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21 10:4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雁 门 太 守 行
李贺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
2、学会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来把握诗歌内容, 学习诗的表现手法。
3、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诗歌能力。
教 学 目 标
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教 学 重 难 点
学习目标
“眸子迥然,腰扎玉带,头扎布巾,风流倜傥,有仙风道骨之表。”
李白
新课导入
“美姿容,好词章,风情颇张,不可自遏”
杜牧
新课导入
“妙年洁白,风姿郁美,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王维
新课导入
一张长长的马脸,一个巨大的鼻子和两条相连的眉毛
李贺?
《李长吉小传》: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新课导入
李贺
韩愈
新课导入
李贺
韩愈
新课导入
李贺
韩愈
新课导入
唐朝是诗的王国,诗人的天堂。它成就了一批批优秀的、有特色的诗人,如大家熟知的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号称“诗鬼”的李贺也曾郁郁不得志,却凭借着一首诗得到了韩愈的赏识,从而名声大噪,声闻天下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是被誉为诗界鬼才——李贺的经典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新课导入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丛九品小官),他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早有诗名。但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年仅27岁就逝世了。他早岁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他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诗作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
作者简介
李贺一生,以诗为业。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包括四方面:
借古讽今题材:雁门太守行》《吕将军歌》等
发愤抒情题材:《送沈亚之歌》《致酒行》等
神仙鬼魅题材:《天上谣》《梦天》等
咏物等其他题材:《李凭箜篌引》等
作者简介
李贺从小聪明好学,7岁就会写诗。后来由于他的诗歌才华受到广泛的赞誉。
李贺每天早晨都会骑着一匹马出门,后面跟着一个服侍他的书僮。书僮背个锦囊。李贺遇到人物景观,心有所感,便写在纸上,扔进锦囊。晚上回来,吃完晚饭,李贺摆上纸,磨好墨,取出纸条,把上面的诗句,加工提炼,就写成一首首诗。他是从来没间断过骑马寻诗的。
李贺骑马寻诗
作者简介
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古代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征战之事。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作者简介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写作背景
雁门关
洞内的车辙印
雁门关关楼
雁门关西门
写作背景
1.听读诗歌,初步感知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sài
yān zhī
zhònɡ
xié
整体感知
2.理解诗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译文:敌军像乌云般来势凶猛,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鱼鳞般闪耀着光华。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整体感知
2.理解诗意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译文:在深秋的季节里吹响号角,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即胭脂,色深红。此句中“胭脂”“夜紫”皆形容战场上的血迹。
军中号角
整体感知
2.理解诗意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译文:深夜里,救援部队半卷着红旗行进在易水河边。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整体感知
2.理解诗意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为了报答君王招纳贤才的厚爱,我宁愿手提利剑战死在沙场。
提起
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置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指宝剑
整体感知
3. 诗歌诗歌前三联各自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1)首联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画面: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整体感知
(2)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画面: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整体感知
(3)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画面: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
整体感知
要点 探究
1. 诗人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哪三个时间段?
白天——傍晚——夜里。
合作探究
2. 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对峙;
傍晚——颔联:交战;
夜里——颈联:夜袭。
合作探究
3.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合作探究
4.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合作探究
分析 手法
1. “黑云压城城欲摧”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
比喻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和夸张的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合作探究
2. 三、四句分别从哪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合作探究
3.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是千古名句,你能说说句中的用词之妙吗?
(1)“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运用比喻和夸张,生动形象地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开”写出了守军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合作探究
4.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1)“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表现将士们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2)“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祖国,视死如归的精神。
合作探究
5.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点明主旨,运用典故,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合作探究
此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急行军到战斗的全过程,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课堂小结
1.写作特色
(1)秾艳斑驳的色彩
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课堂小结
1.写作特色
(2)奇诡而又妥帖
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课堂小结
古诗词中有关“爱国”的名句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6.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拓展新知
雁门太守行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侧面、衬托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
板书设计
再 见