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份】11-12版高中地理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人教版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3份】11-12版高中地理课时讲练通配套课件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人教版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9-27 16:08:09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1.理解河流地貌的类型。
2.掌握河流侵蚀地貌与河流堆积地貌的成因、分布及特点。
3.理解并掌握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侵蚀地貌与河流堆积地貌的成因、分布及特点。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读教材P77河谷的演变图,结合P78活动,探究河谷地貌形成的一般过程。
提示: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
2.结合教材P79案例,分析三角洲形成的一般条件。
提示:(1)泥沙来源:这主要取决于河流输沙量的大小。(2)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使得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不能被波浪和海流带走,在河、海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区沉积,促使三角洲的成长。(3)地势平坦:河口处的海滨区水深较浅,这对波浪具有消能作用,利于泥沙的堆积和三角洲的发育。
3.结合教材P79活动,探讨下列问题:
(1)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和外部形态受哪些因素影响?
提示: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和外部形态主要受坡度大小、河流的流速以及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影响。
(2)该活动中的实验能否反映山前洪(冲)积扇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分布规律?为什么?
提示:不能。山前洪(冲)积扇沉积物颗粒大小由谷口向冲积扇的边缘由粗变细,实验所用小米或者细沙颗粒物比较均匀,在自然滑落过程中不能出现颗粒大小的分选性。
(3)怎样改进这个实验才能更好地演示出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规律?
提示:可以将小米或细沙换成颗粒大小不等的沙土,倒入水中,边搅动边沿着倾斜的“V”型轨道流淌入带有出水小孔的水槽中,就会在水槽中轨道末端的位置出现颗粒大小分选的扇形的堆积体。
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的区别
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主要是在侵蚀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别。
(1)溯源侵蚀是指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水平方向,指向河流上游;
(2)下蚀是指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垂直方向;
(3)侧蚀是指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水平方向,与河流流向大致垂直。
河流的侵蚀一般含上述三种侵蚀形式,但在不同河段和不同时期,其侵蚀作用形式有明显差异。
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整条河流的沉积物颗粒并非都具有分选性
河流自上游至下游,堆积物颗粒的变化都是由粗到细变化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大、比重大的总是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但这个规律只适合于连续发生沉积的某个河段,对于整条河流来说,由于受地形等因素影响,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交替进行的,因此上述规律并不正确。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读图甲和图乙,完成(1)、(2)题。
(1)图甲中,形成该河谷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
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风化作用
C.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D.风化作用、冰川作用
(2)图乙中,E、F示意的河谷形态分别出现在R河流的(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思路点拨】(1)读图可知,图甲中有“U”型谷与“V”型谷的组合。U型谷形成较早,V型谷形成较晚。U型谷是冰川侵蚀作用的结果,V型谷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所以C项正确。(2)读图可知,E为河流中游河水下切形成的倾斜的河流阶地,F为河口附近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
【规范解答】(1)C (2)D
区分河流不同河段的地貌特点的方法
(1)上游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水流湍急,水能丰富,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河谷深切,多峡谷。
(2)中下游地区:河道变宽,地势起伏变小,沉积作用增强,多形成冲积平原。
(3)河口地区:坡度较缓,流速较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
【备选例题】下面为河流发育示意图,河流横断面①②③分别是河流上的a、b、c三点的横断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河流横断面①②③与a、b、c对应正确的是( )
A. a—① B. b—② C. c—③ D. c—①
(2)若此图所示的区域位于20°N附近,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河口三角洲更容易和A岸相连
B. a、b、c三处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C. a河段沉积物的颗粒直径一般小于b河段
D. c河段以搬运作用为主
【思路点拨】第(1)题,结合①②③对应的河谷形状与a、b、c在河段中的位置具体分析。第(2)题,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淤积,河口三角洲容易与左岸连接。水电站应建在水量大,落差大处。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先沉积,颗粒直径较大,b处后沉积,搬运的远一些的颗粒应小一些。c河段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应以沉积作用为主。
【规范解答】(1)D (2)A
1.读教材P80聚落规模与河流地貌的关系图和P81河流地貌对聚落造成的影响图探究下列问题:
(1)不同地区中,河流地貌是如何影响聚落规模的(从河网密度及取水难易方面分析)?
提示:不同地区的河网密度不同,水源获取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在河网密度较大,水源获取容易的地区,聚落的规模往往较小;而在河网密度较小,水源获取困难的地区,聚落的规模往往较大。
(2)河流地貌对聚落选择有何影响?
提示:聚落选址的基本原则就是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所以,在平原低地,聚落应选在平原上地势较高处;在山区河漫滩平原,聚落应选在由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2.结合教材P81活动,分析下列问题:
(1)在河流上游和中下游,聚落的位置有何差异?为什么?
