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8 09:3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1、诵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涵和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品读诗歌,学习诗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 学 目 标
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诗歌能力。
教 学 重 难 点
学习目标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
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他是谁?(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他的诗《饮酒》(其五)。
导入新课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作《归去来兮辞》,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直至生命结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作者简介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有《饮酒二十首》。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饮酒诗
咏怀诗
田园诗
作者简介
陶渊明青壮年时,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任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
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是其中的第五首。
写作背景

识记字音
结庐(lú) 在人境( jìng)
车马喧(xuān) 何能尔( ěr)
地自偏( piān) 采菊( jú)
东篱( lí) 悠( yōu)然
日夕佳( jiā) 相与还( huán)
读准字音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注意停顿和重音。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整体感知
2.理解诗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喧嚣扰攘的尘世
译文: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
整体感知
2.理解诗意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如此,这样
译文: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里远离了尘世,所居之处自然(就)变得僻静了。
整体感知
2.理解诗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译文: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整体感知
2.理解诗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
山间的云气
共同,相伴
译文:傍晚山间的云气更加美好,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回山林。
整体感知
2.理解诗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分辨
译文:在这中间蕴含着生命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整体感知
3.概括各句诗的内容
①②句:喜爱田园,厌倦官场。
③④句:自问自答,追求脱俗
⑤⑥句:静穆超然,悠然自得。
⑦⑧句:飞鸟还林,意欲归隐。
⑨⑩句:揭示主旨,人生意义
整体感知
分析 感情主旨
1.你从中能看出陶渊明隐居之后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用诗词里面的词语概括。
悠然
悠闲自得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真实地告诉我们他隐居后的物质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为何能做到如此悠然呢?
合作探究
2.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生活的悠闲?
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合作探究
3.为什么“无车马喧”?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官场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合作探究
4. “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悠然”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后自得、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见”字,写诗人不经意间抬头,秀丽的南山之景一下子映入眼帘,表现了诗人的心与山的自然相遇,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悠然”写出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
合作探究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描写了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没有返回到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这两句虽然写景,实则抒怀,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该知道“返璞归真”还在规劝其他人,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
合作探究
6.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二字?
“真意”即人生的真正意义。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合作探究
分析 语言
7.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望” 字,可不可以?为什么?
不可以。
“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而“望”是有意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属于王国维诗歌境界中的“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物之境,物我同一,这是一种超脱的境界。陶渊明这里表达的正是这种超脱的忘我的完美的境界。
合作探究
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课堂小结
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请你来描述一下陶渊明采菊的场景。
拓展延伸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