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黄鹤楼》《渡荆门送别》联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 《黄鹤楼》《渡荆门送别》联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7 19:3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种相思,两处离愁
——《黄鹤楼》《渡荆门送别》联读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两首诗都是唐代律诗,作者用奇幻的想象写景,所描之景都是宏大开阔,体现了盛唐文人的心胸的境界,最后都抒发了离愁思乡之情。两诗联读,可以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里了解律诗的结构,品析两诗宏大开阔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
翻译诗歌,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
品析写景诗句,品味开阔宏大的意境,感受奇幻的想象
感受两首诗歌抒情方式的不同。
教学过程
导入:朗读两首诗,找一找两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预设】①都是律诗的体裁②都是唐代诗歌③都表达思乡的情感
2.文体知识穿插:63页律诗知识、“起承转合”的结构
朗读入文:
①读出律诗的声韵美——ōu韵
②读出律诗的节奏美——2/2/3或4/3
③读出律诗的诗意美
2学习活动一:了解一种结构
【学生活动】①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②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
【明确】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点题,从楼之名开始,借神话生发开来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承接首联,记叙神话,岁月流转;近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意转换,由事及景,登高所见,远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乡愁,点明题旨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点题,交代地点、事件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承接首联,事中之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意转换,由事及景,江上之近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思乡之情,点明题旨
小结:了解律诗的结构:律诗的四联:起、承、转、合。尾联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点题,是抒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浓重的思乡之情结尾,与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3.学习活动二:感受一种意境
问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画面)
【学生活动】展开想象与联想,描绘此句的画面,感受诗歌意境
【明确】作者登高望远极目远眺,前方一望无际的原野和江上的小洲,营造出一种开阔宏、气势奔腾的意境。
【点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也从远处着笔,平野开阔,江水奔流,也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
小结:两首诗使用了“平野”“江流”等较为宏大的意象,营造出开阔雄浑、气象恢宏的意境,展现盛唐文人的胸怀和境界
【任务】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画面,感受李白式浪漫的表达
【预设】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倒映在水中,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点示】李白的浪漫式表达: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比喻
学习活动三:体会两处离愁
【背景铺垫】
问题:同是思乡之情,离愁之悲,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分析两首诗的尾联,感受不同的抒情方式
【明确】《黄鹤楼》登高望远,故乡难忘惹动乡愁,直接抒发思乡之情,传达出了诗人深重的漂泊感。
《渡荆门送别》离乡游历,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转化为故乡对李白的难舍难分,从对面落笔,抒发思乡之情。
学生活动四:感受古今思乡情结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思乡诗句积累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