提示: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地是为了靠近河流,方便取水;在河流下游聚落选址在地势稍高的B地,为了防御洪水。
(2)A、B两地的聚落哪个更有可能发展为城市?为什么?
提示:B地。因为B地位于两河流交汇处,往往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散中转。同时河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且B地周围地形开阔平坦,便于农耕和基建,城市发展有足够的空间是城市发育的较理想环境。
1.不同的河流地貌对聚落发展的吸引力
河流地貌可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一般形成各种类型的河谷,上游地区的河谷往往聚落较少,而在下游河谷地带及各类河流的堆积地貌上,一般聚落较为密集。如三角洲平原、河漫滩平原、洪积平原。这些地方一般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故有利于聚落的发育。
2.不同地形区的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高原地区: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原因是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而发育于高原上的深切河谷,地势较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2)山区:聚落主要分布在山前的洪(冲)积扇及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或蜿蜒分布于山前。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3)冲积平原地区:聚落多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这些地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气候恶劣的地区也有城市分布
气候条件恶劣的干旱荒漠地区、高纬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很少有城市分布,但并非一个也没有。例如,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也有城市分布,只是城市密度和规模均小于湿润季风区内的东南沿海地区。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2.聚落分布影响
读我国某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处聚落形态及其形成的条件。
(2)据图分析,与A处相比,B处聚落密度较_______,大致呈________状分布。A、B、C、D四个聚落中,________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地区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图中北部为山地、丘陵区,受地形影响,人口密度小,聚落密度也小,处于山谷中的A地,受地形约束,该处聚落只能呈条带状分布;南部为平坦的地形区,人口密度大,聚落密度也大。处于两河交汇处的C地,资源丰富,水运便利,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煤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以及废渣;铁矿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易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污染。
【规范解答】(1)呈条带状分布。 条件:位于河流沿岸,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河漫滩地形相对平坦。
(2)大 团块 C 水运便利;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地形平坦开阔;水资源丰富
(3)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图示分析平原适宜聚落形成的原因
【备选例题】读下面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
A.尼日利亚 B.埃及
C.巴西 D.印度
(2)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主要取决于( )
A.河流径流的长度 B.河床坡度的大小
C.河流径流的变化 D.河流含沙量的多少
【思路点拨】第(1)题,从四个选项来看,尼日利亚、巴西、印度的地理景观以热带雨林或热带季雨林景观为主;埃及则以热带荒漠景观为主。图中区域植被稀少,最可能位于埃及。第(2)题,图中“居民在较高的地方定居”,主要是为了避免洪涝灾害,因此河流径流的变化是决定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因素。
【规范解答】(1)B (2)C
下图为河流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 )
A.侵蚀作用 B.搬运作用
C.溶蚀作用 D.风化作用
2.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④①
【解析】1选A,2选C。第1题,图中河流边滩是由流水沉积而成,河床中较陡的河岸主要是由流水的侵蚀而成。第2题,乙图中T岸为侵蚀岸,P岸为沉积岸;甲图中,凹岸为侵蚀岸,凸岸为堆积岸;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2010·广东文综)下列关于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右岸更容易遭受侵蚀
B.河水最深处位于河床中心
C.水面宽度一年中洪水期最大
D.自上游向下游流量逐渐增加
【解析】选C。解答此题要综合考虑,切不可对其进行位置限定或类型限定。逐项分析如下:
读某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
4、5题。
4.图示村落的形态特点是( )
A.呈多边形 B.呈带状
C.呈环形 D.呈团状
5.该村落按图示分布的原因是( )
A.在山区由于地形的影响,村落顺河谷而建
B.平原面积开阔平坦,便于农耕
C.为逃避野兽袭击而建在山口
D.为防洪水,村落建在山脊
【解析】4选B,5选A。由图中观察村落的形态特点为带状;对于山区来说,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谷地带适宜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6.图1中a、b、c代表不同河段的河流断面图,图2中A、B表示两种河流地貌。解读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图1中的直线L表示河流,则河流流向为向______
(填“左”或“右”)。
