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雁门太守行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雁门太守行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9 14:2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八年级上册
雁门太守行
学习目标
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被誉为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居于福昌(今河南宜阳)之昌谷。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奉礼郎,27岁因病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有《李长吉文集》传世。
课前自主学习
资料袋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背景透视
提xié( )
燕脂( ) 金鳞( )

lín
yān
课前自主学习
导思1.文章是如何表达作者的爱国之情的?
正面描写
导思2.找出作者用的好的人词语并赏析。
优美词语
关键词:
爱国
课前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雁门太守行》朗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课文品读
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将破,鳞片状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凄厉的军号声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在夜色中浓艳得近似紫色。
译文: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黑云:这里比喻敌军。摧:毁。
角:古乐器名,军中多用作军号。
注释:
课文品读
原文: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易水:河流名,在今河北易县。
声不起:声音不响。这里指鼓声低沉。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相传战国时燕昭王所筑,他曾在台上置千金招纳贤士。 玉龙:宝剑的代称。
译文:
红旗不展,将士悄悄抵达易水,夜寒霜重,战鼓阵阵响声低沉。为报答国君的赏赐和恩宠,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 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叙事写景,从听觉和视觉写惨烈的战斗场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满”,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点明交战时间之长。特别有表现力的是“凝”字。胭脂是红色化妆品,这里的泥土颜色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在侧面烘托,以泥土写血,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作者告诉我们,血流遍野,染红了泥土,从早到晚,鲜红的血慢慢凝固,凝成了紫色。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这两句诗是从哪 些角度来写的?请分析。
这两句中“半卷红旗”写出援军悄然行军,“临易水”交代了交战地点。“霜重鼓寒声不起”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只发出低沉的声音。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了些什么?
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将士们爱国情怀的直接抒发。传说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县东南修筑的,他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重金招纳天下贤士。诗人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为全诗作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分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作用。
试探究《雁门太守行》的色彩美。
难点探究
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例如用黑云压城暗喻敌军攻城的气势,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从而构成富有情思的意境。
巧妙用典。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报君黄金台上意”的“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技法总结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 →甲光向日
霜重鼓寒 →角声满天   
报君意   为君死
梳理回顾
课堂总结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表达了边关战士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
1 《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激烈场面的诗句:
2.最后两句诗借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借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黄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报效朝廷、忠君报国的决心)。
 
随堂检测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