起讨论后,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结论;
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而且,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
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
3.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高于男子。
结论: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看一看
5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温度外,还有渗透压、酸碱度,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请举例说明。
如:输液必须输生理盐水、多饮多尿、吃太咸就喝多水等。
实例2
6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定义: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7
强调:
(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
(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定范围内。
如正常情况下,
人的体温变化范围是36.5~37.5℃;
血液的pH变化范围是7.35~7.45;
血浆渗透压一般为770kPa(37℃时);
血糖正常水平为0.8~1.2g/L。
(3)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
8
例题1、课本P11 基础题1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D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9
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
体 内 细 胞
葡萄糖等
消化系统
皮肤、泌尿系统
尿素等
O2
呼吸系统
CO2
循 环 系 统
血液循环
淋巴循环
组 织 液
血浆
淋巴
外界环境中的物质
内环境
A、B、C、D、E各代表什么?
12
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呢?
13
贝尔纳
14
坎农
15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思考:为什么说免疫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
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体温调节
16
寒冷
17
例题2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正常人血液中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
B.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对血液中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D.内环境的稳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D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8
1、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1)发热时症状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
发热是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所以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19
(2)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
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的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膨胀,进一步造成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20
(3)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养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
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如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内环境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如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21
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
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有:尿毒症、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高烧、严重腹泻、酸碱中毒等。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会引起死亡。
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会影响骨发育,出现佝偻病等;血钙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等症状。
22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体温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含氧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4)内环境中过多的代谢产物如尿素、CO2等会使机体中毒。
(5)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调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3
实验: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试管1(缓冲液)
试管2(自来水)
+等量HCI
+等量HCl
+等量NaOH
+等量NaOH
pH变化不明显
pH变化不明显
pH变化明显
pH变化明显
内环境的PH(P9)
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
小结2
试管3(缓冲液)
试管4(自来水)
加入0.1mol/L HCl 加入0.1mol/L NaO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0 5 10 15 20 25 30 0 5 10 15 20 25 30
自来水
缓冲液
生物材料1
生物材料2
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pH 加入0.1mol/L HCl 加入0.1mol/L NaO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0 5 10 15 20 25 30 0 5 10 15 20 25 30
自来水 5.5 5.1 4.6 4.1 3.5 3.0 2.5 5.5 6.5 7.5 8.5 9.0 10 11
缓冲液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肝匀浆 6.0 6.0 5.5 5.5 4.8 4.6 4.6 6.0 6.0 6.5 6.5 7.0 7.5 7.5
马铃薯匀浆 6.0 5.5 5.5 5.1 4.8 4.6 4.4 6.0 6.0 6.5 7.0 7.0 7.0 7.5
鸡蛋清 7.0 7.0 6.5 6.5 6.0 6.0 6.0 7.0 7.5 8.0 8.5 8.5 9.0 10
黄瓜匀浆 6.0 5.5 5.1 4.6 4.4 4.1 3.8 6.0 6.0 6.5 6.5 7.5 7.5 8.5
实验材料
试剂
加入滴数
Ph
0
7
10
20
30
40
①
②
③
④
分别向20 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 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随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D
小结:
29
30
1.下图所示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其中①为毛细血管壁、②为红细胞、③为血浆、④为细胞内液、⑤为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③的pH会维持相对恒定
B ②呼吸作用的终产物CO2不会引起③pH的变化
C ②中的氧气到达④需要经过4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D 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而⑤中不含蛋白质
C
31
2.与维持内环境稳态无关的生理活动是( )
A 剧烈运动后血浆中的乳酸含量明显上升
B 遇到寒冷时,立毛肌收缩,出现“鸡皮疙瘩”
C 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
D 炎热的夏天,人体通过加强散热使体温稳定
3.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 环境的组成成分
B.胰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
C.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A
C
(1)图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①]________系统处理后才能进入循环系统,最后由大肠排出的是[②]________。
(2)呼吸系统可以吸入[③]________排出[④]_________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至少需要________系统和________系统的参与。
(3)由泌尿系统排出的是[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要通过[⑤]________才能完成。
(5)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