(2)图1中的a、b、c表示河流的_______地貌,a处以______、________作用为主,b、c处以________作用为主。
(3)长江三峡与图1中的________相吻合,试简要分析长江三峡的形成原因。
(4)图2中的A、B地貌形状类似,都成_______形,其中_______位于河流出山口处,_______位于河流入海口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侵蚀、堆积地貌的类型、特点及分布。从地貌示意图1可判断a、b、c河床逐渐展宽,应该是河流从上游到下游的剖面图,图2中A和B分别为山麓冲积扇和三角洲。
答案:(1)右
(2)侵蚀 下蚀 溯源侵蚀 侧蚀
(3)a 长江三峡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该处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而成。
(4)扇 A B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2010·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流示意图。若在下图中数字标注的河岸上种树护岸,需要优先考虑的地点是( )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解析】选A。河流在曲流处,凸岸堆积,凹岸侵蚀,所以①、③两处河岸被侵蚀,又由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所以⑤处河岸也被侵蚀,而种树护岸应在被侵蚀的一侧,所以选A。
下图表示一条河流流经不同性质的岩层地区。读图完成2、3题。
2.该地将会出现的地理景观是( )
A.“U”型谷 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
3.上图景观一般形成在河流的_______河段(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入海口处
【解析】2选C,3选A。第2题,由图可以判断,因岩层的性质不同,较软的岩层易被侵蚀,形成较大的地势落差,流速较快,易出现瀑布景观。第3题,该景观很显然是流水的侵蚀特别是下切侵蚀而形成的,一般在上游地区出现较多。
4.“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该诗为乾隆下江南时登临南京燕子矶所题,隐喻了地理环境的演变,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河流主流变动造成侵蚀与堆积的变化
B.地壳抬升使原水域变为陆域
C.河岸沙丘运动填入江中形成陆地
D.海平面上升造成河滩的淤积与扩展
【解析】选A。南京燕子矶地处长江沿岸,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长江河道会逐渐偏移,河流的南岸侵蚀北岸堆积,从而使得燕子矶附近地区的地貌不断地发生变化。
八卦洲是长江南京段中的一个河心岛,读图回答5、6题。
5.八卦洲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
A.地壳抬升作用     B.地壳下陷作用
C.长江的侵蚀作用    D.长江携带的泥沙堆积
6.由于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长江河道及八卦洲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可能是( )
A.八卦洲将与长江南岸相连
B.八卦洲将与长江北岸相连
C.八卦洲以侵蚀为主,面积缩小
D.长江河道左偏,南岸淤塞
【解析】5选D,6选B。第5题,在长江下游,由于河道展宽,流速减缓,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下来,后出露江面,形成八卦洲。第6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长江水流向右偏转,故右岸(即南岸)冲刷严重,而左岸(北岸)流速较为缓慢,泥沙淤积,故八卦洲最终将与北岸相连。
【规律方法】河流地貌的判定方法
(1)根据外力作用的形式来判定。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V”型谷、“U”型谷等;河流堆积地貌有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2)根据地貌所在位置来判定。河流上游多“V”型谷等侵蚀地貌,山区河流出山口处多形成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多形成河漫滩平原,河口处多形成三角洲。
(3)根据地貌形态特征来判定。河流侵蚀地貌横剖面多呈“V”型或“U”型,河流堆积地貌一般地势平坦开阔,海拔较低。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探究性学习)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穴居时代的居住风水——“未有宫室之时,因‘陵穴’掘穴而处之,乃圣王虑之,以为掘穴,则冬可避风寒宫”。
(1)读材料和图,分析穴居时代人们在选择开凿居住洞穴时考虑的自然因素及原因。
(2)凹岸在古代风水中称“反弓水”是一文不值的,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但现在我们发现像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对图文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第(1)题,材料中指出掘穴的原则之一是“冬可以避风寒”,即避开冬季风的风向。第(2)题,古代生产力低下,河流还具有防御功能。伦敦、上海等城市的形成与河流的航运功能有关,河流的凹岸因流水速度快而利于船舶进出港口。
答案:(1)因素:光照、热量和湿度。光照——向南开口,采光条件好;热量——避开冬季(偏北)风(向南开口);高地——避开洪水或防洪。
(2)凹岸流水侧蚀作用强烈,水深,建港的水域条件好。(共54张PPT)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运用图示,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形成的不同地貌。
3.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1.读教材P69案例1,探究下列问题:
(1)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分别属于哪种内力作用?
提示:前者是岩浆活动;后者是地壳运动。
(2)两种内力作用在速度和形成的地表形态上有何区别?
提示:岩浆活动:速度快,喷出地表可以形成火山。地壳运动:速度较慢,形成断裂带、褶皱山脉或造成海陆变迁。
2.分析成语“沧海桑田”的地理成因。
提示:“沧海桑田”体现的是海陆变迁,从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角度分析,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属于地壳的垂直运动。
3.探讨“稳如泰山”、“坚如磐石”是否符合科学道理?
