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春 望
杜甫
1.了解作者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烽火”“破”“时”“抵”等词语。
2.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 学 目 标
掌握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诗歌内容并赏析诗歌名句。
教 学 重 难 点
学习目标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说的是谁呢?是杜甫。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春望》,感受一下他的情怀。
导入新课
杜甫(公元712年2月12日 ~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作者简介
杜甫的创作历程四个时期
1.读书和壮游时期。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
2.长安十年时期。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乐观坦荡变地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作品:《兵车行》《丽人行》
3.战乱流离时期。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人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春望》、“三吏” “三别” 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贫困交加,生活窘迫。作品:《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简介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写作背景
读准字音
溅( )——
抵( )——
搔( )——
浑( ) ——
胜( )——
簪( )——
jiàn
溅落
dǐ
值得
sāo
用指甲挠
zān
shēng
能够承受
一种束发的首饰
简直
hún
读准字音
1.听读诗歌,感知诗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整体感知
2.诗意理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指都城长安
破:残破,破败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深:茂盛,茂密
译文: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
整体感知
2.诗意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时:时事
别:离别
译文:感伤时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整体感知
2.诗意理解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连三月:连续数月
抵:值,相当
译文: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值万两黄金。
整体感知
2.诗意理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轻刮,抓挠
浑:简直
不胜簪:插不住簪子
译文: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整体感知
3.快速浏览诗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大意。
国都沦陷,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整体感知
内容 探究
1. 题目中的“望”统领了哪几句诗?这几句诗写景的角度是如何变换的?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合作探究
2.首联所望见的是什么?为全诗起到了什么作用?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在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同时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造成的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读后让人触景伤怀。
合作探究
3.颔联写景,描绘了作者怎样的见闻感受?从什么角度来写景?
一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一句写鸟,写所闻,写家事。诗人以乐景写悲情,概括了忧伤国事、恨别家人的深沉感情。
合作探究
4.颈联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
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合作探究
5.为什么说“家书抵万金”?
诗人家小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担忧,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对叛乱没有平息的忧心。
合作探究
6. 尾联并没有说忧伤,却把忧国伤时之情写得更强烈。试作简要分析。
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亲人,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这样,在写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后,又叹息衰老,悲哀更深。结尾这一笔,使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合作探究
鉴赏 诗歌
1.从炼字角度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突出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体现诗人痛苦的心境,和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合作探究
2.从修辞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合作探究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和“恨”的主体是谁?
观点一: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一般解释是,面对乱世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观点二: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朝廷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于是他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
合作探究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简析这两句诗中的细节描写的妙处。
诗句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合作探究
分析 形象
5.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合作探究
长安沦陷
春城破败
亲人离散
家书难得
愁绪缠绕
忧国思亲
百感交集
心忧如焚
老泪纵横
忧国忧民
对国家、对人民
那份深沉的爱
合作探究
1.诗歌主旨
全诗抒写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表现出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课堂小结
2.文本特色
开篇两句写国都被叛军占领,城池破败,杂草丛生,一片荒凉的景象。繁华的京城尚且如此,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三、四两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诗人明写景,实抒情,在景中寄予无限悲伤之情。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课堂小结
2.文本特色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颔联“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颈联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尾联“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2)用词传神,动人心魄
课堂小结
思想感情方面:
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异:《春望》还表达了对国家衰败、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感情沉郁;而《月夜》表达的感情更加真挚、动人。
1、《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拓展延伸
写作手法方面:
同:《春望》与《月夜》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春望》由望中所见抒发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月夜》则由望月思家,表达离愁别绪。
异:①《春望》想象之辞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衰败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连笔下的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全诗借助想象抒发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之情,实际也是在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②《春望》所写意象甚多;《月夜》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
拓展延伸
2. 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
望岳 春望
“望”的对象不同
“望”的视角不同 远望: 近看:
近看: 远望:
“望”中所感不同
“望”中所寓之情不同
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池和遍地荒草
一脉青色横亘于齐鲁之间,无尽无了
泰山雄伟壮大,令人心神激荡,豪情满怀
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
满城破败,凄凉荒芜,使人黯然神伤
抒发了在战火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深沉抑郁
山南山北分昏晓,细看峰峦层云,决眦目送归鸟
城池残破,花鸟仿佛也在感伤
满城荒草丛生,荒凉一片
拓展延伸
3.这两首诗风格迥异的原因是什么?
从写作背景来说:
从写作题材来说:
从思想感情来说:
《望岳》写于社会繁荣的开元盛世,诗人生活优越,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笔端自然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望岳》以五岳之首泰山为写作对象,它巍峨、高大、秀丽、神奇给人以振奋与昂扬;
《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因为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所以离乱伤痛。
拓展延伸
安史之乱
烽火
国破
家亡
(悲凉)
草木深
(思念)
家书贵
花鸟
溅泪
惊心
沉痛
感时恨别
板书设计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