提示:不符合。地球表面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都会不断发生变化,某些岩石被破坏,某些新的岩石会重新生成。
在自然界中,比较常见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湿润区的流水会切割地球表面,形成流水侵蚀地貌,如我国的长江三峡、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表面形态等;这些切割后的物质随水搬运,又会在地势低平处沉积下来,形成河流堆积地貌,如河口三角洲、河流出山口处的冲积扇等。
干旱区的风力也会对地表进行侵蚀,形成风力侵蚀地貌,如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风力侵蚀产生的物质也会被风搬运,至风力减小处沉积下来,形成风力堆积地貌,如我国的黄土高原、沙丘等。
内力作用总是对地表形态起主导作用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内外力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地表形态发展变化的动力。在广阔的地表形态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010年国庆期间,一游客到大理-丽江旅游,据此回答(1)~(3)题。
(1)到大理时,游客买到了大理石工艺品,大理石是由下列哪种岩石变质而来的( )
A.石灰岩 B.砂岩 C.玄武岩 D.花岗岩
(2)到丽江玉龙雪山时看到外形酷似尖尖的金字塔的山顶(角峰),形成这一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板块碰撞 B.冰川侵蚀 C.流水侵蚀 D.断裂上升
(3)到虎跳峡时,导游介绍的金沙江峡谷成因中,正确的是
( )
A.地壳断裂,冰川侵蚀 B.地壳断裂,流水下切
C.地壳张裂形成谷地 D.地壳断裂陷落,形成谷地
【思路点拨】第(1)题,大理石是由石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第(2)题,角峰是冰川侵蚀而形成的地貌形态。第(3)题,金沙江峡谷是地壳断裂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的。
【规范解答】(1)A (2)B (3)B
【备选例题】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地貌,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据此分析回答(1)、(2)题。
(1)下列几种地质过程,主要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
A.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 B.广西桂林石灰岩溶洞的形成
C.马里亚纳海沟的形成 D.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2)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这种过程属于地质作用中( )
A.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B.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C.造山运动和变质作用 D.板块的相对移动
【思路点拨】引起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科迪勒拉山系是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广西桂林石灰岩溶洞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马里亚纳海沟、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的水平运动形成的,所以第(1)题B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这体现了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所以第(2)题B项正确。
【规范解答】(1)B (2)B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其本质就是岩浆及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读课本P72图4.8,结合相关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岩浆活动能形成的是什么岩石,它分为哪两种类型?它们的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提示: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形成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型岩浆岩。
(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包括哪些外力作用?哪些岩石可以形成沉积岩?
提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裸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变质岩、已生成的沉积岩都可以在外力作用下转化为沉积岩。
(3)三大类岩石能不能直接相互转化?
提示:沉积岩和变质岩可以直接相互转化,岩浆岩可以直接转化为沉积岩或变质岩,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转化而来。
2.试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成语“海枯石烂”中“石烂”的道理?
提示:岩石圈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出露在地表的部分,长期经受风吹、日晒、雨淋、流水侵蚀等外力的作用会发生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过程,形成沉积岩;也可能在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的温度、压力下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有的甚至可能重新形成岩浆。由此可见,石头是可以“烂”掉的。
3.如何探究地层剖面图中的岩层新老关系?
提示:一般情况下,岩石(特别是沉积岩)是成层分布的,下面的岩层是先形成的,比上覆的岩层老;若岩石有切穿关系,则被切穿的岩石老,切入的岩石新。
岩石圈物质的循环条件
要使岩石圈物质实现循环,也就是使岩石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和外部的太阳辐射能是岩石转化的动力。二是物质运动,地质循环和外力的搬运是岩石转化的链条。三是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上升冷凝、重熔再生是岩石转化的基本条件。
化石的形成及作用
(1)概念: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骸及其活动遗迹的总称。
(2)形成过程:生物的遗体、遗骸等在未腐烂时被沉积物掩埋。隔断了与大气的接触,经过长时间钙化或被其他物质置换、填充逐渐演变而成。
(3)作用:判断地层的年代。
岩浆岩并非是地表的“原始”岩石
由于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事实上已经没有已知的最先构成岩石圈的岩石的记录,它们在地球历史上早已被多次破坏或参与再循环了。
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在a、b、c中,a表示的岩石名称是_________,b表示的岩石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a、b、c中,可能有生物遗体存在的是__________,由岩浆冷凝而形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对地壳物质循环与岩石形成关系理解的题目。首先应读懂图,由图示可以看出c为岩浆,a为岩浆岩,b为沉积岩。箭头1表示冷凝成岩,2表示外力作用,3表示变质作用,4表示重熔再生,其中b即沉积岩中可能有生物遗体的存在。从图中可以读出:地球内部的岩浆,经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到流水、风、冰川、海浪等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形成新的岩浆,这就是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规范解答】(1)2 3 (2)岩浆岩 沉积岩 (3)b a
1.下列现象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喀斯特地貌 B.长江三角洲
C.东非大裂谷 D.科罗拉多大峡谷
【解析】选C。喀斯特地貌是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长江三角洲是流水冲积作用形成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钱币被称为“国家名片”,人民币则是中国的名片。在已经发行的数套人民币中,我国的一些著名的风景被相继印在了它们的背面。读图回答2、3题。
2.上图中,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乙图中雄伟壮丽景观的成因是(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而成
B.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
C.地壳运动和风力侵蚀综合作用而成
D.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解析】2选C,3选B。丙图景观为广西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甲图景观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角峰与“U型谷”,乙图景观是流水侵蚀下切与地壳抬升共同作用形成的峡谷,丁图景观是黄河壶口瀑布,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青岛的崂山山脉形成于燕山造
山运动时期,山海相连,雄伟壮观。
崂山山脉主要以花岗岩为主,花岗
岩地貌景观独具特色,山体呈垂直
节理发育,球状风化明显。结合地
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回答4、5题。
4.图中各数字和字母代表的地质作用及岩石,属于崂山花岗岩和变质作用的编号分别是( )
A.B和⑥⑧ B.A和⑤⑧
C.B和①② D.A和⑥⑦
5.关于花岗岩球状风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B.属于图中④环节表示的地质作用
C.属于内力作用
D.属于外力作用
【解析】4选D,5选D。第4题,崂山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结形成;变质作用的结果形成变质岩,所以属于崂山花岗岩和变质作用的编号分别是A和⑥⑦。第5题,花岗岩球状风化属于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为________岩。
(2)B处为________岩,它是由_________活动经过________形成的。此类岩石常见的有两种类型,其中C处的岩石为_________型岩石,D处为_________型岩石。
(3)E处可能会形成_________岩,它是已生成的岩石在____
______________条件下形成的。
【解析】此题是考查各类岩石的成因。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而岩浆岩又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侵入岩是岩浆没有喷出地表,侵入到岩石中而形成的岩石;在岩浆侵入地表的过程中,产生高温高压的环境,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岩浆周围的岩石便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答案:(1)沉积 (2)岩浆 岩浆 冷却凝固 侵入 喷出(3)变质 高温高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是( )
①2010年5月冰岛火山喷发 ②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
③黄果树瀑布的形成 ④黄土高原的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
2010年8月1日傍晚,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了将中国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等联合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
遗产目录”。地质时期广东丹霞山
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沉积了巨
厚的红色岩层。后来由于地壳运动
和外力作用形成了一片红色山群
(丹霞地貌)。结合右图完成2、3题。
2.该地区的红色岩层属于( )
A.砂岩 B.花岗岩 C.板岩 D.玄武岩
3.形成红色山群陡峭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上升运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解析】2选A,3选B。第2题,由材料可知广东丹霞山区原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岩层。所以该地区的红色岩层属于沉积砂岩。第3题,红色山群陡峭特征是因为地壳抬升,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4.(2011·大庆高一检测)下图是三大岩石关系示意图,图中数码①~⑥所代表的内容依次是( )
A.①喷出岩 ②岩浆 ③侵入岩 ④变质岩 ⑤岩浆岩
⑥沉积岩
B.①岩浆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沉积岩 ⑤沉积物
⑥喷出岩
C.①喷出岩 ②沉积物 ③变质岩 ④沉积岩 ⑤岩浆岩
⑥侵入岩
D.①喷出岩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岩浆岩 ⑤沉积岩
⑥岩浆
【解析】选B。从关联图可以看出,①是直接来自于地幔,因此①为岩浆,所以②和⑥为岩浆岩;而只有出露地表的岩石才能接受外力作用,由此可判断②为侵入岩,⑥是喷出岩;受外力作用首先形成的是沉积物(如图中⑤),然后经固结成岩才成沉积岩(如图中④),已形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都可形成变质岩。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地貌景观图,回答5、6题。
5.在甲、乙、丙、丁四幅图中,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A.甲图 B.乙图 C.丙图 D.丁图
6.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中,能反映丙图岩石和地貌形成过程的是( )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解析】5选A,6选C。第5题,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被水溶解侵蚀形成的地貌,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第6题,根据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图中岩浆可确定c为岩浆岩,a、b分别为变质岩和沉积岩。①表示岩浆的冷却凝固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作用、②③分别表示外力作用和变质作用。丙图是由花岗岩风化作用形成的地貌。花岗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而风化作用属于外力作用,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规律方法】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方法
(1)首先判读出岩浆和岩浆岩,因为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归宿”,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
(3)岩石均可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有两个来源的是沉积岩和变质岩。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探究性学习)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学生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20分)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厚的粗细不均的沙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沙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
(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 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
【解析】本题的两组实验考查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第(1)题,考查流水侵蚀作用及其沉积特征和沉积地貌。第(2)题,让吹风机模拟自然界的风力作用,分析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第(3)题,让学生根据实验判断实验所证明的自然现象。
答案:(1)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大。从入口往下风向,沉积物颗粒由大到小分布。
(3)以外力作用(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共62张PPT)
1.理解并掌握褶皱山、断块山及火山的成因,理解褶皱的基本形态及其判断依据。
2.了解六大板块的构成及板块运动对地球基本面貌的影响。
3.理解断层的两种组合形式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
4.了解火山的基本构造。
5.理解并掌握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形成。
2.褶皱的基本形态及其判断依据。
3.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4.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读教材P73褶曲示意图,P74活动;分析下列问题。
(1)褶皱与褶曲有何区别?如何从形态上判定?
提示:褶曲是指岩层在作用力的影响下向上拱起或向下凹陷;褶皱是指一系列的褶曲。根据岩层的形态直接判定,背斜一般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岩层向下弯曲。
(2)被破坏的褶皱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提示: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3)判断图被侵蚀缺失的褶皱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并分析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提示:甲是向斜,乙是背斜。甲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乙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4)修建东西向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从安全性、地下水储藏角度考虑) 为什么
提示:选择乙地。因为背斜的岩层形态呈拱形,结构坚固,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如果选择在甲地,隧道容易积水。
2.读教材P73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探讨交流以下问题。
(1)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都属于亚欧大陆,因而位于亚欧板块,这种说法对吗?判断以下地区所属板块:日本群岛、马来群岛、马达加斯加岛、西印度群岛、澳大利亚大陆。
提示:不对。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并不相同,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日本群岛、马来群岛;非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美洲板块:西印度群岛;印度洋板块:澳大利亚大陆。
(2)试探讨不同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貌
提示:
3.试分析探讨断层对地貌的影响。
提示:
1.塑性变形的含义
塑性变形是物体形态变化的一种,是介于弹性变形和断裂之间的物质形变,即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外力消除后不能恢复原状。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关系
地质构造是构造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础。地质构造包括褶皱、背斜、向斜,以及断层、地垒、地堑等。在褶皱基础上发育的褶皱地貌有背斜山、向斜山、背斜谷、向斜谷等。在断层基础上形成的断层地貌有断层崖、断层谷、断陷盆地、断块山等。此外,沿断层线还常常发育形成构造湖等。
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都是流水地貌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渭河平原是在断裂下陷形成的断层地带基础上经渭河的冲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断裂下陷,故为断层地貌。断层谷是指沿断层破碎带发育成的谷地,汾河谷地首先是断层谷,因岩石破碎,更容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形成河流,汾河形成后加深加宽了原有谷地。
人民网2010年10月17日报道,2010年10月16日早晨6点左右,河南平煤集团平禹四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事发后239人撤至地面,截至目前死亡21人,仍有16人被困于井下。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1)、(2)题。
(1)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2)下列有关图示地质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丙地貌均为地壳运动形成
B.乙处为背斜成谷
C.丙处为地垒成山
D.丁处为地堑成谷
【思路点拨】第(1)题,图中a处为背斜,会有瓦斯气体存在,容易发生瓦斯爆炸。b处为向斜,是储水构造,容易发生透水事故。第(2)题,乙处为背斜构造,在地貌上呈现为山谷,因此为背斜成谷。
【规范解答】(1)A (2)B
1.褶皱的判定方法
(1)褶皱必须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浆的侵入活动和喷出活动等也有可能导致岩层的塑性变形,但并不能称之为褶皱。(2)褶皱必须是塑性变形。即岩层必须保持其连续性和完整性,没有发生断裂和破碎,否则就成为断裂或断层。(3)褶皱必须是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区分断层与褶皱的方法
(1)从受力情况区分:褶皱承受压力,断层承受压力或张力。(2)从岩层变化来区分:褶皱岩层发生波状弯曲,岩层未失去连续完整性;断层岩层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位移,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3)形成的地表形态:褶皱一般形成高大的褶皱山脉;断层多形成断块山。
3.理解断层概念的思路方法
(1)形成断层的基础条件是岩体发生破裂,即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也就是说,形成断层后,岩石已经不能保持原来的连续性。
(2)形成断层的决定性条件是断裂后两侧岩体发生明显位移。既要断裂,又要错位,只断裂并不产生相对位移的构造不是断层。断层的位移可以是水平方向,也可以是垂直方向。
(3)断层构造就是断裂、错位构造。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
4.火山的分布规律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地下深处的岩浆易喷出地表形成火山。世界上的火山大多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东非裂谷带、大西洋海岭等。富士山位于日本本州岛中南部,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
【备选例题】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处河谷的成因是( )
A.向斜构造向下弯曲形成
B.背斜构造顶部遭侵蚀形成
C.陡坡地带流水侵蚀力较强形成
D.断层地带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形成
(2)图中③处的岩石最有可能是(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砂岩 D.砾岩
(3)图示地段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 )
A.水平拉伸作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沉积作用
【思路点拨】第(1)题,①处为断层地带,因岩层破碎易遭侵蚀而形成河谷。第(2)题,从断层左侧的岩层关系可以看出③处位于砾岩的下方,而从断层右侧的岩层关系可以看出砾岩的下方是石灰岩,说明③处原为石灰岩,后因接触高温岩浆而变质形成大理岩。第(3)题,图中有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大理岩,堆积作用形成的岩层④,但不能确定是否发生了水平拉伸作用。
【规范解答】(1)D (2)B (3)A
结合教材P76活动,探究地形与交通线的关系,分析以下问题。
(1)分析表4.1和表4.2,说明山地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的理由。
提示:①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小于公路,说明铁路对地形的要求较高;②山地修建普通铁路的工程量与造价都比平原和丘陵地区的高。综上所述,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地地区通常优先发展公路。
(2)阅读图4.16某山区公路走向示意图,思考影响公路选线的因素(自然条件和人文要素)。
提示: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河流、沼泽等。②人文因素:人口和聚落等。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在选线时应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
坡度和限制坡度
坡度是坡面高度(即坡顶与坡底之间的相对高度)与水平坡长之比。公式是:
坡度=坡高∕水平坡长。
限制坡度是指铁路与公路允许达到的最大坡度。铁路的限制坡度小,即铁路建设要求地面更平缓,这样火车运行更安全。公路的限制坡度大,表明公路建设对地形条件要求较低。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形对交通运输线将不再产生影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成为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但自然条件,尤其是地形仍产生着重要影响,应尽可能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既能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又便于维修养护。
在下图所示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120.5°E, 28°N)到B城的公路,分析回答(1)、(2)题。
(1)在上图所示的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最佳方案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显示,影响公路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水文因素
C.气候因素 D.植被因素
【思路点拨】第(1)题,在山区修建公路,应沿等高线修建。在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①、②两方案都穿过几条等高线,线路坡度大,会影响交通。④线路路线长,建设成本高,只有③线路经过的地区地势起伏小,线路较短,较为合适。第(2)题,由图中可以看出影响公路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
【规范解答】(1)C (2)A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1)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2)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4)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5)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6)尽量选择两点间最短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7)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备选例题】读右图,回答(1)、(2)题。
(1)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
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 )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盆地
(2)甲和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虚
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思路点拨】第(1)题,图为日本的本州岛,以山地为主的地形成为其交通线建设的主要阻碍,铁路沿四周的沿海地区修建。第(2)题,虚线处虽然是直线,距离近,但因可能其地势陡(等高线密集),不适宜铁路选线。
【规范解答】(1)B (2)D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向斜成谷 B.乙处背斜成岭
C.从1~4,岩层年龄渐新 D.甲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图中,甲地貌的成因是( )
A.岩层受到挤压,岩层向下弯曲所致
B.背斜顶部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C.向斜受到挤压,岩石断裂形成谷地
D.岩层不连续的沉积而成
【解析】1选D,2选B。第1题,由图中的地貌可以看出甲为谷地,乙为山岭,从岩层的弯曲状态可以判断甲为背斜,乙为向斜。所以甲处为背斜成谷,乙处为向斜成岭。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向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较老。所以正确选项为D。第2题,背斜成谷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由于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
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发生6.3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结合全球板块构造局部图,完成3、4题。
3.此次地震的位置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4.有关其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B.南极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D.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解析】3选A,4选A。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图中的板块名称。新西兰地震发生在①处,该处为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
2010年11月15日,连接“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龙头地区的京沪高铁全线铺通,初步确定2011年国庆建成通车,并将于2012年春运期间投入运营。结合京沪高铁穿越的某地质构造剖面图,完成5、6题。
5.对于该图解释合理的是( )
A.图中山地的成因可能是火山喷发
B.该山地地下一定蕴藏着石油
C.通常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D.庐山的形成与图示地质构造有关系
6.若京沪高铁从上述地区穿过,工程人员必须考虑( )
A.高速铁路施工过程防止诱发地震
B.保护植被,避免引发山洪或泥石流
C.为降低成本,一定要修穿山隧道
D.修高架桥以降低冻土的不良影响
【解析】5选C,6选B。第5题,由图可知该地为褶皱构造,是岩层受水平挤压形成;背斜处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但并非所有的背斜处都蕴藏着石油;庐山是断层上升岩块形成。第6题,该地无断层,地质较稳定;但以山地地形为主,工程建设应注意保护植被;修建隧道要根据财力和穿越地区等进行综合考虑;京沪高铁经过地区无冻土分布。
7.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平面地质图,图中的地质界线大致与等高线平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背斜中心在______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该地在地貌上表现为________,其成因主要有____________。
(2)向斜中心在______处,该地在地貌上表现为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有可能发育成地下暗河的是_________(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该地区修建公路,选择线路时应注意哪些自然因素?(可从地形、地质等方面分析)
【解析】由图例可知,从燧石灰岩到长石砂岩,岩石年龄由老到新。根据岩石分布情况可知,⑥处为燧石灰岩,年龄最老;⑤处为石灰岩,④处为石英砂岩,②处为泥矾岩,③处为长石砂岩。根据岩层年龄的新老关系可以判断,⑥处为背斜中心,其海拔较低,形成了谷地,这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且该处有石灰岩分布,易被侵蚀。③处为向斜,其海拔较高,形成山岭,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图中⑤处分布的是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易被流水溶蚀而形成地下暗河。在山区修建公路,应选择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以节省基建投资。同时应避开陡坡和断层、地下暗河、溶洞等地质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
答案:(1)⑥ 该处岩层最老,而两侧岩层较新 谷地
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较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②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可溶性较强,易被侵蚀成谷地
(2)③ 山岭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
(3)⑤ 该区域为石灰岩分布区,可溶性强,易发生溶蚀作用
(4)①注意地形的分布,山间河谷地带是公路选线的基本走向;
②注意山体坡度,应避开陡坡,且修成迂回曲折的“之”字形状;
③注意地质情况,避开断层线及地下暗河、溶洞分布区等。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图中沉积岩的形成符合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的规律。图中线段为等高线,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为( )
A.向斜成山 B.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 D.背斜成山
2.形成图示地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侵蚀作用 D.堆积作用
【解析】1选D,2选A。第1题,由题意可知:砾岩颗粒最大,年龄最老,页岩颗粒最小,年龄最新。从图可知,岩石年龄中心老两翼新,故为背斜。等高线向低处突出,故为山。第2题,背斜成山为地壳运动岩层上拱所致。
读等温线及地质剖面图(图中温度受地形影响),完成3、4题。
3.乙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是( )
A.山地、背斜 B.山地、向斜
C.盆地、向斜 D.盆地、背斜
4.甲处地质构造( )
A.便于储水 B.便于储油
C.上部岩层较老 D.两侧岩层较新
【解析】3选D,4选A。图中所示信息为地下的岩层弯曲情况和地表的等温线分布情况,可以用等温线来判断地形,通过地下的岩层来判断地质构造。从图中可知,甲处为低温中心,应为山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乙处为高温中心,地形为盆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
【规律方法】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背斜、向斜的判断不能单纯地从地貌特征来推断,因为背斜可以成山,也可能倒置成谷;向斜可成谷,也可能倒置形成山岭。正确的判断方法可从两个角度入手:(1)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可直接用岩层的弯曲方向来判断;(2)当岩层形态不完整时,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下图所示区域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公路线的选择,主要是考虑
了( )
A.气候因素
B.居民点分布
C.地形因素
D.工业分布
6.图中公路基本沿等高线延伸的主要原因是( )
A.客货运量大
B.水源充足
C.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D.地势起伏小,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解析】5选C,6选D。第5题,图中公路走向大致与山脉走向一致,沿等高线延伸,因此公路线的选择主要考虑了地形因素。第6题,山区公路建设大致沿等高线延伸,主要是为了降低坡度,减小施工难度和工程造价。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探究性学习)下面是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请你把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20分)
(1)研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4厘米×30厘米的“竹片”(或者是________
____________)。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比较接近。
(5)实验过程和现象(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
(6)研究结论
①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②褶皱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③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________。
【解析】通过竹片的弯曲变形和断裂演示地质构造,并运用地质构造解释地理现象,解题关键是深刻理解地质构造的原理,并运用科学的地理术语表达出来,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答案:(3)木片、塑料泡沫或三合板(材料需要既有“塑性”又有“刚性”)
(5) (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
(6)②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实不易被侵蚀 ③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